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芳
产后出血是指产妇在胎儿娩出24 h 内其阴道出血量高达500 ml 以上[1]。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 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 导致产后出血的原因最常见的是子宫收缩乏力, 产后如果子宫收缩不好, 会导致阴道出血量比较多[2]。另外, 胎盘、胎膜残留及凝血功能障碍、软产道损伤也是导致产后出血的常见原因, 患者一旦发生产后出血, 就会严重威胁其生命安全, 因此对该类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干预十分必要[3]。基于此, 为了探究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纤维蛋白原浓缩物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 现抽取到本院进行诊治的30 例早期产后出血患者为实验研究样本, 具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23 年8 月到本院进行治疗的30 例早期产后出血患者为研究样本, 随机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 每组15 例。常规组患者年龄最大37 岁, 最小22 岁, 平均年龄为(25.14±4.22)岁;孕周39~41 周, 平均孕周(40.36±0.65)周。研究组患者年龄最大36 岁, 最小23 岁, 平均年龄为(25.41±4.14)岁;孕周39~42 周, 平均孕周(40.50±0.55)周。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可对比分析。患者和家属配合度比较高, 对诊疗情况知情同意。纳入标准[1]:①凝血功能正常;②能够正常交流;③无中途退出;④初产妇;⑤无家族性出血史;⑥单胎妊娠。排除标准:①其他原因引起的产后出血者,如软产道损伤;②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疾病者;③合并精神类疾病以及传染性疾病者。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实施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94183, 规格:1 ml∶250 μg×10 支), 于胎儿娩出后注射于产妇宫体,剂量为250 μg。
研究组患者实施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纤维蛋白原浓缩物: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用法与常规组一致。人纤维蛋白原[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S10970080, 规格:0.5 g(25 ml)/瓶]灭菌注射用水预温至30~37℃后, 待制品完全融化后静脉滴注,1~2 g/次, 滴速为60 滴/min。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治疗效果 主要分成显效、有效、无效, 判定标准:显效:患者经治疗后, 其出血量得到控制, 且子宫收缩正常;有效:患者经治疗后, 出血量有所减少,子宫收缩情况有所改善;无效:没有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胸闷心悸、血压升高以及面部潮红等。
1.3.3 产后出血量 将两组产妇产后2 h 出血量、产后24 h 出血量予以记录, 并进行对比分析。
1.3.4 凝血功能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APTT、PT。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中有6 例显效,7 例有效, 2 例无效;常规组中有4 例显效, 3 例有效,8 例无效。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86.67%高于常规组的46.67%(χ2=5.400, P=0.020<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发生1 例恶心呕吐、1 例面部潮红;常规组发生2 例恶心呕吐、3 例胸闷心悸、2 例血压升高、2 例面部潮红。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33%低于常规组的60.00%(χ2=7.034, P=0.008<0.05)。
2.3 两组患者产后出血量比较 研究组产后2 h 出血量(588.91±28.70)ml 低于常规组的(638.09±35.34)ml,产后24 h 出血量(639.36±56.52)ml 低于常规组的(869.45±67.72)ml(P<0.05)。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APTT、PT 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 研究组患者APTT、PT 均短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比较( x-±s, s)
大多数产后出血导致的产妇死亡是可以避免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正确治疗。①加强产前教育, 孕妇应定期进行妇产科检查, 发现问题按医嘱及时采取措施。怀孕初期, 建立档案, 让进行治疗的医生了解病史, 重点观察既往子宫手术史的相关指标, 定期进行必要的检查,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治疗。大多数因素是可以控制的, 对于无法控制的因素, 比如前置胎盘, 医生可以提前做好预防产后出血的准备。②帮助产妇摆脱焦虑, 保持心态平和, 在宫缩间隙积极休息和补充能量, 避免过度的体力消耗, 帮助产妇顺利分娩。加强产后观察, 积极治疗可以有效降低产后出血和产后出血量风险。③预防性使用子宫收缩剂是预防产后出血的最重要的常规措施。产后2 h 和产后4 h 是产后出血的高危期, 建议密切监测子宫收缩和出血量的变化, 引导产妇尽早排尿, 避免膀胱长时间保持充盈状态。另外,分娩后尽早让新生儿吸吮乳头, 有助于促进子宫收缩,控制阴道出血量。产后病情相对危急, 出血量较大, 患者的死亡率相对较高, 宫缩是引发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不及时治疗, 将会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 对该类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干预十分重要[4]。
临床多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予以治疗干预, 对于前列腺F2a衍生物来说,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是其中的一种, 其主要是通过提高肌细胞钙离子浓度, 改善子宫收缩的情况, 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其药物半衰期长、药效相对持久, 给药方法主要是采取子宫肌内注射的方法。但是单独使用该种药物, 其效果相对欠佳, 为了进一步提高其疗效, 应联合使用纤维蛋白原浓缩物予以治疗干预。纤维蛋白原浓缩物由肝脏实质细胞合成,血浆内的血浆蛋白比较丰富。柴文洁等[5]研究发现,妊娠晚期子宫肌间和胎盘绒毛之间具有高浓度的纤维蛋白原, 这一生理性改变可维持胎盘完整性, 能够助力胎盘剥离, 可预后产后出血。不少文献报道了纤维蛋白原浓缩物用于产后出血的价值, 且大部分学者认为,纤维蛋白原含量为产后出血的预测因子[6]。纤维蛋白原指标数值每降低1 g/L, 患者的出血风险则增加2.63倍。有报道表明, 发生产后出血时,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为严重出血进展的独立危险因子, 对于产后大出血患者, 应当注意其纤维蛋白原水平的监测, 当患者机体纤维蛋白原<1.5 g/L 时, 需补充纤维蛋白原浓缩物。通过静脉输注纤维蛋白原浓缩物, 可提升血液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 促使其处于妊娠标准数值范围内。大部分文献资料表明, 纤维蛋白原浓缩物可减少出血量, 能够降低红细胞、血小板水平, 且发生血栓风险较低[7]。
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86.67%高于常规组的46.67%(χ2=5.400, P=0.020<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33%低于常规组的60.00%(χ2=7.034,P=0.008<0.05)。 研究组产后2 h 出血量(588.91±28.70)ml 低于常规组的(638.09±35.34)ml, 产后24 h 出血量(639.36±56.52)ml 低于常规组的(869.45±67.72)ml(P<0.05)。治疗后, 研究组患者APTT、PT 均短于常规组(P<0.05)。可见, 早期产后出血选择纤维蛋白原浓缩物与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治疗其效果显著优于单一用药, 究其原因, 足量纤维蛋白原可确保胎盘完整, 助力胎盘剥离, 有效防止产后出血。作为凝血核心底物,纤维蛋白原只要足量, 就可减少出血量, 改善机体凝血功能。但国外有研究表明, 若将患者平均纤维蛋白原浓度维持在4.5 g/L 左右, 对于产后出血的结局无任何改变[8]。国内也有研究表明, 产后出血患者, 若检测纤维蛋白原指标正常, 纤维蛋白原temA5>15 mm, 即便是输注浓缩纤维蛋白原浓缩物, 也无法实现患者预后改善[9]。还有研究表明, 若患者检测结果表明, 纤维蛋白原浓度>2 g/L, 或纤维蛋白原temA5>12 mm, 不需要进行纤维蛋白原浓缩物置换[10]。基于此, 作者认为未来需加大样本量, 并积极进行后续研究。
综上所述, 对早期产后出血患者在治疗时使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纤维蛋白原浓缩物予以干预, 其治疗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