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斌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广,高中阶段的各门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实现了改进与突破,教师开始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德育是教学中的关键环节,正所谓“有才先有德”,教师应当重视课堂中德育思想的渗透。尤其是在体育训练中,教师更应该将体育与德育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就高中体育训练中德育的渗透策略进行分析。
体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发育期,需要合理的运动来锻炼自己。同时从体育这门学科的本质来看,其与德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教师可以借助体育训练教学来更好地发挥其德育功能,加大德育渗透力度,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使学生拥有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来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不仅如此,体育作为一门非常具有感染力的学科,可以非常全面地展现学生的思想感情,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内在气质和品德修养,还有利于促进教学内容的革新,确保最终的教学效果。
一、高中体育训练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中体育课程受到了较大的关注,高中生应当具备新时代的体育精神以及体育能力,促进个人身体素质的提升以及促进今后的学习与发展。但就目前的高中体育训练而言,大多数高中生缺乏竞技精神、拼搏精神以及创新精神,主要原因在于高中教师还是过于注重文化成绩,体育训练只是强调方法,而没有在其中渗透德育思想。教师只有在体育训练中渗透德育理念,才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良好的训练方案,并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训练,培养竞技体育精神,打破传统的学习框架,从而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现阶段的高中体育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综合素养,教师在体育训练中融合德育,能够在传授体育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会学生看待事物的方式与角度,丰富学生的情感态度,从而更好地体会人生的美好,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例如,在体育训练中加大训练力度,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强大的抗压能力,可以使学生平静地看待人生中的挫折与困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不是遇到低谷就放弃。在体育训练中积极渗透德育理念,可以使学生具有更加充分的校园生活,有助于培养高中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促进校友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在体育训练中交到更多朋友,收获更多的真情实感,塑造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
另外,体育锻炼在高中生的学习与发展中具有关键的影响力。体育精神往往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鼓舞学生的作用,对一个人良好作风与观念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体育训练中渗透德育,能够全面推进高中生基本素质的塑造与发展。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品德习惯,能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学习态度,在面对学习与体育训练中的困难时,可以自主调节不良的心理情绪,以正常的心态面对挑战与挫折,往往更容易成功。德育理念在体育锻炼中的渗透不仅会促进体育课程学习成绩的提高,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踏入社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具备多方面的高尚品德,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回馈社会。
二、高中体育训练中德育模式构建的问题
(一)体育教学理念落后
现如今,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仍然存在“唯成绩论”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将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学生文化科目的学习上,体育课被语文、数学等文化课占用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久而久之,高中生普遍缺乏体育训练,身体素质越来越差,更不必谈在体育训练中渗透德育了。这种只重视成绩而忽视身体素质的教育得不偿失。同时,大部分学校对体育训练中的德育教学的开展不够关注,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几乎不会开展德育,因此德育知识在体育训练教学中的渗透就更困难了。
(二)高中生体育训练意识薄弱
运动训练薄弱是影响高中生参与体育活动和德育的最主要因素之一。高中生对体育训练存在较大的抵触心理,教师缺乏经验和方法,难以激发高中生的训练积极性,导致高中生在体育课训练及生活中的体育运动状态经常性处于一种效率较为低下的状况,这种状况也使得高中生自身忽视了教师的德育教学。
(三)体育设施不完善
体育设施是确保体育训练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在我国大部分高中学校,普遍存在体育器材不足、场地建设不完善等现象,这些问题限制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他们只能进行单一的体育训练教学。由于缺乏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学生接触的体育项目较少,不仅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发展,还导致学生对体育学习逐渐失去兴趣。更重要的是,这种情况也阻碍了德育的多元化渗透,使得德育难以全面、有效地开展。
三、在高中体育训练中渗透德育的有效策略
(一)教师应以身立教
教师不仅是体育教学和训练活动的引导者与组织者,也是高中生的榜样,这里的“榜样”是各种意义上的榜样,既包括体育学习和训练,也包括道德、行为等。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当以身立教,在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要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完善自己的人格,这样才能成为高中生的榜样,并凭借榜样的力量对其予以道德、人格等方面的影响,以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比如,教师要求高中生在体育课上不能迟到早退,那么自己就要先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求高中生课后主动整理好所用的体育器材,那么教师也应将自己教学时所用的物品整理归位。当然,除了让自己成为高中生的榜样之外,教师还可以将一些人品好、能力佳的体育明星树立为高中生的榜样,引导高中生学习他们身上坚持不懈、不怕困难、勇于突破的精神,借助这些明星的影响力来进行德育渗透。
(二)丰富体育训练中的德育素材
体育精神往往在一定程度上会鼓舞学生的斗志,对一個人良好作风与观念的形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德育与体育的完美融合,使学生在体育训练中感受到更多的德育精神,获得更多的体验,体育教师应当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内容,挖掘更多的德育元素,通过应用不同的体育训练项目,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思想与体育训练习惯,促进其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共同发展。
例如,在田径训练中,教师可以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让学生了解到田径运动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并在田径奔跑中实践德育理念。田径是运动比赛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也被称为“体育竞技之母”,每一个田径运动员都在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努力奋斗。在田径训练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竞技意识,学会在奔跑中释放压力,追寻更远的目标。例如,教师可以组织百米竞速比赛,引导学生树立目标,在竞争中加速奔跑,为了实现目标而奋斗。冲过终点之后,学生能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与满足感,意识到只有奋力奔跑才能到达目的地,这对学生人生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另外,在球类运动中教师也可以挖掘德育元素。球类运动往往需要学生具备团结协作意识,讲究阵型与战术,只有各个成员紧密合作才能发挥团队的力量,最终赢得比赛。如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在训练与比赛中都需要队友的相互传球、配合,教师需要从中提炼集体精神与团结意识等德育元素,让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相信自己、相信团队,促进德育理念的吸收,提升综合素质。
(三)优化体育训练方式方法
对高中体育教师而言,要想在体育训练中合理地融入德育理念,并达到良好的德育教学效果,应当积极优化体育训练方式方法,改变传统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与缺陷,提高教学质量。在传统的高中体育课堂中,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讲解动作并示范,学生机械地模仿、练习,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并没有深入理解训练动作的含义与基本要领,也没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导致体育训练比较枯燥乏味。体育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在训练方式的转换中结合德育理念,改变运动技能的传授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良好品德习惯的养成。
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合作教学法,将学生分成不同的训练小组,以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讲解完成体育训练动作要领后,教师可以安排每个小组成员相互帮助开展训练,并在训练结束后进行竞赛,培养学生的竞技体育精神。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体育课堂会更加融洽、有趣,学生能够在同学的帮助下掌握更多的体育动作,进而增进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情谊,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达到在体育训练中渗透德育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训练排球动作时,教师可以通过分组训练,锻炼学生的传球能力,使小组成员相互配合,在运动中感受到体育训练带来的乐趣。这样一来,学生不会感到体育训练的辛苦与乏味,而是以享受的心态参与,使小组成员之间的训练更加默契,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又如,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短跑接力比赛。带领学生热身完成后,教师将班级学生平均分成四个小组,小组成员每人负责100米的短跑距离,最先整组完成接力的小组得四分,后续完成小组根据名次获得相应得分。“同学们,比赛要求大家都听明白了吗?接下来的接力比拼老师希望大家可以拼尽全力,为你所在的队伍争取最好的名次!”教师以适当的语言鼓励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斗志,使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比赛中,进而增强运动意识。
(四)创新运用拓展训练项目
课程改革的开展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其德育品质的培养提出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样要注意对高中生道德风尚的培养,促使其成长为正直、善良、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人才。将拓展训练融合到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以体育教学内容为基础,优化设计拓展训练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参与拓展训练的同时锤炼自身品格,以促进自身道德品质的提升。
以“耐力跑”教学为例,这是一项非常适合高中生的拓展训练项目。部分高中生的身体素质不是很好,在耐力跑的过程中不能坚持到终点,中途会生出放弃的想法,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言语激励或者陪跑等行为来鼓励学生坚持下去,这对于培养其坚韧的品质有着很好的作用。耐力跑还可以以小组的方式进行,除了教师陪跑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其他小组的同学为参加训练的小组加油鼓劲儿,这种互动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友爱互助的品质,还有利于高中生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在这样的素质拓展训练过程中,德育元素得到了有效渗透,既符合新课标对德育的要求,又能够切实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
(五)教学评价中渗透德育
教学评价也是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体育训练在高中落地生根,切实发挥体育训练提高学生体能和综合素质的作用,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至关重要。这一机制有助于教师及时获取学生参与训练的真实体验,防止训练与德育停滞不前,从而找到改进和强化的著眼点。进行教学评价时,教师可以借助语言的激励功能,以更好地实现德育的渗透。同时,在体育教学和训练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此时,教师应通过恰当的教学评价对高中生进行道德观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引导,进而实现德育的渗透。
例如,在体育训练过程中学生不慎跌倒时,若有同学迅速伸出援手并表达关心,教师在确认其未受伤后,应及时表扬施以援手的同学,通过这种教学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友爱同学的精神。
再如,在田径运动中,学生的表现会因天赋和投入程度而异。有的学生天赋较高,自然就会表现得比较好,而有的学生则可能感到吃力,教师要注意学生在整个田径运动过程中的投入情况,并给出合理的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自信,鼓励他们勇敢面对自己并不擅长的体育运动。通过这样合理的教学评价,学生能够以更加客观的态度来看待自己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从而树立健康的情感和价值观,学会以更成熟和更客观的眼光来面对成长中的挑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高中体育课程中,德育与体育训练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促使学生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具备优质的德育精神。正所谓训练于形,育人于心,教师需要优化训练方式,挖掘更多的德育元素,促进高中生综合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