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语言的重要机体

2024-05-14 13:52朱婷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4年3期
关键词:语言建构与运用标点教学实践

朱婷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发挥“语言建构与运用”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基础性作用,须在阅读文本中关注作者的创作规律。那些承载着作者意志与情感的标点,是理解语言文字运用与规律的重要切入点。教学中关注标点,从标点上着眼,可能也会发现语言文字中的另一番世界。

关键词:标点;语言建构与运用;教学实践

标点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但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标点往往承载着文字的表情、动作与情感。郭沫若曾提出“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言文而无标点,在现今是等于人而无眉目。”[1]关注标点,通过对具体语言文字中标点的品读,能够为我们打开一条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特点与运用规律的通道,更可以成为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有效抓手。

一、停顿:情感的外显

散文主观叙写着作者经历或体验的某些过程。在散文教学中,关注作者的情感往往是教学核心。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教材学习提示要求“梳理本文的情感发展脉络,体会鲁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至情”。本文作为写人记事的纪念性散文,相较同属一课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其情感抒发相对直露显豁,教学时关注作者的感情线索非常重要,但如何关注,除去文字,标点成为了一个走进作者心灵世界的重要抓手。

在教学时,我将重点落在鲁迅对事件的叙述上,透过事件叙述中标点的使用理解作者蕴含的深情。在了解主要事件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重点关注了第五部分叙述刘和珍等人徒手请愿牺牲时的这段文字: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

我先请学生依次个别、齐读了原文以及修改后的文段: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

在几次朗读后,学生都能感受到语气上的停顿,原文读来更缓慢,而缓慢背后承载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则是这堂课我与学生讨论的核心问题。

这段文字出现了大量的逗号,逗号在语义上表示停顿,却又远不仅是停顿。如果忽视这些符号,或者将其中一些等同于可有可无,仅从语言的表面入手,或许能够感受到作者叙述上的客观冷静,却仅停留在文章的表面,未能看到写作时那个饱含愤怒而悲凉的作者。

按照语言习惯,“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并不影响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但中间多出的在“听说”“她”以及“刘和珍君”三个短语间的逗号,恰恰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写作时的真实情感。“听说”与“她”之间的停顿,在缓慢呈现信息的过程中,既强调了鲁迅并非亲见,又显示出鲁迅下笔时内心的艰难。她,不是别人,而是那个常面带微笑的刘和珍;她,前往请愿时是坦然无畏的。三个逗号,将一句长句分割成四个短句,一字一顿,在顿挫不畅的语气中,断断续续,迟缓犹疑,更能呈现作者内心对于执政府凶残的愤慨与对青年学生被杀的沉痛。

同样体现鲁迅写作时落笔的艰难,还体现在叙述刘和珍被杀时的三个停顿上。刘和珍在执政府前中弹,情形是“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叙述子弹从背部到心肺过程中的这个停顿,拉长了叙述时间,犹如一个特写慢镜头,让读者看到了劉和珍中弹的全过程,子弹的穿透力之大,部位之致命,正是在停顿中缓慢而有力的呈现,屠杀者的残忍暴虐也在这停顿中得到突出。而后交代这两处已是致命伤,但是刘和珍没有马上死去,“只是”前的逗号,既是对刘和珍当时情况的补充,又引出后文张静淑等人因此前往扶起她的行为。行为间的关联,是青年学生们互救的情谊,更是施暴者的冰冷无情。

在这些逗号中,我们看到了那个沉浸刘和珍等人死亡场景中的鲁迅:他悲愤迷惘,在写作时,刘和珍等人被残暴屠杀的场景如特写镜头般争先恐后出现,难以排遣,以致情感堵塞,只能以一再停顿给予情感上的缓冲。我们又看到了那个埋头写作时的鲁迅:悲痛、愤怒……复杂的情感恰像一层又一层的波浪在向他奔去,语气上的延绵难断,更使他深刻思考中国需要怎样的革命。回忆者与写作者交融在一起,通过这些停顿,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作者的情感,追寻作者的心灵轨迹。

二、断句:心理的内隐

文言文中的标点与白话文有很大不同。文言文中的标点被称为“句读”,大多不是作者创作时自带的,而是后人便于阅读理解加上的,主要起着断句的作用,却更多承载着后人,主要是点校者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在文言文教学中,关注标点的断句,有助于引导学生开展与点校者的对话,更能够深入文本中,与作者与文本展开对话。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华文明之光”这一单元的史传文教学时,我有意识将标点引入教学中,旨在通过标点的揣摩引导学生感受人物一颦一笑,理解人物性格形象。

《鸿门宴》一文篇幅较长,涉及较多历史背景,通常教学时都会关注刘邦和项羽两个人物及他们各自所在阵营的表现,引导学生分析刘邦能全身而退的原因。教学重点是人物形象的分析,而人物离不开鲜活的行为,其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语言。当我们把关注点聚焦在人物语言时,很多时候我们会关注人物说了什么,为什么这样说,在语言的内容中理解人物,却往往会忽视人物说这句话时的细微动作,也就是标点。因此,在理解刘邦形象时,我让学生重点赏读了张良与刘邦的对话,关注以下两组句子:

第一组: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第二组: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这两组句子最集中的差别都在逗号上,但学生在阅读时几乎从不关注逗号,去掉与加上对于他们朗读或理解文本内容来说似乎是一样的。逗号就语义理解上看,加或不加没有很大差别。逗号在文言文中主要起到的是断句作用,表示停顿,但恰是这个小小的停顿,能够带我们走进刘邦的心灵世界。

先看第一组,刘邦得知比自己实力强大的项羽即将攻打自己时,惊慌失措是溢于言表的,但同为“大惊”后,是否稍加停顿地询问“为之奈何”却能窥得刘邦的为人。如果不加逗号,就显出刘邦大惊后询问对策是脱口而出的,而加上逗号的停顿,则是刘邦稍加思考的体现。刘邦能够胜项羽,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理智与城府。此处的逗号,拉长了刘邦惊慌与询问对策的心理时间,可见刘邦在惊慌的同时,并未失去理智,而是在思考自己应当如何应对,当发现自己想不到好的对策时,才向谋士张良求助,这个逗号,将一个惊骇之余,依然深思沉吟的刘邦跃然纸上。此外,这个停顿,也可以作为刘邦整理情绪的表现。面对如此紧急时刻,换做项羽,可能早就暴跳如雷了,而刘邦还能给自己反应控制的时间,可见其高情商。而在张良为刘邦分析局势,刘邦发现目前自己无法与项羽抗衡时,沉默后的逗号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组中刘邦“默然”后才说话,其间也有一个停顿。这个停顿同样拉长了人物神态与动作的时间。当张良问刘邦“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不仅不说话,更在沉默中盘算自己与项羽的实力差距。当他盘算完后,一个“固”字先证实了张良“料”的反问,承认自己的确不能和项羽对抗,正是如此,才说出了第二个“为之奈何”,目前自己也的确无计可施,需要听取张良的意见。前后两个“为之奈何”在意思上都是刘邦在询问张良意见,可是第二处的怎么办,才更多包含着刘邦对张良的信任,如此一个虚心纳谏的形象便呈现在读者眼前。两个逗号,在表现刘邦面临危急形势时人之常情的慌张的同时,却又能给自己控制情绪的时间,从而理智地听取谋士意见,显示出他的老谋深算和狡猾的一面。这些由标点带来的细节上的处理,让我们感受到刘邦的为人,理解他最后能成功不是没有道理的。

基于以上的教学实践,我在课后布置学生继续品读文中逗号对于人物性格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与项羽有关的两处标点,分别是“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与“项王未有以应,曰:坐!”后一节课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发现学生能够从这两处逗号的有无中品读出项羽的耿直坦率与妇人之仁,进一步对于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有了自己的认识。

以上两个简短的教学实践,从标点入手,紧扣“语言运用与建构”的要求。当然这两篇文章还有许多别的教学价值,标点只是一个小小的切口。但恰是这个切口,能够帮助我们走进文字中的另一番世界。观照文本,在品味作者情感,理解文中人物形象中探寻作者创作规律,更好落实对祖国语言文字特点与运用规律学习。

注释:

[1]郭沫若.沫若文集·沸羹集·正標点[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109.

(本文获第十八届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竞赛一等奖)

猜你喜欢
语言建构与运用标点教学实践
标点可有可无吗
《辽史》标点辨误四则
小小标点真厉害
如何更加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取精用弘:“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有效路径
把握“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础性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