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树林下栽培鸡腿菇技术试验总结的研究分析

2024-05-13 10:09黄少卿
种子世界 2024年1期
关键词:鸡腿菇南安龙眼

黄少卿

摘 要:我国食用菌栽培面积占世界食用菌栽培面积的92.5%,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目前南安食用菌生产基本采用工厂化栽培种植,四季均可生产,既节约土地资源,又做到高投入高产出,实现种植转型,提高产出效益,充分发挥节约土地资源的目的,但工厂化栽培模式不能真正实现食用菌生产环境生态化、投入简约化、产出高效化。南安市是“中国龙眼之乡”,有着丰富的龙眼资源和优越的自然条件。本文立足南安市龙眼树资源,在自然生态条件下,开展龙眼树林下栽培鸡腿菇技术的试验研究,通过总结试验技术成果,报告课题研究结论,为鸡腿菇林下栽培的推广应用提供借鉴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鸡腿菇;林下栽培;龙眼;南安

食用菌是一种具有真核的菌类食品,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富含的某些氨基酸人类不能合成却又是必需的,能產生抗细菌、抗病毒作用,并对人体有保健功能,因而广受重视。如今人们注重养生,在营养食品的认同上普遍有种说法:“吃四条腿的不如两条腿的。吃两条腿的不如吃一条腿的。”这说明食用菌已经是一种被广大消费者认可的保健、营养、无公害食材。由于食用菌的消费量在不断增长,各种品类的食用菌在国内外均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尤其是对于食用菌功能性食品的研究与开发,更加繁荣了食用菌的生产和市场。

鸡腿菇又名毛头鬼伞,因其形如鸡腿,肉质肉味似鸡丝而得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开发潜力,成为食用菌生产的热点。其菌实体营养丰富,常作为养生餐桌上煲汤的佐料菌品,有增食欲、助消化、增强人体免疫力之功效。鸡腿菇种植的关键在于培养料的生产,传统的人工堆料生产方式费时费力,且成熟度难以控制,对鸡腿菇的产量和质量有极大影响,是目前鸡腿菇种植推广的主要瓶颈。本项目试验研究采取的工厂化堆料生产技术,组织在龙眼树的林下栽培管理,攻克了这一技术难点。

1 研究试验地点自然条件

1.1研究试验地区域优势

试验地南安市是全国闻名的龙眼生产基地县市,全市龙眼基地有龙眼“三保”(保水、保土、保肥)园4.6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4万亩,绿色食品龙眼生产基地2.8万亩,无公害龙眼生产基地3.2万亩,“绿喜”“康尔美”“康园”等桂圆干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新星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国营龙眼示范场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并率先在2004年组织18吨龙眼鲜果出口美国,实现福建龙眼产品出口零的突破。先后成立南安市龙眼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现有会员651个,生产经验达20年以上的会员有300多名,带动了全市3.2万户的种植户协作生产,推动产业升级。“晚熟龙眼良种推广”“龙眼高接换种技术推广”项目分别荣获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和三等奖。龙眼产业曾经是南安市农业支柱产业,但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城乡融合发展、小城镇建设的不断推进,南安龙眼基地中的不少园地被征用建设厂房,发展工业生产和民生工程建设,截至2022年底,龙眼基地总面积保持在4.2万亩左右,充分利用龙眼树资源,发展林下经济种植鸡腿菇的研究设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1.2课题地点自然条件

试验区位于洪濑镇,地处南安市东北部,晋江东溪中游,位于东经118°28′~118°35′,北纬25°~25°6′,具有小盆地气候特征,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受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影响显著。全年湿润多雨,热多寒少,夏长无酷暑,冬短无严寒,适宜作物生长,一年可三熟,花草繁茂,冬树不凋。秋季凉爽,秋温高于春温,雨量集中,干季明显,旱涝常见。整年霜期较短,年均21天。全年平均温度20.8℃,最高月出现在7月,平均26.3℃,最低月出现在1月,平均12.3℃,年活动积温4800~4900℃,全年日照时数2049.2小时。年均降水量1415.6毫米,年均降雨天数130~150天,最多170天,最少83天,全年5~9月的降雨量最多,10月至翌年1月的降雨量最少。一年中的降水变化规律为1~6月递增,7月减少,8月增多,9月递减。全年可照时数4420小时,年均日照时数2049.2小时,年照率50%,全年7~12月最多,2~4月最少,相对湿度年均78%,最大值为20%~30%,最小值为8%,全年4~7月最大,10~11月最小。年均蒸发量1608.6毫米,一年中的最高蒸发量在7月,为223.6毫米,最少在2月,为73毫米。

1.3试验研究场址

试验区位于洪濑镇西林村鸡笼山、五世山和马仔山,为西林村千亩龙眼基地的一隅,远离镇区和居民社区,周围没有工业企业且远离农村社区1000多米。这里“四序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试验区域内光照充足、空气清新、龙眼林郁郁葱葱,自然温湿和谐,适合生态食用菌的生产要求。试验的龙眼林地为粗骨性红壤、黄红壤,土壤耕作层深厚,且常年有落叶,其腐烂后改良了土壤,土地肥沃,十分有利于龙眼的生长,也有利于林下种植鸡腿菇菌丝的发育和生长。

2 试验研究技术路线图

鉴于目前农业生产土地资源的减少,工业化进程影响到自然环境,人们日益重视对自然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以利于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项目课题小组确立了研究方向,在魏生龙发明的专利成果“非耕地全地下式畦栽腿菇的方法”的基础上,依托中国食用菌协会的行业指导及强大的课题专家团队,结合南安的自然气候条件及现有龙眼树林林分特点,研究出林下利用土地、自然条件节能降耗、低成本的林下经济栽培食用菌技术。科研小组认定适合林下与食用菌产业实现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实现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的种植复合型生产模式。

经过课题组专家团队进行试验基地现场评估与技术分析,规划设计试验研究的技术路线图如下:

固体菌种生产工艺流程如下:

3 试验建设内容和研究过程

3.1 试验研究建设内容

(1)建设占地15亩的菌种厂;(2)建设占地12亩的菌种研发中心;(3)建设占地250亩的林下种植鸡腿菇示范基地一个。

3.2 试验研究技术流程

当年4月,选择研究试验的龙眼林地,成立科技小组,组织开展项目实施内容、方案的规划,试验园区和土壤酸碱度检测;5月初,邀请食用菌方面的专家现场指导,进行鸡腿菇菌种培育,同时开展林下种植试验场地栽培龚的构建;课题人员通过优化培育出适合本地栽培的高产、优质、多抗的优良菌株,保证食用菌质量。6月,开始播种,并开展林下栽培鸡腿菇技术研究生产试验;8月,开展鸡腿菇加工技术研究,生产出优质鸡腿菇干品伴手礼;10月,通过对研究试验的基地整体产量和加工销售产值进行汇总统计,试验研究种植85亩鸡腿菇,加工销售后实现年产值1785万元。

3.3 试验研究技术特点

鸡腿菇种植的关键在于培养料的生产,传统的人工堆料生产方式费时费力,且成熟度难以控制,对鸡腿菇的产量和质量有极大影响,是目前鸡腿菇种植推广的主要瓶颈。本项目采取的工厂化堆料生产技术,攻克了这一技术难点,与传统生产方式相比,采用工厂化生产技术具有明显优势,一是解除了農民繁重的体力劳动,无须进行复杂的发酵、堆制过程,生产变得简单;二是没有技术风险,由机器对堆制过程中的理化指标进行控制,达到最完美的培养料堆制效果;三是降低了菇农的成本投入,一方面,菇农收集秸秆、牛粪等培养料原料,将其出售给生产企业,可以获得一定的收入,另一方面,生产企业销售培养料成品的价格比菇农自行堆制要低30%左右,从而使菇农栽培鸡腿菇的成本大幅降低,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升。

4 林下栽培鸡腿菇技术要点

4.1配料

选择晒干的牛粪做主料,按重量配比为牛粪50%、玉米芯44%、尿素1%、磷肥2%、石灰3%。

4.2堆制发酵

准备好配料后,按上述配方比例称重,先将粉碎好的配料中的玉米芯与牛粪搅拌均匀,再将其他辅料尿素、磷肥、生石灰添加后用搅拌机搅拌均匀,按1∶1.5的料水比例逐渐加水搅拌均匀并检测pH值,在7.5~8这一范围内为宜。加水速度要控制好,避免一次性加水过多,否则容易造成拌料速效养分流失;将配好的料堆成长1.5m、宽1.5m、高1.2m的料堆,料堆上每隔0.4m打两排孔,孔径5~8cm,孔深到底直到地面为止。用条形温度计插入料堆20cm深的位置,观察料温情况,当料堆温度上升到60℃以上时,及时翻堆。翻堆时要内外翻调,上下翻位,尽量保证在翻料均匀后再堆制。当料堆的温度再次上升至60℃时,维持3~5天结束配料的发酵。

4.3铺料和播种

选择荫蔽且通风性好、阳光穿透力强的成熟龙眼树林林间空地,在初春时节(清明前),当地气温15℃以上时,采用小型挖掘机挖宽2~5m、深0.4m的铺料坑。播种时,采取一层堆料一层菌种的方式进行。即在坑中底层垫上5~7cm的配料,均匀撒上菌种,接着再铺第二层5cm厚的配料,再均匀撒上菌种,然后再铺5cm厚的配料,再均匀撒上菌种,最后再覆盖5cm发酵料,并用黑色薄膜覆盖保湿。整个培养料层总厚度控制在17~20cm,每平方米用料在20~25kg(干重计),500mL/瓶菌种的用量为4~7瓶,菌种调配是底层和第二层各占30%,第三层占40%。

4.4发菌管理

该环节最重要,做得好不好,事关鸡腿菇的产量和质量。发菌管理重点在于控温、保湿。而调节温、湿度的最好方法便是通风透气,主要采取揭薄膜通风透气来进行调控。当种植环境温度高于25℃,湿度大于85%~90%时,就必须马上揭开薄膜通风透气,待料堆表面土层因气体流动而干燥降温、降湿后,再重新将薄膜盖上,确保料堆湿度60~70%,空气相对湿度78~82%,温度22~26℃。

4.5覆土和覆土后的管理

用收购来的稻草和龙眼树干枝烧制好草木灰以备用,既可增加肥力又可灭菌。播种18~20天后,当菌丝长到料底或蔓延至料层2/3时覆土,覆土以草木灰为佳,用石灰水调至中性,使其有60%的含水量。覆土厚度可根据料层的厚度而定,最好在3~5cm之间;覆土后,要将菌床的温度控制在22~26℃,空气相对湿度80%,然后在土层上覆盖黑色薄膜。当菌丝生长,布满土层,原基已经形成时,再将薄膜掀开,架起小拱棚,重新将薄膜覆盖在小拱棚上方,将拱棚内的温度控制在18~20℃,湿度提高至80%~90%。

4.6出菇期管理

昼夜温差一般采用温度调节来拉大,白天可以达到12~24℃,夜间依靠通风使得昼夜差也可达到6~8℃。为保证菌床的湿度符合要求,要在龙眼树林间安装节水喷雾系统,前期定时向空间、地面喷水保湿。幼菇形成时,可向菌床喷雾状水增湿,做到菌体水珠滴落、菌床没有积水即可,湿度保持在85%~90%。菌床中的温、湿度分别超过28℃、90%时,立即揭开薄膜加大通风量,偶尔温度低于10℃时,则在拱棚上面加盖保温物体。

4.7采收后转潮期的管理

鸡腿菇子实体长到5~8cm高,菇伞不开即可采收。每采收完一茬,应将菇床面上的老菇根、残菇、烂菇及时清理掉,包括一些被污染覆土也必须挖除,然后用石灰粉填平,同时用pH值为8的石灰水喷洒床面,确保覆土和料层含水量达到70%。之后,再重新盖好黑薄膜养菌,待新一茬菌蕾形成后,将薄膜掀起搭在小拱棚上进行出菇期管理,10天左右又可采菇。

4.8过夏管理

入夏之后,试验区域的自然气温普遍较高,阳光充足。如果出现温度高于26℃,应及时采取措施喷水降温。在采收完菌体后,及时将薄膜揭开并做好床面晾晒,避免床面闷热,使其保持干燥状态。要适时覆盖3~5cm厚的裸地干土和摘除个别过夏长出的菇菌,保持床面有活力。当气温回落至25℃以下时,则须喷水淋透床面再盖上薄膜,确保出菇前的湿度适宜。

4.9 加工技术工艺

食用菌干品生产工艺技术路线:原料分拣→切片→烘干→检测→包装

食用菌灌装品生产工艺技术路线:原料→清洗→分级→布料→上机→灌装→检验→包装→冷藏

冻干产品生产工艺技术路线:原料→清洗→切片→冻结干燥→解析干燥→测量→检验→包装→贮藏

5 结论

通过研究试验得出:由于成熟的龙眼树高大,树冠宽大,遮阳、散射光充足、通风好,选择鸡腿菇生长所需的生态环境、温湿条件适宜的龙眼树林下栽培种植鸡腿菇,是一种生态、高效、节约土地的林下栽培菇类的模式。这种模式既可收获优质的食用菌,又可使龙眼树因得到菌肥的培育而改良了土壤,促进龙眼树的生长发育和培育结果枝,提高果树第二年的产量,同时,试验研究所用的原材料均来自天然或农产品加工的废弃物,变废为宝,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必然;项目实施中,增加雇用当地农民,转移了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是一项利于民生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项可以推广的高效农业技术。

总之,该技术通过在林下搭棚种植食用菌鸡腿菇,修剪整理龙眼树上留下的大量枝条作为食用菌的重要原料,收获后的菌包处理后作为林地上好的有机肥料,经济效益提升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新颖,黄珊,郑国良.北方林下鸡腿菇种植技术[J].防护林科技,2009(5):119-120.

[2]王云飞.林下鸡腿菇高产栽培技术[J].瓜果蔬菜,2015(4):20-21.

猜你喜欢
鸡腿菇南安龙眼
龙眼鸡
秀美南安
中国首部石材大片在南安开拍
买龙眼
鸡腿菇菜谱
甜甜的龙眼
“菌菇新秀”——鸡腿菇
甜甜的龙眼,美美的景色
南安乡贤再发力
穷山沟铺就黄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