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东北脱贫地区儿童心理相对贫困感现状调查研究

2024-05-13 08:00文善彩
科教导刊 2024年11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东北地区韧性

袁 超,文善彩

(昭通学院 云南 昭通 657000)

2021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 年10 月18 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内陆边陲,山区面积广大,滇东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解决脱贫地区相对贫困问题和发展乡村振兴是当务之急。对于滇东北通过易地搬迁住进新居的群众,其未成年子女的教育及后续心理帮扶不停步,才能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因此,后续心理帮扶除了重点帮扶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要关注儿童心理相对贫困感的状态与纾困问题。

1 研究目标

课题组通过调研,对滇东北地区儿童心理相对贫困感现状进行调查,找到其心理相对贫困感的影响因素及问题,为学校、政府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经验,促进乡村振兴及巩固教育脱贫工作成效。

2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期刊,了解“贫困心理”的研究进展,为下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测量调查法:根据前人编写的问卷,选择、自编、调试了《滇东北地区儿童心理相对贫困感调查问卷》,并对抽样对象进行实地调研。

个案访谈法:采用半结构式的访谈法,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及教师进行个别访谈,了解学生真实的心理状态与问题,补充问卷中未深入了解的情况与资料。

3 概念界定及调查问卷设计

3.1 概念界定

胡小勇等人认为,贫困者之所以难以脱离贫困,是因为心理层面上对抱负与志向的缺失,导致能力上的不足与行为方式上的错误。贫困心理是指个体长时间处于物质贫困状态而产生的特殊心理后果。Haushofer 等人的研究表明,贫困导致压力和消极情感状态的后果,反过来也会恶化经济状况,促进短视和规避风险的决策行为等。张彦驰以稀缺理论为基础,通过多种情景实验发现,贫困对风险决策与跨期选择有显著影响。心理贫困的成因并非全是物质匮乏,家庭因素、文化思想贫穷、认知偏差等也是形成“心穷”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贫困不仅是物质上的贫瘠,也是思想及决策、行为方式层面的问题。本研究认为,心理相对贫困感是个体或群体通过与参照群体比较而感知自身处于不利地位,进而体验到愤怒和不满等负性情绪的一种主观认知和情绪体验。

3.2 调查问卷设计

目前,由于国内对儿童心理相对贫困感的调查研究没有标准的统一测量量表,依据以上对心理相对贫困感概念的分析,本研究参考了国内学者编制的心理贫困感量表、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心理韧性量表、心理安全感量表,设定了评价指标的三级体系(表1),并据此来编制调查问卷,虽存在不足之处,但总体能准确反映滇东北地区儿童的贫困心理状态。

表1 问卷评价指标三级体系

本研究在两轮访谈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出《滇东北地区儿童心理相对贫困感调查问卷》。学生问卷共63道题目,其中,家庭社会地位量表5 题,心理贫困感量表15题,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10 题,心理韧性量表25 题,心理安全感量表8 题。心理安全感量表是7 点记分法记分,其余量表均采用5 点记分法记分。

表2 问卷信度检验

3.3 问卷信效度分析

《滇东北地区儿童心理相对贫困感调查问卷》是由五个分量表拟合而成。采用SPSS. 26 对量表的信效度进行检测,总量表的克隆巴赫Alpha 系数为0.835,说明拟合后的量表信度良好。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值是0.877,表明问卷效度较好(详见表2、表3 所示)。

表3 问卷效度检验

结果显示,Cronbach's Alpha系数大于0.7,说明量表的信度符合要求,其内部一致性较高;问卷的KMO检验值为0.877,大于0.70,说明该问卷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4 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等调查方法进行,按照随机分层抽样抽取相关调查对象,抽样人群主要为滇东北三县区普通农村学校、寄宿制小学和易地搬迁安置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70 份,回收有效问卷665 份,问卷回收率99.25%。

本次调查研究对象共665 人。其中男生344 人,占总人数的51.73%,女生321 人,占总人数的48.27%;在665名研究对象中,汉族学生438 人,占总人数的65.86%,少数民族学生227 人,占总人数的34.14%;调查对象的家庭经济情况主要通过是否建档立卡户和低保户反映,其中建档立卡户248 人,占比37.29%,低保户150 人,占比22.56%。

5 滇东北地区儿童心理相对贫困感现状

5.1 滇东北地区儿童心理相对贫困感总体处于一般水平

儿童的家庭社会地位调查项目共有5 题,得分越高表明家庭社会地位越高,若每道题得分大于2 分,总分小于10 分(5 道题×2),说明家庭地位处于中等偏下。心理贫困感调查项目有15 题,若每道题的得分在2-3 分,总分处于30-45 分之间,说明其心理贫困感水平总体处于一般水平。学业自我效能感调查项目有10 题,得分越高表明儿童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越强。若每题得分在2-3分,总分处于20-30 分之间,说明自我效能感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心理韧性调查项目有25 题,积分规则是0-4 分,若每题得分在2-3 分,总分处于50-75 分,表明儿童的心理韧性处于一般水平。心理安全感调查项目有8 题,积分方法是7 点记分,若每题得分在4-5 分,总分处于32-40 分,表明儿童的心理安全感处于一般水平。滇东北地区儿童心理相对贫困感调查总体水平如表4 所示:

表4 滇东北地区儿童心理相对贫困感总体水平

从表4 可以看出,滇东北地区儿童的家庭社会地位7.29±2.27,总分小于10 分,说明其家庭社会地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儿童的心理贫困感水平43.70±11.24,总分小于45 分,说明儿童心理贫困感总体水平处于一般水平,部分儿童处于中等偏高的水平。学业自我效能感24.13±5.21,总分小于30 分,说明自我效能感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心理韧性74.47±14.57,其均值小于75 分,说明儿童心理韧性处于一般水平;心理安全感36.91±11.61,总分小于40 分,说明儿童心理安全感处于一般水平。

5.2 滇东北地区儿童心理相对贫困感水平差异分析

5.2.1 男童心理相对贫困感水平显著高于女童

将儿童心理相对贫困感作为因变量,把性别作为分组变量并进行赋值,就不同性别儿童在贫困心理因素方面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分析。通过对小学儿童的心理相对贫困感平均值、标准差、标准误等进行验证分析,分析结果如表5 所示:

表5 儿童心理相对贫困感性别差异情况表

上述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间儿童心理贫困感存在显著差异(t=-2.484,p<0.05)。表明男生心理相对贫困水平高于女生,需要加强对男生心理的引导。男生心理贫困感水平相对偏高的原因,我们认为既有其自身身心发展因素,又有家庭和社会因素。

5.2.2 汉族儿童心理相对贫困感水平显著高于少数民族儿童

将心理相对贫困感影响因素作为因变量,把民族作为分组变量并进行赋值,就不同民族儿童在贫困心理因素方面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表6 所示:

表6 不同民族儿童心理贫困感差异情况表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民族间儿童心理贫困感存在显著差异(p<0.05),汉族儿童的心理贫困感显著高于少数民族儿童。

5.2.3 不同县域间儿童心理相对贫困感差异显著

将贫困心理影响因素作为因变量,把县域作为分组变量并进行赋值,就不同县域儿童在贫困心理因素方面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表7 所示:

表7 不同县域儿童心理贫困感差异情况表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县域间儿童心理贫困感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B 县儿童心理相对贫困感水平最高,A 区儿童心理相对贫困感水平相对偏低,C 县儿童心理相对贫困感水平处于中间状态。这表明社会文化发展因素对儿童心理相对贫困感会产生影响。

5.2.4 高年级儿童心理相对贫困感显著高于低年级儿童

将贫困心理影响因素作为因变量,把年级作为分组变量并进行赋值,就不同年级儿童在贫困心理因素方面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表8(p149)所示:

表8 不同年级儿童心理贫困感差异情况表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级的儿童心理相对贫困感存在显著差异(p<0.05)。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相对贫困感显著高于低年级学生。说明儿童心理贫困感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社会感知能力和学业压力随之提升所导致。

5.2.5 低保家庭儿童心理相对贫困感水平显著高于一般家庭儿童

将贫困心理影响因素作为因变量,把家庭经济情况作为分组变量并进行赋值,就不同家庭经济情况儿童在贫困心理因素方面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表9 所示:

表9 不同家庭经济情况儿童心理贫困感差异情况表

调查结果显示,是否建档立卡家庭儿童间心理贫困感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是否低保家庭儿童间心理贫困感存在显著差异(p<0.05)。低保家庭儿童心理贫困感水平相对较高。

5.3 儿童心理相对贫困感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心理安全感显著相关

在上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儿童心理相对贫困感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业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心理安全感相关问卷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探讨影响儿童心理相对贫困感的具体因素(见表10)。

表10 滇东北地区儿童心理贫困感相关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家庭社会地位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p<0.05);心理贫困感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心理安全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r<0,p<0.05);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心理韧性、心理安全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p<0.05);心理韧性与心理安全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p<0.05)。调查结果表明,影响滇东北地区儿童心理相对贫困感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儿童学业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和心理安全感。因此,缓解滇东北地区儿童心理相对贫困感的路径,可通过提升儿童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和心理安全感得以实现。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东北地区韧性
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重要意义与主要举措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