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云兰:为传承国粹艺术栽桃育李

2024-05-12 17:08沈黎明
中关村 2024年4期
关键词:老旦师范大学京剧

沈黎明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磨炼,辛勤汗水终于将史云兰浇灌成京剧百花园中一株初散清香的新葩。

京剧在中国戏曲百花园中被尊为国粹,多年来它的传承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许多艺术家更是为此作出了卓越贡献。沈阳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戏曲系原主任史云兰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家,作为国家一级演员,京剧老旦名家,她曾在舞台上演出過《杨门女将》《望儿楼》《打龙袍》等一大批京剧经典剧目;曾参加过京剧音配像的录制工作;曾与谭元寿、梅葆玖、叶少兰、尚长荣等京剧大家同台演出过……然而正当她在舞台上声名鹊起之际,组织上为了更好地传承国粹艺术,调她到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从事京剧教育工作,对此她二话不说,毅然告别舞台做起了栽桃育李的辛勤园丁,努力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做贡献。

软磨硬泡

敲开艺术殿堂的大门

史云兰祖籍山东,1960年出生在滨城大连一个造船工人之家,姐弟四人,她排行老二。父母虽无多少艺术细胞,可她却自幼喜歌好舞,用她自己的话说,“连做梦都想当演员”。也许是天遂人愿,一个难得的机会使她梦想成真。20世纪70年代初,大连市成立了艺术学校,听到招生消息,还在读小学的史云兰执意要母亲带着去报考,母亲不同意,她就使出所有的“本事”,“狂轰烂炸”“软磨硬泡”,最后在这个传统家庭里,淳朴、憨厚的父亲发挥了一家之主的权威,拍板支持了她:“只要你自己喜欢,就去报名吧!”结果天资聪慧的史云兰经过精心准备,一试得中,考进了京剧班。

进校后,学校根据史云兰的嗓音条件让她师从哈鸿滨、尹俊英二位著名演员,专攻老旦演唱艺术。史云兰当时虽还是个小毛丫头,可她人小鬼大,志存高远,一心要当一名有出息的演员。她不仅上课认真听讲,细心揣摩,课后还注意消化,刻苦练习,学校的练功房里常常留下她不知疲倦的身影,即使是放假回家,她也要抽空在家中的小院里练身段、跑圆场,时常招惹的邻居小伙伴们跟在她身后一起伸胳膊抬腿地比画。春秋几度,在辛勤汗水陪伴下,史云兰终于以优异成绩走出校门,进入大连京剧团,如愿以偿成为一名专业演员。

毕业后,史云兰深知京剧博大精深,要成为一名优秀演员,必须不断学习、努力进取,于是千方百计寻找机会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水平。由于京剧这门传统艺术在学习上老师的口传亲授极为重要,因此,除了正常的学习、练功、演出外,史云兰经常利用演出间隙,自费奔波于大连和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之间,四处求师学艺,饿了啃一口面包,渴了喝一口自带的水,用她自己的话说:“只要能访到名师、学到真艺,什么苦我都能吃”。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不懈努力,史云兰先后得到了京剧老旦名家李鸣岩、王梦云、王晶华、赵葆秀等的传授和辅导,并被京剧老旦泰斗李多奎先生的琴师、著名京胡演奏家周文贵先生收为关门弟子,成为李多奎(京剧老李派)的继承人。在这些京剧名家的指导下,史云兰的表演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掌握的大戏越来越多,先后演出了《杨门女将》《雏风凌空》《岳母刺字》《望儿楼》《赤桑镇》《钓金龟》等老旦重头戏,受到全国各地观众的广泛赞赏和好评,并逐渐在舞台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

天道酬勤

京剧舞台上崭露头角

史云兰是一位不安于现状的人,她坚信天道酬勤,尤其信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老话,不仅虚心向老前辈学习演唱技巧和表演程式,还常年坚持练功,胳膊腿儿上经常留下青一块紫一块的伤痕。大连姑娘爱美是全国有名的,有一段时间,大夏天里她连裙子和短袖衫都不敢穿。时间长了,连深知女儿生活习惯的母亲也奇怪起来,以为女儿出了什么问题。一次,史云兰的母亲实在憋不住了问她:“你一向很时髦,最近这是怎么了,大热的天,整天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的,是不是皮肤得了什么病?”当史云兰说明真相后,母亲抚摸着她身上的伤痕,心疼的泪水夺眶而出。一些要好同事看到她玩儿命地练功就劝她:“你是演老旦的,武功基本用不上,何必自讨苦吃!”每当此时,她总是淡淡一笑了之。正是凭着这种吃苦精神,史云兰打下扎实的“毯子功”“把子功”等武功基础,因此除了自己主演的大戏外,在《八仙过海》《虹桥增珠》等戏中当配角时也能熟练地完成“云里加官”等很多难度较大的舞蹈动作。一次,著名京剧老旦赵葆秀谈及史云兰时肯定地说:“史云兰是一个很勤奋的演员,坚持下去一定有发展”。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磨炼,辛勤汗水终于将史云兰浇灌成京剧百花园中一株初散清香的新葩。史云兰很快在京剧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全国小有名气的年轻演员,一些全国性大型活动和重要演出经常邀请她参加,她先后与谭元寿、梅葆玖、叶少兰、尚长荣、童祥苓、李维康、朱世慧等京剧名家同台献艺;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不仅专门录播了她主演的折子戏,还请她担任“戏迷擂台赛”的评委。京剧界一些知名人士普遍认为她的表演端庄大方、嗓音高亢、韵味醇厚,唱、念、做俱佳,称她是京剧老旦行当中老李派(李多奎)难得的后继人才。

1992年4月,闻名中外的“第九届国际风筝节”在山东潍坊市如期举行,国内外各地的风筝爱好者、嘉宾、朋友齐聚这座被誉为“世界风筝之都”历史文化名城。开幕式上为了突出中国特色,组委会安排了一场“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群英会”,邀请国内老中青三代京剧名家登台献艺,史云兰也在受邀之列。

接受重任

为传承国粹艺术栽桃育李

在大连京剧团工作期间,史云兰先后在北京举办了两次个人专场演出,赢得了梨园内外一致好评,这在全国年轻老旦演员中十分罕见,她的演艺功力之深厚,由此可见一斑。此后,中央电视台陆续现场直播了她主演的京剧《遇皇后》《钓金龟》《李逵探母》《游六殿》等剧目,深受观众喜爱。2023年,鉴于她的艺术水准,有关部门调她参加了“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的录制工作,要她与京剧花脸名家孟广禄一起为前辈大师方荣翔,栗敏主演的《遇皇后打龙袍》配像。“京剧音配像工程”是中央领导关心的京剧史上大事,对演员表演要求十分严格,几近苛刻,史云兰不负众望,以精湛的演技很好地完成了任务,专家们对她的表演给予了极高评价。作为一名戏曲演员,她还先后荣获了第三届中国戏剧节表演一等奖、文化部中青年演员奖等一系列奖项。1999年不到40岁即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

2003年9月,正在史云兰舞台表演日臻成熟之时,组织上根据京剧事业发展的需要,决定把她调入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任教,这对她来说意味着舞台演出将大幅度减少,组织上知道,對于一个40刚出头,而且正值声名鹊起之时的演员来讲,是几近残酷的,但京剧教育又确实需要这样的人才。

史云兰能接受组织的安排吗?有关领导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找她谈话,“行,没问题,我服从组织安排”。没想到当说明情况后,史云兰爽快地答应了组织的安排。从此她担负起了培养京剧接班人的重任,像许多京剧前辈那样,耐住清贫,日夜为京剧的传承和振兴栽桃育李,做起了自己的贡献。由于思想开拓、工作勤奋、业务精湛,史云兰很快在新岗位上脱颖而出,2004年7月,在任教10个月之后便走上了戏曲系主任岗位,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走马上任后,史云兰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中,为培养京剧事业接班人出力献策。她认为,在当今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京剧教学,教师的水平固然重要,但良好的教学设施、设备同样重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于是她积极向领导陈述自己的观点,不断建言献策。她的观点和建议很快得到了沈阳师范大学和戏剧艺术学院两级领导的认可和大力支持,学校开始逐步加大对戏曲系基础教学设施的投入,先后建起了总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的大型专业排练厅、剧目教室、乐队排练厅,并配备了一大批专业教学设备,使整个戏曲系的硬件条件迅速跃升为国内同类院校的领先地位。

史云兰根据京剧教学的特点和自己多年的舞台实践经验,大力提倡“教演结合”的教学模式,主张学生们要多演出,多见观众,在实践中消化、理解教学内容,在演出中提高表演技能,为此她建议学生成立一个自己的剧团。她的这一理念和建议,不仅得到远见卓识的学校领导的肯定,还得到了辽宁省主管领导和省政府相关部门的赞许和支持。很快,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成立了自己的京剧团,并被冠名为“辽宁实验京剧团”,如此冠名,彰显出了辽宁省和沈阳师范大学为国粹艺术培养后继人才的决心和气魄。从此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戏曲系的学生们,有了提高艺术水平的宽阔平台,不仅经常对外演出,还多次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国粹艺术。

一次,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戏曲系组团访问黎巴嫩,在贝鲁特市莫诺剧场首演时中国驻黎巴嫩大使夫妇陪同黎巴嫩政府官员观看了表演,学生们演出的《三岔口》《拾玉镯》等京剧经典折子戏博得了黎巴嫩朋友一阵阵热烈掌声。演出结束后,黎巴嫩有关方面举办盛大酒会招待全体演职人员,酒会上中国使馆一些喜爱京剧的工作人员纷纷向史云兰表示祝贺,祝贺这位昔日京剧舞台上的名家,如今为培养京剧新苗做出新的贡献!

如今史云兰虽然离开系主任岗位,但还在辛勤培育京剧新苗,相信不久的将来,她的学生们将在京剧舞台上为观众塑造出更多、更新、更好、更美的艺术形象,成为中国京剧未来的栋梁之材!

猜你喜欢
老旦师范大学京剧
非洲之夜
非洲之夜
京剧表演开始了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京韵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Balanc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Courses on National Pakistan culture in Honder Colle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