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文英:鱼虫为友 科学报国

2024-05-11 09:42综合
科学导报 2024年23期
关键词:动物学土壤研究

综合

她是国际公认的原尾虫研究权威专家、中国土壤动物学的奠基人、我国鱼类寄生虫和鱼病研究的开拓者。

她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多个奖项。

她就是河北籍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昆虫学家尹文英。

1、学生时代立志科学报国

1922年,尹文英出生在河北省平乡县大时村。她的父亲尹赞勋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也是新中国第一批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在尹文英还不满一岁时,尹赞勋赴法国留学。尹赞勋留学期间,尹文英的母亲每天忙于家务和生计,没有过多时间照顾小孩,这让尹文英得以在毫无约束的环境中长大。她热爱大自然,性格活泼善良。

在父亲回国前,尹文英一直处于“放养”状态,几乎没读过任何书。尹赞勋主张男女平等,认为女孩子也应当和男孩子一样读书,去开拓自己的前程,于是把尹文英送到了私塾读书。

由于尹贊勋的工作地点经常变动,尹文英也跟着辗转各地。1931年,父亲把9岁的尹文英接到北京。到北京后,尹文英插班进入北京第二小学读书,学习和生活逐渐稳定下来。

由于之前受的都是传统私塾教育,与北京的学校教育大不相同,尹文英有部分课程跟不上进度,父亲不仅经常鼓励她,还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她。在父亲的帮助下,尹文英慢慢追赶上了同学们的学习进度。1934年,尹文英考入北平华光女子中学。

在北京学习、生活的几年时间,尹文英心中的爱国种子开始萌发。在晚年的一篇回忆文章中,尹文英这样写道:“由于当时我们科学技术落后,日本侵略者蠢蠢欲动,欺压百姓,倾销日货,我也随着学校组织的学生宣传队多次到街头宣传爱我中华,抵制日货。那时便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爱国、强国的思想。”

1936年春,尹赞勋调到南京工作,尹文英也转学至南京。仅1年多之后,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南京市区遭到日本飞机日夜不停的轰炸,尹文英被迫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在尹文英的生前自述中,她过去比较顽皮、好动,在学习上也不太用功。但抗战爆发后两年多的“颠沛流离”,让她深深体会到,“只有国家强盛起来,才能免受列强的侵略,而国家要强盛首先要发展科学技术。”

此后,尹文英一改之前的学习态度,开始发愤图强,并立下科学报国的志向。直到晚年,尹文英依然清楚记得自己19岁时参加比赛写的一篇获奖作文——《只有科学才能救中国》。

在选择大学专业时,尹文英首先想到的是地学。除受父亲影响外,选择地学的主要原因是“如果报地质或矿产系,将来可能找到贵重的资源贡献给国家。”

2、实现我国原尾虫研究从0到1的突破

在尹文英辉煌的科研生涯里,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原尾虫系统分类研究。她的这项成果,实现了我国原尾虫研究从0到1的突破。

为了对我国原尾虫进行进一步的系统性研究,尹文英和研究组克服种种困难,跋山涉水,走遍各种土壤类型地区,在我国多个省份进行采集调查。

终于,在1965年,尹文英首次发现了一种形态独特的原尾虫——红华蚖,并据此建立了一个新科——华蚖科,也是原尾目的第4个科。

自1980年开始,与意大利锡耶纳大学进化生物学研究所、超微结构和系统演化实验室教授达莱合作,开始了原尾虫比较精子学的系统研究。

之后10年,他们在电子显微镜下先后对8科、16属、20多种原尾虫的精子进行了超微结构的观察和比较。发现它们无论是外形上还是结构上都极富多样性,从而揭示了原尾虫精子的进化路线,验证和完善了原尾虫的分类体系及各类群间的系统发生关系。

尹文英将当时世界上已知属、种重新分群,建立了与图格森完全不同的原尾虫分类体系,包括2亚目、8科和17亚科的新系统。这一分类系统现已被各国同行、专家所采用,成为原尾虫分类学研究的新里程碑。

尹文英在原尾虫系统分类研究工作中取得的杰出成就,得到了国内外有关学者的高度评价,为我国原尾虫研究走在世界前沿作出了卓越贡献。1986年,尹文英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直到2002年,80岁高龄的尹文英还主持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现生六足动物高级阶元系统演化与分类地位的研究”。用她自己的话说,“这类只有1毫米长的细长小虫,过去在我国没有记载过,后来这些微小的虫子竟成了陪伴我后半生的可爱伙伴。”

3、研究方向和国家需要紧密相关

除原尾虫系统分类研究外,在尹文英的科研长征中,还有两项不能忽略的开拓性成果——鱼病防治研究和土壤动物学研究。这两项分属不同领域的研究有一个共同点——和国家需要紧密相关。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百姓十分缺少蛋白质,大量饲养淡水鱼是增加蛋白质供应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在当时,国内池塘养鱼的死亡率很高,从鱼苗养到一斤多的重量,鱼的死亡率在50%左右,最高可达80%。

尹文英和团队成员经过3年的辛苦付出,取得了突出成绩。通过对大量数据分析总结,他们先后总结出青鱼肠炎病、赤皮病等近20种鱼病的有效治疗及预防方法,并制定出一套有效的防病养鱼措施。

1956年至1960年,尹文英团队又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进行鱼类相关工作的调查,积累了大量鱼类寄生虫的种类鉴定及多种鱼病相关资料,为后来我国“鱼病学”的建立打下了坚实基础。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提出科学为生产服务的宏伟目标。尹文英敏锐地发现,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经济繁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耕地土壤及其生产力的维持,而土壤生物资源正是耕地土壤的“肥料厂”和环境污染的“清洁工”。

于是,在继续原尾虫研究的同时,她开始酝酿在中国开展土壤动物学研究。

尹文英联合国内外专家首次在我国开创了较大规模的、系统性的土壤动物学研究。此后10余年,他们跑遍我国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的7个不同地理区进行土壤动物的本底调查,编写出版了包含1400多属、涉及8个动物门的《中国土壤动物检索图鉴》等5部专著,为我国土壤动物学的建立和深入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猜你喜欢
动物学土壤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浅谈大学动物学与初中生物教学能力要求的衔接
土壤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灵感的土壤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识破那些优美“摆拍”——铲除“四风”的土壤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灵感的土壤
动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