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机制与对策研究
——以广东省民办高校为例

2024-05-13 08:00
科教导刊 2024年11期
关键词:广府民办高校广东省

陈 彤

(广州华商学院 广东 广州 511300)

1 广东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2018 年到2019 年间,国家连续发布了《关于做好2018年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建设工作的通知》《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实践课程必须始终贯穿其中,成为高校教育的必修课。而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也是高校未来必须承担的责任[1]。当前,全球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攀升,“毕业即失业”现象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而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向的实践也成为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方面。

2015 年以来,广东省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民办院校内,依旧还存在着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时间短、师资力量不足、教育基础薄弱、教育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而作为当前中国经济改革、高校教育改革的双前沿地带,广东省内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不只受到政策和经济的影响,还会受到社会习俗和地域文化的影响。文化作为非正式制度的重要方面,其对社会、企业及个人选择和发展的影响,已经成为学术界对教育机制和教学对策进行探析的重要切入点。

由于自然地理、历史习惯和经济发展等差异,我国不同地区都呈现出各有特色的地域性文化。地域文化汇聚了一个区域价值观的精髓,对该地区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2]。因此,基于各地域文化差异的客观事实,以广东省民办高校作为切入点,探讨创新创业教育在地域文化影响下的表现,进一步从地域文化角度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设和发展进行探究,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构建角度和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方式。

2 地域文化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机制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环境和地域特征下,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历史演变形成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总和。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下,由于学生生源地差别较大、高校所处地理位置相对不同等因素,使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面临的形势、待解决的问题之间也存在相应差异。因此,本文将从学生生源地文化体系和高校所处地区文化体系两个维度,探讨地域文化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机制。

2.1 学生生源地地域文化体系存在差异

由于高校教育在生源地上的本质区别,所以学生个性、知识、过去接受的习俗文化存在大相径庭的情况。学生来自五湖四海,进入高校时基本已经成年,受到各地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并且也积累起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接受程度、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偏重等也自然存在差异。根据广东省教育厅数据与广东省各高校招生计划数据汇总对比可见,广东省内高校主要生源地为广东、广西、江西等省市级区域,其中,广东省生源总占比在50%以上。这一数据在民办高校中更为显著,截至2023 年12 月31 日,广东省共有高等教育院校147 所,其中民办高校52 所。如表1 所示,在广东省民办高校内,2020-2023 年以来,广东生源占比高达85%以上,最高达91.1%,而外省生源仅占10%左右。因此可以判定,在广东省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广东省内的地域文化体系产生的影响最为关键,而来自外省的地域文化体系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小。

表1 2020-2023 年度广东省民办高校生源比例

在广东地区,地域文化大体分为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雷州文化四大体系。其中,广府文化主要指以珠三角地区为中心,以粤语方言为主的文化区域。客家文化主要指广东省东北部地区,以客家方言为主的文化区域。潮汕文化主要指广东省东南部,以潮汕方言为主的文化区域,雷州文化主要指广东省西部,以雷州方言为主的文化区域。这四大文化区域均以重商主义、海洋文化、实干精神和冒险精神闻名,但互相之间仍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珠三角-广府文化区汉族民族色彩和农业文化特征较为浓厚,且在1980 年之后成为我国经济改革重点区域,因此在创新创业方面具有更强的国际性视角和开拓精神,对短期回报更为看重;粤东-潮汕文化区保留着相对强烈的宗族文化,家族聚居居多,且大多具有长期的家族经商传统,因此在创新创业方面具有更强的积极性和家族权威支持。粤北-客家文化区和粤东-潮汕文化区具有一定相似性,特别是宗族文化、家族聚居、经商传统等方面,但同时,粤北-客家文化区由于山区地理环境的影响,贫富差距较大,整体在创新创业方面更加务实,且风险耐受度更高[3],粤西-雷州文化区具有典型的海洋文化特征,同时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如瑶族、壮族等,在创新创业方面更关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如农副产品业、旅游业等。

综上所述,不同文化区的地域文化对当地创新创业风险偏好和产业偏好具有一定的影响。而地域文化对于区域内所有个体的精神面貌、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长期影响[4],因此,在广东省内生源占据招生计划90%左右的现状下,地域文化的特色和差异性必然成为广东省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关注点。加强文化建设,深化培养体系,使创新创业教育和地域文化体系实现有机融合,才能达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双创”教育目标。

2.2 高校所在地地域文化体系高度集中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教育的办学规质量不断提高,管理不断完善。而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省不光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名列前茅,在民办教育的发展上也高歌猛进,连续多年蝉联我国民办教育在校生人数第一,并在民办教育办学模式、制度建设、政策倾斜、财政支持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广东省民办高等教育在增加教育供给、改善教育公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区域教育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同时,广东省民办高等教育也存在一定问题,如教学资源分配不均、办学质量参差不齐等。截至2023 年,广东省民办普通高校共52 所,其中,广州29 所,东莞、珠海各5所,肇庆4 所,湛江2 所,中山、佛山、深圳、惠州、江门、清远、揭阳各1 所。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民办高校数量占据全广东省民办高校总量的88%以上,呈现出明显的高度集中化态势,而粤西、粤东、粤北区域民办高校占比远低于珠三角地区。

据前文所述,珠三角地区在广东省地域文化体系中属于广府文化体系。特别是广州、佛山等地,为广府文化体系的核心地带。在当前广东省民办高校的地域分布中,广州一地的民办高校数量占据全广东省民办高校数量的55.8%。广州作为广府文化体系的发源地,在广府文化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广府文化的汉族民族色彩、农耕文化特征、“十三行”商会文化及改革开放的开拓精神也是广州城市建设的精神内核所在,并对周边城市形成辐射效应,如东莞、佛山、肇庆、珠海等。

城市是人类工业文明和精神文明进步发展的结晶,而高校是推动现代社会进步、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城市文化建设和高校文化建设之间相互影响,而高校的文化建设也离不开城市建设的历史文化资源[5]。广东省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必然会向广府文化倾斜。而由表1 可知,广东省民办高校的学生来源中,广府文化区仅占21.8%-23.7%,与客家文化区持平。因此,平衡学生生源地地域文化和高校所在地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针对性地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考核体系,才能实现学生全面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总目标。

3 地域文化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影响的对策

由上文所述,地域文化不光是一个社会个体在成长生活中不可规避的外在影响力,也是高校教育在建设规划中必然面临的重要资源。因此,除了加强政策扶持,改善社会环境之外,还应重视地域文化体系的影响,从学生的个性化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普适化两点入手,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

第一,深入探索地域文化特色,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地域文化对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建设管理体系中对地域文化的针对性培养,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政策和管理基础。

第二,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文化个性化与能力普适化相结合。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规划主要以培养创业能力为主,忽视了地域文化带来的个体差异性。因此,高校在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当遵循因材施教原则,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从地域文化的特色上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第三,挖掘经典,重视文化榜样作用。地域文化的形成和演变往往具有典型性。因此,在创新创业课程中,教师应当挖掘地域文化中优秀的地域文化品质和特色的典型人物,对标相应的教学内容,融入创新创业教学之中,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向往,激励学生提升自身创新创业能力。

第四,拓展地域文化载体,更新社会实践活动。地域文化往往在工业经济建设上具有突出特点。因此,政府与高校可以利用所在地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产业资源,促进校企合作,增加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项目选择,组织开展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知,加强学生对具有文化特色的创新创业行为的思考。

4 结语

地域文化不但是社会精神文明的宝库,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资源。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中的创新创业思想,结合学生个性和高校特色,构造和更新具有地域文化色彩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当是未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方向。从地域文化角度,剖析高校创新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和规划,不但有助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也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发挥育人作用。

猜你喜欢
广府民办高校广东省
“广府好礼”广式糕点礼盒包装设计
广府人
——粤语·女独·伴唱
水环境视域下广府古城景观演变研究
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十周年会庆暨第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成功举行
当前广府籍海外华人统战工作研究
广东省海域使用统计分析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