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法视域下黑龙江省“俄语+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

2024-05-12 08:25徐玉伟付禧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俄语法律

徐玉伟 付禧

摘    要:立足人才强国战略,加大对“俄语+”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探索俄语专业涉外法治人才的特色培养机制,是新文科建设下深化语言与法律学科交叉最优解。因此,文章基于黑龙江省地方特色,在“文旅法融合循环发展模式”框架下探讨培养“俄语+法律”复合型人才的可行性,围绕建设复合培养道路、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三方面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旨在精准定位服务经济建设,为黑龙江省文旅振兴之路的健康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俄语+法律”;文旅法视域;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5-0050-04

文化和旅游是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两大领域,二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为增强和彰显文化自信,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1]。这标志着国内文化和旅游产业从单一的线性发展阶段迈向点点结合、面面铺开的深度合作阶段。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达成以文促旅、以旅载文,激发文化的引导力、治理力、生产力和生命力,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品质,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推动旅游高品位、可持续发展。文旅融合是新时代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必然发展趋势。强化文旅产业应该沿何种道路发展,应该遵循何种法律推进,应该培养并储备何种人才为其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旨在创新运用“文旅法融合循环发展模式”探讨“俄语+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法。

一、“俄语+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背景分析

(一)立足当代,服务大局

随着“一带一路”畅议的稳步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合作一体化对夯实法治法务基础以及建设中国法治人才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诸如需要加强涉外法治工作,建立涉外工作法务制度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加快建设适用于我国法域外的法律体系,加大对涉外法治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力度[2]。同时,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要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培养高质量涉外法治人才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必然选择,是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化、涉外法治化、维护和保障我国涉外利益的必然要求。将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目标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是当前我国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一步。戴曼纯指出,现行语言政策和语言教育(包括外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影响国家安全的潜在因素,我们应当适当调整语言规划及外语规划,着力提高国家语言能力[3]。张法连同样认为,培养涉外法治专业人才,打造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以填补涉外法治专业人才的缺口,能够解决当今世界的很多问题[4]。

此外,中俄两国互为友好邻邦,双方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稳定的关系基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相互影响与渗透下,逐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格局。2007年,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等九个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包括开展“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等大型国家级主题交流年活动。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中俄关系已提升至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作为全球化体系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中俄两国在各个领域健康发展、合规合作对维护国家核心利益、进而推进法治全球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地缘优势,促进发展

黑龙江省地处东北亚腹地,既是对俄及东北亚地区开放合作的枢纽站、桥头堡,也是我国沿边对俄开放的重要窗口。在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框架下,借着“一带一路”倡议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东风,黑龙江省应把握机遇,明确对俄合作蓝图,完善对俄合作机制,创新对俄合作模式。在对俄经贸总额、跨境产业合作、基础设施建设、人文交流项目数量等方面发挥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心作用。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俄语人才大省身份,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人文交流和旅游领域的对俄合作黑龙江省具有不可替代的先天优势。因此,黑龙江省在推动对俄文旅交流向纵深发展、形成独特合作机制方面具有时代使命。

为促进文化振兴工作深入展开,黑龙江省文化旅游部門以“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为主题,以“文化振兴助推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为抓手,开展文化振兴专题宣讲。此宣讲集中凸显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是作为面向俄罗斯的重要经济、文化、教育等枢纽,有针对性地培养熟练使用俄语作为交流语言、熟悉俄罗斯法律条文的复合型人才是重中之重。

因此,坚持加强文化外宣,推动中华文化,坚持黑龙江特色本土精神文化走出去,引进俄罗斯优秀各领域资源,探索专门化“俄语+法律”人才培养方法,创建“俄语+法律”人才储备库成为为黑龙江省文旅振兴、文旅融合健康发展源源不断输送动力的关键之一。培养“俄语+法律”复合型人才以应对强省促发展的目标,具有重要的前瞻性和战略意义。当然,培养高素质的尊法、守法且知法的俄汉双语人才,不仅是黑龙江省培养俄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也为新文科建设下我国其他地区高校的俄语专业指明了跨学科发展的方向。

二、基于文旅法融合的“俄语+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可行性分析

(一)文旅法融合可行性分析

黑龙江省拥有森林、湖泊、草原、湿地、界江等生态自然资源,环境优良、资源丰富。陆路北进西出,经俄罗斯可达波罗的海沿岸,向东可经俄口岸出海,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以及跨境旅游地缘优势。

作为全国气温最低的省份,冬季寒冷且漫长,积雪期最长可达5个月,具有开展冰雪旅游项目的天然优势。基于“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打造“银丝带”国际冰雪经济合作朋友圈,能够增加就业机会,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吸引外资,增强人才吸引力,加速推进文旅融合,对俄语及其相关专业发展形成前所未有的推动力。

此外,龙江四大精神作为红色旅游中的独特存在,其“爱国和奉献”的文化核心和精神内涵形成于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中,在历史上对促进中华民族的融合发展、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作出了特殊贡献。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资源丰富。世居黑龙江省的少数民族包括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达斡尔族、锡伯族、赫哲族等,其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9%[5]。少数民族的服饰、礼仪、饮食、民俗、藝术、宗教、舞蹈等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能够被作为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保存完好的原生态特色[6]。从目前情况来看,黑龙江省民俗文化旅游仍处于初级阶段,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优化整合,结合地缘优势,发展特色民俗旅游势必将大力推动黑龙江省特色文旅发展,更好地为地方文化外宣和经济发展服务,从而探索出属于黑龙江省独特的文旅融合发展路线(黑龙江省特色旅游业发展项目见表1)。

黑龙江省作为俄语教学大省在俄语人才培养储备方面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先天的优势。据统计,目前黑龙江省34所院校开设俄语专业,其中本科院校20所,专科院校14所,在推进文旅振兴的道路上,为我国持续输送优秀的俄语人才、提供学术研究和中俄交流平台。结合俄语专业优势,建设“俄语+法律”人才储备力量能够有效防范法律危险、避免法律漏洞,充分发挥龙江新优势、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为龙江经济腾飞保驾护航。

实际上,法律是对文化输出和双向旅游两者的保障,其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化表现形式,各国法律的呈现方式具备语言特性和民族特点。法律是扎根在语言知识下的制度化产品,并不是孤立的刑法、民法、行政法和合同法等的片段知识。法律文本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话语时间的表征,而不是“去历史化”的断裂的、孤零零的法律知识[7]。

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民族文化表现形式和输出路径,同时各国基于基本法的旅游法能够保障与旅游出行相关各方(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旅游产品等)的合法权益,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护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以上决定了文化的二重性:文化是法律的精神基础,是旅游的精神内核。因此,文旅融合视域下的文化、旅游、法律的三角融合循环发展模式是真正将单一的二维融合转化为稳定的三维共生,实现了法律框架下“发展+保障”的旅游经济发展与优秀民族文化输出的双重目标,打造了以境内外旅游为载体,逻辑统一、目标一致的良性发展循环,即文化资源供给、旅游经济共融发展、法律双向保护的特色融合循环发展模式(如图1)。

在中俄两国合作框架下,依据文旅法融合循环发展模式,积极开拓旅游市场,制定各项扶持政策,黑龙江省必将沿着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振兴发展之路再创辉煌,文旅振兴合作将重回巅峰时期,为新时期更高层次的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人才培养可行性分析

2020年11月3日,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上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正式吹响了新文科建设的集结号,由此新文科建设从提升综合国力、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时代新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文科教育融合发展五个方面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振兴的重要命题,并指出了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8]。刘艳红认为,推动“新文科”概念与本科专业建设工作有机结合,更有利于从根本上推动文科专业革故鼎新,从而实现新文科建设的目标[9]。周毅和李卓卓认为,新文科建设要尝试重新构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这是培养发出中国声音、形成中国主张、推广中国经验人才的需要,是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派的需要[10]。

在此情况下,各高校要跨越传统学科壁垒,夯实基础学科,发展新兴学科,大力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水平复合型文科人才,最终提升人才质量。这就要求新时代俄语人才的专业水平更高,知识面更宽,知识结构更立体。王利明认为,培养涉外型人才旨在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国家对外开放的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法律实务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涉外法律人才[11]。随着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必然走向正规化、法治化的道路,这就为社会与高校携手合作,为服务现实情况将俄语与法律纳入专业考察范围提出了要求。安巍和杨立明认为,我国高校俄语专业培养的俄语人才不仅要具有俄语交际能力,还要了解中俄法律制度,能够阅读并理解俄语原文法律文献,对经贸领域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具有分析、判断和解决的能力,能够正确处理从事工作范畴内所涉及的法律问题与法律纠纷等[12]。最终达成“精俄通法”精英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在此背景下,结合黑龙江省的地缘情况,以经济发展为纽带,在法律框架内创新“文旅法融合循环发展模式”,培养适用于“银丝带”冰雪经济建设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目前,“俄语+法律”人才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的现实情况以及培养“俄语+法律”人才对促进中俄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所具备的现实意义,与新文科视域下培养多元化、高素质交叉学科人才的目标不谋而合,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三、基于文旅法融合的“俄语+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设计

(一)立足形势,建设复合培养道路

根据文旅法融合循环发展模式,培养“俄语+法律”复合型人才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打造以俄语专业为基点、掌握法律专业知识的多面手人才。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着手推进,立足国家宏观发展策略和方向,把握“一带一路”倡议风向,推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构建中俄全面合作格局,维护国家发展安全;满足黑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动向,打造“银丝带”冰雪朋友圈,推行文旅融合政策具体实施,储备俄语复合型多元人才。在国家宏观大方向的统筹安排下,从黑龙江省高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实际视角出发,着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国家发展和地方需求的高水平专业化、高质量多元化俄语人才[13]。在大方向、大策略的统筹推进下,培养背景的提出同时为“俄语+法律”专业人才未来就业指明了方向。

因此,要求黑龙江省各高校将培养体系中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建设、人才评价等形成有机整体,各要素协调发展,联动发力,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安排工作重点,才能保证人才培养机制的高效平稳运行[14]。

(二)精准定位,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以“俄语+法律”人才培养为出发点,修订培养大纲,制定培养方案,输出完整的学科研究方向,确定专业教材系列名录,调整理论框架,完善知识结构体系,进一步推动“俄语+法律”创新课程内容,不断优化课程结构。

第一,在设有俄语专业的高校进行试点,其在培养俄语专业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学科基础和实践优势。围绕俄语专业“听说读写译”基础课和专业课定位,使用俄语法律文本,并着重突出“译”的课程地位。在原俄语专业培养方案基础上增设法律课程、俄语和法律跨学科相关课程,共同推进语言学和领域技能的课程改革,通过俄语专业模块、法律专业模块和跨学科课程模块重构专业模块。法律专业模块主要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俄罗斯联邦法典中的相关法律课程展

开,融入跨学科课程,如法律俄语视听说、法律俄语阅读、法律俄语写作、法律俄语翻译、中俄法律语言与文化比较等专业课课程,以及社会实践训练、专业拓展训练、模拟法庭实习、法律思维训练、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专业实践课程。与法律专业互补渗透、协调共融,弥合文科专业本身的发展桎梏和不足,即基于俄语专业特色,在俄语专业学生夯实基础的情况下,提升专业学生技能以加强未来就业优势、增加未来就业选择,应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需求。

第二,各高校要因地制宜,积极整合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校特色以及文化底蕴,实现校内校外、省内省外、国内国外俄语人才和法律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大程度地发挥人才优势;实现法律和俄语的深度融合,多版块多层次地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掌握扎实的俄语语言文学功底,提升其人文素养,了解俄语区国家和社会习俗,以俄语专业学科范式看世界的视角,增强法治爱国意识,最终达成培养输出高素质的法律俄语人才队伍的目的。创建“俄语+法律”高级、高水平、高素质的专门化人才储备库,从而推动黑龙江省文旅融合,振兴经济发展,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三)开展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依据文旅法融合循环发展模式,“俄语+法律”的特点是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放眼世界,接受优质资源,积累实践经验。一方面,各高校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打造高水平的专业教师梯队,鼓励俄语专业教师攻读俄罗斯法律课程,学习法律相关知识,邀请国外专家教师开展讲座,使学生明晰中俄和国际法律,及时掌握信息变化。另一方面,扩大“俄语+法律”人才培养规模,创建人才储备库,加强校际和国内外法律俄语专业及院校的合作和资源互享,并科学设计课程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最终打造基于俄语(院/系)专业下的精英“俄语+法律”研究方向,探索复合型人才管理教育模式,全面提升“俄语+法律”交叉学科的战略意义:如积极推广“国内本科+国外硕士”的本硕连读培养模式,“俄语+法律”双学位联合培养模式,设置考评奖励机制,中俄双方联合教育资源,共同管理,为“俄语+法律”专业人才提供广阔平台。

四、结语

为积极响应龙江文旅融合发展需求,推动新文科建設下俄语+专业培养新举措,“俄语+法律”专业复

合型人才培养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作为专业俄语人要立足外部国际局势与内部国家宏观调控,结合特色的龙江民俗文化与冰雪旅游项目,借助俄语人才大省优势,不断为文旅振兴、经济发展输送更多优质的“俄语+法律”专业人才,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策略面临着巨大挑战,“俄语+法律”人才培养方案的推行、培养机制的完善、人才梯队壮大等仍任重而道远。应对当下市场对俄语人才的需求痛点,发挥俄语专业优势,探索创新俄语与法律学科交叉,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对我国“俄语+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勇.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EB/OL].(2018- 03-14)[2022-12-20].https://www.gov.cn/xinwen/2018- 03/14/content_5273856.htm.

[2]  杜焕芳.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及实现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20(6).

[3]  戴曼纯.国家语言能力、语言规划与国家安全[J].语言文字应用,2011(4).

[4]  张法连.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4).

[5]  柏林,王维元.黑龙江省民族中学体育师资队伍现状及对策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2).

[6]  王海荣.黑龙江省萨满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8(2).

[7]  朱雷.政法类高校法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语言学研究,2021(00).

[8]  金祥荣,朱一鸿.新文科建设:背景、内涵与路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1).

[9]  刘艳红.从学科交叉到交叉学科:法学教育的新文科发展之路[J].中国高教研究,2022(10).

[10]  周毅,李卓卓.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J].中国大学教  学,2019(6).

[11]  王利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13(12).

[12]  安巍,杨立明.高校俄语专业法律俄语人才培养模式探  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6(5).

[13]  高伟,孙超,李芳.黑龙江省高校卓越系列俄语人才培养  问题及对策探析——以黑龙江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  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6).

[14]  张法连.新时代法律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探究[J].  外语教学,2018(3).

收稿日期:2023-08-02

作者简介:徐玉伟,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

基金项目:2022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基于语料库的俄语状态词句法语义研究”(22YYC339);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22-KYYWF-0128)

猜你喜欢
复合型人才俄语法律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俄语歌曲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基于校企合作的“互联网+”复合型人才的跨界培养
高师钢琴主修课教学探究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让人死亡的法律
基于3D虚拟情境的俄语视听说教学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让法律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