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欣
清晨的粥养胃,夜晚的书养心。冬去春来,季节流转。每个季节都有各自的独特与美丽,而读书却令我们在四季的轮回中拥有一份独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褐红色的图书馆在阳光中孤寂伫立,在繁闹的世界里显得与众不同。在没有课的下午,我忙里偷闲,孤身前往,安然地坐在阅览室的一隅,沏一杯暖心的茶,捧一本沁人心脾的书,身心陶然于此,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此刻,天地万物仿佛只在咫尺之间,一切纷繁困扰尽可烟消云散,只剩茶香在周边缭绕,书香在心间萦绕,思绪与书中人物相关联,不觉心驰神往,虽足不出户,但在书中仿若已饱览了世间万千河山。
此刻阳光铺满,暖意融融,身心舒适,读书条件怎一个“好”字了得。我不禁想起小时候的冬天。除了偶尔下雪时的兴奋与欣喜,小时候感受最深的还是严寒与冻疮。那时候物资尚不充足,取暖设备简陋,农村的砖瓦房里冷得让人坐立难安,一个简单的蜂窝煤球炉子成了冬日取暖的最好设备——它的作用不可小觑,既要做饭,又要烧水,还保障着一家人的吃喝取暖。但是一到晚上就得关紧阀门,一則为了安全,二则生怕浪费煤炭。这使得本就不够温暖的房间温度骤降,但我们裹紧厚厚的棉被,依然睡得香甜。
而一到冬天,我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姥爷家。姥爷家不仅有一个宽大的炉子,能让屋里通亮暖和,还有很多好吃的零食和一些有趣的诗词书。姥爷是个读书人,在大队上做会计,毛笔字写得好,在家中藏有一些古诗词的书。从我记事起,姥娘就中风瘫痪了,意识越来越模糊,人也记不全。但是,每次我和哥哥去,她都认得清楚。姥娘半坐在轮椅上,身子颤颤巍巍地守在炉火旁,并在炉火上方的架子上烤着我和哥哥爱吃的大枣、地瓜、山楂、花生……橘红色的炉火像一个不安分的舞者,在不停地扭动身子,姥娘和善的面容在红色炉火的映衬下愈发慈祥安然。不一会儿,屋内飘着大枣的香味、地瓜的香甜味、山楂的酸甜味、花生的清香味,还有不时响起的翻书声和姥爷吟诵诗词的声音。屋外雪花飞扬,屋内其乐融融,构成了我童年生活里最美好的一幅画面。
姥爷用他那低沉嘶哑的声音吟诵着,有时是李白、杜甫的诗,有时是苏轼、辛弃疾的词。每吟诵完一首,他都会铺开宣纸,兴致盎然地泼墨挥洒一番。姥爷的行楷书写得好,往往一气呵成,尽管小小年纪的我看不懂书法,但从姥爷满意的神情中还是可以体会到他的乐趣所在。在冬日雪花飘扬的时候,在这温暖的炉火旁,围炉读诗、写字仿佛别有一番风味。作家李柏林在《红炉一点雪》中写道:有雪的日子,书本仿佛都藏着一股冷气,可是围坐在火炉旁,不一会儿书本也温暖起来。大抵是古诗词中描写冬天的诗句众多,读着读着,自己也有些文人墨客的感觉了,不禁想起那大雪纷飞的边塞,想起那孤舟独钓的寒冷,想起那风雪中等故人的期盼。那时读到“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觉得在雪夜里能与友人相聚是一件非常浪漫的事。因为一炉火,冬天是温暖的;因为一场雪,人生是浪漫的;因为一个人,人间是值得的。
多年以后,我走出了那间破旧的砖瓦房,走出了村庄。而寒冬时节里,那方炉火营造的画面却永远萦绕在我的脑海中,那种温暖永远烙印在了我的心间——那里面有姥娘嘱咐的慈祥关爱,有姥爷吟诗的风雅陶醉,有各种吃食的香甜美好,有围炉读诗的惬意悠然,还有小时候的我们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而今,姥爷姥娘已去世多年,家家户户都通上了天然气,炉子生暖的方式逐渐被取代,很多东西随着时光的流失都消散了,唯有读书的习惯被我保留了下来。我在书中寻找儿时的足迹,也在现实的课堂里和学生谈论未来的理想。春意盎然的日子里,我静坐读书享受着这片刻的美好,如同小时候和姥爷姥娘围坐在炉火旁读诗一般……那人,那事,那景象,其实一直都在心底,从未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