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

2024-05-12 17:08聂蕊
中关村 2024年4期
关键词:新质北京人工智能

聂蕊

北京全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加快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四月的北京,百花争艳,草长莺飞。在2024中关村论坛开幕前夕,记者走进中关村的基础研究机构和高精尖产业基地,感受新质生产力和高精尖产业迸发出的旺盛活力和巨大潜能。新质生产力是一道新时代的全新命题,也是一道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考题。北京正全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是如何发挥自身优势,跑出“加速度”的呢?

6G赋能人工智能

6G作为基础性、先导性未来产业,具有前瞻性、创新性、颠覆性、融合性等特点,将全面构筑万物智联的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战略支撑。国际标准化组织已初步明确6G发展时间表,将于2025年左右启动标准化研究,2029年左右冻结第一版国际标准,2030年左右商用。未来3—5年是突破关键技术、抢占标准高地、培育产业的关键窗口期。

北京集中了信息通信领域全国领先的高校科研院所,拥有多家国家级科研平台。中关村泛联移动通信技术创新应用研究院(以下简称“泛联院”)就是其中之一。泛联院是由中国移动集团、北京邮电大学和TD产业联盟三家单位发起成立的创新型研发机构,致力于以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集科技创新中心、人才吸引与培养基地、交叉学科融合、产业创新平台为一体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助力北京市成为世界一流的6G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聚集地和国际科技交流中心。

泛联院负责人介绍,围绕“前沿技术的引领者、开放生态的构建者、自主产业的推动者”三大定位,重点开展6G关键技术研究,打造6G云化无线网络开放平台及6G端到端概念系统样机,构建开放化、场景化的6G联合研发与测试验证环境,为产业界提供集关键技术研究、产品研发、测试验证为一体的开放性公共创新平台,带动更多科研院所及中小企业参与到6G技术验证及标准化演进中,助力构建我国6G产业生态。

经过两年半发展,如今泛联院已有全职工作人员80余名以及双聘高校老师100余名,建立了20余项管理运行制度,在科研攻关、硬件设施建设、产业生态合作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科研攻关方面,围绕智简网络架构、新型空口等开展攻关,发布了全国首个6G空口试验平台,可支持100Gbps通信实验,并已调通与毫米波通感一体化、高速可见光等前端模块的对接;无线AI算法获得了无线大数据比赛第一名和全国第二届通信AI大赛第二名;可见光通信方面实现了单管10Gbps数据传输,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硬件设施方面,已建设6G、无线云网络、智简网络三大基础实验室,并获得了国际组织O-RAN授权,成为亚太区首个OTIC(开放无线网络测试与集成中心)设备认证机构。产业生态合作方面,泛联院已与联想、中信科移动、中兴通讯、亚信、vivo、京信通信等近20家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亚信科技成立智慧内生网络联合研发实验室,与产业链各方力量深度合作,主办中关村论坛B5G/6G分论坛、6G协同创新研讨会等大型国内外会议,构建未来移动通信产业交流合作平台。

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以下简称“智源研究院”)是海淀区大力支持的新型研发机构之一。2020年10月,智源研究院将研究方向确定为人工智能的新机遇——大模型,很快聚集由各学科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为主组成的100人一流科研力量,仅花5个月时间,就训练发布了我国第一个中文语言大模型“悟道”。在北京,像智源研究院这样的研发机构正在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力源。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成立市级人工智能工作专班,在全国率先发布《北京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实施方案》和《北京市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举全市之力统筹协调各方资源,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北京创新资源云集,创新能力稳居全国首位。顶尖人才方面,据AI2000榜单最新统计,全球前2000名顶尖学者中,美国1079人次,我国280人次,其中北京121人次,占全国43.2%,居全国首位;人工智能学者方面,全球共有28.7万人,其中美国6.9万人,我国4.9万人,北京1.5万人,占全国30.6%,居全国首位。全球计算机科学技术机构排行榜CSRanking统计,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学术机构排名中,前15名里4所位于北京,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据统计,北京共有14所高校设立了人工智能学院或研究院,25所高校获批人工智能本科专业,32所高校拥有与人工智能直接相关学科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这些在京高校及科研院所为全国输送了近一半人工智能相关人才。

从企业数量来看,多家机构统计北京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全国第一,如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北京人工智能企业1332家,占全国4474家约30%;毕马威《2023人工智能全域变革图景展望》显示北京企业数量1638家,约占全国5234家的31%;上奇产业通统计,北京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量约2200家,约占全国5574家的39%。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33家,占全国66家的50%。2023年,北京人工智能產业核心产值突破2500亿元,保持了较高增长。

在6G的加持下,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链布局已较为完整。记者了解到,产业链条已经覆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基础层方面,寒武纪、摩尔线程、昆仑芯位居国内人工智能芯片第一梯队;核心技术及算法层方面,全市已备案上线大模型51款,全国第一,百度文心一言、智谱清言、月之暗面等已成为面向公众服务的大模型明星产品;应用层方面,衔远科技、第四范式、瑞莱智慧等已在传统产业赋能、金融、政务等领域实现示范应用。

医药健康是创新发展“发动机”

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华夏英泰(北京)生物技术公司(下称“华夏英泰”)正在全力研发针对晚期癌症的细胞治疗药物。

华夏英泰总经理赵学强介绍,患癌是因为体内癌细胞越来越多,专职清理癌细胞的T细胞来不及识别。华夏英泰的CAR-T技术,可以使T细胞精准地识别并消灭肿瘤细胞。在CAR-T技术基础上,华夏英泰研发出STAR-T技术,并开发出了新一代细胞治疗产品,以攻克实体瘤、血液瘤和自身免疫系统疾病。采用STAR-T技术治疗癌症,可将癌细胞清除得更加干净彻底,持续时间也会更长。

医药健康产业是北京创新发展的“双发动机”之一,连续实施了两轮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全链条支持产业发展。十年来,北京医药健康产业总体规模加速增长,从2014年4028亿元增长到2023年9761亿元,实现翻番。海淀区、大兴区、昌平区、经开区等四个医药产业重点区的产业规模占比近八成,形成“一南一北”产业聚集。多项产业主要指标创历史新高,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124亿元,比五年前翻了两番多。上市企业数量新增67家次(总90家次)是之前总计上市企业的3倍。深入巩固了北京作为全国医药健康创新源头的领先地位,“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2”报告显示,北京在生命科学以及地球与环境两个领域上升速度最快,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技术成果实现突破,北生所邵峰团队全球首次发现细胞焦亡分子机制,北大邓宏魁团队全球首次使用化学重编程技术诱导人成体干细胞为多潜能干细胞。一批具有市场潜力的创新品种不断涌现,63个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全国251个),占比全国四分之一,32个三类AI医疗器械获批上市(全国84个),占比全国超三分之一,均居国内首位,产业发展呈现提质增效良好态势。

下一步,北京将推进实施第三轮《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6年)》,加强创新与三医联动协同,促进北京创新优势发挥。做强做大药、机械产业基础板块。厚植新质生产力,在细胞基因治疗、数字医疗、合成生物学等新兴赛道塑造新优势,加快形成产业万亿级跃升。

猜你喜欢
新质北京人工智能
寻找新质生产力
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先锻造新质思维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北京,北京
构建训练伤一体化防治模式 为新质战斗力生成提质增效
数读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