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送根:一位科技企业家的“攀登之旅”

2024-05-12 17:08
中关村 2024年4期
关键词:中关村骨科北京市

当年小小的一个“连队”,现在变成了一个浩浩荡荡的“军团”,他们永不言败,勇攀高峰,向着世界“医疗机器人之巅”豪迈进发……

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智航”)创始人、董事长张送根博士说:“我已经50多岁,可以过上舒适的生活。但看到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先进医疗设备的差距,作为业内有一定知名度的研究人员,还是难以释怀,还想为之继续奋斗!”

近年来,中关村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坚定了他继续坚持下去的信心。“创业需要一定的情怀,创业要想成功,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激励机制与政策保障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我和企业在中关村里发展,一步一个脚印成长!”

成长:一家科创企业与

中关村的“双向奔赴”

“如果不是在中关村,很难想象我们能做出世界级产品!”回望创业路,张送根认为自己是幸运的,正是因为中关村对科研人才和创新技术的重视,公司才得以在许多先行先试政策中求得发展。

2010年,北京市设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投资专项资金,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试点,以股权投资方式,支持重大科技成果在京转化和产业化。消息一出,便在中关村不胫而走。

“社会上的投资者没有抛来‘橄榄枝,政府却亲自来下场,天智航有幸成为第一批北京市政府股权投资的项目。那时中关村发展集团刚成立,集团主要领导到我们公司来调研,然后决定给我们做政府股权投资,2000万的政府资金加上集团500万的自有资金,一共是2500万的投资,在当时是非常不容易的。对天智航而言,这不仅是一根‘救命稻草,更是一针强心剂!”回首公司这一里程碑事件,张送根仍历历在目。

2014年,天智航公司回购政府股权;2020年7月,公司在科创板上市,如今总市值超60亿元。“如果当时政府资金没有退出,市值高峰时最高有200多倍回报,但他们甘做领路人。”张送根感慨道。

正是有了这笔资金的加持,2010年,天智航成功研制出一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骨科手术机器人。但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又面临着一道难关,究竟谁敢于“吃螃蟹”,成为天智航的第一个用户,打开天智航的市场化应用大门?

时间回拨到2013年。北京市海淀区领导到天智航公司调研,了解到二代产品虽然性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是市场依旧难以打开时,当即表示,既然是咱们中关村的企业,那么自己的医院一定要支持!于是,由海淀区政府出资,为海淀醫院购入了第一台天智航的机器。

如果说第一次购买属于勇于“吃螃蟹”的客户,那么成为天智航的“回头客”则代表着对公司产品的高度认可。2020年5月,海淀医院又一次购置天智航设计生产的第三代天玑骨科机器人。

对此,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中关村对创业企业先行先试创新应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后付费模式,助力高端医疗设备推广。在‘十四五期间,中关村将重点围绕‘创新药物+高端医疗设备+互联网医疗产业方向,建立起生物医疗综合服务体系。”

中关村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先行先试推广了一批辐射全国的改革政策,榜样效应逐渐增大。

2021年,根据“京医保发〔2021〕23 号”规定: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进入北京甲类医保支付目录(可100%报销),一次性机器人专用器械获得北京乙类医保支付(可部分报销)。这意味着,天智航研发的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所支持的手术和一次性骨科手术机器人配套耗材已纳入北京医保支付范畴。

2023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又发布《“十四五”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将甲类大型医用设备兜底条款设置的单台(套)价格限额由3000万元调增为5000万元,乙类由1000万—3000万元调增为3000万—5000万元。这也意味着,“十四五”期间手术机器人配置数量有望进一步放宽。

在政策支持、市场需求以及技术进步等多因素推动下,可以预见未来天智航的发展速度。对此,张送根说:“创新不是一个单纯技术的事,而是一个产业体系的事,天智航的发展第一个阶段更多的是初心,想把科技成果产业转化;第二阶段是得到中关村、北京市的支持;第三个阶段是得到国家的支持。我们是这个时代的受益者!”

大海浩瀚,船能行稳致远,全赖灯塔指引。中关村的创业者们之所以敢为人先,离不开中关村“灯塔”的指引和托举。而另一面,中关村的创业者们一代又一代地创新传承,力争成为行业龙头和标准制定者,为中关村成为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为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承担着企业家的使命!

反哺:从一个小小“连队”到

浩大“军团”

事实上,张送根和天智航早就在为回馈这片热土谋篇布局。

能生剥鹌鹑蛋的高精度腹腔镜手术机器人、把外太空抓取技术运用到商用领域的高精度机械臂、毫米级定位精度的肺癌手术机器人、智能放疗机器人、智能康复机器人等,在中关村东升国际科学园的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已孕育出许多“高精尖”成果,聚集了一批医疗机器人领域的领先企业。

创新中心的发起者就有天智航。2018年9月,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在中关村东升国际科学园成立,由天智航、清华工研院、中关村科学城等单位共同创立。作为中国第一家在政府指导下成立的医疗机器人技术协同创新平台,这个创新中心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将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科研机构、临床医院、行业协会联盟、产业基金等创新资源跨界聚合在一起,解决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打通从想法到科研、到成果转化、再到产品的全流程关键环节。

“在中关村扎根和发展,我们要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不只是停留在嘴上,更多是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张送根表示,“我们是中关村托举成长起来的企业,未来不仅要自己活得好,还要带动整个行业成为全球顶尖。企业投入不一定有未来,但不投入一定没有未来。如今,依托创新中心平台效应,一批医疗机器人企业正在中关村高度集聚,形成了上下游协同创新的全链条生态。”

无独有偶。在创新中心成立的同时,有一个现估值已达40亿美元独角兽企业也注册成立,并将企业和天智航、创新中心安置在中关村东升国际科学园,这家名为北京思灵机器人科技公司的创始人是陈兆芃,他与张送根有着不解的渊源。

5年前,天智航研制的骨科手术机器人已经进入全国上百家医院,成为国内手术机器人领域的“领头羊”。然而在张送根心里,始终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公司用到的高自由度医疗机械臂100%海外采购,如果哪天竞争对手把供应商收购,或者供应商不愿供货,都会对天智航产生致命打击。于是,张送根开始四处寻找能够提供医疗协作机器人底层技术的创业团队。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年初的一天,张送根与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董事、总经理王彬彬赶到首都机场,终于等来了这位年轻人——陈兆芃。此前,他曾在德国宇航中心攻读博士并留站工作多年,任实验室副主任,这也是华人在德国宇航中心担任的最高职位。

“高自由度的智能力控机械臂,没人能做得比你好。一旦把医疗臂做成了,做其他场景的机械臂就全是降维打击。”抓住陈兆芃在北京转机的间隙,张送根向他发出邀请——到北京研制高端智能医疗机械臂。

从研发到量产,从创业公司到“独角兽”企业,短短5年间,北京思灵机器人科技公司已成为创新中心的“香饽饽”,为包括天智航在内的医疗机器人企业提供关键部件配套,解决了我国医疗机器人产业核心部件的共性难题。

一花不是春,孤雁难成行。不仅与行业内上下游企业合作深耕,张送根还十分重视医工协同,以临床实际需求引领企业产品开发。当了解到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海淀原始创新联合基金,由北京市、海淀区、科创企业共同出资,依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的管理模式,企业出题,召集全市范围内优势科研力量答题,天智航迅速申请加入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海淀原始创新联合基金,设立了“智慧骨科”专项,以联合基金的形式搭建医工协同创新平台。

从2019年开始,天智航已连续5年参与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海淀原始创新联合基金,累计资助80余个项目,吸引了来自北京积水潭、301、北京协和、北医三院等顶尖医院,以及清华、北航、北理工等著名高校的科研团队积极申报项目。

对此,张送根表示:“以前要邀请大咖专家是件很难的事情,如今通过联合基金,引导专家切实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难点、痛点,这是政府在制定政策时的不斷创新,让不同层面的创新者更好地协作前行。长此以往,相信国家的创新氛围会越来越浓烈!”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用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句来形容张送根发展医疗机器人产业再合适不过。他的事业如同“爬山”,登上一定高度,就迈过了一个坎,然后又面对另一个高度,跨过更高的坎。在这场“攀登之旅”中,张送根和他的团队不断“扫清障碍”“铺平道路”,营造一个良好的“攀登”环境,让更多的人加入这场“攀登之旅”。

渐渐地,加入这场“攀登之旅”的人越来越多,当年小小的一个“连队”,现在变成了一个浩浩荡荡的“军团”,他们永不言败,勇攀高峰,向着世界“医疗机器人之巅”豪迈进发……

猜你喜欢
中关村骨科北京市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骨科临床教学中加强能力培养的探讨
2016年《实用骨科杂志》征订启事
中关村离硅谷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