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获得鲜活的审美体验

2024-05-11 09:40邓美玲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4年14期
关键词:康桥麦粒麦子

邓美玲

入乎其内

对作品个性化解读,是指结合时代背景和个人的生活阅历、阅读经验等因素,对作品作出带有个人印记的理解与阐释。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获得鲜活的审美体验,才能发掘出作品之于自我生活与成长的价值。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个性化解读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熟读文本,全面把握作品

熟读文本,全面把握作品,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前提。个性化解读的实质是对文本信息进行梳理、筛选、组合和分析的过程,只有熟读文本,让文本“烂熟于心”,个性化解读才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否则,个性化解读就是凭空架桥,没有根基。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我们要全面把握作品——熟悉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熟知结构层次、语言风格、写作手法等。如此,个性化解读才可能生发。比如,如果我们了解徐志摩与康桥的渊源——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徐志摩在位于康桥的剑桥大学游学;后来写下“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1928年诗人重游康桥,归国途中写下了《再别康桥》。我们了解了这一背景,才能明白徐志摩作别的不仅是眼前的康桥,还有曾经的青春年华。

二、设身处地,还原文本情境

设身处地,还原文本情境,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手段。设身处地,即在全面把握作品的前提下,假想自己就是作品中的人物,处于其所处的情境中,会想什么、做什么。这样,我们才可能最大限度地走进作品,获得鲜活的审美体验。当然,我们最终还原的情境不一定完全吻合文本所设的情境,因为个体生活阅历和阅读经验不同,会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但这也正是个性化解读的意义所在。如一般人认为沈从文的《边城》表现了民风的淳朴,但也有人认为表现了边城的封闭和边城人的不善表达,这正是由于个体认知存在差异。

三、大胆质疑,注重个人体验

大胆质疑,注重个人的情思,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关键。在网络发达的现代社会,随时随地都可以查到作品的权威解读。值得注意的是,权威解读不能否定个性化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们要在注重个人体验的基础上勾画出自己心中的“哈姆莱特”。毕竟,解读作品本质上是个性化的行为。比如,对《红楼梦》中贾宝玉“摔玉”这一情节,一般认为表现了贾宝玉追求平等的思想,但也有人不认同这一观点,林黛玉进贾府时,贾黛二人不过七八岁。试想,一个七八岁的孩子知道什么叫平等?而七八岁的孩子最在意什么?循着这个思路,每个人对“摔玉”情节会有自己的理解。

四、转换视角,发掘独特价值

转换视角,发掘独特价值,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途径。同一作品,角度不同,阅读体验也不同。阅读中,尝试着转换视角,解读作品,有助于发掘作品的独特价值,获得鲜活的阅读体验。比如,从历史的角度看,《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表现了自然的永恒和人类的短暂与消亡;从哲学的角度看,其表现了对生命的思考;从文明传承与保护的角度,则表现了保护古村落的重要性。

当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方法不只上述几种,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进行归納整理。

出乎其外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秋麦(节选)

乔 叶

如果还是小时候的福田庄,如果我还在福田庄,这时节就该能吃上碾馔。青黄不接时它是过渡的应急,饱腹无忧时它便是应季的美味。对我来说它不是词儿,它就是一股气息。把籽粒饱满却还没有变得结实的青青麦穗割下,揉搓,去掉还没有变得硬利的麦芒,再去掉还没有变得焦黄的麦壳,那柔嫩得如少女一样的麦粒就裸裎了出来。然后放到石磨上一遍一遍地碾,碾成青绿色的小条条,就成了碾馔。用蒜炒一下就很清香可口,如果奢侈一点儿,再破上个鸡蛋,那清香就变成了浓香。当时吃时也不觉得怎样,如今想起来顿时口舌生津。

碾馔吃过没几天,便是秋麦,村里人有时也说麦秋,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和麦用在一起的秋和秋天的秋是两回事。秋麦的秋是动词,意为收获。麦秋的秋是形容词,意为成熟。总之,秋和麦搭配在一起,就是福田庄要割麦子的关键时刻。庄稼庄稼,粮食没有装到仓里,那就都是假的。家家都在田里打仗,人人都在田里打仗,“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两成丢”,怎么能舍得丢呢?一穗也舍不得丢,一粒也舍不得丢,常常是在晚上还要加夜班的。晚上凉快,更重要的是夜露的滋润使得麦穗不会过于焦脆,能有效地减少麦粒掉到地里的损耗。为秋麦加夜班,多值当。奶奶说。

这时父亲照例会被奶奶喊回来。奶奶需得做饭,还需带着我,没办法下地,如果父亲不回来,三个人的地就只能指靠叔叔一个人。奶奶说,这可不中。

其实即便是父亲回来,干活儿也不怎么中。一个是书生,一个是瘸子,怎么能比得了其他家的人手?好在他们不偷懒,也好在麦垄总是越割越短,不会越割越长。更好在,干着干着,就会有人来帮忙。通常是在黄昏时分,奶奶一手拉着我,一手提着篮子,篮子里是刚出锅的葱花油饼,由雪白的笼布包着。碰到人打招呼,贴晌去呀? 奶奶响亮地回答:贴晌去!壮回来了吧?不回来能中?地里呢。

到了地头,远远地便能看着父亲和叔叔在割着麦子,地显得很大,衬得人很小。奶奶抱着我,坐在地头等着。暮色渐浓,炊烟四起。我说饿了,奶奶便撕一小块油饼给我吃。吃饱了,便昏昏欲睡着,由着奶奶打着扇子扯闲话。现在仍记得一个故事,那还真是一等到这一垄终于割完,奶奶用水壶给父亲和叔叔冲洗一下手,让他们坐下来吃饼。正吃着,便有人喊着父亲和叔叔的名字:

“壮——”

“宽——”

七娘会叫秋旺和春旺来,大耳朵全也会带着他的兄弟来,总之是,三三两两的,会来上几个人。这时他们已经忙完了自家的地,也吃过了饭,专意来给我家干。地里突然热闹起来,他们边干着边和父亲寒暄,问他请了几天假,问他的工作,问他的工资,问什么事该怎么办,一垄垄的麦子就在这些话里被割净,变成了麦茬。有时他们也不说什么,只是埋头干着。奶奶看着这情形便会感叹:人少好吃饭,人多好干活,还真是这个理儿。

“麦收有五忙,割挑打晒藏。”麦子割完后的重头戏是打场,也总有人帮忙。我家每次扬场大耳朵全必来,扬得又快又净。后来就有了半自动化的脱粒机,就是一个砖砌的洞,里面安着一个大风叶,俗称“老虎洞”,因它张嘴吞麦的样子很像老虎。脱粒时最出力的活儿就是把麦穗送进老虎口,这里若是入得快就能省时省钱。这时是连中午都不休息的,因为中午天气最热,麦子最脆,脱粒的效果最好。可此时也最苦,任谁在老虎口站那么一会儿,就会变成一个黑人。

脱净的麦粒就能颗粒归仓了?当然不能。还要晒。太阳出来了摊开晒,用木锨子摊得匀匀的、薄薄的,再如犁地一样一遍遍地在上面画线,把麦粒画成一沟一沟,一沟翻压着一沟,方才都能晒到。太阳落前就要赶紧把麦粒拢成堆儿。晒玉米要放凉了收,晒麦子要趁热收,若放凉了再收就易生牛,别称铁鼓牛,在福田庄这里被极简称呼成了牛。后来我查了一下,它学名叫谷象,和故乡同音。麦子晒好后,另一个时刻便郑重来临:存新粮。奶奶卧室的角落里,一溜儿放着三口大缸,每一口缸都被一张硬苇席子收成一个圆,扎在缸口,称之为圈,后来我才知道,這种结构就是囤这个字的本义。要存新粮,得先把陈粮倒出来,我不爱干这活儿。陈粮的陈气我不喜欢闻,新粮的土气也不想忍受。是的,翻晒好的麦子看着虽是很干净,却还是有土。所谓的土气从这新麦身上就能领略得淋漓尽致。当你来到缸边,把麦子往缸里倒时,那一股冲腾而上的气,就是土气。每次被土气戗得让我忍不住对奶奶发牢骚时,她老人家都会说:你是饿得轻。家有存粮,心里不慌。恁好的粮,咋还敢嫌弃。

父亲参与劳动的环节只有割麦,往往是一割完麦子父亲就回了象城。多年之后我才明白奶奶为什么一定会叫他回来。

(选自《宝水》,有删改)

既然“父亲参与劳动的环节只有割麦”,那么“奶奶为什么一定会叫他回来”?请结合文本和自己的人生阅历,说说你的理解。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猜你喜欢
康桥麦粒麦子
麦子熟了
麦子比人高 不是开玩笑
掉在石缝里的麦粒
麦子的回忆
“雨巷诗人”与“康桥诗人”
蚂蚁和麦粒
郑州康桥悦蓉园新中式院墅
从麦粒到面包
麦子杀狗
麦粒儿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