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理路

2024-05-11 07:55张倩
经济师 2024年4期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产业

摘 要:新时代要实现文化产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融合发展。文化产业是以精神消费为主要生产目的,以符号生产为主要生产内容,以创意管理为主要治理模式的新型产业形态。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在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应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在市场作用下、在科技创新推动中,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以满足国家发展和人民消费需要,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文化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4-222-02

从文化的本质和作用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对今天的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物质载体、价值观念、制度规范、行为习惯以及精神追求等的综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下部分地方简称“双创”)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道路中,在守正创新中继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贡献力量,同时提高文化自信的手段。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之间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前者注重“继往”,后者注重“开来”。但二者之间又有联系,二者是双向并进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现代化进程中需要文化产业的助推使其更能走入大众生活,从而实现文化和经济的双重价值,最终达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效果。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在实践中的问题与困境

(一)转化形式刻板单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关键在于转化、创新。即在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基础上以何种形式呈现,以何种新的内容表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现状的问题。当前,一些地区在传统文化转化、创新中存在着内容刻板、形式单一的情况,使得传统文化在“双创”中相对落后。一是内容简单,重复复制。大部分文化活动是以原始的内容,简单的形式呈现,无法展现该传统文化活动的精神实质,实现不了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二是跨领域合作意识不强。一些地区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中缺少“跨界合作”,以一种默默无闻的方式,用文字的、语言的方式试图让大家接受传统文化。这种方式虽然给人以文化的熏陶,但很难做到“接地气”,缺少与产业、科技等要素的联合,也就无法实现传统文化的市场价值。

(二)创新技术支撑不足

创新技术是引领社会发展的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离不开技术创新,它是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催化剂”。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双创”存在创新技术支撑不足的问题。一些地区拥有宝贵的传统文化财富,但却因为创新手段、技术等问题而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一方面,缺乏技术创新的意识和动力。另一方面,面临着如何将创新技术运用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困惑。一些地区没有以科技推动“双创”的计划和策略。同时一些地区缺少投入技术创新的资金,束缚了进行创新技术资源开发的脚步。

(三)专业复合人才缺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主体是人,特别是具有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但在近几年的“双创”实践中可以明显看出人才的缺失。首先,现代社会中缺少真正研究传统文化的人。由于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发展,人们仿佛离传统文化越来越远。随着人口的更新迭代,真正懂得研究传统文化的人数也在减少。根据《2021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纳入统计范围的全国各类文化和旅游从业人员484.4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1.89万人。其次,传统文化的专业继承人面临结构不均衡的问题。以“非遗”代表人为例,表现为部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空缺,男女比例失衡、区域分布不均衡以及队伍老化等状况。据文旅部数据显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1082人,在种类上以民间文学、传统舞蹈、音乐戏剧传承人为主。其中男性占比76%,女性占比24%。在地域分布上以中南部传承人数居多。再次,拥有综合素质的传统文化复合型人才匮乏。一些传统文化研究人员只懂得对传统的、固有的文化内容“埋头苦干”,而缺乏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也不具备传统文化的物质化生产、经营、管理的能力。

二、文化产业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可能性

(一)数字化激发传统文化活态发展

近几年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动力,也为文化产业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中提供了有力工具。首先,文化產业的数字化重新定义了传统文化的时空性。从时间来讲,数字技术的实时性加速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时效性,大众可以随时了解到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同时数字技术存储内容的恒定性特点又可以弥补传统文化、书籍流失的弊端而得以永久流传。从空间上来讲,数字技术打破了传统文化的地域限制,使世界各地群众都有可以了解甚至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其次,文化产业的数字化重新定义了传统文化的内容表达和呈现形式。数字技术使传统文化的内容不再循规蹈矩而进入了活态发展。用户成为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一员,在网络上用创新式的方式表达传统文化内容。在呈现形式上,数字技术使得对于传统文化资源的整合从线下转到线上,方便了对于传统文化的手机查阅。

(二)商业化实现传统文化潜在价值

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相比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其商业化、市场化的特点。它在兼顾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更注重市场效益。因此,文化产业在帮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文化传承价值的同时也进一步实现了其潜在的市场价值。一方面,文化产业创造了传统文化原生产品的价值。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形成了资源有限、保留不完整等现象,使得一些文化在继承发展中无法完全满足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需求。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弥补了这一困扰,其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产业化的包装和处理让传统文化流入市场中满足大众需要。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创造了传统文化衍生产品的价值。近几年,传统文化在其原有元素的基础上经过创意性的转化产生了众多IP产业链不断延升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市场价值。2019年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影片中的主人公哪吒被打造成IP而创作成各种衍生品推向市场在线上线下畅销。

(三)创意化适于传统文化时代表达

文化创意产业是在文化产业基础上的更高级别产业。相比于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更强调“创意”二字,即其不是对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更重视对文化的创造。这种创造性可以使传统的优秀文化适应时代性,呈现现代化的表达方式从而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目标。首先,文化创意产业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产品顺应了时代潮流,在当代年轻群体越来越追求潮流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断代之时,文化创意产业中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创造无疑是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较好方式。现在“国潮”逐渐成为一种流行趋势而被大众青睐。“国潮”产品的核心便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元素,以中国传统美学为理念而设计的日常用品。木雕制品、粉石文具等文创进入现代化生活中。其次,文化创意产业将现代技术融入传统文化顺应了时代发展。文化创意在传统手工的基础上赋予其技术性的手段,继承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手工艺。

三、文化产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现实路径

(一)挖掘市场需求,将传统文化因素融入产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具有文化价值,还具有潜在的商业价值。文化产业要积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背后的市场价值,使传统文化因素依附在可见的产品中,最终在实现“以文化人”的同时获得经济价值。文化产业要根据当代的时代征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调查研究,生产出大众真正需要的产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更加向往,大众对于消费的需求已经从简单的“温饱”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些都为优秀传统文化因素融入市场创造良好条件。

例如,当前在一些城镇、乡村地区,古老而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仍然没有被开发,成为文化产业领域可以探寻的缺口。我们可以通过对古老民间建筑的修复和完善,大力发展当地旅游业,从而形成整体性的旅游产业传承发展传统建筑文化,也可以继续开发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手工业使非遗和手工业在市场化的包装后走出乡村。这些既是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策略,也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激活文化价值,树立传统文化品牌意识性

品牌是产业或企业为了使目标受众对产品产生依赖性,从而创造更大价值的文化载体,其对于企业的发展、产品的销售至关重要。而传统文化在投入市场作为文化产品销售时,树立一定的品牌意识,建立自己的传统文化品牌,扩大宣传面同样也是必要的。纵观古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优秀传统文化产品经历数百年仍然屹立不倒,这其中大众对于品牌的认可度起着重要作用。可见品牌可以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发扬出更大的价值。

适应时代潮流,文化产业要积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品牌相融合。一方面,我们可以让优秀传统文化依附于品牌产品中,利用知名品牌的影响力增加传统文化的曝光度。近几年,随着各群体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一些品牌也在积极寻找合作。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在新时代积极创造新的传统文化品牌,使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新的活力。

(三)重视数字技术,打造传统文化场景化呈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想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必须尽快搭上数字技术的顺风车。数字技术一方面具有内容传播快、传播广、受众多,内容呈现生动性、场景性的特点。因此,传统文化要积极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传承和传播。特别是对于一些存在于偏远地区且不为大部分人所知的优秀传统文化,当地政府更要重视对数字技术的投资和应用,这样才能保证这些文化的生命力和创新力。另一方面,其具有内容保留持久性的特点,在对相关优秀传统文化的保存和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将古籍、书画等不易保存的文化宝库进行数字化的储存,形成传统文化的大数据体系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创新提供坚实基础。例如,近年来,国家推动建设的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通过数字技术建立国家古籍登记制度和古籍总台账,截至2020年,累计完成汉字古籍普查270余万部。这些古籍数字资产,不但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及中华文明的传播提供坚实的文献保障,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的战略文化资源。

(四)注重人才培养,加强文化产品创意内外交流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人才是第一资源。文化产业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中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我们要培养文化产业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培养继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领域的人才。要建设一支深入研究传统文化、策划生产传统文化产品、经营管理传统文化产品的专业人才队伍。要培养人才,学校是必不可少的基地。首先要在课程建设上下功夫,要增加高校有关文化产业专业的数量,并将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文化产业中。其次,要让“非遗”等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幼儿园、中小学校园,从小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

有了人才基础,还要以人才为中心加强文化创意实践和成果的内外交流。一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傳递中国声音。二是可以吸收借鉴他国的优秀文化产业成果。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我们可以学习研究西方国家在文化产业方面的优秀成果,在取长补短中结合中国实际最终服务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向勇.文化产业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29.

[2] 李萌,王育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数字机制与趋势[J].人民论坛,2023(02):104-106.

[3] 周巍.论唯物史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04):86-89.

[4] 李凤亮,周梦琛.数字文化产业视野下的传统文化创新[J].文艺理论研究,2022,42(06):12-19.

[5] 赵彤.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视表达的小识[J].中国电视,2022(11):25-28.

[6] 魏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逻辑进路[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07):65-73+183.

[7] 赖萱萱,詹石窗.以问题导向推动“两创”:内在机理、历史演变与未来走向[J].宁夏社会科学,2023(02):25-32.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西晋中 030600)

[作者简介:张倩,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文化创意产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产业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钧瓷造型设计的创新研究
浅析“跨界与融合”思维的特征与应用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互联网+”时代杨家埠木版年画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策略研究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