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淼
聆听完整的音乐课程,就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一扇大门,将音乐的世界完全敞开,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更能发挥连接不同时空的纽带作用。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聆听音乐可以为下一步的教学内容做深层次的铺垫,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迅速进入音乐学习氛围,增加音乐学习的趣味性。因此,作为引领学生进入音乐世界的“通行证”,欣赏音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究竟需要聆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怎么听?通过总结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要找到一种方法,自然流畅地延伸到课前阶段,从而真正发挥“通行证”的作用。
一、以问题为线索——按图索骥
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提问和听课互动,可以让学生更加专注于课堂内容,集中精力深入理解音乐的魅力。在沟通中,教师首先需要“问”出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只有当教师善于倾听学生说话时,才能真正地了解他们的想法,从而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其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涵,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在潜意识中感受音乐,还要引导他们自觉地去感受歌曲,并带着问题深入体味。歌唱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自己歌声的掌控能力,从而演绎出优美动听的音乐。
(一)聆听关键音符,提升音准
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准确的唱法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而音准则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
以二年级的歌曲《乃呦乃》为例,教师在教唱这首歌曲时,可以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歌曲的内涵。比如,教师可以在学生第一次听这首歌时提问:“同学们,今天我要带给大家一首非常有趣的歌曲,它只有三个音符,你们能够猜出是哪三个音符吗?”认真聆听完歌曲后,学生都能清晰地回答出这三个音符分别为 do、mi 、 sol。接下来,教师可以按照不同的顺序排列听唱的三个音符。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音准,并且能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聆听难点节奏,增强节奏感
除了音高和音准之外,节奏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歌曲的骨架在于节奏,而要想唱得更加出色,需要对节奏有着准确到位的把握。歌曲的传唱受到附点、节奏等细节的影响,这些细节的改变将会极大地影响整首歌曲的表现效果。学生在聆听时,教师要正确引导,以协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歌曲的节奏感,这样才能唱得恰到好处。
例如,在《剪羊毛》教学中,教师会在学生第一次聆听时有意识地询问:“你能否找出这个节奏?”学生会非常专注地去寻找。第二次聆听后,教师继续询问:“你能否尝试跟随这个节奏演唱呢?”这样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节奏感知的兴趣,进而提升教学效果。通过这种方式,歌曲教学的难点会迎刃而解,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埋下伏笔、做好铺垫。
这首歌曲的节奏欢快,是因为经常出现附点节奏。教师会提前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聆听,并提问,以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演唱歌曲中的附点节奏,从而掌握歌曲欢快的情绪,使演唱更加精准、到位。
(三)聆听音乐内容,感悟意境之美
除了音准和韵律外,正确的唱法还需要学生对歌曲情感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每首歌曲都是一个全新的知识,因此学生通常会第一时间想要了解歌曲所传达的内涵和情感。然而,一些学生可能会认为音乐这门课程难度过大,因此选择放弃听课。由于学生的听力清晰度有限,他们可能无法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能够给予其一些帮助,学生可能会更积极地参与课堂听讲,并且更容易理解歌曲所蕴含的情感。
例如,在教授二年级的《一对好朋友》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展示多张图片供学生选择,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对好朋友是如何与我们交流的,他们讲了哪些故事吗?”让学生通过图画和听歌的方式来理解歌曲内容,这样会使歌曲更加形象化。
教师拿出多张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其中的故事情节。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找到并描述出每张图片所代表的情节,加深对歌曲主题和意境的理解,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小动物可爱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使他们在短暂的时间内便能够全面理解歌曲所传达的信息。
二、以想象为翅膀——自由翱翔
演唱和演绎歌曲不仅需要精湛的技巧,如准确的音高、节奏和速度等方面的掌握,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在保持共性的基础上展现每个学生独具特色的歌唱感受和表现方式。感情源自内心,这是教育者无法给予的,只能依靠充实的精神活动去培养。
(一)聆听多种情绪,培育发散思维
相较于对具体问题的专注聆听,学生更偏爱自由回答的形式。教师会就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富有创造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答案,需要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知和想象力来解决。不仅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即以学生为核心。
以小学三年级的《草原小牧民》一课的教学为例,第一次聆听时,教师可以引導学生探讨音乐的速度和情感;第二次聆听时,则可以进一步分析音乐的情绪。学生会回答歌曲的速度较快,同时表现出活泼、愉悦的情绪。教师提问:“这首歌曲歌唱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在草原上,小牧民正忙着赶羊。”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为这首歌曲取一个恰当的名字。有的学生回答“一个牧民在放羊”,有的学生回答“草原上飘荡着动听的歌声”,有的学生回答“无尽的美丽草原”,还有的学生回答“快乐的小牧民们在嬉戏玩耍”。在这样一个氛围融洽的课堂中,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深刻地感受到了音乐带来的快乐。
这种发散性思维的引导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同时为歌曲演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想象空间。要想让歌声更动听,学生必须在声音中注入想象力和憧憬,这样才能使情感表达更加真实,从而演唱出更加优美的歌曲。
(二)聆听不同要点,感受歌曲意境
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是阶梯式引导,能够将复杂的教学内容分解为多个小问题,从而让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和感受音乐。这种方法就像攀登阶梯,每一级都要不断地迈进,才能达到更高的目标。
以三年级的《柳树姑娘》为例,通过演奏歌曲旋律来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利用一系列的提问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音乐形象。这些引导问题可以涵盖以下内容:歌曲旋律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在音乐作品中有哪些不同的音乐形象?教师要帮助学生逐步领悟歌曲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最终进行总结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歌曲中的音乐形象,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演唱领域,音准的把握至关重要,同时需要通过柔美抒情的情感表达来打动观众。教师在设计阶梯式问题时,可以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索音乐,让他们感受到歌曲所传达的优美、抒情的情绪。这种情感铺垫使学生更容易联想到“柳树姑娘”的形象,因此以情感为纽带来表现,难度会大大降低。
(三)聆听音乐内容,碰撞思维火花
对学生而言,其音乐素养尚未达到较高的水平,因此最初的感知和直观聆听成为他们认识音乐的主要途径。因此,允许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更好地表现,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传达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随着音乐素养的提高,学生逐渐具备了从音乐的基本要素出发进行更深入分析和概述的能力。因此,借助音乐元素的表现形式,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途径,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演绎歌曲。采用这种方法,教师可以协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情感和音乐形象,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演唱技巧。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唤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促进了他们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通过渐进式的引导和启发,学生能够充分发掘自身潜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和技巧,让学生自主总结歌曲要传达的信息。这种情感聆听方式不仅能够提升演唱的简便性,还能更好地表现歌曲所要传达的情感。
三、以律动为方式——声情并茂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歌唱教学应该采用多种聆听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传统的聆听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音乐的需求,因此教师应该尝试采用新颖的方式,引导学生来感知音乐旋律。比如,参加律动舞蹈课程或者玩一些音乐游戏,这些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节奏,从而更好地演唱歌曲,体会到音乐的美妙之处。
在音乐课堂上,律动式的聆听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在音乐中自然地跟随节奏动作,从而不经意间聆听音乐,逐渐熟悉歌曲的旋律。在开始学唱之前,聆听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歌曲所传达的情感内涵。在某种程度上,肢体律动可以更直观地传达歌曲所蕴含的情感,同时,学生对外在显性的肢体表现更为关注。
(一)编创肢体律动,生动演绎歌曲
编创肢体律动,可以为歌曲注入更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这种方法让原本简单的歌曲变得更加多样,同时能够将难度较高的歌曲变得容易理解。例如,在《星光恰恰恰》歌唱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系列与歌词相呼应的肢体动作,这些动作既有助于学生准确演绎歌曲,又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歌曲内涵,从而提高歌唱技巧和艺术水平。
教师说:“让我们跟着小星星一起跳起欢快的舞蹈吧!”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一起跳起了欢快的星星舞。学生充满热情,表现得非常开心。在演唱环节,他们的情感更加真挚,嗓音也更加清澈、明亮。
当聆听一两次之后,学生就会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点,开始坐不住了。在这种情况下,问题式或引导式的聆听已经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应该采用肢体动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直接进行表演。通过肢体律动的训练,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音乐所传达的意境,从而更清晰地理解乐句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种训练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演绎歌曲中蕴含的情感。
(二)运用柯尔文手势,调整状态找准音高
通过引入音高手势的方式来提升聆听效果。借助直观的音高手势,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聆听音准,并清晰地观察音高的变化轨迹。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听力准确性,还能够提升学生对音高的感知能力。
例如,在教授《草原上》这首歌曲时,教师要求学生在两次聆听之后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绪内涵。同时,教师说道:“同学们,为了让我们的歌声更准确、更动听,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做一个动作,注意哦,边听边做!”当完成这个动作后,通过加强手部动作和手势的音高掌握,学生能够更准确地把握音准,从而使演唱表现更出色。
手势的形象传递,使抽象的音高概念变得简单易懂,让演唱者在听歌的同时更加容易理解音的高低,从而更好地把握节奏和旋律,提高演唱水平。
(三)感受乐句,划分乐句掌控呼吸
在音乐教学中,除了注重音准、节奏、旋律和情感等方面之外,更重要的是歌唱时的呼吸技巧。在歌曲演唱中,成功演唱的关键就是把握好呼吸和换气这两个重要环节。如果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聆听,而忽略了让他们去感受哪里是一个好的乐句,并適当地呼吸换气,那么学生对这种专业课程的兴趣会大幅降低。他们可能会觉得这门课太难了,不想再去聆听,也没有动力去聆听。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动作表现乐句的主要线条,使学生在听歌曲的同时看到演唱者的肢体语言。
为了巧妙地利用生命之门的“通行证”,教师应注重形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并保持创新的思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歌唱技巧为突破口,从音乐元素入手,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音乐的聆听规律,打牢准确演绎歌曲的基础,为完整演绎铺平道路。这种聆听方式可以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歌唱技巧,使音乐课堂更具活力和自然感。
四、结语
教师可以打造一把“金钥匙”,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更好地领略美、感受美。这一“通行证”就是聆听,能够为学生开启音乐之门,让他们沉浸于美妙的旋律中,享受音乐带来的愉悦和感动。当音乐的情感感染着学生的心灵,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想要用歌声来表达对音乐的深刻理解。这种唱法可以使歌曲的演绎更精准、恰当、全面。这是音乐聆听和生命教学相互融合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也是开启音乐之门的“通行证”发挥引导和激励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