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翔
一、文字类
[【特征说明】]
文字类材料型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该题型一般是列出一种社会现实或现象、一段论述或论断、报刊、谚语、诗词等背景材料,备选项是对材料的判断和解释,要求学生对备选项中的解释是否与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相一致作出分析判断,并结合已有知识去解答问题的一种题型。
[【解题技巧】]
此类试题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首先要读懂材料,明确材料所反映的内容,抓住利于理解和解题的核心句子和词汇;其次要善于将材料的内容和教材的相关知识进行对接;最后将材料、教材、选项或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思考,找出正确答案。
[【题型练习】]
1.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是谓小康。”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发展阶段特征是( )
A. 国家、私有制开始形成 B. 社会动荡、王室衰微
C. 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D. 政权并立、政局纷乱
2. 史书记载,唐玄宗统治时期“天下雄富,京师米价,斛不盈二百……行人万里,不持寸刃”。以上现象描述的是(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开元盛世 D. 康乾盛世
3. 王建《凉州行》:“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诗句反映的主题是唐朝( )
A. 民族交融的加强 B. 农耕经济的发展
C. 社会风气的保守 D. 对外交往的频繁
4. 宋朝蔡襄说过:“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材料表明宋朝( )
A. 等级森严 B. 都市繁华 C. 重农抑商 D. 重文轻武
5. 诗词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下列诗词中,反映明代抗击外来侵略的是( )
A.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B.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 上报天子下救黔首,杀尽倭奴觅个封侯
6. 歌声中凝聚着历史,《红船向未来》唱到:一艘红船哎,南湖浪里来。经风雨历险滩,奋勇向前开。歌词反映的历史是( )
A. 新文化运动掀起思想解放的潮流 B. 五四运动彻底反帝反封
C. 中共成立促使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D. 北伐战争实现全国统一
7. “1936年底,《申报》对傅作义及其所部在红格尔图和百灵庙战役击溃日伪军的行动进行了连续报道。随着卢沟桥的枪声响起,《申报》对抗战予以了更多的关注和报道。”材料反映了近代报纸( )
A. 发挥了时代的舆论宣传作用 B. 促进了近代民族经济的发展
C. 体现出了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D. 反映了新旧并呈的发展特征
8. 土地改革后,“某地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的拉土垫地,把1 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这表明土地改革( )
A. 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物质保障
B. 变土地私有制为土地公有制
C. 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D. 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9. 16世纪时,“旧大陆”的牛、马、羊、大麦、小麦、葡萄及各种蔬菜种子源源进入“新大陆”;与此同时,“新大陆”的玉米、花生、土豆、可可等也陆续传入“旧大陆”。上述材料可用于直接论证的主题是( )
A. 资本主义的发展 B. 丝绸之路的拓展
C. 殖民争霸的加剧 D. 世界物种的交流
二、图片类
[【特征说明】]
以历史文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地图、漫画等为依托,综合性地考查多项能力,既考查图片的处理能力,也考查原因分析的历史解释能力,对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特征和逻辑推理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
[【解题技巧】]
解答此类试题,对图片要“三看”:一看图片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片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片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对被选项要“三思”:一思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排除不符合图片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思是否符合题干要求,去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三思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紧要的。
[【题型练习】]
10. 右下图所示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据此推测( )
A. 河姆渡人会制作简单的乐器
B. 河姆渡人使用天然漆
C. 当时陶器制作技术达到巅峰
D. 河姆渡人已饲养家畜
11. 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一座研究中国文字的专题博物馆,全馆分多个展览单元。右面文物最适宜放入的展览单元是( )
A. 甲骨记事 B. 字法自然
C. 钟鼎千秋 D. 由隶到楷
12. 地图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圖所示历史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 李冰修建都江堰 B. 张骞通西域
C. 鉴真东渡 D. 玄奘西行
13. 右图是一幅历史漫画。它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应是( )
A. 义和团运动
B. 武昌起义
C. 南昌起义
D. 秋收起义
14. 下图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某一阶段的战争态势示意图。这一阶段的特点是( )
A. 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 B. 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C. 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D. 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
15. 下面两幅画是我国近现代不同时期的绘画,对其反映的共同内涵,解读正确的是( )
A. 都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力量
B. 都反映了全民族坚持抗战
C. 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热情
D. 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特点
16. 右图是1955年发行的一枚邮票,该邮票纪念的事件( )
A. 捍卫了新中国安全
B. 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C.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 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17. 右图是某同学为某历史研究主题活动所绘制的漫画。该漫画反映了(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
B. 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C. 殖民地人民的英勇反抗
D. 欧洲各国开展军备竞赛
二、图片类
[【特征说明】]
以历史文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地图、漫画等为依托,综合性地考查多项能力,既考查图片的处理能力,也考查原因分析的历史解释能力,对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特征和逻辑推理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
[【解题技巧】]
解答此类试题,对图片要“三看”:一看图片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片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片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对被选项要“三思”:一思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排除不符合图片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思是否符合题干要求,去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三思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紧要的。
[【题型练习】]
10. 右下图所示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据此推测()
A. 河姆渡人会制作简单的乐器
B. 河姆渡人使用天然漆
C. 当时陶器制作技术达到巅峰
D. 河姆渡人已饲养家畜
11. 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一座研究中国文字的专题博物馆,全馆分多个展览单元。右面文物最适宜放入的展览单元是()
A. 甲骨记事 B. 字法自然
C. 钟鼎千秋 D. 由隶到楷
12. 地图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所示历史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 李冰修建都江堰 B. 张骞通西域
C. 鉴真东渡 D. 玄奘西行
13. 右图是一幅历史漫画。它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应是()
A. 义和团运动
B. 武昌起义
C. 南昌起义
D. 秋收起义
14. 下图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某一阶段的战争态势示意图。这一阶段的特点是()
A. 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 B. 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C. 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D. 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
15. 下面两幅画是我国近现代不同时期的绘画,对其反映的共同内涵,解读正确的是()
A. 都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力量
B. 都反映了全民族坚持抗战
C. 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热情
D. 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特点
16. 右图是1955年发行的一枚邮票,该邮票纪念的事件()
A. 捍卫了新中国安全
B. 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C.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 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17. 右图是某同学为某历史研究主题活动所绘制的漫画。该漫画反映了()
A.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
B. 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C. 殖民地人民的英勇反抗
D. 欧洲各国开展军备竞赛
三、数据类
[【特征说明】]
此类选择题,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而且直观精炼,主要以表格、饼状图、柱状图、曲线图等形式呈现一组或几组数据,其内容侧重于反映数据的变化,要求能够从数据的变化中探究出结论,其设问角度多是对原因、作用、影响等方面的考查,是近年来中考试题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题型之一。
[【解题技巧】]
解答此类试题,主要分三步: 第一,要注意数据标题,一般来说标题是直接反映主题内容的地方,其中蕴含了数据的知识内容;第二,要从设问角度解读数据,观察数据的升降起伏的趋势和对应的时间段;第三,要将数据信息、选项和所学知识“三位一体”进行综合思考分析判断,选出正确答案。
[【题型练习】]
18. 清朝前期人口总数和人均土地的占有情况(如下表)。该表格数据反映了()
A. 自然经济瓦解 B. 农业发展停滞
C. 垦荒运动见效 D. 人地矛盾突出
19. 下表反映了1894—1897年清政府新设军事工厂的概况,对此表格的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A. 19世纪晚期洋务运动获得新发展
B. 甲午战争影响了中国军事工业的布局
C. 清政府开始了军事近代化的步伐
D. 国人普遍认识到国防近代化的重要性
20. 下图是1936—1938年美国“工程兴办署”吸收的失业人员占总失业人数的比例情况。由此可知,“工程兴办署”()
A. 落实“以工代赈”政策 B. 解决了社会失业问题
C. 保障了工人的基本权利 D. 遏制了通货膨胀现象
21. 下图所示事件对二战后世界形势产生的影响是()
A. 导致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 B. 形成了新的世界经济秩序
C. 促进了“万隆精神”的形成 D. 冲击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
22. 下图是1970—1991年美国、西欧、日本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图中数据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是()
A. 使欧洲成为了世界霸主 B. 世界格局呈多极化趋势
C. 使日本擺脱美国的控制 D. 使美国的实力大大下降
23. 下图显示出东汉末年和盛唐以后的人口数量出现剧烈下降现象,其共同原因主要是()
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示意图
A. 战乱频繁 B. 国家分裂
C. 自然灾害 D. 统治残暴
24. 右图为1840—1920年英国农业人口变化示意图,导致图中所示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殖民战争
B. 资产阶级革命
C. 工业化
D. 第一次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