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婉菁:飞针走线,逐梦夏布绣

2024-05-12 11:24梁伟
中华儿女 2024年5期
关键词:夏布刺绣

梁伟

“独坐纱窗刺绣迟,紫荆花下啭黄鹂。欲知无限伤春意,尽在停针不语时。”这是唐代诗人朱绛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所描绘深闺女子的针线技艺,在当代人的生活中,俨然已经渐行渐远。

这些年来,江西省青联委员、江西渝州绣坊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婉菁,作为目前最年轻的“80后”夏布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着对夏布绣始终如一的挚爱,肩负起这项非遗项目的传承重任。她利用年轻一代的创新思维赋予夏布绣新活力,用夏布绣的语言向世界展现中国非遗的厚重历史文化底蕴与风采魅力。

2024年3月,吴婉菁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她说:“作为一名夏布绣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名奋斗在非遗发展事业中的刺绣守艺人,我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妇女姐妹、特殊群体和青年朋友,一起通过刺绣增收致富,绣出精彩生活!”

爱画画的孩子善于发现世界的细节

1987年,吴婉菁出生于江西省新余市,父母都在金融系統工作。儿时的她,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画画,因为通过画画能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有时候画得入迷了,饭也不吃,水也不喝,谁叫也不理,一画就是好几个小时,偶尔还自言自语,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现在想想,那时候画画就是我了解外面世界的一个过程。因为画画,我发现了不懂的事物,引起了新的观察和思考,又通过新的观察和思考产生了新的画画内容。”在她的记忆中,自己童年时候收到最多的礼物就是画笔和画具,往往这时候的她也是最幸福的。

在吴婉菁的父母看来,孩子喜欢画画是非常好的兴趣,但是要是将画画当成专业并不可行,女孩子未来需要一份稳定的工作。所以,他们希望吴婉菁选择理科,将来学经济或者金融类相关专业。但吴婉菁颇有主见,她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在这方面,她不会妥协。高中二年级的时候,吴婉菁正式开始美术专业的学习,在素描、色彩、速写上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和提升。其中,她也经历过压力巨大的黑暗时刻。当时的她对于未来彷徨而迷茫,甚至出现了心理障碍,直接导致画不出色彩,要知道,色彩本来是吴婉菁最擅长的科目。为了发泄压力,她从白云山的蹦极台上一跃而下,就这样,一点点放松自己,走进了属于自己梦寐以求的美术世界。

2006年,吴婉菁被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专业录取,这几年的学习,彻底改变了她。“广州美院的学科融合性很强,当初的专业学习对我此后的工作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包括我现在的作品很多都是因为当年学习中国美术史,从传统绘画的角度去选择创作题材。而且我们很多老师会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去挖掘自己的艺术方向,老师会尊重你的个性,你可以用任何你喜欢的绘画风格和审美视角去研究创作。”吴婉菁说:“学校的艺术资源非常多,总是有业内专家的讲座。学校的美术馆展览很多,随处可见绘画、雕塑和手工艺品。当然,我最喜欢学校的图书馆,这里简直就是近在眼前的艺术殿堂。”

听讲座、看展览、“泡”图书馆,成了吴婉菁大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此外,她还选修了自己最感兴趣的广告设计和染织技艺。广告设计接触的都是吴婉菁喜欢的平面和视觉,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就出自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刘平云的设计团队之手。而编织作为一种工艺语言,体现的不仅仅是纤维材料的质感,还有其特有的“温度”和“情感”。吴婉菁通过扎染、蜡染、编织等实践操作,了解了编织材料的性能和工具的属性与用途,在手工编织的过程中领悟编织的性能和艺术特点。通过纤维的色彩、肌理、光泽等唤起了她对大自然和生活质朴的情怀,为现代生活增添了一丝温暖的气息,这也为吴婉菁和未来夏布绣的“接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学毕业,吴婉菁选择留在广州,她喜欢这里的肠粉,喜欢这里的靓汤,更喜欢这座城市的氛围。在美术馆的实习工作,也是她比较满意的。但是这所有的一切,都因为她的爱人李良思的出现而发生了变化。李良思的母亲是中国刺绣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夏布绣)代表性传承人张小红。

一针一线,夏布生花

吴婉菁知道夏布绣并不是因为李良思,当时听闻在粗犷的麻料上进行刺绣,她就知道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因为李良思的这一层关系,加深了她对夏布绣的了解。“我先生当时追求我还是用了些方法的,别人恋爱都是看电影和逛街,他知道我喜欢艺术,就拉着我陪他一起出差工作,因为他负责家里夏布绣商务合作和订单,所以也让我对夏布绣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吴婉菁说。

夏布绣由天然的纤维材料“苎麻”经过十多道工序手工织造而成的夏布作绣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上江西的古越先民就开始懂得在麻布上印花了。江西是优质苎麻的主要产地之一,所产的优质苎麻布曾作为贡品上贡朝廷。在北宋时期,麻绣开始分化,形成以名人书画为主要表现题材,有正统之美的夏绣,和以民间审美趣味为题材,有“俗”文化之称的麻绣。当代江西人习惯于称手工麻布为夏布,因而无论以上哪种形式的绣,皆称为夏布绣。20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机械制品开始逐渐取替传统手工艺品,民间刺绣家庭式生产模式的解体,让夏布绣的发展进入低谷。21世纪,在夏布绣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家级非遗夏布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小红赋予了夏布绣新的生命力,在以民间麻布刺绣的基础上,发挥夏布绣底特色,以麻为纸、以针代笔、以线为墨,绣出了山水国画的笔墨神韵,从而让夏布绣在艺术刺绣的领域崛起。

因为遇见了爱情,吴婉菁选择回到新余。当张小红第一眼见到吴婉菁的时候,就特别“入眼”,感觉这就是为自己“量身定制”的儿媳。而吴婉菁第一次看到张小红的时候,除了亲切,更为敬重,她说婆婆在自己这段恋爱关系中是“加分项”,她也希望能够跟张小红学习夏布绣。

通过当时地方银行子女置换政策,吴婉菁成为一名银行职员,从基层柜员做起。吴婉菁因工作表现出色,调任机关综合岗,工资也有一定的增长,但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在工作中,哪怕取得很大的成绩,自己也没有兴奋感”。而业余时间,她跟着张小红学习夏布绣,心情却十分愉悦。在学习过程中,吴婉菁对夏布繡也愈发喜欢。传统夏布绣属于实用绣的范畴,其针法朴实,既有适宜夏布的挑花绣法,又有对外埠刺绣技艺的融合。近年来,夏布绣,以透底针为主,而挑花绣、珠绣、盘金绣较少出现。江西传统夏布绣根植于麻纺文化的沃土,其针法多样、色彩艳丽、图案朴实,以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及社会生活场景为题材,应用在日常的服饰品上,增加织物的耐摩擦、防撕裂度,成为“制器尚用”的直接体现。对于吴婉菁来说,只有多看、多练、多思考。

吴婉菁说:“在刺绣过程中,纵横交错的线条在构成物理形态时有层次感和立体感,似虚非虚、似实非实、若隐若现,使画面具有虚实、深浅、明暗的变化,形成材质绣织肌理美与物体空间的和谐统一。”

多年来,张小红“因材施艺,因物施针”结合民间刺绣和艺术刺绣的技艺针法,创新了适合夏布艺术刺绣创作的6种针法;在刺绣过程中通过线条排列的粗细疏密及虚与实的交替互动来表现物理的形态,纵横交错的线条在构成物理形态时有层次感和立体感,似虚非虚,似实非实,若隐若现,使画面具有虚实、深浅、明暗的变化,形成绣制肌理美与物理空间的和谐统一。

2010年,张小红获得“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吴婉菁就在发布现场,她说:“虽然现场有很多获评的大师,但是我的眼睛里只有张大师,我觉得自己已经很热爱艺术了,但是在她面前,真的不值一提,她为了夏布绣的发展可以说穷极一生。我当时就在想,未来,我能为夏布绣做点什么?”

当好夏布绣传承“守艺人”

因为对夏布绣的热爱,吴婉菁不想只是在业余或者休息时间做夏布绣,而是想把这个当成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于是,她做出了一个让周围人目瞪口呆的决定:放弃很多人羡慕的“金饭碗”,不顾亲友、同事的反对,毅然决然辞去银行工作。吴婉菁说,爷爷临终前对她的嘱托就是希望她不要轻易离职,而不能亲口向爷爷讲述一路以来的成长和快乐却成了她心中一直以来的遗憾。

全身心投入到夏布绣的事业中,吴婉菁感觉自己的天空彻底明亮了,即使特别辛苦,她也感觉非常快乐。在婆婆的悉心指导下,吴婉菁结合自己的美术修养和画理研究,全面掌握了夏布绣的技法,并对夏布绣有了自己独特的认知和思考。

时至今日,吴婉菁还清晰记得自己的第一幅夏布绣作品。那是一幅《富春山居图》全卷,这幅作品原稿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由于此画被烧成了两段,且分别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和台湾省的台北故宫博物院,于是,用夏布绣将分隔海峡两岸的画作重新连接起来的想法变得更具意义。

“婆婆带着我和师姐们共同完成这幅《富春山居图》全卷的大型创作,耗时大约一年半,采用了37种不同的丝线来表现山水画‘墨分五色的艺术效果。在一幅山水画中,往往看起来简单素雅的颜色在实际操作中是最难以展现的。因为我们要尽力还原颜色的晕染效果,所以就要融入几十种颜色在里面。好在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不错,这幅作品在2010年荣获了‘百花杯金奖。”

在艺术的世界里,吴婉菁容易共情。她在江西旅游商贸学院,无意中看到一幅青年教师李品创作的书画作品《守望》。画中的姐姐背着弟弟,那种忧郁的眼神一下就击中了吴婉菁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看着看着,眼泪不由自主就流了出来。她征求创作者的同意,要用夏布绣表现出来。她说:“创作这幅作品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希望每一个留守儿童也能有快乐的童年,不要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去承担这个年纪不该有的压力,希望通过这个作品,让更多人关爱留守儿童,去给他们更多的保护。”

2018年6月,张小红、吴婉菁带着3位绣艺师耗时6个月创作的一幅马克思肖像,来到马克思的故乡——德国特里尔市,参加马克思200周年诞辰文化交流活动。

“作品创作之前,我和婆婆就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我们的作品不仅仅要在马克思的故乡展览,我们希望能够永久地留在那片土地上。所以在创作作品期间,我和婆婆还有师姐,在很多细节上都反复斟酌,尤其是马克思的眉眼,因为外国人的五官都比较立体,马克思的目光又特别深邃。我感觉自己绣不出马克思眉宇间的那份感觉,就一直拆了绣,绣了拆,反反复复二十多次,最终达到了我想要的效果。”吴婉菁说,“这幅作品在婆婆的坚持下,最终被特里尔城市博物馆永久收藏。没想过夏布绣作品有一天能进入外国博物馆,而且能让全世界的人都能有机会欣赏到我们中国的夏布绣,我特别骄傲和自豪。”

这些年来,吴婉菁与婆婆张小红特别注重青年传承力量的培育,免费培育了上万名绣娘,带动地方就业创业千余人。同时她们还联合新余市残联,在夏布绣的国家级保护单位渝州绣坊里设立了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为众多残疾人带去就业机会。

1996年出生的陈天慈就是其中的一名绣娘,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的她和吴婉菁一样,因为被夏布绣所吸引,彻底进入这个艺术的世界。陈天慈说:“婉菁姐是我踏入这一行的引路人,不仅传授我技术,还教会我好多做人的道理,甚至在我想放弃的时候,也是她安慰我,拉着我一路前行。周围喜欢夏布绣的姐妹很多,但是像她那样爱到骨子里的真不多见。我们一起出差,无论工作到多晚,她都要绣点东西,好像这就是她每天都要完成的事情。”确实,在吴婉菁的影响下,一批有情怀、有梦想、有担当的青年人才加入夏布绣的传承队伍,使老技艺焕发了更多现代生命力。

作为目前最年轻的“80后”夏布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婉菁利用年轻一代的创新思维赋予了夏布绣新活力,盘活非遗行业的造血能力,开发设计出具有实用性的箱包、家具、家居用品等500多种夏布绣文创品,曾获得“中国工艺美术金奖”等30多项奖项。

“非遗传承,其实是在做‘人的工作。”无论是夏布的生产与织造,还是夏布绣技艺的传承,吴婉菁始终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和思维去看待。近年来,她积极与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新余仙来学校等院校联合建立工作室开课授艺;开展传统手工艺研学旅行项目,增强青少年对夏布绣技艺的体验与传承。

当下,公司业务发展已经步入轨道,新余夏布绣博物馆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公众去参观,让大家有机会去了解和认识夏布绣。吴婉菁和自己的团队也在集中精力于夏布绣的研究和创新。在她眼中,夏布绣的传承不是简单的学习复制,而是要在发扬中传承,也就是在继承传统工艺精髓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技法创新、题材创新、形式创新,与时代结合、与时尚结合、与生活结合、与市场契合,这样才可以让夏布绣焕发出持久的魅力。

吴婉菁说:“将夏布绣传承和发扬下去,这个梦想不光是我一个人的梦,而是所有关心、关注夏布绣的人的共同梦想,我只是其中的一个‘逐梦者。我希望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能够有更多人了解夏布绣、亲近夏布绣、喜爱夏布绣。我知道单凭我或者我们这个团队的力量肯定还远远不够,我只想以身作则,在青年人的群体中带个头,为夏布绣的传承和发展做点事。”

责任编辑 张惠清

猜你喜欢
夏布刺绣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伍艳辉夏布山水画作品欣赏
夏布遇上扎染
清新唯美的刺绣
刺绣西瓜钥匙包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直苴彝族的刺绣与服饰
夏布谣(新余采茶戏)
浅谈浏阳夏布文化传承的困境以及解决途径
夏布艺术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