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探索与思考

2024-05-14 19:38崔贻彤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7期
关键词:社会价值公共文化服务精神家园

崔贻彤

摘 要:随着“博物馆热”不断升温,博物馆的发展迈入了崭新的时代,2023年暑期南京地区各博物馆因馆施策,拓展讲解服务形式,丰富展览社教供给,打造公共文化新空间,多措并举优化预约机制,统筹推进博物馆服务品质提升各项工作,提升了观众体验感和获得感。新时代博物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要提升文物价值活化利用效率和水平,重视门户网站及新媒體矩阵建设,推进精准化服务和个性化学习,关注空间环境和多感知设计,发展伙伴关系和集群优势,拓展和重塑博物馆的社会价值,打造集学习、休闲、娱乐、社交、亲子共游于一体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社会价值;精神家园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7.026

博物馆作为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公益性文化机构,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博物馆热”不断升温,博物馆的发展迈入了崭新的时代,截止到2022年年底,我国已有6565家博物馆,也是全世界博物馆参观人数最多的国家。公众对博物馆高品质文化的需求不断增长,不少热门场馆更是“一票难求”,与此同时,“黄牛”乱象、讲解不规范、文物保护与博物馆管理面临压力等问题也接踵而至。如何根据博物馆发展实际情况,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提升观众满意度,是文博人要审慎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南京地区博物馆的实践探索为例,探讨新时代如何提升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以其独特的场域优势真正融入公众的学习和休闲生活中,拓展和重塑博物馆的社会价值,彰显博物馆的力量。

1 南京地区博物馆积极应对暑期“文博热”的具体举措

2023年上半年南京地区博物馆接待观众超过1500万人次,增长率达144.53%,网络预约、放票即空成为不少博物馆的常态。过于拥挤会影响参观体验感,还可能导致展厅空气湿度等条件的波动,对文物状态保持造成一定压力。场馆专职讲解员编制有限,无法满足观众讲解需求的问题更加突出,社会讲解专业水平又参差不齐,有些讲解内容漏洞百出。在场馆容纳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满足公众观展热情,为观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参观环境和文化体验,是一个长期“破题”的过程,为此各馆因馆施策,统筹推进博物馆服务品质提升各项工作。

1.1 拓展讲解服务形式

博物馆讲解工作是博物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最直接、最重要的手段,规范引导讲解工作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一环。首先是开放期间为公众提供免费定时讲解服务,一线讲解员合理排班,同时充分发动志愿者力量,根据游客接待量适度增加固定时段讲解频次,通过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发布公告或在馆内显著位置公示等方式,引导公众通过官方渠道获取讲解服务。如南京市博物总馆下属各博物馆均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免费定时讲解及预约制人工讲解,重点红色场馆讲解以正式讲解员为主、志愿者为辅,其他类型博物馆可适当允许社会团体或个人开展的讲解行为。南京博物院增加公益讲解场次,志愿者公益讲解一天4场,双休和节假日增加到8场。其次对于社会讲解,原则上馆方加强内容审核把关,通过提前报备、检查巡查、社会监督、网络监测等方式,及时发现并纠正歪曲史实、戏说历史、扰乱参观秩序等行为,必要时纳入“黑名单”重点监测和管理。如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对于有关单位或个人确有需要在馆内组织公益讲解的,规定须提前一周进行电话预约,填写并提交《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公益活动申请表》、讲解词、申请人单位证明、申请人身份证电子版等材料,经审核通过后遵循相关规定方可入馆讲解。

同时加强智慧导览,多家博物馆提供包括基本陈列、专题展和临展在内的智能语音导览、二维码介绍、云讲解等自助讲解方式,为观众提供便捷多样的讲解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弥补人工讲解供给不足。如六朝博物馆结合观众需求,打造分龄分众、视频语音交互等模式的博物馆智能讲解平台,为不同年龄受众提供可在馆内外收听收看的官方讲解视频、青少年版讲解视频、英文版讲解视频、《请到台城来》系列文物讲解视频等全面的线上智能讲解。南京博物院提供体系完备的自助导览服务,内容区分儿童、中学生和成年人,导览媒介涵盖智慧导览、语音导览和智能导览。

1.2 丰富展览社教供给

各博物馆纷纷立足馆藏文物特色,挖掘和活化地域文明资源,为公众推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2023年暑期启动的第二十一届南京“文博之夏”系列活动,分为“宣红色 薪火永相传”“观历史 览人文风情”“趣研学 文旅欢乐游”三大类,共推出103项主题展览和社会教育活动。例如:渡江胜利纪念馆以展厅文物和革命历史文化为研学主线,推出“纪念馆里过暑假”雏鹰假日系列活动;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推出“梅园红”红色阅读系列—雷锋的故事、“红在梅园”—红色故事课堂活动、爱心暑托班—永不消逝的红色电波等活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聚焦甘煕宅第历史故事、非遗传承保护、传统民俗等方面,焕新推出“俗世有雅趣 宅第见文章”基本陈列,并以此开展“我是小小传承人”夏令营、“青砖小瓦马头墙—民居建筑探访营”“经典诵读 南京白局”—诗词里的南京等活动;六朝博物馆举办“永恒的绚美—希腊时代彩陶及普利亚艺术文化特展”,并持续开展“第九届六朝小茶人邀请赛”;江宁织造博物馆为中小学校、社区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等定制课程服务菜单,结合“跟着名著学语文”“走近南京云锦”“世界文学之都南京戏曲文化研学项目”等主题推出公益课程,以及“红领巾诵读经典”训练营等活动;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推出“博物馆宁神探”互动解谜研学项目,涵盖南京70座博物馆的展品和空间环境,通过定制专属剧本和手册,开发App,引导公众在虚拟空间探索“博物之旅”;南京城墙博物馆举办“AR看城墙”活动,通过3D眼镜看尽城墙盛景,使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推广。

1.3 打造公共文化新空间

六朝博物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与译林出版社合作,开启“六朝一空间”“逐月·译空间”,为公众提供免费阅读服务,打造公共文化休闲新空间。同时积极探索夜间开放等多样化创新举措。不少场馆策划推出一系列夜游、夜娱活动,成为南京夜游经济一张闪亮的名片。例如: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夜场开放以来,新推《金陵·王府往事》沉浸式互动戏曲园林实景演出,在夜瞻园的静谧朦胧中,观众作为“王府贵客”跟随“王府管家”在光影中追寻一段“王府往事”,体验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江南园林的古韵雅致;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历经4个多月的升级改造,150余件馆藏文物精品在2000多平方米的多进穿堂式特色展厅中全新亮相,并开放了南门草坪、花园长廊、津逮楼等区域供游客夜间游览,周末夜晚还有5D秀、古筝表演、水幕秀等精彩节目;还有南京城墙博物馆推出的“心印·中华门”沉浸式光雕秀等新型夜间品牌项目等。

1.4 多措并举优化预约机制

采取积极措施逐步提升预约管理水平,加强人性化服务。例如,南京博物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等重点场馆根据自身特点,采取分时段预约、动态投放门票、优化预约程序、适度增加预约人次、完善退票机制等方式,并且及时向社会公告。采取多种方式科学有序延长开放时间。例如:六朝博物馆、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等场馆在暑假期间取消周一闭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等场馆提前开馆,并且实时关注客流情况,结合游客需求灵活调整闭馆及清场时间,弹性增加观众参观时长;南京博物院、渡江胜利纪念馆等场馆在开馆日延时接待。此外,积极推广江苏省文旅场所“一卡通”,公众在预约后便可凭身份证、社保卡(社保码)等原件进馆参观。

2 新时代博物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思考

2.1 提升文物价值活化利用效率和水平

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在占比最高的历史类博物馆中,文物一直是收藏体系和展陈体系的核心,要通过信息集成和庞大的数据资源打破时空局限,加快馆藏文物数字化转型,让更多文物走出库房,走上展线,推进藏品公开和共享,提升博物馆知识的获取品质和效率。例如,通过高清图像技术、三维重建技术、3D全景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全方位、多维度采集、研究、展示藏品价值和内涵,复原历史图景,展现中华文明。通过策划一系列线上线下展览、研学课程、讲座、研讨会、夏令营、工作坊、城市漫步以及构建相关学术领域的知识图谱,为公众提供更立体、更生动、更丰富的藏品信息和历史文化知识,同时助力学术研究。积极尝试运用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扩展现实等技术探索文创新业态,如开发契合年轻人审美、社交和消费习惯的数字藏品,在平行空间里构建全新的价值模型和阐释逻辑。提炼经典文化元素,打造热门IP,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化产业,实现品牌效应,延展文物的多重价值。

2.2 重视门户网站及新媒体矩阵建设

在信息高度碎片化、“人人都是自媒体”的今天,博物馆的文化传播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必须主动拥抱新技术,加快构建线上线下联动呼应的新型知识生产与传播体系,才能不被时代浪潮所淘汰。博物馆应重视门户网站建设,创新功能模块,及时更新内容,提升知识能量,同时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做好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新闻客户端建设,立足馆藏和展陈资源,提供体系化、菜单化的教育产品,开拓用户参与的新天地。美国博物馆学家妮娜·西蒙提出,“文化机构想要重建与公众的联系,就必须让观众成为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消费者……观众期望能有一种回应的能力,并且自己回应能够受到重视;期望能讨论、分享并重塑自己消费的内容”①。“参与式”理念下,博物馆要优化媒体宣传策略,增加社会活跃度,提高场馆辨识度,扩大受众面,及时收集用户需求与评价,并且积极反馈和解决,推进开放与共享、多元与包容,增强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黏性,使博物馆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逐渐融入公众的日常生活。要提高市场营销意识,挖掘本馆特色,优化界面设计,增加视频、网络直播、语音服务、应用程序等,拓展媒介平台,实现资源联动。也要在保证博物馆主导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寻求跨界合作,推出兼具历史人文内涵和时尚气息的文创产品,实现共建、共享与共赢。内容设计上尽量避免大篇幅艰深晦涩的文字,语言风格根据文案性质和内容灵活切换,同时关注学术热点和最新成果,唤醒历史记忆,弘扬城市文化,聚焦时代新风,关照社会现实,传递人文情怀,启迪公众深思,增强学习的知识性、趣味性、新鲜感和亲近感。

2.3 推进精准化服务和个性化学习

博物馆作为多元文化价值的引领者,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求真务实,在输出知识的同时,还要承担起滋养心灵、自我实现以及疗愈社会的功能。通过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构建用户画像,准确获取观众的身份特征、行为动态和参观需求,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透过数据深入捕捉公众的思想与情感取向。在分众和普惠的理念下,充分考虑年龄、受教育程度、文化、职业等差异,兼顾视障、听障等特殊群体,建立评估反馈机制,为不同知识需求的人群提供可理解的信息,允许并且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视角理解展览和项目,增强博物馆的可及性,促进更平等、更智慧、更有效的沟通,推动个性化学习。正如约翰·H.福克所说,“虽然与身份相关的需求和兴趣主要影响个人参观博物馆的体验,但博物馆本身并不是被动的。博物馆的现实也在改变和塑造个人博物馆参观体验方面发挥作用”②。知识时代我国博物馆发展已经进入寻求品质突破和意义建构的转型关键期,在博物馆特有的情境下,不断增强学术性和科学性,根据公众需求和时代议题采取弹性供给的模式,培育反思与共情能力,为精准化、标准化服务奠定基础。

2.4 关注空间环境和多感知设计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的迭代升级,以及观众审美和文化层次的日益提升,博物馆空间设计理念也经历着不断的革新,注重空间情境和叙事路径的表达,强调沉浸式体验和寓教于乐的传播效果,现代博物馆越来越依赖空间的营造来展现场馆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从而实现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感。具身认知理论认为感知、心理意象、审美评价与身体有内在的关联,因此审美评价与鉴赏可能会依赖于我们的身体感觉以及我们的身体和物体、他人之间的互动方式③。通过有趣而富有教育意义的场景设计、戏剧互动、非遗展演、游戏设置、全息投影、折幕电影、互动魔墙、VR设备、数字孪生等新型文旅服务,充分调动观众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乃至味觉,模拟超现实环境,实现多感官体验,在尊重和敬畏历史的前提下,通过多样的展示方式与渠道,增强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性和弹性。在视觉传达设计、光影艺术、影像合成拼接技术、机械互动技术、声控感应、电磁感应、触摸压力感应等方面赋予展示空间新的生命力,增加层次感,在古今穿越之间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和审美需求,达成知识、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氛围的营造同样体现在博物馆公共教育、休闲空间及室外环境中。例如,为学龄儿童打造专门的学习空间,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元素,以及现代科技的加持,打造儿童友好型、家庭友好型的研学课堂;历史建筑、微缩景观、模型展示、广场雕塑、科技装置、创意展牌、文创商店等是博物馆文化元素渗透的有效载体,也是博物馆理念与价值的无声表达,具体到考古博物馆、历史文化类博物馆、艺术类博物馆、科技館、纪念馆等还要依据场馆属性进行具体设计;同时为了把控好展览节奏,展厅之间的过渡、休闲区域的穿插衔接也值得仔细推敲,张弛有度可以有效缓解参观疲劳感。

2.5 发展伙伴关系和集群优势

新时代博物馆不仅是展示文化遗产的场所,更是与社会积极互动、构建新型关系的重要空间,博物馆要有开放的胸怀,面向所有社会群体展开服务,整合不同层次的资源,发展各种伙伴关系,增强关联协作意识。要与高校、科研机构、新闻媒体、文化企业、科技公司、福利机构、社会团体等开展合作,确保教育供给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跨界模式,打造高端产品,实现资源共享。例如,英格兰利兹博物馆和美术馆(Leeds Museums and Galleries)领导着由50多个艺术、文化、社区组织以及30多所小学组成的全市联盟,开发的基于博物馆藏品的“利兹课程”,为当地小学教师提供所需教学资源的同时,帮助儿童更好融入了他们所在的城市④。积极依托博物馆联盟或现代复合型文化综合体,发挥集群优势,共建区域文化共同体,如位于浙江杭州的“之江文化中心”,包括了浙江省博物馆之江新馆、浙江图书馆之江新馆、浙江省非遗馆、浙江文学馆及配套公共服务中心,已成为城市的新地标。此外,博物馆需要更好地融入本地社区,倾听社区声音,保持良好互动,增进居民福祉,尤其关注弱势群体,同时不断更新展览和教育活动,鼓励居民在实体博物馆和数字博物馆共同参与关于历史和公共空间的讨论,丰富博物馆的叙事情节,追寻民族记忆,进一步提升服务社区的能力。

3 结语

新时代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将收藏、保护和研究工作延伸至展示、教育工作中?如何高效地将博物馆知识转化为公共知识,更好地回馈公众?今天的博物馆人需要更强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也要从更深层面思考博物馆与其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区别在哪里,博物馆赖以生存的根基在哪里。回溯本源、不忘初心,对自身价值和定位有更明确的认识,才能看清未来的发展方向。脚踏实地、创新争优,充分挖掘和阐释馆藏文物资源,推出更多富有魅力的公共文化产品,才能为公众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与时代同频共振,打造集学习、休闲、娱乐、社交、亲子共游于一体的精神家园,才能真正成为城市文化生长的有机力量。

注释

①西蒙.参与式博物馆 迈入博物馆2.0时代[M].喻翔,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2:1-2.

②福克.博物馆观众 身份与博物馆体验[M].郑霞,林如诗,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2:1.

③莱文特,帕斯夸尔-利昂.多感知博物馆 触摸、声音、嗅味、空间与记忆的跨学科视野[M].王思怡,陈蒙琪,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3:1-2.

④安来顺,段晓明.全球最佳遗产利用案例集(一)[M].南京:江蘇凤凰文艺出版社,2023:89-90.

猜你喜欢
社会价值公共文化服务精神家园
强化“四个意识” 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
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艺术普及
浅析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发展现状
产品设计创新的社会价值最大化探讨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创新管理,完成鞍钢自主集成的冷轧2130工程生产线
经营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坚守精神家园 争创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