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凯
摘 要:思政课教师胜任力对思政课教学实效影响较大。由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存在差异、“思想政治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各有不同、思政课教师队伍有其特殊性,必须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师胜任力水平,应基于课程的本质属性诉求、生源认知规律的诉求、提升教学效能的诉求,从夯实基础、充实核心、积极进阶三个方面,具体提出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思政素养、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知识素养、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能力素养等路径,以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胜任力。
关键词:胜任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06-0034-0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思政课建设的推动者、思政课教学的组织者和执行者。思政课教师肩负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历史使命,其胜任力水平决定着思政课教学质量水平,关系到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因此,高职院校探索提升思政课教师胜任力的有效路径,对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意义重大。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胜任力问题的提出
关于“胜任力”的研究,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定义、内涵和特征。对高校教师而言,“胜任力”主要指胜任教师职业和岗位应该具备的特质。胜任力的本质是个人素质的综合体现[2],在研究高校教师胜任力,在考慮胜任力构建的依据时,要结合以下三点:一要结合工作情境挖掘教学对象的期盼和诉求,二要结合个人特质发展挖掘教师的生涯发展诉求,三要结合卓越要求挖掘一般与优秀之间的区别要素。研究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胜任力时,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存在差异。从当前高校的思政课程群设置来看,专科的思政必修课程为4门,本科的思政必修课程在专科的基础上增设2门。在本科、专科院校相同的4门必修课中,教材使用一致、教学内容一致。但从结合类型教育差异和层次教育差异的角度来看,高职、高专、职业本科和普通本科在培养目标、教育对象、生源基础方面各有不同,所以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学目标定位、教材体系转化、教学内容侧重、教学方式方法适用等方面的要求也不同。这些差异的存在,导致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院校的思政课教师胜任力要求和提升路径也有所不同。当前,高校教师的胜任力研究基本上围绕普通高校教师开展,聚焦于职业院校教师的研究还不多。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侧重有明显区别,因此探索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的提升路径,需结合职业教育特点、特质开展。
二是思想政治课和思政课有所区别。从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到高职阶段的思政课,不管是在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深刻性方面,还是在教学目标定位和侧重点,又或是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二者都有明显的区别。相对而言,高职阶段的思政课理论性、思想性有所增强,学生学习阻力增大。此外,高职院校必修的思政课所用教材和学习要求与本科院校相同,这对文化基础薄弱、不善于理论学习的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在研读教材、处理教材、开展教学方面都较其他学段要求更高;高职院校的生源较复杂,学生基础差异也较大,而教学强调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具备较强的胜任力。为此,分析思政课与思想政治课的区别,探究针对性强、聚焦度高的胜任力提升方式和路径,可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水平的整体提升提供参考借鉴。
三是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特殊性。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特殊性要求,决定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特殊性路径。思政课教师所从事的工作,不是一般的知识传授,而是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3]。高职院校思政课属于公共基础课程,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和路径与普通高校甚至同本校的专业课教师、文化课教师都有所区别,尤其在思政课教师胜任力提升路径方面,需从职业教育特点、生源学习认知规律、思政课教学特点等角度进行探究。在具体的实施路径上,还应充分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六要”教师要求、“八个相统一”课程教学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中涉及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在综合各项要求和期许中探索适合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方法。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胜任力导向梳理
(一)价值导向:基于课程本质属性的诉求分析
思政课程区别于一般课程的重要特征是其极强的意识形态属性,要切实提升课程教学实效,就必须坚持知识性和价值性、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因此,思政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透彻的道理解析、学理分析、哲理剖析,促进学生的理论认同、情感信赖和价值观生成。
首先,教师要具备“透视”能力,挖掘“理”。即透过所教学的知识内容挖掘思想理论、透过知识内容对应的现象挖掘本质、透过知识文本捕捉知识规律。教师通过深入挖掘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梳理知识内容的时代背景、在实践中发挥的效力以及在时间的推移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把握知识的内涵、观点和方法。讲好新时代“大思政课”,必须从辩证统一的高度把握思政课的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4]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知识内容蕴含的政治元素、价值元素,实施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认同教育,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领。
其次,教师要具备“服人”能力,用好“理”。即遵循“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要求,将上一环节中通过“透视”挖掘而来的政治元素、价值元素融入所讲的道理之中,再通过知识传递的方式把道理讲清、讲透,让学生读透、悟透。在讲道理的过程中,教师要先厘清道理的逻辑关系,然后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通过组织语言、梳理文字排序、协调内容承接、控制语言节奏,将道理娓娓道来,使学生豁然开朗,从而夯实学生的理论根基。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从课程本质属性催生的教师胜任力需求来看,关键是以理“服人”。
最后,教师要具备“动人”能力,共情“理”。即在讲通道理的同时,激发学生接受理论的情感意愿,使学生在懂得道理的基础上认同道理。从学习认知规律来看,价值认同需要经历“知”“信”“行”三个阶段。从课程教学目的来看,理论学习旨在指导实践。学习思政课理论知识,学生需要经历接收知识、发现理论、共情理论、认同理论、信赖理论、运用理论等阶段,环节众多,因此教师不管是在理论教学还是在情感引导中,都需要通过以情“动人”提升教学实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情”与“理”交融,在实施以理“服人”的基础上,挖掘学生对“理”的情感要素,增强学生对“理”的情感共鸣。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从课程本质属性催生的教师胜任力需求来看,难点在于以情“动人”。
(二)需求导向:基于生源认知规律的诉求分析
高职院校招生有中职对口升学、普通高考、单招等多种渠道,其中以中职对口升学渠道为主。从基础积累和学习习惯来看,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占比在三分之二左右,因此中职生较于高中生来说,投入公共基础课程学习的精力少、专业技能基础积累较强、学习习惯多偏向专业学习。从个人素养和学习特点来看,高职生(含其他渠道生源)相对文化知识基础较薄弱,学习过程中倾向于以实操领悟知识,对传统的理论学习尤其是学科知识学习效果欠佳。从该角度来看,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认知更突出通俗性、实用性和实践性三方面的需求。教师要主动提升应对高职生学习认知诉求的胜任力,侧重提升理论解读、设计规划和组织引导能力,推动教学基本功纵向发展。
首先,教师要具备突出通俗性的转化能力。在开展理论教学时,教师要具备将教材语言、规范语言、学科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生活语言的能力,同时能够将自己在理論学习中所领悟的道理、参照的案例、构建的情境以及对标的模型,用贴近学生的语言从学习者的角度进行解析和阐释,结合学生的专业领域、兴趣领域、生活领域,将深奥的理论通俗化、生活化、形象化,在分析类比之后,再回归理论本身,使理论教学的规范性和通俗性达到统一,确保理论知识学习不走偏、不走歪、不变形。
其次,教师要具备突出实用性的串联能力。受职业教育特点影响,学生在长时间的专业课程学习尤其是在专业实训过程中养成了较强的实用性思维,使得学生对学习的预期更倾向于立竿见影,而课时占比较大且以思想、观念、观点、学说为主的思政课与学生的学习诉求、学习习惯、认知优势相去甚远,给学生留下“思政无用”的印象。由此,教师要挖掘理论指导实践的可行性案例、生动素材等,将理论与实际串联起来,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实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知行合一。
最后,教师要具备突出实践性的规划能力。在思政课中开展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是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的必然要求,更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应有之义。基于高职生的实践性学习需求,高职思政课教师应提升突出实践性的规划能力,多开展实践教学。一方面在课堂中开展互动式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动起来”,通过动态的活动体验、复述汇报、互动辩论、讨论分享、发表观点等方式,完成静态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开展“走出去”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外出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考察、认知实习等活动,完成对教材知识的学习。
(三)目标导向:基于提升教学效能的诉求分析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线是理论学习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其中涉及的道理和逻辑的解读和梳理,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具有一定难度。近年来,高校思政课程改革中逐步形成了多渠道、多载体、多样化的立体式教学模式,创新开展了体验式教学、线上教学、项目式教学、专题讲座教学等教学活动,收效明显。但对于思政课中党的创新理论、思想理念、法治教育等内容,学生要实现系统性、全面性和整体性学习,教师仍要以理论教学为主渠道,以课堂为主阵地。因此,高职思政课教师要从理论供给、教学处置、驾驭课堂三个维度展开课堂教学,全面提升课程教学效能。
首先,理论供给要做到“一脉相承”。教师研读理论要确保对理论解读的准确性,注重学习原著原文和解读权威文章,梳理各时期各经典读物对理论的相关论述,充分把握理论的缘起、承接和发展脉络;要重点读懂读透新时代十年的新名词、新提法,深挖新名词、新提法与原著原文的内在关联性,并加强对理论来龙去脉的梳理,把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一脉相承”;要注重预测和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知识难点,关联其他思政课程或其他专题学习的新内容、新名词,引导学生在温习旧内容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从专题内容或知识点的承接关联中把握“一脉相承”。
其次,教学处置要做到“动静结合”。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而其涉及的课程教材、资源素材、教学设施设备都属于静态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动态的活动激活静态的资源,由此发挥静态资源的作用;要充分结合学生学情基础、教学重难点、教学环境、教学容量,特别要突出党的创新理论专题的重难点内容,力求在有限的学时中完成重点知识的教学;要充分结合教师的教学话语、学生的生活语境、职业教育语境转化教材体系,形成动态的教学体系,用通俗易懂、生动详实的教学语言讲清道理、剖析理论,规避以诵读替代讲道理、以教学资源替代教学语言、以静态教材替代动态教学。
最后,驾驭课堂要做到“次序分明”。从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层级、课堂教学水平的层次和教学实效的突破路径来看,教师驾驭课堂需要先依序构建能力主线。一要确保教学内容的正确性。内容解读和知识传导的正确性是思政课教学的生命线,是思政课教师登台授课的首要要求。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不管是对内容的解读、对知识点的复述,还是承前启后的过渡语,都要确保其正确性,不能脱离正确性迎合学生喜好——学生喜欢什么讲什么,更不能脱离教学目标迎合自身的知识储备——教师熟悉什么讲什么。二要确保教学内容的条理性。条理性即思路清晰、结构分明、逻辑严密,富有条理性的教学有助于学生识记和深入把握理论的内涵。教师要围绕教学重难点和课程涉及的知识,梳理教学内容的条理和逻辑,突出内容的关联性、承接性和前后性,编排好清晰的教学环节,使学生明确各教学环节的前后关系和相互作用,实现教学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首尾呼应。三要确保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从推进次序来说,生动性要以正确性和条理性为前提。从实现基础来说,生动性要以实现正确性和条理性作为依托。由此而言,教师要不断更新解读视角、丰富知识储备、正确选择案例素材、及时调整叙事节奏、不断优化问题设置、强化互动交流等,从而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胜任力提升路径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5]从办学定位来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能、核心职能,与其余四项职能相互促进。高校的思政课建设,主要以课程建设、教科研、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室建设、实践教学改革、教学策略优化、社会实践等为载体,对标落实高校重要职能。提升教师胜任力水平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归根结底是为了提升学生思政课程学习效果。为此,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胜任力,应区别于人力资源学科范畴,要围绕教育教学,从重点聚焦课程教学实效的显性要素并挖掘隐性支撑方面着手。
(一)夯实基础:从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思政素养着手
首先,教师要有过硬的政治立场。政治要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六要”中的第一要素。政治过硬是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的首要条件,是对思政课教师的内在要求,更是检验思政课落实人才培养工作的最终评价标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政治素养是决定思政课教师能否胜任工作的关键指标,而良好的政治素养是思政课教师以“优秀课代表”“优秀教师”的身份站在学生面前的底气。思政课教师只有先完成学科知识建构,做到透彻理解、强烈认同思想政治理论并将理论外化为行动,才能教育引导学生在多元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冲击下,做到笃信躬行,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其次,教师要具备敏锐的政治判断。敏锐的政治判断是思政课教师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与思想政治理论做出关联性判断,能准确挖掘政策内涵、把握政策本质、分析政策原因的能力本领。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敏锐的政治判断,才能在选用资源、使用案例、分析教材理论的环节中,观点、立场和方法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高职生因受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思维特点等因素影响,更乐于借助具体的案例理解教学内容。其一,学生会从学习者的角度希望教师对案例内容加以分析,尤其希望教师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教育引导自己;其二,学生会结合生活、学习中以及在朋友圈中的所见所闻提出问题,希望教师结合课程内容予以辨析点评。这种现象已成为高职思政课堂教学常态,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政治判断力和敏感的洞察力,以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深厚的理论功底为学生答疑解惑,让学生在教师的答疑解惑中增强政治认同。
最后,教师要自觉做出道德示范。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思政课教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教者和示范者,而且在教书育人的活动中应成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示范者。因此,思政课教师的道德践行和道德示范,要从公民身份、教师身份、党员身份和思政课教师身份等四重身份出发。在综合四重身份的道德实践和道德示范中,思政课教师要有爱岗敬业的显性示范,这是影响学生走向社会、进入职场、发展职业生涯的关键素质之一。在道德示范实践中,教师要以发自内心的“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职业追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学会多方位、多维度衡量职业发展,形成以“热爱、认真、专注、精进”为标准的职业追求趋向;教师要有为人师表的表率,在行为举止、个人品德、精神追求等方面形成人格魅力,在持续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师生互动沟通中感染、熏陶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萌生對教师的敬佩信赖,亲师信道;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上好每一节课,坚持传递正确的政治观、价值观,严格落实课程标准,精心备课,认真授课,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不因内容抽象而忽略,不因知识点深奥而跳跃,不因吝啬精力而照本宣科,在教学各环节中做到不敷衍、不糊弄、不卖弄。
(二)充实核心:从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知识素养着手
思政课教学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价值观的塑造需要科学的理论作为支撑,实现对理论信服需要有丰富的知识作为依托,教师知识素养较高可以避免空洞说教导致教学效果削减。从前文论述的理论知识的正确性、条理性和生动性诉求来看,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师胜任力在提高知识素养方面应使其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广泛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丰富的生活阅历知识。
首先,要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教师授课的理论基础,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学习和储备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等内容,这是思政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不同,也是思政课教师应该掌握的核心知识。思政课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增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全面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厘清理论成果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内涵,深入学习系列成果的理论精髓,牢固把握理论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关键内容是思想和理论,而不是政策和案例。但结合高职院校生源基础和学习习惯,以理论解读理论显然难以提高教学效能,需要教师以个人的学术视角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形成适应高职课堂的“理论表达”。“理论表达”要在正确规范诠释理论的基础上,以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解释。“理论表达”过程中,教师梳理原理与教学专题的关联性,尤其是梳理教学专题涉及的理论与方针政策的关联性,注重“理论表达”诠释理论的全面性,形成独特的个人解读视角和表达方式,以准确的教学话语传递理论。此外,教师要通过挖掘解读理论的视角,不断丰富印证理论的案例内容,为学生提供更适合的理论解读视角。需要注意的是,“理论表达”不能完全替代理论,在完成“理论表达”之后,还需要回归理论本身。
其次,要积累广泛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高职思政课是知识涉及面比较广的课程,除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为主要知识支撑之外,还包含革命理论、党的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治理体系建设、制度建设、历史文化、法治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统一战线、内政外交等方面的内容。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仅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还不足以实现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诉求,在条理性的方面也难以形成高效表达,结合理论讲解开展启发性教学、互动性教学的可行性就更低。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切实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须具备深厚的知识功底,广泛涉猎,践行终身学习理念。除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之外,思政课教师还要不断补充和储备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尤其是要掌握与“四史”、哲学、经济学和法学相关联的知识,不断加深对世情、国情的了解。思政课教师知识储备丰富,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以史带论、史论结合、以史出论、以史印论、纵横比较、旁征博引、发散延伸,拓展理论解读视角,增强理论的说服力,使学生的认知领域和知识视野进一步拓宽,自主学习探究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科前沿知识也是思政课教师要具备的知识,思政课教师要通过准确掌握学科前沿信息和当前的形势与政策,不断更新个人的理论知识体系,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社会。
最后,要拥有丰富的生活阅历知识。学以致用是各类学科和专业学习的共同追求,尤其是对职业教育来说,更为侧重知识或者技能转化,最好能够做到每个专题、每个模块、每个章节甚至每一次课都能够有直接的、显性的学习成果呈现,故而职业院校的学生更喜爱专业课程,尤其是操作性强的技能课程、实训课程。从学生学习的适应性和喜好来看,各类课程的排序是:实训操作类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而在公共基础课程中,理论类公共课程排在末端。思政课作为理论类公共课程之一,一方面因为其理论性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另一方面大学阶段的思政课是由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发展而来,理论性和思想性明显加强,课程学习增加了难度。这两个“难度”导致高职思政课在实施过程中呈现出特有的教学诉求,如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基础相对薄弱,在认知方式上更为追求实践性教学、多样化教学、直观性教学、行动导向式教学等;在使用辅助案例、辅助性解析知识等方面,更为追求贴近生活、贴近职业、贴近专业的案例与知识,以通过生活化的知识理解理论;在学习目标上,更突出追求实用、有用的“功利性”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生活阅历,善于观察生活,能够挖掘生活中出现的各类现象背后折射、对应的理论内容,同时建成适合教学的生活阅历知识库、案例库,便于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社会现象、前沿事件、学生关注和熟悉的领域开展理论专题教学,满足学生“学以致用”的实用性学习需求。
(三)积极进阶:从提高思政课教师能力素养着手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5],思政課教学的组成包含了“人”“讲”“道理”三大元素。从宏观角度来说,三大元素对应了“三教”改革中的教师、教法和教材;从中观角度来说,三大元素对应了思政课教师胜任力中的思政素养、能力素养和知识素养;从微观角度来说,三大元素对应了身教、言传和内化后的教学内容。因此,就思政课教师而言,“讲道理”的能力素养主要体现在“讲”而不是“道理”,要着重把“讲好”作为能力素养的发展重心,从教学内容转化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四个方面促进能力素养的提升。
1.增强对教学内容的转化能力
教学内容的转化是指将教材内容、辅助参考书籍内容以及关联性论述内容,通过教师的解读与输出而形成具有生动情境的教学内容,俗称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即将教材中的“道理”转化为适合在课堂上表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道理”。一是内容处置。教师要深入学习教材内容,读透教材理论,并通过各类渠道丰富补充可以辅助教学的内容,为教学语言转换提供文本,做到教学有载体。此外,还需要在整体上把握课程教学内容,补充教材文本中未考虑到的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内容,为教学设计提供切入点、衔接点。二是语言处置。教师要将内容转化为教学语言,用学生熟悉的语言、接近生活实际的口头语言解析教材中的书面用语;将理论性较强语言转化为带有互动性质、对话性质的语言,规避照本宣科的教学。三是教学处置。教学是动态过程,而教材理论是静态内容。进行教学处置就是将静态的理论内容处置为适用于教学的动态内容,即动态的教学语言。在教学处置环节,要求教师能结合教学需要,或通过师生问答,或组织学生活动,以提高理论教学的效果。
2.增强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区别于其他具有专业知识人士的重要标志,正如法学课程的教师和其他法律工作者同样具备法律理论水平,但彼此侧重的能力有所不同。教学设计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师在目标定位、内容选取、资源选用、方式方法选择等方面的设计之中。一是涉及教学模式构建。即采取怎样的教学形式开展课程教学,可以单一或组合选用活动式教学、实践教学、线上教学、课堂讲授、社会调查等方式,实现课程或专题的学习。二是涉及教学重难点取舍。思政课中大部分的专题都自成理论体系,内容博大精深,即便不自成体系其关联到的理论知识也极为丰富。但教学课时有限,在教学中面面俱到或平均安排时间都会阻碍教学目标达成。因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根据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学情基础、教材容量来确定重点,做到难点精准、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三是涉及内容编排和逻辑关联。在完成教学体系转化的基础上,教师要针对动态的教学内容进一步梳理教学环节的关联性,结合教学重难点对教学各环节进行合理的时间安排和取舍,尤其是在环节与环节之间的串词、过渡语,要凸显极强的逻辑关联。四是涉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可以有效解决“怎样把道理讲好”的问题。因此,要求教师能够结合内容特点、学生认知特点,以将道理讲好、讲深、讲透,提高学生对道理的有效接收和认同为目标,围绕师生活动创新教学方法、围绕知识传导优化教学策略。从高职院校4门必修思政课的教学实践和教学需要来看,应加强对行动导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纵横比较教学法、史论结合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和虚拟仿真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尝试和优化,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传导理论和传递的主要媒介,是师生沟通最直接、最有效的渠道。语言表达能力作为思政课教师的基本技能,其水平的高低较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实效的强弱。因此,思政课教师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时,须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要注重表达的清晰度。语言的清晰表达关乎教学效果,关乎学生对信息的接收程度。表达的清晰度是吐字、语速、节奏、音准、音量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教师需要进行语言综合训练,才能在教学中有更清晰的表达。二要注重表达的准确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主要指通过准确、清晰的言辞,综合运用口语化和书面化语言,诠释知识点,使教学语言准确、完整、全面地对标教材语言,正确传递教材知识。三要注重表达的感染力。语言感染力关乎语言表达后能否吸引学生注意力、牵引学生情感、聚焦学生思考主线。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该把清晰表达作为基础,利用清晰的语言阐述所教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听得懂;其次应该把准确表达作为关键,确保传递的信息与原义一致;再次应该把具有感染力的表达作为追求目标,在职业生涯中努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最后要注重表达的风格,可以结合教学对象的语言运用与表达特点,挖掘职教圈的高频词汇,形成自身独特的语言风格。
4.增强课堂组织能力
课堂组织能力与教学设计能力高度关联,是依托教学设计能力执行教学设计文本的行动体现,涉及执行教学设计、掌控课堂教学时间分配、调节课堂氛围、管理课堂秩序、组织师生活动等环节。教师进行课堂组织能力训练,一要提高对现场教学环境的观察应對能力,针对教学现场环境、教学对象做出及时判断,并就教学对象的学习和精神状态做出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调整措施。二要提高在持续的教学活动中的秩序维系能力。秩序维系要管控好学生的学习纪律,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的学习行为保持在秩序轨道上;要管控好教学主线,维系教学重难点的落实,并结合学生在教学现场的学习状态,判断教学设计的落实进度,相机调整教学进程;要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在师生互动中的整体走向,实时观测课堂,维系课堂教学的全程正确的政治性和价值性。三要提高运用教学方法和策略的能力。即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高效落实既定的教学方案,高效运用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构建有效课堂、有序课堂,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提升教师胜任力的目的是提高教学实效,胜任力转化路径贯穿教学全过程。高职思政课教师要抓住高职阶段思政课的差异性、进阶性和特殊性特点,在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话语润色、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品格示范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自身的胜任力水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2]金家新,刘冰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的模型构建、问题检视与提升路径[J].新疆社科论坛,2021(4):88-96.
[3]陈鸿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2):57-59.
[4]张利涛,侯子婵.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胜任力:意涵、症候与擢升[J].创新,2023,17(5):73-81.
[5]王海威.思政课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N].光明日报,2022-0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