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低能量线性冲击波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分析

2024-05-11 00:55王欣陈宪艳张倩胡燕姜娅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6期
关键词:分度冲击波线性

王欣 陈宪艳 张倩 胡燕 姜娅

压力性尿失禁指咳嗽、喷嚏、大笑等情况导致的腹内压增高时出现不自主的尿液自尿道口渗漏[1], 是尿失禁女性中最为常见的病因, 是女性盆底功能障碍(PFD)的一种临床症状。国外尿失禁流行研究发现,老年女性的发病率为17.0%~55.0%[2], 国内多位学者在不同地区调查显示, 女性尿失禁发病率在8.7%~38.5%[3-5]。PFD 就诊率低, 实际尿失禁发病率远远高于上述比例。PFD 治疗主要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包括药物、生活方式干预、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经皮电刺激、植入型电刺激、磁刺激、中药治疗、针灸、穴位注射等;对重度PFD 采取手术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及凯格尔训练患者依从性较低, 部分盆底康复治疗仪置入阴道, 治疗中易导致患者不适。国外学者研究显示8 周低能量线性冲击波对女性膀胱过度活动及压力性尿失禁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尿急、尿频症状[6]。台湾学者对患者进行8 周体外低强度冲击波治疗减轻了压力性尿失禁在生理上的症状, 提高了尿失禁患者的生活质量[7,8]。国内仅见报道2 例男性患者进行盆腔肿瘤术后尿失禁体外低能量冲击波治疗, 尿垫试验发现这些患者尿垫量明显下降, ICIQ-SF 评分也显著下降[9]。为进一步探讨体外低能量线性冲击波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效果, 本院自2021 年12 月~2022 年4 月对轻中度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采用体外低能量线性冲击波治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1 年12 月~2022 年4 月来院就诊诊断为轻中度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轻度:咳嗽、打喷嚏、大笑时偶有漏尿, 不需要使用尿垫;中度:日常活动(爬楼梯、走路、提重物)时常有漏尿, 需要使用尿垫;重度:轻微活动、平卧体位改变时等发生尿失禁[10]。均符合纳入标准。纳入标准:压力性尿失禁症状>1 年, 明确病史;无心智障碍, 对人、时、地、定向清楚, 可正常沟通交流;经说明治疗及研究目的后, 知情同意, 自愿全程参加治疗;同意接受问卷调查, 并遵医嘱按时完成量表评估。排除标准:分娩前后6 个月的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或非哺乳期妇女;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及6 个月内行外阴手术术后患者;精神障碍或精神疾病患者;生殖器区敏感神经障碍患者;存在酒精成瘾或药物成瘾情况。剔除标准:未完成标准疗程治疗及问卷调查漏填者。2 例患者因外出出差未全程参与被剔除。本次全程参与治疗患者50例, 年龄30~61岁, 平均年龄(47.06±8.34)岁;病史:<5 年21 例, 5~10 年15 例, 11~20 年12 例,>20 年2 例。49 例之前未曾就诊, 1 例尿失禁伴尿频尿急, 排尿次数20~30 次/d, 患者既往就诊多次, 口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1.2 方法 采用以色列RENOVA 体外线性冲击波治疗仪。患者连续3 周接受2 次/周共计6 次低能量线性冲击波治疗。治疗时, 固定探头于女性两侧大阴唇外侧, 每个治疗区域使用900~1600 个冲击波, 每次治疗产生1800~3200 个冲击波, 低能量线性冲击波的能量密度为0.09 mJ/mm2, 治疗时间约10 min/次。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治疗后2 个月ICI-Q-SF 评分、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ncontinence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I-QOL)评分、临床症状主观分度。为保证治疗效果, 所有患者治疗、问卷发放与收回均由同一个护理治疗师完成, 治疗前及治疗后问卷填写由患者当场填写, 治疗师检查无漏填项目后当场收回并编号。治疗后2 个月问卷填写由护理治疗师电话回访询问患者选项后逐条填写后编号。

1.3.1 ICI-Q-SF 评分 ICI-Q-SF 共3 个条目, 3 个条目合计得分为尿失禁评分, 评分越高说明尿失禁症状越明显。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2 个月进行调查。

1.3.2 I-QOL 评分 英文原版I-QOL 由女性泌尿学专家Patrick 等[11]研制, 原版I-QOL 量表Cranachsa系数为0.95。简体汉化版I-QOL 量表[12]Cranachsa 系数为0.963, 该量表共3 个维度, 22 个条目:行为的限制(条目:1、2、3、4、10、11、13、20), 心理的影响(条目:5、6、7、9、15、16、17、21、22), 社会障碍(条目:8、12、14、18、19), 评分=(合计分数-22)/88×100, 评分范围0~100 分, 分数越高, 生活质量越高。

1.3.3 临床症状主观分度 采用Ingelman-Sundberg分度法[10], 轻度:尿失禁发生在咳嗽、喷嚏时, 不需使用尿垫;中度:尿失禁发生在跑跳、快步行走等日常活动时, 需要使用尿垫;重度:轻微活动、平卧体位改变时发生尿失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 P75)]表示, 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治疗后2 个月ICI-Q-SF、I-QOL 评分 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2 个月ICI-Q-SF、I-QOL 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治疗后2 个月ICI-Q-SF 评分低于治疗前, I-QOL 评分高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治疗后2 个月ICI-Q-SF评分、I-QOL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50 例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2 个月ICI-Q-SF、I-QOL 评分比较[M(P25, P75)]

2.2 患者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2 个月Ingelman-Sundberg 分度比较 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2 个月Ingelman-Sundberg 分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治疗后2 个月Ingelman-Sundberg 分度均优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治疗后2 个月Ingelman-Sundberg 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50 例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2 个月Ingelman-Sundberg 分度比较[n(%)]

3 讨论

3.1 体外低能量线性冲击波治疗能有效改善尿失禁症状 结果2.1 显示, 患者治疗后、治疗后2 个月ICIQ-SF 评分低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治疗后2 个月ICI-Q-SF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3 周进行2 次/周的低能量线性冲击波, 短期内能明显改善患者尿失禁症状, 2 个月内治疗效果可持续存在。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多数患者在2 次治疗后就明显感觉到尿失禁程度减轻,4 次左右治疗效果达到峰值, 5~6 次进行治疗效果巩固。尿频20~30 次/d 的患者在3 周疗程治疗后, 尿频次数下降至10 次/d 左右, 停用口服药症状未反弹。治疗过程中患者自身体验较好, 治疗方式为非侵入性治疗, 接受度高。效果优于多位专家研究结果:8 周的低能量冲击波可以显著降低尿频、尿急夜尿, 减轻了尿失禁生理上及运动时的症状, 增加膀胱容量, 减少膀胱漏尿和减轻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症状[6-8,13]。体外低能量冲击波可能是一种治疗OAB 的无创治疗方法[13]。

低强度体外冲击波 (low-intensity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Li-ESWT) 在组织修复功能中的作用, 不同学者先后做了大量的研究, 表明其可以刺激血管生长相关因子的表达, 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等, 从而扩张血管, 促进血液循环[14]。体外冲击波除了具有直接的镇痛和抗炎作用外, 还能诱导长期的组织再生作用, 在治疗4~8 周后的犬腱中发现新生血管的增加[15]。体外冲击波可以被用于男性勃起功能障碍治疗, 也被成功地用于皮肤坏疽等缺血性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中。低能量冲击波能有效提高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诱导新生血管形成[16]。低能量体外冲击波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能促进尿道及盆底等肌肉血液循环, 促进局部血管组织再生, 增加尿道闭合压力, 达到减轻膀胱炎症及缓解尿失禁、尿频症状的效果。

3.2 体外低能量线性冲击波治疗能提高生活质量 结果2.1 显示治疗后及治疗后2 个月患者I-QOL 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 治疗后及治疗后2 个月I-QOL 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 说明体外低能量线性冲击波3 周治疗能明显提高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疗后2 个月效果未下降。

3.3 体外低能量线性冲击波治疗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主观程度 结果2.2 显示: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2 个月Ingelman-Sundberg 分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治疗后2 个月Ingelman-Sundberg 分度均优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治疗后2 个月Ingelman-Sundberg 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尿失禁临床症状主观程度明显减轻, 23 例患者尿失禁症状消失, 2 个月短期效果能持续存在。连续3 周治疗过程中, 护理治疗师认真同患者沟通治疗体验和近期治疗效果, 并做好记录。部分患者随访治疗后2 个月的治疗效果可持续存在, 包括:大笑、咳嗽、干呕等增加腹压动作在未加干预时不自主漏尿情况的改善;排空膀胱后跳绳、开合跳等跳跃运动完成指定个数后,漏尿情况的改善。

综上所述, 3 周体外低能量线性冲击波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能明显缓解尿失禁症状, 降低临床主观分度程度,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由于时间较短及病例较少, 导致研究样本偏少, 未能做到观察远期疗效及更多疗程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分度冲击波线性
制动主缸体斜孔加工夹具的设计应用
渐近线性Klein-Gordon-Maxwell系统正解的存在性
线性回归方程的求解与应用
武汉冲击波
能源物联网冲击波
二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三齿盘定位分度工作台的设计研究
医生集团冲击波
基于STM32F4的时栅数控分度转台控制系统设计
超声双探头联合定位法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