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种植技术优化策略及病虫害防治措施分析

2024-05-13 05:43:30宋争宾
种子世界 2024年1期
关键词:绿色防控病虫害防治

宋争宾

摘 要: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作物,其产量和质量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种植小麦时,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合理选择小麦品种,科学栽培,预防病虫害发生,严格按照相关标准种植小麦,保证其正常生长,促进农业稳步发展,达到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麦种植技术;绿色防控;病虫害防治

在小麦的实际种植中,为了增加经济效益,提高产量,种植人员要根据小麦的特性,采用科学的种植技术。在预防病虫害时,要从严处理,提高其存活率,为其生长发育提供保障。对小麦种植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持续研究,能够推动我国农业技术发展,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1小麦种植技术意义

为适应社会对粮食的市场需求,农户加大了对绿色植物的种植,我国的种植业也在进行转型和升级。小麦种植技术的推广可以为其他作物种植技术提供参考,推动种植行业向生态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满足食品生产的高标准、多样化等需求。

小麦经过二次加工后不仅可以制成各种主要面食,还可以制成啤酒。除此之外,小麦还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其所含的营养物质更易于被人体吸收。提高小麦的总体质量可以满足人们对高营养、易吸收食品的需求,对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1]。

2小麦种植技术优化策略

2.1小麦种植技术

2.1.1土壤改良措施

在小麥种植过程中,充分利用土壤中的营养物质能够提高其产量与品质。种植人员可以通过提前施用有机肥料和深耕等方法来改善土壤质量。在农田中施用有机肥料,可以改变农田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增加土壤肥力,提升土壤持水性,改善土壤通气性,为小麦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合理施肥能够提供小麦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减轻土壤污染。同时,还可通过改良土壤环境、促进土壤微生物增殖、扩张土壤范围等措施,为小麦的生长发育提供有利条件。

2.1.2封闭养分管理

小麦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需求较大。由于灌溉量和降雨量等因素的影响,土壤易流失过多水分,还会因施肥不当引起环境污染,所以相关人员需要对其实行合理的封闭式营养管理。采取人工沼液、水保同步、秸秆还田、单亩增产等封闭管理措施。

其中,人工沼液是通过对农林有机废物实施生物处理而得到的新型有机肥料,可以为农林提供大量的养分,降低传统施肥方法带来的环境污染。水保是指采用土壤保育措施,对土壤中不易流失的养分进行截留渗入,为作物提供养分。秸秆还田能合理安排覆膜的时机和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供营养物质。亩产保障是为某一特定作物而建立的单产保障体系,要求农户根据所需的肥料用量和栽培技术,保证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保障农民收入,控制肥料用量,降低肥料的污染[2]。

2.1.3小麦植株调节

植物调控是指通过多种途径对小麦种植实行系统性的调控和协调,提高其产量、品质和抗旱能力。植物调控技术主要包括栽培措施、按比施肥、定期追肥等。其中,栽培措施可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提高其抗旱性;按比施肥是按照小麦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科学施肥,以避免营养元素的过量或不足;定期追肥是指农田的整个生长期内,按照作物的生长需求,适当地增加肥料用量,促进小麦的萌发,达到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

2.1.4筛选农艺性状

农艺性状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特殊性状,其中主要有茎叶形态、植株高低、立地性等。在种植小麦时,要筛选性状优良、适应性强、成熟期长的品种,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对其适当调整。根据调查和分析结果,选用优质品种,在优良的环境条件下,开发出符合小麦生长的高产栽培技术,确保相关产业能够达到理想的经济效益,并使其与社会效益保持最佳平衡。

2.1.5运用新型技术

我国的高产种植技术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最为成功的新型技术,但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该技术既能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等社会问题,又能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污染物质的排放量,达到清洁健康无公害环保标准,为我国未来的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新型小麦种植技术能够节约成本,提高收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近年来,国家政策对农作物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食品意识不断增强,农户已不满足传统的生产模式,开始追求高产、优质的小麦产品。小麦高产技术的推广是我国农业发展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一步,既能提高作物产量,又能增加粮食收入。但因人们对绿色低碳经济的概念还没有形成足够认知,相关技术和规范制度不够健全,所以很多农户不能实行绿色生产。此外,合理种植方法和管理制度的缺失造成了许多高风险问题[3]。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要做好耕地规划,使耕地的土壤和水分条件能够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肥料的用量要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尽可能减少不必要浪费,提高农民的收入。小麦种植要按照科学规划实施绿色化生产模式。根据植株对养分的需求,结合植株健康状况,确定小麦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比例,制定出适合小麦生长的环境。

2.2小麦绿色防控措施

2.2.1种植抗病品种

培育抗性好的小麦品种是预防和减少病虫害的重要手段,要针对不同地区的病害特点,合理配置抗病品种。种植人员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具有全生育期的抗条锈菌品种。西南地区可以选择抗白粉病的绵麦和川麦品种;黄淮以南地区可以选择抗锈性较强的周麦、豫麦;在西北地区,可以选择西农、天选等抗病品种。在长江中下游、江淮等赤霉病常发地区,要优先选用有抗病能力的扬麦系、镇麦系、鄂麦系等高产优质品种,避免盲目跨地区引种,减少赤霉病在中后期发生的风险。在黄淮地区,孢囊线虫病高发,可以从天麦系、中育系或新麦系中选择抗性品种。

2.2.2实行田间管理

种植人员要贯彻执行精细整地、适量适期播种以及播后灌溉等田间管理措施,确保麦苗健康种植,争取一播全苗,提高植株的抗病虫能力。采取秸秆粉碎、翻耕还田等措施,能使小麦秸秆不暴露在地表,降低病菌基数,缓解作物病害的防治压力。

在播种前后,要对田地周边的杂草实行人工除草或喷洒除草剂,降低小麦条锈菌的危害,减少幼苗的感染机会。西南地区可以采取适宜的晚播措施,缩短病害在秋冬季的感染时间,降低初期细菌感染数量。在纹枯病高发地区,要尽量避免过早播种,适当延迟播种,减少播种量,及时清沟理田。

2.2.3秋播拌种处理

秋播拌种处理是防治小麦种传病害、地下害虫及苗期病虫害的重要方法。在种传病高发地区,应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和硅噻菌胺等药剂,可以对黑穗病、根腐病、纹枯病、全腐病和白粉病进行综合防治。在地下害虫高发地区,可以采用辛硫磷、吡虫啉等拌种方法,防治金针虫、蚊蝇等地下害虫。在病害和虫害共存的地区,可以根据本地病虫害发病特征,选择与之配套的药剂涂布或拌种。选择复合制剂时,活性组分的含量和单一制剂的含量要保持基本一致。

2.2.4开展理化诱控

小麦生育期较长,害虫种类繁多,应注意采用不同方法对其引诱控制。在成虫期,要在充分利用农业防治措施的前提下,选用适当的灯诱、性诱等方法,在成虫集中区域和成虫交配期等关键时期,根据害虫习性进行理化诱杀。要强化诱杀设备,对其科学管理,提升诱杀效果,避免对非害虫生物造成误伤。

2.2.5推广一喷三防

在小麦种植的中后期,病虫害发生较为集中,在春、夏两季主要生育阶段,小麦极易受到高温、高湿等不利因素干扰,严重影响最终产量。一喷三防是一项针对性强、时效性快的技术,其中采用了防治病虫害、防治干热风和防止早衰等综合措施,提高了小麦的中后期产量。

2.2.6科学指导用药

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较为复杂。防治时要使用质量合格的药剂,对其科学配制并实行二次稀释。在配制可湿性粉剂农药时,要用少量的水将其溶解,再倒入施药器械中进行搅拌,避免药液不均匀。配制人员要严格把握药物的安全间隔时间,科学合理地使用药物,在使用前观察天气状况。要注意禁止使用毒性较大的药剂,优先选用环保型药剂,采用科学配方控制病害。在使用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安全防护措施,避免中毒现象出现。

3小麦病虫害防治措施

3.1小麦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由真菌侵染小麦籽粒而导致籽粒变红或变褐色的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生产和使用。该病害能够通过多种防治措施进行解决,例如,采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及时排水等。当麦田出现赤霉病时,种植人员要及时制定有效措施,消灭病原菌,实时监测病发区域,减轻病害影响。当条锈菌侵染小麦时,会在其叶片上产生黄色、橙色或褐色的斑纹,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该病害可以使用病田轮作的方法预防处理[4]。

秆锈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通常以茎秆表面产生黑灰条斑为特征,严重影响了小麦机械化收割。通过及时施肥能够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定期喷洒专业药剂也是防治该病的有效手段。

小麦纹枯病会严重危害小麦的生产,其症状表现为叶片发黄、脱落,造成叶片死亡。该病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与品质,种植时要采用选育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采用新型的防治措施。小麦炭疽病多见于高温高湿地区,在多雨地区更易发生,采用微生物菌剂是防治该病的有效方法。

从幼苗到成株发育过程中,白粉菌的危害最为严重。该病菌以危害叶面为主,严重时还会危害叶鞘、茎秆等部位。小麦在感染该病害后,首先会出现黄色斑点,之后逐渐扩大,变成圆形或卵圆形的病斑,然后病斑表面会生出白粉状霉层,霉层逐渐变成灰白色,最后变成淡棕色,病斑上长出黑点并逐渐连成一片,引起死亡。当茎鞘被侵染后,植株容易出现倒伏。病情严重的植株会呈现矮小化,出现枯斑或少量的霉层。种植人员一旦发现病害,应及时对其采取处理措施。

3.2小麦常见虫害及防治方法

麦蚜虫是常见的小麦病虫害,对小麦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危害。防治措施主要为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防治过程中要注意合理施加药剂,控制喷洒时间,合理调节肥料用量,达到防治麦蚜虫的目的。

小麦蓟马会在灌浆过程中吸走籽粒浆液,造成籽粒不饱满的情况出现。病情严重时会导致小麦枯萎。此外,该害虫还会危害小麦的护颖和外颖,导致颖片萎缩、发黄或出现黑褐色斑点,被伤害部位极易受到病菌的侵袭,使小麦出现霉变、腐烂现象。一旦发现该虫害,要及时准确地喷药处理,防治该害虫在麦田中繁殖扩散。

麦蛾在各地分布广泛,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发病较为集中。主要的防治措施包括碾压和曝晒烟熏。种植人员可以在高温光照条件下,对谷粒表面曝晒6小时,杀灭麦蛾幼虫。

小麦吸浆虫通常寄生于穗壳中,吸取汁液,危害小麦籽粒。小麦受害后会因籽粒空虚,茎秆呈假旺盛状生长。为避免麦田中出现虫源,应将小麦与其他作物轮作。药剂防治采用一撒一喷的方式,小麦拔节至孕穗之前,均匀地撒药澆水,杀灭吸浆虫。

3.3小麦不同时期防治病虫害策略

3.3.1播种前期

在小麦播种前期,农民需要通过实地考察,确定所选麦种与土壤的适宜性,取得更好的种植效果。为了及时有效地降低小麦病虫害发生,在未播种前,要科学防治,清除麦田杂草,保证小麦的生长环境整洁。做好前期工作后,不能忽略小麦的播种时机,要尽可能避免在病虫害高发期播种,减少病虫害发生。

3.3.2播种期

小麦播种期间的病虫害控制涉及范围广泛。在播种时,可以在种子表面喷洒农药,将种子播入土壤后,其上面的化学药剂会起到阻隔和杀灭作用,在种植生长期内对小麦种子起到保护作用。在撒施农药时,应注意仔细研究相应病虫。例如,可以使用甲基异柳磷乳油剂来控制金针虫;喷洒500∶1浓度的三唑酮治理纹枯病。根据不同的病虫害选择对应药剂,提高小麦病虫害防治效果。

3.3.3返青期

返青期要加强麦田管理,选择井冈霉素、己唑醇、戊唑醇等药剂控制病虫害。喷洒药剂时,尽可能在小麦茎秆的根部喷洒,控制喷洒时间,发挥最佳药效。在茎叶上喷洒40%氧乐果,可较好地控制吸浆虫病害的发生。当病虫害发生时,可在小麦的茎、叶上采用药剂混用的方式对其防治。

3.3.4孕穗抽穗期

在小麦生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时期就是孕穗抽穗期。大多数病害在此期间发生,如果不能及时控制,不仅会影响作物产量,还会影响农民收成。小麦在该时期普遍存在白粉病、铁锈病等病害。若在抽穗扬花期遇上连续阴雨天气,小麦赤霉病极易流行发生。为此要在麦田中及时喷药,尤其是在雨季来临之前,可以选择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或福美双等药剂对麦田喷洒。在阴雨天,种植人员每6~9天要重新喷洒药剂,避免药效流失[5]。

3.3.5灌浆期

籽粒充实度是农民收获小麦的重点参考因素,灌浆期是提升籽粒品质的重要时期,也会引发农作物病虫害。因此要着重注意防旱。麦穗线虫是灌浆期易出现的虫害,可选择吡虫啉、速杀灵等药剂对其处理。此外,小麦褐斑病会严重影响产量,要对其重点预防。

该时期可以使用多菌灵、三唑酮等药物,在病害发生前实行防治。为预防干热风,可适时提早播种,以保证在干热风来临前收获麦苗。此外,为了防止麦穗萌发,可以采用麦穗萌发抑制剂来降低风险。

通过分析当前形势,仍要重视小麦种植产业,优化其种植技术,完善对病虫害的防控策略,运用新型科学技术,提高小麦的品质。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融入到农业生产中,保护自然资源,提升我国农业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于红彬.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探讨[J].农村实用技术,2023(07):88-89.

[2]牛丙芳.小麦种植技术优化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分析[J].种子科技,2023,41(11):44-46.

[3]王学贵.冬小麦种植技术的优化及病虫害防治策略研究[J].种子科技,2022,40(08):31-33.

[4]张国鹏.试论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2(04):224-226.

[5]赵颖.绿色小麦种植技术优化及病虫害防治[J].农家参谋,2021(18):57-58.

猜你喜欢
绿色防控病虫害防治
浅谈四川地区果树病虫害防治误区及对策
浅谈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对策
园林病虫害科学防治的有效措施浅谈
水稻绿色防控高效栽培技术
大竹地区绿色防控技术在水稻上控制害虫的思考与探索
浅谈马铃薯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探究
探讨大豆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