绰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管护策略

2024-05-13 14:59范国旺
南方农业·下旬 2024年2期
关键词:保护意识公益林管护

摘 要 黑龙江绰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唯一的寒温带向温带过渡的湿地和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保护当地的林业资源,提高其管护水平,对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为给生态公益林管护工作提供参考,以更好地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以黑龙江绰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分析当前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管护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保护意识;增加经费投入,提高管护水平;改善管护设施,提高管护效率;加强管护队伍管理,提高队伍素质;加大林业执法力度,惩戒违法行为等建议。

关键词 林业资源保护;生态公益林;管护策略;黑龙江绰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S76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04.066

黑龙江绰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绰纳河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呼玛县境内,是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重要的湿地林业资源保护区。该区域森林资源丰富,拥有典型的亚寒带针叶林生态系统,同时是多种珍稀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地。绰纳河保护区林业资源对维系区域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和水文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但当地生态公益林管护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保护意识淡薄、管护经费不足等,导致林区生态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风险加大。因此,有效保护绰纳河保护区林业资源,对于维系当地生态平衡极为重要。

1 绰纳河保护区概述

1.1 地理位置

绰纳河保护区位于我国黑龙江省东部的大兴安岭地区,地处黑龙江上游山地平原过渡地带。该保护区地理坐标为北纬51°44′24″~51°19′00″、东经125°41′03″~126°18′12″。其西南部连接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东北部连接小兴安岭的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是连接寒温带针叶林和温带阔叶林的重要过渡地带。绰纳河保护区面积约2万hm2,海拔238~605 m,主要分布在绰纳河及其支流流域[1]。

1.2 气候条件

绰纳河保护区为亚寒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湿润。该地年平均气温在-4.0~2.5 ℃,1月平均气温可达-24 ℃,7月平均气温为18 ℃。年均降水量为500 mm,主要集中在7—8月。冬季,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西北风强劲,东北风较为温和;春季,受东南季风影响,多南风;夏季,受热带气团影响,偶有暴雨;秋季,华北高压西伸,西北风盛行[2]。绰纳河保护区气候变化明显,气候类型随海拔和纬度变化发生渐变。纬度较高地区的年均气温明显偏低,高海拔地区与低海拔地区差异较大,年均气温相差可达5 ℃。

1.3 水文情况

绰纳河保护区主要水系为绰纳河水系。绰纳河发源于大兴安岭的伊勒呼里山北坡,全长约150 km,由西向东注入黑龙江干流,在保护区流程约25 km,主要支流有空碾子河、东吾罗河、清水河等,均发源于保护区西部山区,蜿蜒东流注入绰纳河。古龙干河是绰纳河保护区的另一重要河流,主河在保护区内长度约48 km,由西南流向东北。此外,有十余条古龙干河小支流分布于保护区范围。受降雨影响,绰纳河保护区内河流在7—8月雨季水流量较大,而在干旱季节则河床外露,形成较大面积的湿地景观。此外,绰纳河保护区分布有大量静水湖泊,是野生动植物重要的生存地。

1.4 植被类型

绰纳河保护区以森林为主,是典型的亚寒带针叶林生态系统,主要森林植被类型有红松林、落叶松林、白桦林等。红松主要分布在海拔400 m以上的山地,是该区的优势树种,占植被面积的50%以上。落叶松多生长在海拔300~500 m的山坡地带。白桦林主要分布在海拔300 m以下的低山丘陵。针叶林下常混生有细叶榛、东北红豆杉等阔叶乔木。森林下层为蕨类植被与灌木层,如红豆杉、粗榧等。绰纳河两岸多有芦苇草甸分布。保护区范围内,则以沼泽湿地植被为主,主要有沼泽针茅、蜈蚣草等。

2 林业资源的生态价值

2.1 维持区域生物多样性

绰纳河保护区具有典型的亚寒带针叶林生态系统,是许多珍稀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地,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该区域森林覆盖率在80%以上,针叶树种组成复杂,垂直结构丰富,为野生动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同时,湿地体系为鱼类、两栖类等水生生物的生存创造了条件[3]。该区域是多种迁徙鸟类的重要中转站,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候鸟游经此地。绰纳河保护区拥有典型的亚寒带生态系统特点,其湿地林业资源对维持区域物种的多样性、保持基因库的丰富性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2.2 调节气候

绰纳河保护区森林覆盖面积广,针叶树种组成复杂,这些森林植被对区域气候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1)森林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空气。大面积森林还能增加空气的负离子含量,改善气候条件。2)森林可以减缓近地面气流的流速,增加空氣相对湿度,并通过蒸腾作用增加降水量,呈现“大森林,多雨水”的效应。3)森林对气温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减小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起到“稳温”的效果。绰纳河保护区广阔的森林植被在维系区域气候稳定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2.3 调节水文

绰纳河保护区广泛分布着湿地、河流和林地,这些林业资源对区域水文起到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1)湿地可以像海绵一样蓄水,在降水量大时可起到蓄洪作用;而在旱季可以缓释水分,维持地下水位。2)森林可以截留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土壤渗透性,促进地下水补给。3)湿地和森林中的植被可以增强土壤的持水能力,减少水分蒸发。

3 生态公益林管护存在的问题

3.1 生态公益林保护意识淡薄

绰纳河保护区生态公益林保护意识淡薄,主要是对该地区林业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致。相关部门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认识不够,没有将其纳入区域生态安全战略视野,保护力度不足。此外,保护区所在地区相对边远,当地居民对湿地林业资源价值认识模糊,参与保护的积极性不高,保护意识淡薄。

3.2 管护经费不足

绰纳河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管护经费不足,导致公益林管护存在明显薄弱环节。该区域位于边远地区,长期以来未得到足够的财政支持,管护经费严重不足。同时,保护区核心区域禁止开发利用,无法产生经济效益,仅依靠政府拨款难以满足管护需求。此外,随着物价水平上涨,管护成本不断提升,但管护经费投入无法相应增加,管护经费供给与实际需求矛盾突出,直接制约了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管护水平的提升。

3.3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绰纳河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态公益林的管护效果。1)保护区内部交通不便,道路质量较差,部分区域无法通车,延长了巡护时间,影响了迅速反应能力。2)通信设施覆盖面有限,信息传输不畅,不同区域之间无法实时沟通联络。3)缺乏先进的监测设备,无法对重要区域进行全天候监控,存在监测盲区。

3.4 管护队伍管理不规范

绰纳河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管护队伍管理存在一定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管护工作的开展与效果。1)管护队伍编制不合理,专业人才严重短缺,普通管护人员职业技能水平有待提高,面对复杂多样的管护任务,队伍整体能力不足。2)队伍激励机制不完善,管护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心和服务态度有待加强。3)队伍管理制度不健全,工作考核标准不明确,导致队伍工作作风随意,难以开展规范化管理。4)队伍培训机制存在问题,管护队员缺乏系统培训,业务水平提升乏力。

3.5 林政执法力度不够

绰纳河保护区周边区域存在过度开发利用林地的行为,但执法部门监管不力,处罚不严,使违法成本过低。此外,保护区没有自己的专业执法部门,导致乱砍滥伐等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

4 生态公益林管护效果提升对策

4.1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保护意识

为全面优化绰纳河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的管护效果,相关部门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公众的保护意识。1)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传统和新兴媒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向公众深入宣传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珍贵性和脆弱性,唤醒其保护意识[4]。2)在保护区设置展览馆、解说中心等宣传基地,通过图片、文字、模型等形式,生动展示湿地资源的生态价值。3)深入当地社区和学校开展宣传,增强当地居民和青少年的保护意识。只有不断强化宣传,才能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为绰纳河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的管护提供坚实基础。

4.2 增加经费投入,提高管护水平

为切实提高绰纳河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的管护水平,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增加经费投入保障。1)中央和省级财政需要加大对边远保护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供稳定的管护经费来源。2)设立湿地保护基金,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捐赠,拓宽管护经费获取渠道。3)建立管护经费定期调查机制,及时核实管护所需,并采取针对性财政补贴措施。只有切实增加经费投入,才能够有效提升巡护力度、完善监测设备、优化保护设施等,全面提高绰纳河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的管护水平。

4.3 改善管护设施,提高管护效率

为提高绰纳河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管护效率,相关部门需要采取措施改善管护设施条件。1)对保护区内部道路进行改造升级,修建环区公路,改善路面通行条件,提高巡护移动效率。2)加快通信和监控设施建设,实现无人机巡护、卫星定位和视频监控全覆盖,做到信息互通和关键区域24 h监测无死角。3)对保护区各站点值班值守设施进行提升改造,提供便利的工作生活条件,提高队伍工作效率。4)配备适用的先进巡护装备,如穿越车、夜视仪等,提高管护工作效果。只有不断完善各类管护设施,才能够有效提升巡护、监测、反应能力,全面增强绰纳河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的管护效率。

4.4 加强管护队伍管理,提高队伍素质

为全面提高绰纳河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管护队伍素质,相关部门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加强队伍管理。1)优化管护队伍结构,补充生态、林业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并加强队员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业务能力。2)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合理提高薪酬待遇,并通过实行项目奖励等方式增强队员工作积极性[5]。3)加强日常管理,开展专业知识培训、安全教育等,并組织队员开展专题讨论、交流心得,改进工作方法。只有全方位提高队伍素质,才能确保管护工作顺利开展,有效提升绰纳河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的管护效果。

4.5 加大林业执法力度,惩戒违法行为

为切实维护绰纳河保护区生态公益林资源,相关执法部门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严惩各类违法行为。1)建立健全巡护制度,加大野外巡查频次,及时发现违法行为。2)一旦发现砍伐林木、盗猎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立即进行取证调查,依法严肃处理。3)对一些可能造成生态破坏的开发项目坚决说“不”,坚决防止出现监管漏洞。只有持之以恒加大执法力度,严格依法惩戒各类违法行为,才能形成足够强大的威慑力,切实保护好绰纳河保护区生态公益林资源。

5 结语

绰纳河保护区生态公益林资源丰富,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意义重大,但当前当地管护水平与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必须充分认识湿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采取加强宣传、增加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提高队伍素质及加大执法力度等有力举措,进一步提升绰纳河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的管护效果,切实保护好该区域珍贵的森林湿地资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支撑。

参考文献:

[1] 杨永川.将林业资源优势转化为振兴发展新动能[J].奋斗,2023(22):15-16.

[2] 陈丽荣,陈丽娟,朱震锋,等.基于交易视角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潜力:以黑龙江森工天保工程区为例[J].浙江农业学报,2021,33(5):944-954.

[3] 仲召亮.天然林保护对东北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影响及区域差异形成机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21.

[4] 吕秋菊.关于黑龙江省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思考[J].林业勘查设计,2020,49(2):63-64.

[5] 吕秋菊.浅谈黑龙江省林业资源保护及森林防火[J].林业勘查设计,2020,49(1):43-44.

(责任编辑:张春雨)

收稿日期:2024-01-06

作者简介:范国旺(1968—),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湿地资源保护管理。E-mail:13039903300@163.com。

猜你喜欢
保护意识公益林管护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ArcGis在辽宁省国家公益林调整中的应用
龙泉七成公益林实现信息化管理
入秋养羊管护 不同于春夏季
国家级重点公益林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的探讨
森林管护中GPS技术的应用
“留住乡愁”前提下的锦和古镇保护与发展研究
大学生对陌生人的信任感与自我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