朱砂采冶—务川仡佬族历史的深刻记忆

2024-05-14 21:34杨巾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7期
关键词:丹砂仡佬族务川

杨巾

摘 要:务川仡佬族丹砂开采由来已久,早在秦汉时期仡佬族的祖先濮人就掌握了丹砂开采和水银冶炼技术,具有显著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丹砂采冶活动,改变着土著先民的命运和生活品质,带来了濮人地区的社会变革。朱砂采冶活动从秦汉时期到近现代历经千年,形成了务川仡佬族丰富的丹砂文化现象。

关键词:务川;仡佬族;丹砂;朱砂采冶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7.037

丹砂采冶是务川仡佬族历史以来生产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丹砂采冶经济活动改变着仡佬族人的命运和生活质量,对仡佬族的社会发展、历史演变、文化心理都产生了重大的、积极的作用。本文就通过介绍务川丹砂采冶的历史、生产技艺来了解务川仡佬族丹砂文化的内涵。

1 务川丹砂采冶的历史

1.1 务川的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务川地域先属巴,后属楚黔中地,秦属巴郡,汉代归涪陵。隋开皇十九年(599)置务川县,为务川县名之始。郡县制的设置,使汉人与当地僚人的相互联系更加广泛和密切,隋唐时,务川仍以丹砂为主要进贡品。武德四年(621)改为务州。贞观四年(630),改务州为思州。五代时没于蛮僚。宋政和八年(1118)复置思州。元代至元年间,因“婺星”陨石降于此地改“务”为“婺”即婺川县。宋明时期,封建领主经济达到鼎盛。明永乐十一年(1414),改土归流属思南府。清初仍属思南府。1959年,国务院批准改“婺川县”为“务川县”。1986年8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务川县,设立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1.2 朱砂采冶促进社会发展变革

务川一地有规模的采砂炼汞活动,从秦汉甚至更早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历代史籍都有以丹砂纳贡的记载。《逸周书,王会》“卜人(濮人)以丹砂”中所述之濮人,就是仡佬族的祖先,当时濮人地区较广,有“百濮”之称,而在务川大坪地区流传的关于仡佬族的祖先献丹而被君王封为“宝王”的传说似乎就有周成王大会诸侯的影子。

考古资料也证实了早在汉代务川一地的采砂炼汞活动十分活跃。20世纪60年代,务川大坪江边洪渡河两岸一带地区就发现有汉墓,并有出土文物如蒜头壶、箭镞、汉砖等。大坪汉墓群也因此于1982年2月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在务川又相继出土了一批陶罐、钱币、朱砂以及甬钟、提梁鼎、铜钵、铜耳环、纺壶、铜镜等青铜器。2007年9月至2008年1月务川大坪发掘了汉墓36座,其中有16座出土粉末状或颗粒状朱砂,占墓葬总数的44.44%,朱砂在墓中的使用不仅贯穿整个墓地始终,而且“朱砂多成堆放置在墓底,并多与钱币混出……通过对墓中出土朱砂的检测,证明系本地所产”①。

這些考古发掘证实汉代当地的土著先民对朱砂有相当高的认识。务川汉墓发掘数量多,墓葬年代跨度大,而且出土文物丰富,文物反映了多元的文化。其中蒜头壶、蒜头口扁壶有明显的秦文化特征,秦汉时期朝廷和各地炼丹风潮的兴起,使丹砂的贵重程度达到极致。汉代开发西南夷的政令,更吸引江汉等地的丹工和中原商贾成规模地迁居于此。丹砂经济的发展,带动人口的迅速增加,随着社会生活管理使务川一地具有了城镇的规模和格局,地域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务川等地向朝廷和地方官吏上贡朱砂的历史记载。官吏对上通过朱砂上贡,向统治者表达忠心以换取政治上的支持,对下增派朱砂税收获取暴利,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唐贞观十三年(797),黔州刺史魏从贪暴“于两税外,加增朱砂”。《嘉靖思南府志》在采矿为业条载:“务川有砂坑之利,商贾辐转,人多殷富;善告计难治,长吏多不能久,必以罪罢去。”《思南府志·道光志》记:“务川之朱砂、水银,可以行远,产亦无多。务川木悠石采砂最盛,每场出汞二十到三十挑,官坝发达,有获利近万者。”②在板场等地设水银税局。这些史料也说明了务川地区采砂炼汞的产量不断增加,促进了务川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增加了地方官吏对仡佬族先民的剥削和压迫。先民为了生计,拼命地开采朱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重视汞矿开采,1952年由国家投资兴办成立地方国营汞矿厂,1965年改名为务川汞矿。工业开采使产量飞速增加,1991年达40000千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个体采矿炼汞蓬勃发展,以联营的方式,举办无数小型采矿厂,用传统的方式采砂炼贡从1981—1990年其产量共计达685000千克,许多农民靠此发财致富。直至2006年务川汞矿宣布破产,因为开采丹砂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等问题政府也禁止民间私自开采,采砂炼冶的技术也失去了生存的空间,逐渐消失,以采砂炼贡为业的仡佬人因而改变了生活方式。

2 务川丹砂采冶技艺

务川丹砂开采不仅是考古证明最早,还有开采历史不间断和资源未枯竭的特征。

贵州省博物馆考古队1980年对位于务川自治县红丝乡太坝村洞家坝的天然地下溶洞大箐洞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丹砂开采器物实证,2200年前该洞就已有人进行丹砂开采。2018年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发掘,发现该洞内一处较大矿洞,有火烧痕迹,刻凿痕迹明显。这些考古发现成了人类获取丹砂方法上源头性的标识。人类获取丹砂的几种方法,并分别留下了矿洞遗址即火烧爆裂的浅洞、金属钻取的小洞(麻阳洞)、黑火药炸取的窄口洞、硝酸铵炸药炸取的阔口洞、现代工业矿洞。

在历史的长河中,务川仡佬族祖祖辈辈以传统工艺采砂炼汞,技术不断改进,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生产技艺。近现代随着火药的运用,开采砂矿变得更为容易,但是当地人还一直使用着传统的采砂炼汞的方法,被称为土法炼汞,其生产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开采、淘砂和炼汞等。

2.1 丹砂开采

在没有火药和铁器的年代,要从坚硬的岩层里取出砂矿是非常艰难的,当时的仡佬族先民发明了“高温淬冷法”取矿,即用柴火猛烧,以冷水激之,促使碎裂,取得矿石。要开采最佳的砂床,其火攻的办法则有所不同。具体做法是找到箭镞状的结晶后,不能直接用工具敲下,需要仔细找出基岩结晶间的缝隙,用油灯以吹管吹火灼烧缝隙处,沿着缝隙灼烧,使缝隙扩大,然后在缝隙中用力敲进干木条,接着再泼水使干木条膨胀,最终借助膨胀力的挤压,使砂床连辰砂结晶一道脱下,这样才能采到优质可供鉴赏的丹砂砂床。铁器工具普遍使用后开采矿石相对容易一些,但所凿矿洞十分狭小也仅仅容一人匍匐前进,因而在务川,当地村民把古代采砂矿洞称为“麻阳人”洞,传说“麻阳人”身材矮小,奔跑迅速,遇生人化风而去。嘉靖《思南府志》记载:“务川有板场、木悠、岩前等境,砂产其中。坑深约十五六里,居人以皮为帽,悬灯于额,入而采之,经宿乃出……”③

遵义市博物馆在务川征集到一批开采丹砂的传统工具,除尖钻、手锤之外,还有一件油灯,样子十分奇特,它是开采丹砂照明工具,分灯盘、灯柄、挂钩三个部分,灯盘似勺状,柄长条状向内盘弯曲成“C”形,尾端开有孔洞,挂钩由两段细铁条相连,一端钩住柄尾孔洞,另一端弯曲成钩。据务川大坪当地人介绍,他们的祖辈一直都是用嘴衔着这样的油灯在矿洞中匍匐前进寻找丹砂矿石,采砂的时候再将弯曲的钩挂在岩石缝中用以照明。在查阅史料中没有找到对油灯外形的记载,试想“悬灯于额”的灯,是不是这样的油灯,它的弯钩同样可以挂于皮帽之上悬于额前进入矿洞,它的长柄应有利于照明和防止烫伤。

2.2 丹砂淘洗

淘洗丹砂之前需先将矿石进行分类,上好的丹砂因价高于水银价格,因此直接选出售卖,然后将含朱砂量多的矿石捶打成细沙颗粒,放在摇船和陶盆上淘洗,含矿少的直接炼制水银。

遵义市博物馆展出了从务川征集的两件传统的丹砂淘洗工具—摇船和淘盆。摇船是木质,长204厘米、宽57厘米、高30厘米。外形似船,一端宽、一端窄,窄的一端没有封口。使用时将摇船微微倾斜,将捶打成细沙颗粒的朱砂矿石,放在似船桨样的木条架着的摇篼中,边摇动摇兜边用水淘洗,浊水过滤后在摇船中沉淀的物质便是混合着朱砂的矿砂。然后将经过摇船初步淘洗的朱砂矿石置于淘盆中。

淘盆说是盆,实则为长62厘米、宽55厘米的一块横竖对称的八边形长方形薄板。凹形一面可盛一碗多水,淘盆必须用白果树木或杉木疙瘩制成,朱砂才“坐盆”(用淘盆淘洗出丹砂)。使用时将淘盆半浸在水中,反复摇动淘洗。因其比重不同,故砂沉于底,石浮于上。除去石质后,即可得到合格朱砂。熟练的淘砂工人可以淘洗出含硫化汞大于98%的高质量朱砂。

2.3 抽砂炼汞

用丹砂为原料来提炼水银大致可追溯到秦代,而“抽纱炼汞”之法从秦代到明代,方法也在不断改进。汉代以前应该是一种最为原始的低温焙烧的方法,在西晋张华《博物志》中有:“烧丹朱成水银”的记载,但没有提及设备及步骤,汉以后的炼汞技术不断提高和改进,最终形成了蒸馏法升炼水银的工艺。明末宋应星在撰写《天工开物》时经过调查研究,就只记载了蒸馏法升炼水银。而之前的炼制方法已经被淘汰了,务川炼汞土灶的方法正是采用了蒸馏法升炼水银。

遵义市博物馆用场景还原了务川炼汞的土灶,在地上垒一个长约2米的土灶,在土灶上放2口铁锅,铁锅上放一个用竹子编成的圆桶形状的竹甑子,将丹砂矿石放在竹甑内,再在甑子上放一口底部有圆形缺口的铁锅,铁锅上倒放一个坛子遮住缺口(当地称坛子为“盎”子),经高温冶炼,锅内矿石受热后形成的汞蒸气上升,在坛子内遇冷凝固成汞珠。当时炼汞,采用燃香计时法,即炼一锅矿砂用一炷香的时间,当香烧到一半时,将坛子迅速取下,然后把附着在坛子内壁的汞抹下,俗称“抹盎”,再将坛子放回原处,一炷香烧完,再抹一次“盎”,便冶炼完一锅。一支灶一天一夜可出汞500克④。

随着采砂炼汞技艺的不断提升,提高了丹砂资源的有效利用,更为重要的是,不断更新的生产方式不断改变着当地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阔了他们在经济活动中的眼界,强化和提升了他们的经济意识,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

3 朱砂采冶产生的文化现象

“在技艺中,首先是对大自然独特原材料的发现……特定的技艺反映了特定的文化,它又存在于特定的人群中和地域中,给我们展示了千姿百态的文化物品和文化品格。”⑤务川朱砂采冶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特定人群的丹砂文化。

3.1 仡佬族宝王祭拜习俗

宝王祭拜正是丹砂文化最典型的代表。寶王,传说是仡佬族的祖先,因他首先发现砂矿并将其献给周王而被封为“宝王”,在这里他既是部落的首领,又因为发现(或掌握)了丹砂冶炼技术,成了为部族带来富有和幸福的神人,更加受到人们的尊崇,被尊为“宝王菩萨”。当地为纪念他,在盛产朱砂的地方建起了“宝王庙”,塑起“宝王菩萨”像,凡下坑取砂、打岩子炼水银都要点香燃烛,供奉酒肉,祭奠于他,祈求平安顺利、大有收获。流传在务川大坪一带的“狗大佬倌”的故事就表现了这一文化现象。故事说有个姓邹的仡佬族人,人们都叫他“狗大佬倌”。他家境十分贫穷,衣食无着。他上山挖蕨打野菜,疲累了,就在宝王庙休息。他睡着了,宝王菩萨向他托梦,叫他去开采朱砂,宝王将助他一臂之力。狗大佬倌醒来,知道自己是在做梦,但又清清楚楚记得宝王给他指引的路子。于是下山来去场上买肉去祭宝王菩萨。狗大佬倌身无分文,只央求屠夫赊了半边猪头,这已是大年三十,狗大佬倌把猪头煮熟了,生怕他无法还钱的屠夫反悔了,从狗大佬倌的锅里把煮熟的猪头提走了。狗大佬倌伤心落泪,拿熬猪头的汤拜祭宝王菩萨,跪向宝王哭诉:“人家有年我无年,提起猪头要现钱,宝王保我时运转,朝朝日日当过年。”之后,狗大佬倌根据宝王指点的路子,伙同一些穷人上山开采朱砂,承得菩萨指点,心想事成,不数月间,的确开出了朱砂,狗大佬倌从此发了财,使采砂人相信宝王就是保佑他们采砂打发槽子的菩萨⑥。

现在流传在务川县大坪镇境内的“宝王祭拜”习俗主要有三种形式:小祭,采丹砂人祈求打发槽子的一种日常祭拜;大祭,还愿的祭拜,还愿祭拜场面隆重,地点在宝王庙,还要请到专职祭师进行,祭祀完要将猪头汤分享给全寨人,以示分享宝王菩萨带来的幸运;年祭,如同祭拜祖先一样,在小年、大年、月半到宝王庙烧纸、焚香即可,不需要猪头,形式简单得多。“宝王祭拜”习俗是务川仡佬族丹砂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镌刻仡佬族人精神情感的无形文化载体,它世世代代传承不衰。时至今日,这一习俗仍然保留在务川民间,它对研究黔北仡佬族历史文化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3.2 “尚红”崇拜

务川的民风民俗也有丹砂文化的显著特征,比较普遍的民俗现象是相信丹砂能福佑平安,以及由此而来对“丹砂红”的喜爱和推崇,这种“尚红”崇拜在务川仡佬族的饮食、建筑、乡葬、民俗等活动中都有表现。如服饰,尽管人们的审美观今天随着时代发生了某些变化,但在务川的仡乡苗寨,乡民喜穿红色衣服的人还是较多。史载仡佬人的基本服饰为“桶裙”(通裙),其原始特征有很突出的“尚红”特点。朱辅《溪蛮丛笑》中载:“裙服两头缝断,自足而入。斑斓厚重。下段纯以红……虽盛服不去,去则犯鬼。”⑦类似的丹砂文化现象在传统食物中表现得也很明显,在务川仡佬族日常生活中制作食品喜用丹砂染红,红肉丸子要用红米包裹,洁白如玉的甜泡粑上要点几点红,犹如白团团的俏脸上点上美人痣,滚团粑尖尖的头顶上要拈一小撮染红的糯米又叫“红帽子粑”。当地婚宴也被称为“红饭”。民居建筑也普遍“尚红”,即在建筑正面把柱子、木仿、穿仿涂黑,装扮涂成红色,形成黑红相间的色彩对比。

务川地方风俗都要在墓地或者棺中放一点儿朱砂,后来朱砂稀缺,仍沿袭旧俗要在棺材底铺一块红布。这样做的用意是希望死者肉身不腐,从而引导亡灵走向长生不老的仙界。务川仡佬族忌鬼信巫,古时面对一些自然灾难现象,总认为是魑魅魍魉在作怪,致使民风习俗喜用丹砂碾制成细粉,然后以油质或胶质调成红色颜料,涂于法器、猎具、门柱等生活用具,作为驱鬼降魔的法物,同时也增强自己的胆识和勇气。这种相信“红能驱邪,给人福佑”的理念,广泛渗透在生活的其他领域,成为务川地域文化的一个突出特征。

从秦汉到现代,采砂炼汞是仡佬族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经济活动,不仅凭借开采朱砂积累了财富,而且丰富了仡佬民族文化。务川仡佬族这一朴素而厚重的丹砂文化是贵州矿业史宝贵的开篇,极具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务川丹砂文化保护,对于我们传承民族文化,树立民族自信,更好地走向未来,都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注释

①李飞.务川大坪汉墓的新发现与新认识[M]//贵州省文物局,贵州省文物博物馆学会.文博与发展:贵州文化遗产保护文集(一).贵阳: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4.

②邹愿松.仡佬族文化述略[M]//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民族事务局. 务川仡佬族.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6:96.

③[佚名].嘉靖思南府志:卷三[M].据宁波天一阁藏明嘉靖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3.

④吴芳梅.以丹为业:龙潭仡佬族的历史、生计与认同[D].厦门:厦门大学,2018.

⑤贺云翱.文化遗产中“传统技艺”之思考[J].长江文化论丛,2006(00):196-201.

⑥覃义平.务川仡佬族民间故事[M]//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民族事务局.务川仡佬族.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6:226.

⑦政协务川自治县宣教文史委.务川历史古籍文献资料辑录[M].[内部资料],2010:66.

猜你喜欢
丹砂仡佬族务川
仡佬族生态信仰文化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百年心迹证丹砂 斗雪寒梅耐岁华——读祖父甘棠诗词旧作有感
贵州丹砂文化的文旅融合开发及可持续发展
文化哲学视阈下丹砂文化内涵解析
多面丹砂
不同杂交组合对务川黑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盛世仡佬 乐活务川
“骑在羊背上的务川”
武陵山区仡佬族传统体育的流变发展研究
仡佬族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