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引路 读写结合

2024-05-13 12:13钟勇
天津教育·下 2024年3期
关键词:文章语文教师

钟勇

语文学科以阅读和书写为主要教学内容,阅读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写作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书面表达水平,两方面内容相互融合、相互成就。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明确阅读与写作的重要价值,并采取合理、科学的教学策略推动读写结合。本文对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读写结合教学实践展开研究,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在丰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导语文教学实践,推动学生读写能力同步发展,实现教育目标。

一、读写结合教学概念界定

读写结合是指将阅读与写作相互结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相应的阅读和书写训练活动,通过特定的学习任务将阅读与写作相融合,以阅读为指引,以写作巩固阅读,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初中作为学习文化知识与培养基本技能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开展读写结合教学,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经之路。

二、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原则

(一)实践性原则

教师在开展读写结合教学时要充分意识到实践的重要价值,并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遵循实践性原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在读写结合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展示个人技能的实践平台,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能够将在阅读中所学习的语文知识应用于写作实践,既能锻炼实践能力,又能丰富学习体验,顺应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在长时间的积累中深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二)融合性原则

语文学科中的听说读写四大环节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严格把握阅读与写作的知识特点,在遵循阅读和写作知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挖掘二者之间的融合点,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阅读和写作的相互融合帮助学生搭建知识框架,建立语文学科中不同知识板块间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創新性原则

教学质量的高低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着紧密联系。因此,教师在开展读写结合教学时应遵循创新性原则,在教学理念、教学情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多方面进行创新,调动学生对语文阅读和写作的学习兴趣,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在内驱力的带动下自觉开展深入学习,保证教学质量,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进阶发展。

三、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实践

(一)以阅读作为读写结合教学的起始点

将语文知识比喻成解密过程,阅读为解码,写作则为编码,要想达到灵活运用语文知识的目标,学生就要对文章进行认真阅读,从而在丰富的语文知识中总结一般规律,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在理解“密码”来由的基础上为实现“编码”提供支持。因此,教师在开展读写结合教学时,应始终以阅读作为起始点,为推动阅读与写作的顺利结合、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便利。

一方面,教师为学生准备丰富的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源。教材作为语文教学开展的重要依据,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章,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也可以通过线上或线下途径搜集经典名著相关的名人故事,学生在阅读此类名著时既能够拓宽视野,为后续写作提供素材积累,又能在阅读过程中感受作者的心境以及主人公不同的人生经历,增强人生感悟,从而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另一方面,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在阅读中遇到优美或者引人深思的句子和片段时,可以在其旁边进行批注,包括对文章的赏析以及自己的思考。这一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在人物形象和语言特点分析过程中,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使学生在文学艺术方面的鉴赏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例如,在开展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春》的教学时,首先,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中的注释,了解文章出处以及作者的生平简介,并利用班级中的多媒体设备介绍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能够营造浓厚的语文阅读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深度理解文章情感与内涵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整体阅读文章,在阅读过程中划分文章层次,并说明理由。这一活动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明确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层次性,为深度理解文章内容提供技巧支持。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再次阅读文章,选出文章中优美的片段并赏析。有的学生认为文章的第二和第三自然段描写十分生动,多次运用叠词,突出了春天时节万物复苏的景象,体现出大自然的蓬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春日景象的喜爱之情。也有的学生认为,文章的第六自然段描写春雨十分优美,将春雨比作牛毛、花针和细丝,突出了春雨的细密,春雨润泽后植物的颜色也更加鲜艳,路上的行人和田里的农夫在作者眼中变得可爱,更凸显了作者此时愉悦的心境。通过不同视角赏析文章,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在阅读活动的引导下为写作教学奠定基础。

(二)以仿写作为读写结合教学的融合点

初中生在长时间的语文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素材,但是自身所具有的文学素养相对有限,因此将仿写方法应用于读写教学过程中,既能够激发学生对阅读和写作的学习兴趣,又能以较为简单的教学方法降低教学成本,为初中语文学科读写结合提供强力支持。首先,教师要保证所选择的仿写案例与学生现阶段的语文水平以及兴趣点具有较高的匹配度,避免仿写案例难度过大而消磨学生对语文读写的兴趣,或者难度过低而导致对学生读写能力的锻炼效果不足。其次,教师应保证所选择的仿写案例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初中生受生活经验以及身心发展规律的限制,思维水平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因此教师可以借用带有生活因素的仿写案例,建立与学生已有经验的联系,保证所开展的教学任务便于学生理解。最后,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观察,把握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施以科学适当的读写教育,既能够在短时间内使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迅速提高,又能保证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投入后续的语文学习活动,为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例如,在开展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教学时,本篇文章以安塞腰鼓粗犷豪放的气势凸显了陕北民族强劲的生命力。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有气势地朗读本篇文章,感受文章句式的特点。本篇文章中的句子多以短句形式出现,这种句式急促有力,连续的短句使用能够进一步增强文章的磅礴气势。其次,教师鼓励学生检索文章中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并说明不同写作手法所具有的优点。学生经过自主学习与讨论,认为文章中大量使用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将安塞腰鼓的气势生动地展现出来,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再次,教师提问学生:本篇文章中大量运用比喻,请同学们认真分析文章中的比喻修辞手法与通常情况下的运用方式有何区别?学生思考后得出,本篇文章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将喻体置于本体之前,以喻体渲染安塞腰鼓的特征。最后,教师鼓励学生模仿文章中的句式描写自己家乡的民风民俗,运用文章中特殊的比喻手法,体会这种比喻手法的表现效果。

(三)以创作作为读写结合教学的转折点

教师创设读写活动,既能够为学生搭建展示个人优势的平台,又给予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的空间,保证了读写结合教学方法的贯彻落实。第一,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改写类读写训练活动,要求学生深度分析原文,在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梳理文章写作思路,分析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可以通过改写文章体裁的方式完成改写练习,也可以通过改写文章结局的方式完成写作练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第二,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续写类读写训练活动,要求学生把握原文的行文思路,并充分发挥想象力对故事进行续写。学生既可以通过续写主人公的命运故事完成续写训练任务,也可以通过续写文章故事结局完成续写任务,能够有效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和延展性。第三,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扩写或缩写训练活动。在扩写活动中,学生对文章中的故事情节、人物特征以及自然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展开想象,使原文更加灵动和富有感染力,能够有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升文学素养。而与扩写类活动相对应的是缩写活动,缩写活动要求学生在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提炼文章架构,将篇幅较长、情节复杂的文章进行精炼,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提炼与整理能力。

例如,在开展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1课《台阶》教学时,首先,教师向学生提问:“文章开局指出‘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这样的起笔引人深思,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为什么父亲总有这样的感觉?在文章中寻找答案。”其次,在学生完成阅读后,教师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思考问题,有的学生认为是因为父亲的个子高,与三块青石板台阶形成对比,显得台阶很低。也有的学生认为,台阶的高低象征着社会地位的不同,因此父亲想通过建造有着高台阶的房屋改变家庭状况。最后,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揭示本篇文章的主旨:在封建社会,台阶与封建文化相类似,而父亲却为脱离底层社会付出一生,但父亲的命运始终带有悲剧色彩,并且在文章结尾处写道“父亲老了”,因此教师鼓励学生针对本篇文章的结局以及中心思想进行改写,如果社会背景为当代社会,会有怎样不一样的结局?并在班级中分享学生的改写成果。这一活动能够给予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保证读写教学落地实施的同时,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四)以延伸作为读写结合教学的升华点

通过对部编版语文教材的分析可知,教材中所涉及的每篇文章均由教育专家经过细心研讨而编制,并且不同年级所学习的语文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我国于202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科融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提出单元教学和学习任务群等教学理念,因此,教师在开展读写结合教学时,应将教材中有限的文章进行扩展延伸,以此为媒介升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同步提升。首先,实现不同年龄阶段所学文章的融合与衔接,以作者为切入点,为学生展示部编版教材中所出现的同一作者的重点学习篇目,在群文阅读中深化学生对作者所处社会背景的认知,深度感悟作者在不同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拓展的学生阅读面,促进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延伸课内阅读,为实现读写结合的教学目标注入无限活力。其次,教师可以对某一篇文章进行深入分析,選取其中任意切入点展开读写教学。既可以选取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感受不同人物形象对凸显文章主旨的作用,并将写作技巧应用于写作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可以选取文章中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鼓励学生深入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文章写作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并在写作过程中将学习到的写作技巧加以练习。以上拓展延伸的方式,能够将文章阅读自然地过渡到写作练习,有效调动学生对读写活动的参与热情。

例如,在开展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故乡》教学时,本篇文章的作者为鲁迅,首先,教师向学生提问:“在初中阶段还学过鲁迅先生的哪些文章?”学生充分调动所学知识,最终得出八年级的《藤野先生》和《社戏》,以及七年级的《阿长与山海经》皆为鲁迅先生的著名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回忆鲁迅笔下的著名作品,分析九年级上册《故乡》突出的文章主旨。这一环节能够有效打破具体课程体系对语文知识的限制,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架构。其次,《故乡》作为小说题材中的重要代表篇目,教师鼓励学生整体阅读文章,提炼文章中的主要人物,说明哪位人物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并阐释理由。学生一致认为,本篇文章中少年闰土的形象为文章增色,文章将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与成年后的闰土“灰黄色的圆脸,加上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形成对比,将少年闰土形象作为美丽故乡的象征,表达了鲁迅先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物是人非的感慨。最后,教师鼓励学生以“记忆中的那个人”为题进行写作练习,并运用《故乡》中惯用的人物形象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中心思想。

四、结语

以读引路,读写结合作为语文教育领域全新的教学方法,已通过教育检验并取得了良好成果,要想保证读写结合教学方法始终在教育实践中焕发独特的光彩,教师要加强对教育理论的学习,挖掘教材文章的价值,并通过各种途径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同时创新教学手段,推广读写结合教育方法的积极价值,促使学生的语文水平以及自身修养同步提升。

猜你喜欢
文章语文教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圆我教师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