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翔
一
“深铁置业”52楼“城市会客厅”位于深圳车公庙深南大道南侧,此乃一个都市中心的制高点。这是一个集商业体验、TOD展示、艺术展览、文化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公共空间。纵跨2023年11月25日到2024年1月31日的“黄炯青当代艺术作品展”,在这里吸引着源源不断的参观者。“心生万物,抵达无限”——策展标语一侧的服务生,个个都是俊男靓女,身材高挑,面露微笑,把观者迎入会客厅。刚从南山区赶来的主角从上到下着一身玄色,连一顶棒球帽也是深黑色,忙着招呼相熟和不相熟的来宾。他那一口夹带较浓湘音的普通话,在一片嘈杂声中越发难以句句辨识,如同大厅对面他新作的几幅抽象绘画,斑驳的设色水墨,影影绰绰,层层叠叠,似乎能够捕捉到的自然物象,狡黠腾挪,欲说还羞,转瞬又融入大化之中。
好在这真是一个城市会客厅,大而有当,足够各路闲人自由徜徉。东西南北,俯瞰得宜。通衢交织如梭,车马辐辏似棋。待得我们在偏房等待外面人声安静,主角黄炯青道一声抱歉进来,面对面的对话、采访这才正式开始。
二
黄炯青于20世纪50年代中叶出生在湖南益阳市资阳区的一个水乡小镇,小镇的名字叫茈湖口。茈湖口镇早先属于沅江县,1954年才划归益阳县。茈湖口的东、南临资水,与岳阳市下辖的湘阴县之湘滨镇和南湖洲镇隔江相望,西与张家塞乡接壤,北濒万子湖。这里河流纵横,水系发达,再往北不远就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李白到此放歌:“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澤情洄沿。”杜甫到此低吟:“洞庭无过雁,书疏莫相忘。”王昌龄到此揖别:“刘生隐岳阳,心远洞庭水。”黄炯青的父辈在茈湖口街上开了一家颇为气派的南货店:黄万和南货部。柴米油盐酱醋茶充盈其间,自不必说;烟酒两个大类,也一箱箱从店里进出。繁华的小镇,水路十分发达,父辈就常常乘船去长沙、九江、武汉等地进货,那是一段生意平稳、生活富足的日子,炯青尚未出生,后来听老辈人回忆,在一个少年心头留下了一幅“暂借藤床与瓦枕,莫教辜负竹风凉”的图画。
1944年5月至8月,为打通大陆交通线,侵华日军发动了豫湘桂战役,在河南、湖南、广西三个战场发起了疯狂进攻,第四次长沙会战爆发。日军于1944年5月27日发起进攻,6月19日长沙城沦陷,历时仅23天。日军投掷的炸弹所及之处,火焰熏天,山河为之变色。茈湖口也被殃及,大火烧掉大半条街,当地数一数二的黄家悉数没入火海,从此一蹶不振。
炯青的父亲黄韵安,旧时代高中毕业,在当地算得上一个文化人,能写一手好字,亦擅长旧体诗。解放后,他先是做扫盲老师,后又当了会计。总之,土改成分划作“未定”,给了一个过来人以喘息的窗口期。直到“文革”被补划为资本家出身,在劫难逃。
一个多子女大家庭,总得有个主事的。炯青的母亲杨芝兰识文断字,酷爱读书。常常是借来的书看完了,一边还一边再借。坐在灶门前烧火,看入迷了,直到饭烧煳了,边上人大呼小叫,她才醒过神来。她知书达礼,好客爽朗,路上迎头见了,老远就热络地打招呼。街里街外,没有人不喜欢这位黄家婶婶的。
炯青的兄弟姐妹间,年龄拉得很开。大哥足足大他十三岁。那么聪明的一个人,却是一个聋哑人!
说起来又跟20世纪40年代那次“跑日本”有关,大哥黄剑青当年还不到一岁,被大人抱去“躲西山”(躲日本人)。一则孩子患了重感冒,再则被捂住嘴鼻不得发声。渐渐长大,就发现一直不会讲话了。一个聋哑儿的未来之路,可以想见的艰难。所幸炯青父辈这一家,爷爷、叔叔和姑姑们,较早就离开湘东,远去了东方开埠百多年的大都市上海,并先后嵌入了当地的纺织业。父亲被安逸缠绵,安土重迁,一直待在老家。这次算是有机会将残疾的老大送去上海的聋哑学校,一待就是四年,直到高小毕业。只须再上两年至完小毕业就可以进上海残疾人工艺厂工作,由于思念家乡,父亲也不想一个聋哑人远在他乡,大哥回乡后得到父亲的耳提面命——父亲疼怜命运对长子的不公,心有所动,自学了刻字然后悉心哺育。
1963年,炯青在茈湖口镇五星小学发蒙,初小还没毕业呢,遇到了史无前例的运动。一时间,迷茫、害怕与彷徨无助的情绪接踵而来。父亲觉得世事难料,儿女学一门手艺才是安身立命的根基。大人这边还没来得及运筹帷幄,铿锵的锣鼓伴随着大批判的热潮,已如菜地里“长发天牛”的触角,一往无前。父亲人到中年的年齿,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停止了转动。而此前两三年,大哥在游泳时溺水死亡,也是一直压在父亲心头、推之不去的一块磐石。原本远近闻名的父子两个刻章师,是家庭经济的两根梁柱;两根重要的梁柱先后坍塌,虽上头还有做民办教师的姐姐拿着月薪二十七八元,勉力持家,却也如危房立于劲风之中,难以遮风避雨。
炯青13岁那年,“自立门户”挂起了刻章的招牌,这个年龄,与大哥当年13岁出来刻字谋生,前呼后应。
16岁时炯青得知益阳县印刷厂招美工,做设计,毅然报名当了印刷厂的学徒。要知道,那个年代,一是当兵,二是当工人,不仅成分荣耀,也是年轻人最为向往的两条出路。印刷厂闻着油墨的气息,听着乒乒乓乓的敲打,木雕、套印、铅刻补字、画烟盒糖纸及各类设计稿……应该说,炯青的设计及其后来的绘事,是在印刷厂嘈杂而繁忙的生产中孕育的,当然,此前受父兄辈的习字雕章的影响,是更久远的耳濡目染。
次年,适逢市人民印刷厂的美工师傅胡明勋申请并领衔创办了益阳市“七二一”工艺美术大学。学员入学和学习期间不必考试闯关,也不脱离生产岗位,学习内容结合印刷岗技术,主要为一线服务。炯青有幸进入此学堂听课,受到了较早的美术教育熏陶。胡老师是科班出身,“文革”前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专业,油画和水墨画的水平都很高。“他是埋没的金子。”回忆起前年病逝的恩师,炯青语调一变。迟疑了一会儿,他说,还有一位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的老师是张月明,曾经在益阳地区文化馆任美术专干,后来调任湖南省群众艺术馆。说当年张老师的油画水准在湖南首屈一指也不为过,两位恩师的指引,令一个莽撞青年在艺术专业上的行旅,少走了不少弯路。此情此景,为徒为生的炯青一直铭记于心。
三
恢复高考之后,炯青赶上了这趟末班车,毅然报考。虽然专业课和文化课分数超出录取线较多,但因美术类本科全区投放名额极少,他仅被录取到益阳师范学校。虽然渴望升学,机会来了他又觉得不理想。第二年考入湖南省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学院由当年的一个班起始,发展到现时近万在校生的规模,并在长沙、益阳两地设址,很是气派。每次回到母校与老师提及最多的是当年这个创始班,为学校的成功发展留下了浓浓的一笔。1982年初春,13件学生的毕业作品入选全国首届广告装潢设计展,入选数量仅次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美院)。当年的班主任、外交学院原党委书记袁南生在评述中讲:“黄炯青1982年毕业于湖南工艺美术学院并留校,其间他倾注于美术创作,他创作的油画 《梦读》《冰冻三尺》《乡音》《湖乡的摇篮》等,均入选湖南省大型美展,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毕业作品《湖南明油伞》,入选全国首届装潢广告设计展。在北京首展后,又在上海、广州、武汉、重庆等六地巡回展。”
作为成绩优秀的毕业生,炯青留校那是水到渠成。可是印刷厂这边希望他回原单位工作,理由是黄炯青读书期间带薪学习;非但如此,读书期间还给他涨了一级工资,毕业后应回原单位工作。学校这边当然也有自己的说法:黄炯青留在学校,教书育人,可以培育出更多的装潢设计人才,这才是风物长宜放眼量啊!
厂校之间未必剑拔弩张,却也是哑巴夫妻睡一起——不谈了。
县领导出面了,先把工作关系调入学校,人还在印刷廠服务两年,这也算是领导重视人才的缓兵之计。可厂方不乐意了,双方僵持。县经委出面找他谈话,问到县二轻工业局工作如何?
这个意见被炯青否了,他斟酌了几天,他想在当地创办一家广告装潢设计公司。广告装潢在当时是一个备受各界重视的新型行业,领导要他写一个报告,不几天就得了同意的批示,并下文成立了“益阳县广告装潢公司”,且得到包括厂方、学校各方认同,于是炯青的工作关系由学校转入广告公司。
作为广告公司的创始人和法定代表人,炯青好似进入前所未有的工作状态,广告公司搞得风生水起!不久,他又创办了一份《洞庭信息报》。利用这份小小的地方报,炯青左右逢源,拉近了与行业内外的关联。给我一根杠杆,可以撬动地球。地球是否真能撬动,姑且不论。欲在本专业内做出点儿动静,却一直是炯青的梦想。
1987年秋,他以《洞庭信息报》为原点,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承办第四次全国广告信息报经验交流会,在几家申办单位竞争中成功获得举办权,组织来自全国各地广告公司及信息报的同仁多达200多人。这场益阳有史以来声势浩大的全国会议成了当地的一段佳话。此时此刻,炯青已经站在了全国内地广告装潢设计行业的顶流,各种赞誉不绝于耳。
谁也没料到,就在第二年即1988年初,炯青辞去了尚有成就的公职南迁,问及原因,他说益阳地域偏窄,无法开拓方兴未艾的广告事业,才果敢地投向了改革开放的前沿——滨海城市深圳。
如同春蚕蜕皮,将一身厚厚的冬装,换成了轻便的春秋装。莅深的第一站,挂靠在湖南驻深办的芙蓉企业发展公司,以租赁承包性质安顿下来。离开母土益阳,听海滨涛声,顶四季骄阳,他觉得又是人生的一大转折。最要紧的,深圳毗邻香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排头兵,能比较便利、快捷地汲取外来的管理经验,学习各类技术。
毋庸置疑,多年之后的2008年和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别授予深圳“设计之都”和“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这是该组织授予深圳的双项荣誉。专家可以从各自的角度,对深圳斩获此两项殊荣以解读,黄炯青却想,这与深圳较早就有了发达的现代设计与印刷业是否关联紧密呢?
全国彩印尤其是高端印刷,无不跑来深圳。说深圳执国内当代印刷业之牛耳,并不为过。
俗话则将那句全民经商的比喻:“一块石头砸下来,九个是经理”,换了一个称谓:一块石头砸下来,九个是搞印刷的。
印刷业不仅与阅读,也与广告、海报、装潢设计等关联颇深。
在益阳广告装潢公司工作期间,黄炯青就涉足商标、广告及包装装潢设计,当地不少商品的商标设计与包装设计都出自他的手,可以说,他自20世纪80年代上半叶就深入设计行业,至今仍活跃于这个行业,有相似经历者甚少。到深圳之后,鱼游江海,鹰飞蓝天,黄炯青努力将传统设计向现代设计转换。适逢市场经济的要求不断提升,企业产业转型,品牌意识觉醒与提升,全球质量管理标准提高,都需要更精美的设计构想;且一年两度的广交会,各种高端画册设计等纷至沓来,黄炯青带着一拨儿从业者,忙得不亦乐乎。
1992年,黄炯青作为广东省唯一代表,随中国工业设计考察团去美国学习,考察的内容是西方CIS即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回深后,黄炯青亲手创建了深圳兰韵企业形象设计有限公司,兰韵也就成了中囯最早从事CIS与品牌设计的企业之一,从此炯青经营的兰韵公司从原来经营的印刷、画册、包装及广告设计制作的重心转向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CIS作为一个企业的识别系统通常包括MI理念识别、BI行为识别、VI视觉识别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升华为一种鲜明的文化价值观。多年来,炯青领衔的兰韵企业形象设计公司为海内外近千家企业导入CIS和VI,其中上市企业60多家,海内外企业200余家,知名者如深圳英威腾、明华集团、江苏波司登、香港华润、宁波自来、瑞士富地银行、平安银行、德国西门子、富士康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那年月,伴随着新思潮、新观念、新技术与新产品的项目层出不穷,与“包装”为唇齿的设计可真是热门啊!有些客户拿着现金在等待出活儿。少则一二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的订单都接过不少,此时的黄炯青反而冷静了,并没有被汩汩滔滔的淘金潮迷花双眼。他觉得,赚钱、安身,让自己与企业存活固然是应有之义,却还得有追求——留得下来的文字、图稿、知识,及其绽放思想之花的线条、色彩与设计。
于是,他动了著书立说的念头,既为自己一二十年的设计理念和成果“存照”,也为印刷设计、平面设计等国内教材手册的阙如补空白。
白天的大厦外车水马龙、灯灿如河;客户穿梭,应接不暇。夜晚的办公室内,人去楼空,孤灯清茶两相伴,拼画稿,敲文字,对章节,调思路。
十三年间,两本书携风带雨,先后娩出。
《当代最新印刷设计》于1992年由印刷工业出版社出版,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印刷常识、印刷文字、彩稿制作、黑白完稿、标色设计、印刷工艺及设计实例等。
《现代平面设计与制作实用手册》于2005年由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现代平面设计与制作实用手冊,以专业性、系统性、实用性、普及性为指导思想,由平面设计发展简述、平面设计演义、平面设计与制作等三个部分构成,核心部分主要分为“平面设计演义”与“设计与制作应用”两大系统。“平面设计演义”主要是以设计师的成功案例作为基础,从启迪设计思维方面展开的一个交流平台。“设计与制作系统”则强调在设计与制作应用中的技术层面,共分为七个章节。意在使年轻的设计师们更多地了解和掌握设计中的工作流程。此书比前一本更为显著的特色是,糅入了不少港台品牌设计师的文章。
两本书一再加印,不仅为社会需求,更为大专院校的相关课程与专业求“书”若渴。两本书也为设计师黄炯青带来了不小的名声,多所艺术院校聘他为客座教授。
四
名声之外,环绕的是荣誉。
1996年深秋,枫叶如丹,首届华人平面设计大赛在北京落下帷幕。由来自中国内地、台湾、香港,以及新加坡、美国等地的著名设计家组成国际评审团,肩负着设计界崭新的时代使命和荣光,欣慰而又严苛地检阅了来自世界各地充满智慧、创新、雅致、愉悦气息的4000多件作品,蕴藏在海报设计、机构形象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商业摄影以及插图插画作品中的审美元素,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华人设计师充满活力的创意,奋力传播与弘扬了华夏文化,体现参与与融入世界的高度责任感。经过三天的评审,从入围作品中评选出了“苹果电脑设计”大奖及金奖、银奖、铜奖、优秀奖、评审奖。次年10月,首届华人平面设计大赛在北京召开颁奖仪式,黄炯青设计的标志作品——华人设计师联合会会标,获标志形象类唯一金奖。
1998年,《包装与设计》第88期封面在全球征集,黄炯青设计的封面作品获第一名并入选第88期封面。该刊创办于1973年,乃国内最早、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设计专业期刊之一。这一期《包装与设计》围绕创办88期纪念,有一个特别创意,从征集到的3000件作品中,评选出88件。黄炯青的设计脱颖而出,获得第一名。2000年,黄炯青荣获中国包装协会授予的“中国包装事业突出贡献奖”称号;2002年,黄炯青荣获文化部授予的“中国十大杰出设计师”称号。2001年12月,他设计的一款商品包装作品获“世界之星铜奖”;2005年,作品获“中国元素铜奖”;2006年深圳文博会,黄炯青获首届中国创意设计大赛特别奖。2014年他的作品“金文新创”获GDC影响中国未来提名奖并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等。
作为深圳平面设计界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最早进入平面设计领域的艺术家,还是企业形象设计(CIS)的开拓者之一,斩获如此多的荣誉,原本可以驾轻就熟、顺风顺水地走下去,收获财富的同时,也不乏冠冕与荣光。此时的他,却将目光投向了高山平湖、大漠孤烟、骏马驰骋的荒野、牛羊如云的草原……
是儿时故乡江湖的欸乃白帆,是父兄刻章字画的缤纷线条,是母亲火塘柴灶前的读书目光……在他心底的呼唤,声声近。他猝然感觉,是时候了,年届不惑,要做一点儿自己想做、喜做、能做的事情。
那就是从设计为主,转为绘画为主。
其实,黄炯青从小就有美术梦,考美院,当画家无疑是他人生最早的企划。及至做了多年平面设计,工余也爱画一些身边小景、小牛、小马。那年去青岛观光,他被充溢着西洋建筑的街景所吸引,看着手痒,脱离了团队,索性进去一家文具店,买了笔墨颜料,蹲坐在一旁画速写,引得游人聚拢过来驻足观看。
勤奋是成功之路上的加油器,灵感则是乘风破浪的压舱石。
夜深人静,桌旁检点自己平时攒下的水墨小品,无论人物,还是牛马,自觉灵光存焉。至于一些业内朋友,拿他的小作品跟某位名满天下的美术家的放在一块儿评说,那就权当是鞭策与鼓励。
绘事是爱好,也是转型的因由之一;还有一个因由——设计分甲方、乙方。乙方受制于甲方乃天经地义。在此,个性化设计的空间是有限的,即便乙方认为最接近设计审美理想的作品,若是得不到甲方的认可,那也必须委曲求全。其实,出资方是老板,设计者是打工的——尽管是富有创意的打工,听命于人也是免不了的。
黄炯青憧憬的是更有创意、更为开阔,也更为自由舒展的艺术天地。
五
若许年以来,他自认绘事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从设计向绘画的转变,此时间有五六年。此阶段的水墨小品和版画,多为40~60的斗方。作品遴选结集,2013年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动感一刹那——黄炯青水墨作品集》,这是一本成功转型的画配文。艺术家林凡在序言中评曰:“炯青的作品如此灵光四射,一半在于他将设计功力和艺术修养转嫁于水墨创作中,把复杂的东西简洁化,把具象的东西抽象化,以构成的方式传达艺术之美。”
二是,探索水墨画的多种可能性,挑战中国传统水墨。
“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国画何时成了“中国画”?有研究者指出:1979年出版的《辞海》赫然将“国画”定性为“中国画”的简称。查阅20世纪80年代的各类美术工具书,可见这种观念深入人心。由此,美术界的理论问题,由官方编辑出版的一部工具书做了判定。原先已经被混用的两个名词,至此有了合理、合法的依据。黄炯青认为还是称之为水墨画更恰切,概因儒家文化圈之东亚,乃至东南亚一些国家,多年以来也有此种画式,如果一言以蔽之为中国画,他们会怎样想呢?如何把千百年来的文人画,后来的专业画或曰匠人画为之一变,黄炯青做了不少探索,并把自己的想法与心得用理论与画作做了诠释。如他在《中国收藏》等杂志上发表过《不同手法画牛画马》《中国画也要国际化》等。
三是,从具象朝抽象转变,挑战西方现代抽象艺术。毋庸讳言,就抽象画艺术而言,西方较之东方,有更早与更为普遍的呈现。泼墨则无论西画或水墨,皆为常用,尤其是抽象与写意。张大千的泼墨泼彩风格很为后人称道,也可以说,张大千的绘画融通了中西,有很强的借鉴性。在黄炯青看来,他的泼墨模仿性太强,显得过于花艳了。水墨画的泼墨不能去跟油画比抢眼,它需要从色彩与构图的内在去尋找审美的申发。画家的思想、个性与复杂的情绪,有如音乐之和弦,既彼此紧张对应,又协调丰满。
不仅是美术、音乐有着具象与抽象的对应与融合,文学同样具有如此品质。小说家认为,好的文学作品,是形而下与形而上的浑然一体。亦即故事、情节、情境和细节的描摹具有可读性,文本内在的张力、潜藏、呼应和互文等的敷设具有思辨性。最好的小说不可能是全然创新的,它必定是在保留传统小说的某种特质上的吸纳——意识流、黑色幽默、结构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其实,一本纯意识流小说,或一本纯“新小说”,它只有手法上的借鉴意义,不具有纯复制的意义。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很希望与前期为设计师、后期向美术家尤其是抽象美术家转换的黄炯青请益。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抽象艺术作为艺术流派起源于欧美,可理解为非具象艺术。它舍弃了对自然物象的表面描绘,通过主观臆断、简化、重构等形式,表达艺术家的内在情感和思想……抽象艺术应追溯到原始工艺美术作品中,那些偏离自然的作品当属于早期的抽象艺术,中国原始艺术一直具有抽象性,也具有漫长的存在历史;而作为一种艺术流派的抽象画则于20世纪初产生于欧美,主要特征与具象相对,西方人乐于抽象画,可它并非西方人的专属。
在深铁置业的城市会客厅“黄炯青当代艺术展”上,我们看到他的三幅抽象画,一是秋光舞动,二是夕阳旷野,三是风雨长情。总体感觉他工艺美术的“前科”,写实绘画的底子,都是抽象画作的滋养。求新求变是其一,拓展审美空间是其二,个性化追求是其三,准此,他不愿重蹈前尘,亦不甘重复自己。
此之谓,有出息的艺术家之路,永远在探索。
六
对于何谓艺术,黄炯青有自己的见解:
“有不少画家,一辈子画画,把他习惯画的景物画得滚瓜烂熟,一辈子做重复性的工作,还沾沾自喜,自称‘艺术家,却不知艺术为何物。就画画而言,我相信,只要下功夫,没有人画不好形体,但画好了或画准了对象未必就成了艺术作品。有人认为,画得差不是艺术,画得好就是艺术,这是十分错误的认知观;还有人认为,名家或大师的作品就是艺术,非名家非大师的作品就非艺术, 这也是非常武断的说法。普通人甚至孩子们也能创作出很震撼的艺术作品,大师们也有出产垃圾作品的,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吴冠中先生在他艺术成就高峰时焚烧自己百余幅作品,这是何等大智的艺术大家。”
他认为,艺术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每个涂抹画笔者,他的灵感、思想与审美的碰撞,才能激发美的想象、美的映射与美的作品。故而他用自己的收藏来阐明主客观的关系:“我收集过两位大师的油画作品,一位是吴冠中,另一位是陈逸飞。他们同是画的绍兴水乡的油画作品,但吴冠中是主观性的创作,以高调的色彩基调、写意和夸张,达到了具有独特性的视觉效果,而陈逸飞按照西方油画的写实,把对象表现得如实如真。如果是美院的师生去此地写生,作品与陈大师不会相差几分。因此,我认为吴大师应该高出一筹,因为个性和不同见解才是做艺术的根本。因此我断言,做艺术主观越多,艺术性越高;客观越多,艺术性越低。”
在洞庭湖畔长大,江河纵横,黄炯青看惯了船帆渔网,也看惯了牛拉马驮。牛嘶马鸣,山河如梦。他近些年画了不少具象的牛和马,既有大尺度、大篇幅——构图浩瀚,气势昂然,也有不少小品——具象其轮廓,抽象其神采。
他的版画作品之一《牛势》很有装饰画的风格,粗犷的线条,大幅冷暖互搭的色块,描绘出牛之傲然的头颅和强健的体魄,重点突出它睥睨万物的眼神和凌然难犯的犄角,整个画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
为迎接香港回归20周年,他精心绘制了一幅献礼白马图《母与子》,对香港特区与祖国母亲的关系,做了构思独特的诠释,寓意丰富。《母与子》的表现手法既吸收了中国传统写实的特点,又吸纳了西方印象派点彩主义营养,这是源于他对中西美学贯通的研究结果。该作品于2017年入选“香港回归二十周年——全球水墨大展”和“全国第十三届美展湖南展区优秀作品展”。
荣誉接踵而至,各种获奖证抑或收藏证,都被这位艺术家锁进了橱柜,在他眼里,前瞻永远比回顾重要。
对聊已近尾声,夕阳西下,给52楼的落地玻璃窗刷上了满屏金辉。我们并肩而立,俯瞰深南大道上的车似流水、灯灿如河;望着西部海湾的跨海大桥,一轮红透,点点船影。顿觉天高地阔,时间无垠,万物负阴抱阳,生机勃勃,有待各路艺术家一一点染生彩。
借谁丹青手?绘我胸中大千。
责任编辑:杨 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