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90第一乐章的音乐风格与演奏技巧诠释

2024-05-11 06:03刘泉君王君
乐器 2024年4期
关键词:触键奏鸣曲贝多芬

刘泉君 王君

摘要:巴赫创作的十二平均律被誉为钢琴音乐史上的“旧约全书”,贝多芬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则被称为钢琴音乐史上的“新约全书”,可见其奏鸣曲在钢琴作品中的分量。作品Op.90第二十七钢琴奏鸣曲是一部“中后期”的作品,发布于1815年,也是一部跨时代的伟大作品。该作品相比于以往的钢琴奏鸣曲,更加展现了作曲家音乐创作情感的变化。本文将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90第一乐章的音乐风格及演奏技巧进行分析,同时通过文献法和实践法,查阅大量相关文献,通过发散的艺术经验,结合笔者自身的演奏实践,在可能的范围内,提供音乐风格以及技术方面具有实际意义的内容。笔者技术有待提升和研究,但也希望通过对本文的研究分析为其他的学习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Op.90  作品分析  演奏诠释

绪论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2.17~1827.3.26),出生于德国波恩,是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贝多芬是一个不幸的音乐家,他不仅有着残缺的童年,也在疾病中度过一生。4岁时就被父亲强制接受音乐训练,他的父亲希望他成为“莫扎特第二”。贝多芬8岁时就已经开始登台演出,11岁进入德国波恩剧乐团作为一名乐手,此时的贝多芬展现了良好的音乐天赋,13岁就已经成为了波恩剧乐团的古钢琴首席。1785年开始,贝多芬开始学习小提琴,并完成三部钢琴奏鸣曲创作;1787年结识莫扎特,后者成为了他演艺生涯的推动者。1792年,22岁的贝多芬成为了海顿的学生,正式开始了他创作和演绎生涯。

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90概述

(一)作品Op.90的创作背景

钢琴奏鸣曲Op.90《e小调第二十七钢琴奏鸣曲(献给李希诺夫斯基伯爵)》是贝多芬1814年创作的钢琴作品,这一时期的欧洲在思想上属于不断转型的时期,欧洲的启蒙运动带来的思想解放和政治革命极大地開化了人的思想,也让德国的大革命蜂拥而至。这一时期的贝多芬对自由、平等、博爱更加崇尚,更加认可“人性的思维和光辉”。因此对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镇压产生的矛盾更是嗤之以鼻,虽然贝多芬对当时的执政当局极为愤怒,但是只能在音乐中表示不满。再加上贝多芬的耳聋问题逐渐严重,贝多芬的性格也出现了狂躁和不安的因素。但是凭借对艺术的热爱,贝多芬最终战胜了病魔带来的不幸,而从此之后的贝多芬的音乐作品更多用音乐展示了自己对命运不公的震怒,以及对命运抗震不屈的决心。

作品Op.90阐述了一则爱情故事,展示了作品中的伯爵为了爱情不断抗争外界环境,抵抗外界的阻碍并与爱人修成正果的故事。其中第一乐章《理智和心灵的斗争》更是展现了李希诺夫斯基伯爵为了爱情进行的努力,也隐喻了贝多芬内心的情感生活。

(二)作品Op.90的音乐风格

贝多芬在这一作品中更加凸显了自身创作风格的变化。首先是在作品的速度标记和情绪标记上,贝多芬首次在第一乐章中使用德语速度来进行标记,这也代表着贝多芬心境的变化。1815年正是拿破仑政权时期,人们渴望用民族性来展现自身的艺术,用以区别自身的民族特征。而该作品是贝多芬第一次使用德语来标记作品的第一乐章,由此可见该作品的独特性。

同时,贝多芬在创作该作品时,风格和以往有了明显的变化:首先是主部主题的内部直接冲突代替了传统的戏剧性冲突,其次是主题中大量使用了上行三度—上行三度—下行四度的推进模式,这与贝多芬晚期的创作风格完全一致。第三是贝多芬在复调手法中使用了重复模仿的手法,让音乐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部分,没有产生新的材料和调性,可以看出贝多芬在作品的创作思路上更加追求曲目的简洁性,在主调中融入了复调,将两者完美地结合,这是他晚期风格的主要特征。这是贝多芬中期的最后一首作品,是晚期作品的过渡,因此,音乐更多地表达了贝多芬内在的想法,富有哲学性,思想境界也有所升华。

二、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90第一乐章作品结构分析

(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期作品结构

中期阶段是贝多芬创作的高产时期,其创作逐渐成熟,展现了高超的创作技巧。他不拘泥于传统的古典形式,不断地进行突破,尤其是不少作品展现了独特的幻想性,是对古典主义传统的超越,展现了他特有的英雄气质,这是作曲家创作的辉煌时期。第一,他对乐章之间的速度和体裁形式进行了创新,把奏鸣曲的结构框架只是作为一种写作载体和形式,而不是表达情感的束缚。所以通过这一手段使得钢琴奏鸣曲更加富有内容和音乐表现力。第二,出现了双乐章奏鸣曲。贝多芬的双乐章钢琴奏鸣曲共有6首,分别是Op.49-1、Op.49-2、Op.54、Op.78、Op.90、Op.111,其中前五首都是中期阶段的曲目。第三,他拓展了奏鸣曲式的内部结构,丰富了钢琴的音乐语言。

(二)作品Op.90曲式结构

该作品使用了奏鸣曲式结构,1~81小节为呈示部、82~143小节为展开部、144~229小节为再现部、230~245小节为尾声。

1~81小节是呈示部,该部分的结构主要可以分为主部主题、连接部、副部主题、结束主题和连接补充段几个部分。该作品1~8小节作为主部主题的第一部分,通过柱式和弦和强弱对比,像是对当时伯爵爱情的外部环境的阻难进行描绘。9~16小节是主题的第二部分,紧张的情绪稍显缓和,动机从弱拍开始之后,和声织体化繁为简,最终在第16小节声部合二为一,与前面形成鲜明的对比,整个声部旋律流畅,让紧张的氛围得到了一定的缓解,起到了良好的过渡作用。17~24小节的第三部分从旋律上开始展现了变化,旋律声部出现大跳,和声织体进一步简化,再加上强弱不定的演奏表情,极好地将周边环境“十面埋伏”的危机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展现了一种不安和压抑的情绪。三个部分相得益彰,共同渲染了外部的气氛,虽然和声语言简单,但是仍体现了贝多芬天马行空的创作构思。

展开部主要是针对第一小节的主题进行了重新的发展,相比于主部主题第一部分的展现,展开部的第一部分对情绪的渲染更加紧张,并有了更多的细节。从旋律声部可以看出,贝多芬在展开部的第一部分仍然使用了高低音区作为区分,更像是两个人之间的问答对话,由此来展现了一种起伏不定的旋律表现,着重渲染了危机四伏的周边环境。

144~229小节则是再现部,主部主题原样再现,而到了168小节开始,连接段则是在不断离调中进行了变化再现,而到了198小节开始,副部主题的再现又开始稳定在了e小调上,开始为尾声作出铺垫。

尾声使用的是主部主题的材料,但是速度变慢,织体也更加厚重,并在Legato的表情记号下以pp的力度简单结束了第一乐章。

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90第一乐章演奏诠释

(一)速度与力度

在该作品的速度标记上,贝多芬首次在第一乐章中使用德语来进行标记。第一乐章为“Mit Lebhaftigkeit und durhaus mit Empfindung und Ausdruck”,意为充满活力的并始终充满感情与表情的,也由此定下了全曲的速度基调。

在该作品的力度记号上面,常常伴随着从p突然到ff,或者从f突然到pp,这样“突然地”,较大力度层次的变化,是该曲子力度变化的特征,也是贝多芬性格的一个主要特点。在呈示部主部主题当中,1~2、5~6小节是f的力度记号、3~4、7~8小节是p的力度记号,在这8个小节中,音乐强弱的色彩对比鲜明,而这样的音乐创作手法则很好地烘托了音乐的情景,因此必须严格按照力度要求进行演奏。在开头f的力度记号下,演奏时每个手指力度要分配均匀,使最高音的旋律声部突出,剩余的声部平稳进行,和弦整齐,声音铿锵有力,而在紧随其后p的力度记号下,演奏时多用指腹,同时还要保持掌关节的支撑,使声音柔和。在短短的几个小节强弱变化四次,演奏时力度要有鲜明的对比,但切记每一个力度层次要维持它的统一性,保持相同的力度,不可有渐强或渐弱的变化。

(二)触键的技巧

在该奏鸣曲中,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技术难点和触键技巧。该曲的开头是以和弦出现,在演奏和弦时一定要注意掌关节支撑,不能塌陷,由于开头是弱起小节,手指应提前做好准备,放在相应的位置。手指紧贴琴键,第一关节一定要稳,手腕放松同时拎起来一点,像呼吸一樣,指尖触键,触键的一瞬间,手腕、手臂同时使用,将力量向下传递到指尖,触键到底,像鹰爪一样贴键抓奏,声音坚挺有力。此处和弦中小指上的音符需要突出,许多演奏者演奏时容易小指亮不出来,需要调整触键的角度,使声音平衡。在演奏3~4小节弱奏的时候,手指轻轻地贴在琴键上,用抚摸的感觉触键,手指触键要浅,力量要沉下来,好像拿起很贵重的东西轻轻地放下。最后,跳音加连线的地方要注意语气,不要太断或太连。在这一段中,可能会出现手指弹不到底,肩膀僵硬,手臂耸很高,声音不是重就是飘,不整齐伴随着虚的现象。这时肩膀要放松,将力量放下去,分句的气口要做出来。9~16小节是一句诗朗诵般的长旋律,演奏时力量通过手指传递集中到指尖,手腕动作要小,稍稍拎起来一点,虽然这是由一个个小句子组成,但要表现出长的旋律线条。同时突出小句子之间的呼吸和语气,句子的开头和结尾要对手指加以控制,触键浅一些,避免频繁提手腕,动作太大会出现重音。

在连接部24~29小节中(谱例1),是双手八度进行。在演奏时,手腕要拎起来,手指慢慢放下,由于这一句的力度变化是从极弱到强,因此在开始演奏时触键很浅,随着力度变化,触键加深直至弹到底。注意弹奏八度是断奏,但不能让音符一个个蹦出来,每个八度音连接要有导向性、方向感,虽然谱例上没有标连线,但要弹成句子,特别是在四分音符换成二分音符的地方,手指要向右上方平移,最后一小节的八分音符要稍短,整个句子要有张力。

在29~35小节中(谱例2),是十六分音符下行跑动型技术,面对这样的华丽技术片段,如果基本功不够扎实,就会产生手指虽然跑得很快,但是每个音符都不清晰,手指粘连在一起的情况。在演奏时,首先手指提前做好准备,指尖触键,在弹下去时,前一个音立刻放掉,下一个音手指抬到一定的高度做好准备,音符要实在地弹下去,快速有力地触键,声音颗粒清晰,像一颗颗饱满的珍珠一样。在这一段十六分音符的跑动技术中,演奏时应提取出来分组练习。由于是中速下行音阶,因此触键要浅一些,大概在琴键的一半位置。弹奏时可能会遇到速度快但是手指飘,触键浅但又会溜音的情况,因此需要手指抠住琴键,但不能抓得太紧,以免造成紧张,同时指甲不要碰到琴键,这样才能使声音干净、清晰。这里还有转指的问题,要做好大拇指与后面三、四指的衔接,练习时以大拇指侧面前端为轴心,三、四指在大拇指上方平移,拇指和转指音力度要一致,在慢速时做到均匀统一,不要折指,要用耳朵去感受。

(三)踏板的运用

在该曲开头出现的是强力度八分音符和弦,随后紧接着是八分休止,因此,演奏者在弹奏此和弦时,配合使用“拍点踏板”。踩拍点踏板时,手脚要保持同时下落和抬起,手脚干脆利落,营造出坚定的效果,而在八分休止符时,应果断松开踏板,保持踏板既连贯又干净。在9~16小节,作曲家使用了很多的连线,这时要使用到“切分踏板”,表现出连贯的效果,要根据和声或旋律线的变化进行切换。演奏时先弹下音符,在音符奏响后迅速换一下踏板,再进入第二个音,切分踏板,同时要保证音符与音符之间不能断开或混乱,这就需要演奏者经过长时间的慢练与沉淀,最后达到手脚的默契配合。

在79~84小节处,是连接、补充段落,代表着呈示部的结束,预示着展开部的开端。这里作曲家使用了“pp”的力度记号,需要使用“弱音踏板”,弱音踏板是让声音达到极弱的效果,起到改变音色的作用。这里的三个小节是三组相同的音符,因此在演奏时要一层比一层的弱,好像思绪飘到了远方,又在朦胧中进入了一个新的主题,营造出声音在空中漂浮的效果。

在钢琴演奏中,踏板的运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踏板是为了音乐而服务的,是音乐的润色剂。正确地运用踏板,能更准确地表达作曲家的情感和音乐效果。

结语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生涯展现了作曲家三个时期的不同生活,从少年时代的意气风发到中年时代的病痛折磨,再到老年时代的孤苦伶仃,但是贝多芬从来没有被生活所击倒,而是不断地突破自我的极限,他源源不竭地创作灵感一直伴随他的创作生涯。笔者研究的钢琴奏鸣曲Op.90来自于贝多芬厚积薄发的创作中期,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古典主义传统的突破和创新,让钢琴这一独奏乐器展现了更多的戏剧性,并在音乐中展现了自身特有的英雄性。

这首钢琴奏鸣曲作为贝多芬进入晚期创作的门槛,不仅有中期创作的风格,也有晚期创作的肇基,其中双乐章结构、用母语作为速度术语标记等新颖的创作手法,都是贝多芬在作品中注入的巧思。

注释:

[1]顾冰倩.贝多芬的两乐章钢琴奏鸣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2]武君.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研究[D].青岛大学,2005.

猜你喜欢
触键奏鸣曲贝多芬
手机上的奏鸣曲
亦远亦近贝多芬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春天的奏鸣曲
钢琴演奏与教学中的触键技巧探究
饥饿奏鸣曲
试论钢琴演奏中触键对音色表现的影响
浅谈钢琴演奏中歌唱性触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