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有效融入思政教育的思考

2024-05-12 10:52刘杰
成才之路 2024年12期
关键词:审美情趣文化自信思政教育

刘杰

摘要: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形成协同效应,是顺应国家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英语教学有效融入思政教育,能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英语教学融入思政教育可采取以下策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健康审美情趣,感悟美好生活;探索单元主题意义,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英语教学;思政教育;文化自信;审美情趣;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2-0105-04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思政教育具有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稳定、满足个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功能。思政教育可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进行,其中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最为显著。学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道德、纪律、法治、国防、民族团结、传统文化等。做好学校思政教育,发挥学校教育优势对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英语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能发挥英语课程的学科优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能加深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坚定学生文化自信,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201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率先提出“课程思政”概念,目的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这一概念的提出,打破了传统学科教学重在传授知识的局限性,倡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实现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的转变。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根据我国义务教育英语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差异的基本原则,课标明确要求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应遵循外语学习规律,借鉴国际经验,立足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起点、学习时限和学习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差异,确保课程的基础性、普适性和开放性[4]。2022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新增了更为详细的课程内容,选材贴近现实生活,体现時代特征。无论是从课程安排的时间上看,还是从课程内容的设置上看,利用英语课程渗透思政教育都具有极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英语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能够使学生在习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修养品德,健全人格,在感悟生活中认识社会,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二、英语教学有效融入思政教育的策略

1.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作为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拥有优秀的传统文化,音乐、诗歌、戏剧、建筑、风土人情等,无不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传统文化元素,把它们渗透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以英语教学为媒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Unit 5 Lets celebrate!”这一单元的Task板块时,教师可结合本单元主题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交流: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除了文中的节日庆祝方式外,还有哪些庆祝方式?学生提出很多庆祝方式,如微信红包逐渐取代实物红包,用视频的方式向家人拜年,利用科技营造节日氛围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年的习俗和方式在不断变化,但是人们对家人的祝福和对新年的期待没有变,春节的意义没有变。一方面我们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紧跟时代步伐进行探索与创新,不断丰富节日文化活动,让传统节日具有现代色彩。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既要感受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又要认识时代的变化与发展。

在写作教学环节,教师可提供多种选择,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写作,如进一步完善“Spring Festival”或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传统节日进行写作等。课上由于时间和素材有限,教师可让学生拟定草稿,课后通过网络、图书馆、咨询他人等获取节日的相关信息,完善自己的写作,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为加深学生对本主题内容的印象,教师可设计以下课后作业:设计一幅海报,主题是“Myfavourite festival”,下节课一起分享,并选出5幅最佳作品张贴在班级展示栏内。这样的作业设计,能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让学生了解更多节日。教师可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评价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在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同时,增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文化自信。

2.培养健康审美情趣,感悟美好生活

审美情趣是指人们在实践经验、思维能力、艺术素养基础上形成的欣赏、鉴别、评判、创造美的能力,这种能力反映人们共同的、稳定的心理追求[5]。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精神生活、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对人们的审美情趣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身心发展过程中展现的各种特征还处于变化中,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把握好这一发展关键期,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发展其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重点是让学生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6]。初中英语教材有大量可以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资源,如8A Unit 7 Reading板块“A poem about the seasons”的诗歌之美和四季之美,9A Unit 2 Reading板块“The power of colours”的色彩之美和生活之美,9B Unit 1 Reading板块“Two cities in China”的建筑之美和自然风光之美,9B Unit 2 Task板块“A great person”的劳动之美和奉献之美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美、领悟美,思考美的真谛,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以九年级上册Unit 2 Reading板块“The power of colours”教学为例,本单元的主题是colours,Reading板块的阅读文本“Colours and moods”主要介绍四类颜色的含义以及它们与个性、情绪的关系。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能理解颜色的分类、含义和作用,以及不同颜色对人的情绪产生的影响,知道人的情绪可以借助颜色来表达。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设计讨论“My favourite colour”的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不同颜色的含义,并能根据颜色判断小组成员的性格特点,加深彼此的了解,增进彼此的友谊。

在活动环节,教师可创设给学校文化节的各个展示区域布置场地的情境,让学生结合场地的用途选择合适的颜色。例如,读书角可以选择白色,白色给人的感觉是简单干净,能给人们带来安静、放松的感受。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易于将注意力集中在读书活动上,感受阅读的乐趣。美术展区域可采用多种色彩的搭配,营造艺术氛围,让人们切身感受艺术给视觉带来的冲击,激发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好奇心和兴趣。文化节舞台布置可使用个性张扬的红色,这既能营造热烈的氛围,又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通过具体的情境创设,学生能体会到色彩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学会更好地应用色彩。

在课后作业环节,教师可设计“Find out more about colours”的活动,让学生从“The power of colours”这一主题出发,在生活中寻找与色彩相关的元素,而不局限于情绪这个话题,如红绿灯的设计、服装色彩的搭配、餐厅灯光色调的使用、四季颜色的变化等。在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不同颜色给生活带来的乐趣,感受生活的美好,同时也能将课堂上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在面对考试压力时,可选择白色、蓝色等冷色系衣服来使自己保持清醒、冷静;在参加运动会、生日会等热烈欢快活动时,可选择黄色、红色等暖色系衣服来表达自己的兴奋与喜悦。学生学会合理利用色彩的搭配来调控自己的情绪和状态,能塑造自信乐观、活泼开朗的性格。

3.探索单元主题意义,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篇承载表达主题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文体素材。英语课程内容的组织要以主题为引领,以不同类型的语篇为依托,融入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等,以单元的形式呈现。为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提高语篇教学的有效性[7]。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读语篇,通过分析语篇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作者意图等,探索单元主题意义,挖掘其文化内涵和育人价值。同时,教师要把握单元与单元之间、单元内各语篇之间的联系,根据教学需要对单元内容进行整合与重组,以充分发挥单元的育人功能。

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是英语课程内容的三大主题,也是古往今来众多思想家探讨的永恒话题。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孟子“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道理,墨子“兼爱”“非攻”的主张等,都是古代思想家们的价值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渊源所在。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8]。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和平与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和平与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疾病流行等是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课题,英语教材和平时的练习中有很多相关的素材。英语教师要合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在英语课堂中渗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人文精神,鼓励学生关心时事,热爱和平,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落实到个人意识和行为习惯之中。

例如,在执教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教材“8B Unit 8 A green world”的Reading板块时,教师要对整个单元的内容进行梳理,以更好地发挥其育人作用。本单元的话题为A green world,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分别为:导入板块谈论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的方法,阅读板块讲述瑞士的环境状况,语法板块学习一般将来时的被动语态,综合技能板块结合生活习惯谈论环保的措施和必要性,让学生了解写作中常见的错误类型并加以改正,写作板块介绍怎样写关于如何保护环境的报告。各个板块之间意义相互关联,内容层层递进,同属于人与自然主题下的子主题———热爱自然与环保意识。因此,单个语篇的教学要围绕主题进行。

Reading部分选用的语篇是瑞士的一名中学生在世界环境日写的一篇博文“Green Switzerland”,介绍瑞士的环境状况和环保措施,并向人们发出呼吁“Everyone can do something to make a difference.”。结合教材和学情,教师可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采用略读、扫读方式,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结构,获取相关信息;利用思维导图分析瑞士被称为“Green Switzerland”的原因,探讨“green”的深层含义;增强环保意识,并能在生活中有所行動。为达成教学目标,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先提问世界环境日的相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拓展背景知识,让学生对其历史和宗旨有大致的了解。然后,让学生欣赏一段关于瑞士的视频“Switzerland—The park of the world”,并提问:“Why is Switzerland called The park of the world?”以此导入本课主题“Green Switzerland”。在阅读文本之前,教师可让学生思考标题中“green”的含义。学生结合已学知识,会给出比较零散、肤浅的解释,尚不能理解其深层含义。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一起阅读,一起分析。整个学习过程不能脱离“环保”这一主题。比如,在分析第一段时,作者用“beautiful”一词来描述瑞士,教师可让学生思考能否将标题改为“Beautiful Switzerland”,学生会给出否定的回答,并且陈述理由———文章的主题是环保。这一思维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又能深化主题意识,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对“green”的含义有了更深的认识,给出了“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这样的答案,懂得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在讀后拓展环节,教师可补充“China gets even greener”的阅读素材,让学生了解中国在环保方面所作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教师可与学生进一步探讨为何保护环境、如何保护环境。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学生明白环境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应该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从个人、国家、世界三个层面来思考如何创造一个绿色世界。这样,学生的思维会得到发展,素养会得到提升。

三、结语

罗曼·罗兰说:“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深入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把握英语学科的育人优势,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使英语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涵养品格、提升素养,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会峰.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法律基础教育的侧重[J].思想教育研究,2012(08):44-47.

[2]王钟锐,李硕.初中英语课程思政现状与建设路径研究[J].科教文汇,2022(16):89-91.

[3]丁愉,韩红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效应研究综述[J].南方论刊, 2021(09):86-89.

[4]梅德明.正确认识和理解英语课程性质和理念———基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J].教师教育学报,2022(03): 104-111.

[5]张爱红.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审美情趣及其培养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09):59-61.

[6]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 2016(10):1-3.

[7]李兰.基于深度学习理念的初中英语语篇教学研究———以人教版教材为例[J].当代教研论丛,2023(05):72-75.

[8]袁征.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理想与现实[J].和平与发展,2015(02):27-39.

Reflection on Effectively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English Teaching

Liu Jie

(Tuqiao Experimental School, Xilai Town, Jingjia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Jingjiang 214500, China)

Abstract: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English teach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ming a synergistic effect,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and is also the key to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character?and?civic?virtue.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English teaching can fully leverage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he curriculum, help students establish correct worldviews, life views, and values, and promote their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can be adopted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English teaching: promo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trengthening cultural confidence; cultivate healthy aesthetic taste and appreciate a better life; explore the thematic significance of the unit and establish a sense of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Key words: English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ltural confidence; aesthetic taste;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

猜你喜欢
审美情趣文化自信思政教育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论赏识教育的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浅谈花鸟画中自然格调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