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县域产业创新集群高质量发展研究的思考

2024-05-14 14:02何庆
江苏科技信息 2024年7期
关键词:swot分析法

摘要:在产业转型、创新驱动、营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推进产业创新集群提质升级正成为县域高质量发展的“优先解”。太仓选择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创新集群之一,无疑是顺应了当下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发展趋势。文章利用SWOT矩阵等对太仓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建议,以期为推进县域产业创新集群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产业创新集群;生物医药产业;SWOT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322.7文献标志码:A

0 引言

产业创新集群是具有系统性、可持续的产业创新能力,能够通过原创或系列化的产业创新成果引领和驱动实体产业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或影响和明晰新兴与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的一类产业集群;是“产业链”和“创新链”在特定区域上的协同性融合[1]。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北省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规划展馆时强调:“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命脉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可见,生物医药产业一头连着国家大计,一头连着百姓民生,在利好政策引导和现实需要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国内各地纷纷瞄准生物医药产业,将其作为重点或支柱产业进行培育。

本文以太仓生物医药产业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市在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题并提出相应思考,以期为推动太仓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探索和建议,进而为推进县域产业创新集群高质量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现状特征

本文重点对太仓市生物医药产业2022—2023年的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发现,该市围绕“创新药物、医疗器械、医药服务外包”三大重点方向和“一核两翼”的空间布局,正致力于打造协同发展、内生驱动、特色鲜明的产业创新集群。

1.1 形成协同发展的方向布局

太仓市生物医药产业已形成清晰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空间格局,即以“创新药物、医疗器械、医药服务外包”为主要发展方向并进行“一核两翼”的空间发展布局。目前,太仓市生物医药产业园核心区(沙溪镇)、生物港(港区)、中德生命科学园(高新区)三大重点片区正加快差异化、协同化发展。其中,生物医药产业园核心区(沙溪镇)规划面积6平方千米,建园10多年已集聚了400多家[2]研发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生物医药企业;生物港(港区)占地800亩,规划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重点发展体外诊断试剂、医学影像、再生医学材料等医疗器械细分领域,前三期10万平方米载体已全部完成招商,并入驻企业近70家,四期已于2023年底基本建成;中德生命科学园(高新区)已竣工招商,该园区占地116亩,建筑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依托现有德资企业精密制造基础,重点聚焦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体外诊断、精准医疗等方向,打造专业化、高端化的研发、生产、服务平台,已经签约入驻了一批企业。

1.2 集聚“链式”发展的创新群体

太仓市立足“创新药物、医疗器械、医药服务外包”三大方向“链式”发展、集聚业内企业,2023年底,已汇聚生物医药企业523家[3]。在做大企业群体的同时,太仓市积极支持“链主型”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积极引导其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开展同频共振式的协同创新,不断提升产业链发展质效。其中,创新药物领域,已经集聚药物研发生产企業百余家;医疗器械领域,已集聚研发生产企业150多家;医药服务外包领域,已集聚了以CRO、CDMO服务联动方近50家。此外,还形成了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群。

1.3 增强“攀高逐新”的内生动能

太仓市生物医药产业园先后被认定为“江苏省科技产业园”“江苏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获评第九届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合作大会“最佳生物医药产业园区Top10”,园内“太仓生物医药企业孵化器”成功入选2022年度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名单,也是太仓首个专业类、该市第4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023年,太仓市生物医药产业园第一家大院大所——苏州思萃免疫所正式开业并投用首期1500平方米研发实验室,苏州思萃临床药理技术研究所获评“苏州市新型研发机构”。目前,太仓市拥有各类载体200万平方米,建成省级生物医药产业孵化链条,建有苏州市级以上载体平台和研发机构43个。2023年年底,太仓市523家生物医药类企业中,已有50多家获高新技术企业、省潜在独角兽企业、苏州“独角兽”培育企业等资质认定,集聚各类生物医药人才2万多人。

1.4 拓展“厚积薄发”的项目资源

主动出击、精准对接,持续招引高质量项目,拓宽“源头活水”,太仓市主要领导先后带队参加2023年太仓(深圳)生物医药产业合作交流会、健康中国——2023生命健康产业跨境合作“太仓对话500强”等招引活动,分管领导常态化参加生物医药类重点项目对接洽谈。目前,太仓市设有总规模50亿元的产业引导基金,8支总规模超45亿元的生物医药专项基金以及科技人才直投基金和娄城人才直投基金,为企业落户发展提供金融支撑,其中,8支合作子基金已投资生物医药项目超6亿元,42家次生物医药领域企业获5.75亿元科技金融产品支持。2023年,太仓市科技招商落户生物医药项目总数145个,注册金额16.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5.90%、49.64%。

2 面临挑战

医药行业有一个著名的“双十定律”,即10年时间、10亿美元,才可能研发成功一款新药。生物医药产业同样存在“投入大、周期长、成功率低、风险高”的特点。因此,在培育生物医药产业的过程中,特别需要持之以恒、系统推进。本文从内外两个视角分析了当前太仓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发现该市面临“产业规模小、用地约束大、金融支持弱”等内部短板和“竞争白热化、比较优势缺乏、科技招商支持不足”等外部挑战。

2.1 内部短板依然突出

2.1.1 产业规模偏小,企业实力不强

2023年,太仓市生物医药产业规上工业企业47家,实现产值128.8亿元,分别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和产值的3.72%、4.01%,其中,年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仅宝洁、奕瑞影像2家(对宝洁是否应纳入生物医药产业统计,笔者持保留意见),缺乏行业内龙头企业。创新药物研制领域,虽拥有信立泰、弘森药业等具备一定影响力的生物制药企业,但从临床前研究到进入市场,一般都需要较长时间,成果转化为产能的过程还需等待,更多新落户或初创型企业都尚处于建设期或成长初期。总体来看,太仓市生物医药产业存在规模企业数量少、企业实力及业内话语权不强等问题,规模聚集效应尚不明显。

2.1.2 用地受到约束,分类监管不同步

目前,太仓市国土空间开发强度较大,工业用地紧张,新落户项目与既有项目扩产扩建均受到一定影响。重点园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控制性规划、环保规划与产业快速发展不匹配,在审批上生物医药项目与化工项目界定不够清晰,环保、消防审批等都有较大压力,分类监管措施缺乏。此外,由于太仓处于太湖流域二级保护区,按国家、江苏省环保要求,原则上不允许新(扩)建含氮磷排放类项目,但部分新引进生物医药企业在生产、试验中存在氮磷排放,项目落地及正式投产往往颇费周章。

2.1.3 基金规模偏小,金融助力较弱

虽然太仓市已经成立了50亿元的产业引导基金和45亿元的生物医药专项基金,但专门围绕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园区、重点项目的基金偏少,投早投小的基金更是少之又少。另外,政府背书的基金在运营中往往存有“求稳保值、不出险或尽量少出险”的理念,再加上初创型的生物医药企业大多存在“轻资产、少抵押、高风险、长周期”等特征,往往导致银行授信额度偏低,企业资金需求缺口较大。从近两年太仓市生物医药企业整体融资情况来看,仅有少数企业能够完成多轮融资,大部分中小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融资仍然面临较大困难。

2.2 外部竞争日益加剧

2.2.1 周边竞争日趋激烈

仅在长三角区域范围内,将生物医药作为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几乎已经“全覆盖”:上海以“张江药谷”为核心扩展全域,集聚世界生物医药前十强中大部分企业,构建完善的生物医药创新体系和产业集群;浙江将生物医药列入大力培育的高科技产业,杭州、宁波等地已在部分领域具备国内领先水平。江苏省内南京已形成“一谷五园”发展格局;泰州获批全国首个国家级医药高新区;苏州明确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地标产业”打造,历经10多年深耕发展,形成以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为核心区的“一核多极”格局,已经汇聚中国科学院医工所、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等国家科研院所16家、国家级重点平台20家[4],但太仓在这方面尚有不小的差距。

2.2.2 比较优势较为缺乏

太仓目前仅有1家生物医药专业类国家级孵化器且获批时间较短,承载力和服务能力离生物医药产业集聚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太仓市生物医药产业园核心区,研发、商业、酒店、住宿等配套虽有改善,但学校、医院、餐饮、娱乐等生活性配套设施建设仍需大力提升,以便利生活配套吸引并留住人才的能力还不足,园区品牌影响力还不够强。在药品和器械注册服务方面,泰州医疗器械城已引入了国家药监局的审批窗口,苏州BIOBAY、高新区医疗器械园设有省级药监咨询窗口。目前,太仓还缺少相关的服务通道,且金融、劳务、法律、咨询等方面的配套支持能力还偏弱。

2.2.3 科技招商更待发力

2022年,太仓市印发《加快建立科技招商工作机制的实施办法》,提出要围绕全市“3+3”产业矩阵和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目标,聚焦“平台、企业、人才、項目”等科技创新要素,重点引进国内外高校院所平台、研发机构、高科技成长企业、领军人才项目等,加速发展动能转换。根据这一定位,太仓市在当年成立了太仓市科技招商有限公司,重点聚焦航空航天、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数字经济等5类产业开展项目招引工作。2023年,太仓市科技招商落户项目总数1067个,增长152.84%,其中,生物医药项目145个,增长85.90%,占比13.59%,列第4;而2022年,太仓市科技招商落户项目总数为422个,其中,生物医药项目78个,占比18.48%,列第3。仅从生物医药项目科技招商这一层面来看,虽然项目总量在增加,但增速落后总项目数近67个百分点,招引项目的占比也减少了近5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储备,与周边生物医药产业项目的竞争也不占优势。

3 研究思考

为更好地对太仓市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高质量发展进行研究分析,按序将太仓市面临的内外部因素汇总如表1所示[5]。根据SWOT分析结果和太仓市实际,建议借鉴昆山市、晋江市、长沙县等县域推进产业创新集群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做法,围绕打造高品质产业示范基地、生态体系和创新集群的发展思路,落实好发展规划、政策支持、专项工作和集聚项目等重点举措。

3.1 经验借鉴

3.1.1 昆山市:构建“六个一”支撑体系

昆山市将数字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力建设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2022年年初,昆山市以打造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集群为突破口,发布了产业创新集群“六个一”支撑体系,即“制定一套产业规划,设计前瞻总体方案;出台一套产业政策,细研普惠阳光雨露;建立一套招商机制,精培优质创新生态;对接一批大院大所,搭建共享创新网络;设立一批产业基金,广引金融源头活水;打造一批高端载体,深耕园区肥沃土壤”,从而推动产业规模能级加快攀升。

3.1.2 晋江市:民营经济与产业升级“双向奔赴”

晋江市紧紧咬定实体和民营不放松,坚持做优做大民营实体经济,实施“创新驱动”“数智转型”“资本赋能”等战略,坚持不懈推动产业升级,助力企业塑造发展新动能、持续巩固产业集群优势。此外,针对工业用地紧缺与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存在的“空间布局破碎、土地开发强度趋近饱和、用地成本过高”等痛点,晋江市于2021年提出实施园区标准化工作,即启动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机制改革,实行“全市一区+若干专业园”发展模式,从用地分布杂乱无章到布局集约,从容积率低到“零地增容”,逐步探索出一条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

3.1.3 长沙县:“产业+科技”双轮驱动

作为湖南省长沙市先进制造业的主阵地、主战场,长沙县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紧扣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等六大千亿级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构建“1+3”区域创新格局,瞄准产业、技术、人才、平台等制高点,着力从“创新平台建设、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主体引育、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人才集聚、创新生态优化”等方面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六大攻坚行动”,实施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和“单独小隐”企业培育等工程,奋力打造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形成“产业+科技”双轮驱动发展格局。

3.2 发展思路

3.2.1 坚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示范基地

对标国内外一流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发挥太仓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优势,用好用足太仓生物医药企业孵化器“国字号”专业孵化器招牌,坚持“龙头引领、项目支撑、创新驱动、集聚发展”,切实做好6平方千米的“太仓药谷”“集聚”“发展”文章,实现产、城、人、文“四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积极打造以研发创新为驱动、特色产业化为基础的专业型生物医药产业园。

3.2.2 持续打造具有最佳比较优势的产业生态体系

进一步聚集高端创新人才、优化科技金融支持、打造科创服务品牌,为太仓市生物医药企业和科研院所提供一流的政策支持、政务服务和要素保障,不断巩固提升最佳比较优势、最优营商环境。以太仓生物医药产业园核心区为依托,打造“科技+基金+产业+园区”模式,推动创新资源有效整合,引入先进产业园区管理运营模式,打造专业化服务体系,汇集一流人才、一流企业,全力打造引领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典范园区。

3.2.3 奋力打造具有标识度引领性的产业创新集群

围绕生物医药领域创新链和产业链,主攻医药外包服务、创新药、体外诊断、植介入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构建多层次创新企业梯队,重点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培育企业—科技型上市企业”培育创新梯次链条,奋力打造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的太仓地标,让太仓生物医药产业成为“生物医药看苏州”的鲜明标识。

3.3 重点举措

3.3.1 统筹产业发展规划

结合太仓市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要求和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目标,坚持“一盘棋”思路统筹空间规划和产业布局,积极发挥“国字号”载体优势和“一园区一方案”特色,持续优化“一核两翼”空间布局,集聚国内外更多优质项目来太差异化、协同化发展,引导域内各镇(区)协同发展,减少域内同质化竞争和资源消耗。

3.3.2 用好本级支持政策

畅通部门联动机制,形成有序对接沟通的会商制度,统筹发布申报指南、开展项目或奖励申报并按要求及时兑现奖补资金,以切实的政策支持和鼓励更多的业内企业通过科技研发做优做强,进而占据业内“高地”,形成行业“高峰”。

3.3.3 放大工作专班功效

充分发挥太仓市已成立并运行的“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工作专班”作用,积极推进“八个一”工作机制落实落细,强化产业资讯搜集和企业需求摸排力度,积极推进科创资源整合集聚,推进企业创新发展,及时协调域内镇(区)、部门精准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需求对接等各类服务,合力推进该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高质量协调发展。

3.3.4 加速优势项目集聚

用足用好T-MAX“科创太仓”等品牌招引活动,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举办各类交流推介活动,主动出击、精准对接,着力招引培育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优质项目,拓展重大项目储备来源。同时,大力推进已设立的生物医药类基金更加主动、更为精准、更有效率地投资优质项目和初创企业,提升基金“投早投小”运营成效,助力太仓市生物医药项目及人才进一步集聚和发展壮大。

4 结语

太仓市正积极抢抓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布局转移、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等契机,将生物医药作为太仓市“3+3”产业创新集群的重点之一。太仓市正按照其“十四五”目标,加快提升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质效,形成了“一核两翼”的空间格局和稳步向上的发展态势,“太仓药谷”产业名片也正越擦越亮。太仓市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基层实践,为推进县域产业创新集群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参照。

参考文献

[1]胡汉辉,沈群红,胡绪华,等.产业创新集群的特征及意义[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34-44.

[2]太仓市人民政府.笃行回望交答卷砥砺奋进斗志扬[EB/OL].(2024-01-25)[2024-02-02].http://www.taicang.gov.cn/taicang/bmdt/202401/e2b7ff2f25 ac4f22bb8fbf2ffa1e5fb1.shtml.

[3]肖朋.笃行致远共奋进唯实创新攀高峰[N].太仓日报,2024-01-09(A13).

[4]苏州市人民政府.苏州吹响生物医药产业“集结号”[EB/OL].(2023-09-12)[2024-02-02].https://www.suzhou.gov.cn/szsrmzf/szyw/202309/87 90b93e051e4dd1950721ca0ab5add5.shtml.

[5]何庆.创新驱动视角下基层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与分析——以苏州太仓市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19(20):1-3.

(編辑 姚 鑫编辑)

Research on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ounty level industrial innovation clusters:

taking the biomedical industry in Taicang as an example

He  Qing1,2

(1.Taic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reau, Suzhou 215400, China;

2.Taicang Productivity Promotion Center, Suzhou 215400,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factors such a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innovation driven, and business environment, promoting the quality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clusters is becoming a priority solution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counties. Taicangs choice of the biomedical industry as one of the key industrial innovation clusters undoubtedly conforms to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t present. This article uses SWOT matrix and other methods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iomedical industry in Taicang. Based on the analysis results, corresponding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ounty-level industrial innovation clusters.

Key words: industrial innovation clusters; biomedical industry; SWOT analysis method

作者簡介:何庆(1983— ),男,高级统计师,硕士;研究方向:科技咨询,科技统计与数据分析。

猜你喜欢
swot分析法
基于“水上巴士”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扩展的设想
基于SWOT分析的福建水利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基于SWOT分析法分析大学校园二手交易市场
新常态下对内蒙古地区非公有制企业的影响分析
寿险公司产品营销策略优化研究
新形势下宜宾港物流金融的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SWOT分析下的十堰市旅游资源整合探究
SWOT分析法下网站新闻深度报道的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湖南省风电产业发展及对策研究
中小企业筹资困难及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