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评”一致性的思考与实践

2024-05-13 12:13糜现廷
天津教育·下 2024年3期
关键词:一致性目标素养

糜现廷

“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策略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和教学理念。本文首先分析了“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和重要性,指出“教-学-评”一致性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其次,从教师角度、学生角度、教学评价角度三个方面探讨了“教-学-评”一致性的具体实践方法,对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展开深入探究。

“教-学-评”一致性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评价方式与学生学习目标的一致性。“教-学-评”一致性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使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把握“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以及“怎样教”等细节要素,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学-评”一致性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和困难。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初中历史“教-学-评”一致性的思考与实践,为教师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和建议。

一、“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课程标准提倡综合运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并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此外,课程标准还强调在评价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自评和互评,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改进能力。

二、“教-学-评”一致性的意义

首先,“教-学-评”一致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思辨能力、批判思维、跨文化意识等。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评价,及时了解学生在核心素养方面的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辅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学生在评价中对自身的核心素养能力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能够更自觉地进行素养提升和养成。

其次,“教-学-评”一致性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和探索。教师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评价中能够发现自己的学习问题,自我调整学习策略,主动解决学习难题,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

最后,“教-学-评”一致性强调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通过评价反馈和指导,教師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学生在评价中能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主动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

三、初中历史“教-学-评”一致性的应用和体现

(一)初中历史“教-学-评”一致性(教师方面)

1.明确学习目标。

首先,对象是指学习目标的主体,即学生。在目标叙写中,需要明确指出是针对哪些学生制定的目标,以确保目标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其次,行为动词要具体。学习目标应该明确描述学生所需完成的具体行为,以便教师能够准确观察和评价学生的表现。最后,标准体现达标度。学习目标的达成与否需要有明确的标准来衡量。在目标叙写中,应该明确描述学生达成目标所需达到的标准,以便教师能够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水平。学习目标的明确与实际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密切相关。只有当学习目标明确、具体,并能够被准确测量和评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教师可以通过对学习目标的明确叙写来指导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并通过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以判断学习目标是否达成。

例如,在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中,对学习目标的叙写如下:通过课前预习及《清明上河图》的解读绘制海外贸易路线,这一目标强调了学生对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的理解。通过预习和解读《清明上河图》,学生将了解到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和表现,并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理解宋代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领先地位,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借助《经济分布图》和相关阅读材料,学生将进一步总结出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详细过程及其原因,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总结。

这些学习目标的设定非常具体和明确,从学生的表现和能力要求出发,不仅涵盖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家国情怀。通过对这些目标的实现,教师将确保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真正掌握宋代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和概念,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分析和归纳中。同时,培养学生对自己民族历史的感知和自豪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2.着重教学过程。

着重教学过程是指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生主体性和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根据新课标的教学建议,教师应该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自主学习。近年来,福建省中考历史试卷的变化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试卷中出现大量原创题目,新材料、新情境、新题型也不断出现,这些变化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例,首先,教师利用时间轴的方式为学生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梳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事件和时间顺序,并让学生根据时间轴的提示对事件进行排序和归纳,以便更好地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进程。其次,教师可以使用表格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及特点。教师提供一些相关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内容填写表格,以便学生系统地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特点,并进行分析和总结。再次,教师提供相关材料,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影响,如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并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以便学生全面地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意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提出问题:“世界大战还会发生吗?第一次世界大战留下哪些教训?”让学生思考战争的破坏性,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展开辩论赛,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评价方面,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评价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理解,或者通过小测验来检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给予其积极反馈,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评”一致性(学生方面)

1.坚持学生为主体。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坚持主体推进原则,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中心,设计与之相贴合的教学计划和课堂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例如,在《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深入探究这一历史时期。

第一,自主学习。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如课本、书籍、文章等,让学生自主阅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如制作笔记、绘制思维导图、整理知识框架等。

第二,合作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明朝的对外关系。例如,以“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为话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学生相互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第三,话题讨论。教师组织全班或小组进行话题讨论,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例如,让学生就明朝对外关系的重要性、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进行辩论和交流。

第四,播放纪录片。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与明朝对外关系相关的纪录片或视频资料,如“郑和下西洋”的视频资料。通过观看视频,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理解能力。

第五,设计逆向任务或跨学科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逆向任务或跨学科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2.强调个性教学。

个性教学是一种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在了解学生学习特点、能力和需求的基础上,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新文化运动》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表格梳理的方法,重新梳理新文化運动的内容、积极意义和局限性等要素。通过整理这些要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思想,从而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历史故事《一个贞烈的女孩子》《狂人日记》等文章再现历史,使学生产生共鸣。这些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社会氛围和人民的生活状况,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影响。通过与这些作品的接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起到的作用,进而激发对新文化运动的探究兴趣。

又如,在《戊戌变法》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类似的方法,以加深学生对戊戌变法意义及教训的理解。教师整理戊戌变法的内容、目标、影响等要素,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这一历史事件背景和意义。同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与戊戌变法相关的文学作品、历史记录等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一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通过阅读这些资料,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戊戌变法的意义,并从中吸取教训,进一步加深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

(三)初中历史“教-学-评”一致性(评价方面)

1.教学评价原则。

教师应避免以统一的标准去评价学生。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程度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评价他们的学习成果,使用灵活的评价尺度,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和能力水平。教师应善用弹性尺度反馈。弹性尺度反馈是指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程度,给予其不同程度的评价。这种反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指导和支持。评价应体现学生之间的差距和层次。在评价学生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给予其不同层次和水平的评价,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他们进步。

2.教学评价内容。

第一,课堂表现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评价其学习态度和参与程度,包括学生是否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与他人合作、主动提出问题等。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可以了解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学习效果。

第二,互动积极性评价。教师可以评价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包括学生是否积极发言、是否积极与同学讨论、是否提出自己的见解等。评价学生的互动积极性可以了解他们对课程内容的思考能力。

第三,任务完成评价。教师可以评价学生的课堂任务完成情况,包括学生是否按时完成作业、完成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等。评价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可以了解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

第四,组内讨论评价。教师可以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学生是否积极参与组内讨论、是否能够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否能够与他人有效合作等。评价学生在组内讨论中的表现可以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初中历史“教-学-评”一致性进行思考与实践,发现“教-学-评”一致性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要想在实践中达到理想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并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同时,学校和相关部门应提供相应的支持,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评”一致性环境。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初中历史“教-学-评”一致性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一致性目标素养
关注减污降碳协同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注重教、学、评一致性 提高一轮复习效率
IOl-master 700和Pentacam测量Kappa角一致性分析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我们的目标
基于事件触发的多智能体输入饱和一致性控制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