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2024-05-13 13:08马灵岩
天津教育·下 2024年3期
关键词:道德德育文本

马灵岩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与品格处于塑形期,对其开展德育尤为重要。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与道德价值,是文化、思想、情感的综合体现,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天然的平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求教师深刻理解德育与语文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寓教于乐”的原则,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实现对学生全面、有效的道德培养。

语文教育不仅需要传授语言文字知识,更涉及文化传承与道德教化,其所蕴含的文学作品、历史故事、传统美德均可以作为德育的载体。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的要求,教师应致力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积极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加强其对美好品质的认同和追求,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德育的熏陶,从而达到品德与知识并重的教育目标。

一、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与德育的关联

(一)文学作品中的道德价值

小学语文中的文学作品,如古诗词、寓言故事及传统文化篇章,富含深刻的道德价值。这些作品不仅传递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更潜移默化地传达了诚实、勇敢、尊重等基本道德理念。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计往往反映了道德规范和社会期望,为小学生提供了理解和学习道德的具体情境。经典的古诗词通过抒发诗人的情感,间接体现了诚实、勇敢、忠诚等美德,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道德情感。而寓言故事则通过简洁有力的情节,让学生在愉悦的阅读过程中逐渐领悟道德教育的内涵。通过学习这些充满道德寓意的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规范,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对于其成长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二)语言表达中的道德规范

语言不仅是沟通思想与感情的工具,更是道德规范传递与实践的重要渠道之一。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语言能力和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语文教育中对语言表达的指导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行为和人际交往。在语文教育中,重视语言表达的正确性和恰当性,意味着强调使用尊重和友善的语言,这不仅体现在对语言文字的准确运用上,更体现在语言表达的道德内涵上。通过阅读和讨论文学作品中正面角色的言行,学生可以学习如何用言语传达尊重、理解和同情;借由分析负面角色的言行,学生将意识到粗鲁、不诚实或不尊重他人的语言表达的不良后果。小学语文教育中对修辞手法的教学,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学会更深层次地考虑言语对他人的影响。

(三)阅读理解中的道德判断

阅读理解不仅是对文字和内容的理解,更是对文本所蕴含的道德和伦理问题的深入思考。通过阅读各类文学作品,学生接触到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和复杂多变的情节,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学生进行道德思考和判断的素材。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析文中人物的行为动机,考虑这些行为在道德层面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即面对文中人物的选择和决策,学生要思考其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是否展现了诚实、勇敢、同情等美德,从而在不断的锻炼中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在阅读有关社会和历史的文章时,学生将深入理解社会道德规范的形成,以及这些规范对个人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影响。这样的理解和判断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还能促进其在道德层面的成熟与发展。

(四)写作训练中的道德思考

寫作训练不仅是提升学生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过程,更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道德思考的重要途径。通过写作,学生有机会将自己对道德和伦理问题的理解转化为文字,这一过程将促使其对相关主题进行更深入、系统的思考。写作题目中经常包含要求学生反思特定道德问题的内容,如诚实的价值、对他人的尊重等。面对这些主题,学生需通过整理自己的观点,将抽象的道德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文字表达。此外,写作训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个人道德观念的平台。在描述人物行为或叙述个人经历时,学生往往需要进行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这不仅可以锻炼写作技巧,还能将道德问题具象化,加强其对道德规范的认同。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深入教材挖掘德育内涵

小学教材文本内涵的挖掘需要围绕文本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进行。多元智能理论强调,通过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而情感教育理论则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这些理论为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涵提供了理论基础,强调通过文本学习促进学生道德智能和情感智能的发展。而文本中的道德价值通常隐藏在人物行为、情节发展及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中。挖掘这些内涵,旨在使学生从故事中学习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这些道德理念,如诚实、勤奋、尊重等。为此,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文本,识别和理解文中蕴含的道德价值。关注文本中的字词选择和语句结构,理解其背后的道德含义。结合文本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揭示其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并分析人物性格和行为,引导学生理解并评价这些行为的道德意义。借由解读文本情节,引发学生对复杂道德和伦理问题的思考,以强化其道德觉悟。

例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课中的德育元素丰富而深刻,展示了作者许地山在回忆中所渗透的对人生的独特感悟。首先,教师要全面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发掘其中蕴含的道德价值。如在文本中,花生的生长过程和收获体现了勤奋和耐心的价值,而家庭成员共同庆祝收获节则反映了家庭和睦的重要性。其次,将课文拆分为三个部分,阐述各部分的道德理念:文章的第一部分讲述了种植花生的过程,隐喻了勤奋和耕耘的重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劳动的意义与责任。文章的第二部分描述了过收获节的场景。教师指出,这一部分通过家庭成员的互动,展示了家庭的和谐与爱的温暖,以帮助学生树立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最关键的第三部分,父亲和孩子们围绕花生展开讨论,是德育的核心。教师应深入分析花生的寓意,指出花生果实埋在地下的特性象征着谦逊、奉献的精神,解读文章不仅是关于农作物种植的故事,更是通过花生这一具体事物来传达深层的道德观念——“默默奉献”“有用胜于华丽”的实用主义人生观,帮助学生领悟文章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二)情境创设融合德育元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个体的主动建构完成的过程,强调学习环境的重要性。情感教育理论则着重于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认为真实、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有助于学生情感和道德的发展。德育情境创设的类型包括历史文化情境、日常生活情境、文学艺术情境和社会现实情境。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各种德育情境。在历史文化情境中,引入古代故事或历史人物,让学生通过讨论或模拟活动体验那个时代的道德规范。在日常生活情境中,设置校园中的具体场景,如怎样在课堂上尊重他人、如何在团队合作中展现责任感等,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实践道德行为。在文学艺术情境中,通过诗歌朗诵、故事演绎等活动,使学生在艺术的感染下感悟道德美。在社会现实情境中,结合时事新闻或社会问题,引发学生对现实中道德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例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这篇课文以倒叙的手法,通过回忆展现了父爱的伟大与深沉,可以作为引导学生感知亲情、塑造感恩意识的重要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父与子的浓厚情感。首先,准备一些必要的道具,如小艇模型、家庭生活用品、书包、雨伞、工作服、破旧帽子等。其次,教师邀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故事中的孩子和父亲。在第一个场景中,学生重现父亲背孩子去上学的情节。扮演父亲的学生身穿工作服,戴着破旧帽子,模拟背起孩子的动作。而扮演孩子的学生则手撑雨伞,表现出在恶劣天气中的互助与关爱。再次,教师提问:“在这一过程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引导扮演父亲的学生表达作为父亲的责任感,而扮演孩子的学生则围绕父亲的爱与感激之情进行描述。最后,教师设置第二个场景,模拟课文中的父亲在小船上为孩子缝补衣物的情形。这一环节,教师邀请其他学生演绎,以便更多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这一场景中,学生要仔细体会父亲的关心,并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父亲的关爱,体会父爱的无私,从而学会在生活里回馈父母的恩情。

(三)问题驱动开展道德探索

问题驱动教学策略在当前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方面表现突出。这种策略通过引入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其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锻炼问题解决能力。在德育中,教师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道德问题,可以促进学生反思复杂的道德议题,帮助其形成独立的判断。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道德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如在学习一篇描述历史事件的文章时,教师提出与事件相关的道德问题,让学生探讨其中的道德冲突和选择。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围绕作品中的人物行为和道德决策设计问题,引发学生自觉评价人物道德行为。在写作练习中,设计与道德选择有关的题目,激发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进行道德思考与表达。

例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中的德育元素主要体现在蔺相如和廉颇两位人物的品质与行为上。蔺相如展现了超凡的智慧、胆识以及对国家利益的高度重视;廉颇则在故事中通过自我反思、勇于认错,体现了成熟的个人品质。这两位人物的互动和转变展示了理解、宽容、团结以及对国家利益的忠诚等德育主题。在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中,首先,教师提出问题:“蔺相如和廉颇在处理个人与国家利益冲突时展现了哪些不同的态度和行为?”鼓励学生深入分析两位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选择,引导其思考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蔺相如为何能够容忍廉颇的自大,并最终选择原諒他?”促使学生思考宽容与理解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以及这些品质对团队协作以及共同实现目标的重要作用。最后,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廉颇为什么会选择负荆请罪,这一行为对他个人和两人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个人成长、认错和改变,以及这些行为对于建立健康和谐人际关系的意义。

(四)课外实践贯穿德育体验

依据“三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立德树人”工作格局,德育不仅是学校的职责,而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要求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面都要注重对学生德行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其中,课外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身道德行为、实践社会责任感的平台,有助于加强其对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观的认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各种形式的课外实践作业,促进学生的德育体验。如安排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帮助社区清洁、参与老年人关爱项目等,让学生在服务中体验尊老爱幼的道德价值。或者组织学生开展环保活动,包括垃圾分类、节水节能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学校或社区的文化活动,如戏剧表演、文学创作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布置课外实践作业时,教师应关注活动的实际效果,确保活动既有教育意义,又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例如,部编版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一课中的德育元素集中展示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强调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以及对待困难的态度。文章通过张思德同志的事迹,传达了为人民利益奋不顾身的崇高精神,这不仅是共产党员的典范,也是所有人应学习的道德标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了解民生”的调研活动。学生分组前往社区,了解居民的日常生活,尤其关注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特殊群体的生活状态。通过这种调研,学生不仅能够增进对社区居民生活的理解,还能实际感受到为人民服务的意义。基于调研结果,教师引导学生策划一系列的服务活动,如为社区老年人提供陪伴阅读、讲述历史故事等服务;为残疾人士提供生活上的帮助,提醒学生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和能力,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此外,教师鼓励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项目,如社区健康宣传、安全教育等公共服务。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直接服务于社区居民,还能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公共服务的价值。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深度融合文学素养与道德培养,实现知识传授与品德塑造的双重目标。通过对教材文本的深入挖掘,揭示其中蕴含的丰富的道德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认同。问题驱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索,加强其对复杂道德议题的理解。课外实践活动则为学生提供了亲身体验道德行为的机会,加深了其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这些教学方法旨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使其成为具备良好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公民。

猜你喜欢
道德德育文本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