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模拟题(一)

2024-05-11 13:15:42高霞
《学习方法报》历史中考版 2024年48期
关键词:强国材料

高霞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

A. 原始农业,蓬勃发展 B. 手工生产,技艺精湛

C. 陶器文化,历史悠久 D. 瓷器制造,影响广泛

2. 西晋、十六国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大部分都从事农耕,还有的学会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艺;内迁的各族领袖大都仰慕中原文化,有的认为自己是黄帝、大禹的后代。这反映了( )

A. 黄河流域实现统一 B. 孝文帝改革的结果

C. 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D. 民族交融文化认同

3. 某学者认为,科举制最重要的功能是促成一个不靠出身而以考试入流的官僚阶层取代世袭的封建贵族阶层。该学者意在说明科举制( )

A.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 注重依据门第选拔官员

C. 是历朝唯一的选官制度 D. 限制考生自由发表观点

4. 宋代的书籍种类繁多,包括儒家典籍、史书、诗词文集、宗教典籍、日历和版画等。据此可知,宋代( )

A. 科技领先世界 B. 印刷技术发达

C. 对外贸易繁荣 D. 科举制度完善

5. 某同学在探究清朝对外政策时使用了史料实证的方法。下图中乾隆皇帝的谕令表明当时清政府( )

A. 禁绝一切中外交流 B. 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C.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D. 鼓励民间对外交往

6. 19世纪中期,英商可以携家眷在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城市居住。与这一现象相关的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7.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这一主张最有可能出自( )

A. 李鸿章 B. 康有为 C. 孙中山 D. 陈独秀

8. 中央红军从长征初期的一系列失利到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最终到达陕北。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 )

A. 借鉴了苏联成功经验 B. 创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C. 加强了民主法治建设 D. 坚持了实事求是的路线

9. 经过百年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华民族正一步步实现着伟大复兴,其中的关键是“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实现了国家独立与富强。其中“中国新生”是指( )

A. 新中国诞生 B.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 抗日战争胜利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0. 1971年前10个月,尼日利亚、科威特、喀麦隆、圣马力诺、奥地利、比利时、伊朗等9国先后与中国建交。该局面的出现( )

A. 得益于中美关系正常化 B. 说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号召力大

C. 取决于改革开放的影响 D. 有助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1.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通信条件的限制,古代文明的地域范围大多有限,主要存在于大河流域,究其原因,大河流域( )

A. 自然资源匮乏 B. 适合农业耕作 C. 文明成果多元 D. 文化积淀厚重

12. “到1775年战争爆发时,多数北美人决定与英国断绝联系,宣布成立一个独立国家。次年,他们宣布独立。”北美人“宣布独立”的方式是( )

A. 发动“光荣革命” B. 通过《独立宣言》

C. 迫使英国承认独立 D. 攻占巴士底狱

13. 华盛顿被称为“国父”,圣马丁被称为“自由的奠基人”,玻利瓦尔被称为“解放者”,甘地被称为“圣雄”。这是因为他们( )

A. 领导了民族解放运动 B. 参与了资产阶级革命

C. 主导了国际秩序建立 D. 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

14. 2002年,欧元纸币和硬币正式流通,被誉为“口袋里的欧洲”,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欧洲意识”。这反映了( )

A. 欧洲政治一体化进程已开启 B. 欧元有助于加强民众的情感认同

C. 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已完成 D. 欧元凸显了民众重要的身份地位

15. 右图反映了工业革命的三个阶段。据此可知( )

A. 劳动者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

B. 科技理论支撑技术进步

C. 科技发展带来生产方式变化

D. 信息化普及贯穿全过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16. (16分)小貨币,大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文物(部分)

材料二 纸币最早出现在我国宋朝的四川成都,绝非偶然。因为当时宋朝的经济发展居于世界最先进地位,四川成都又是宋朝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成都生产质地精良的麻纸和先进的雕版印刷技术,为用相同的纸张印造图案精美、复杂、别人难以仿造的纸币提供了技术条件。

——摘编自黄育玲《纸币的产生与印刷术》

材料三 明初以铜钱、纸钞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但纸钞因政府不能控制投放量而导致信用下降,渐至名存实亡,铜钱则因币材缺乏,铸币量难以满足流通的需要。明朝中期,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恰好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政府规定赋税折银征收,这说明民间使用白银已比较普遍,清代历朝都铸造铜钱,并在云南等地大力开采铜矿,但仍不能完全解决币材问题,同时用银之势也已不可遏制,因此在流通领域仍然是“用银为本,用钱为末”。大额交易通用白银,政府财政也以白银为计算单位。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中的出土文物,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用材料一中的信息加以说明。(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四川成都地区出现纸币的条件。(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的货币使用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并概括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6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货币发行的认识。(2分)

17. (12分)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俄国)农奴解放宣言的内容,一言以概之,即“无偿获取人身权”“有偿获取土地权”。

——摘编自森谷公俊等《讲谈社·兴亡的世界史》 政府取消土地买卖的禁令,成为建立现代土地税的第一步……《地税改革条例》实施后,农民的土地被剥夺,过剩人口逐渐形成了劳动力市场。

——摘编自赫伯特·诺曼《日本维新史:日本明治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

材料二

[列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提出恢复国民经济应从农民经济生产着手,应从改变粮食政策开始……实行粮食税,必然会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粮食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农村市场也因而扩大。

——摘编自穆中杰《论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粮食法治思想》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农业发展受到影响……总的看来,《农业调整法》的实施缓和了农业的紧张形势。据统计,到1941年以前,农民从销售产品和政府津贴中每年平均获得48亿美元的纯收入,这个数字是1932年农业纯收入的2.5倍多。

——摘编自沈亚南《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现代化新模式》 ]

材料三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要铆足干劲,抓好以乡村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摘编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材料一分别反映了俄、日改革的哪项具体措施?(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两次改革的相同之处,并简述其相同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业强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间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关注“三农”方面进行了哪些农村政策性调整?(4分)

18. (12分)不同的道路,从不同角度见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成就。九年级某班同学以“道路”为主题进行了下面的探究性学习,请你一起参与并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 研究城市道路——体会革命精神】

材料一

[城市 道路名称 武汉 首义路、黄兴路 延安 遵义大街、长征路 北京 佟麟阁路、赵登禹路 上海 晋元路、瑞金路 ]

(1)许多城市道路的命名与中国革命中的历史事件或人物相关,请从材料一的表中任选一个,解释其命名的原因。(2分)

【任务二 梳理交通道路——探究发展历程】

材料二

[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欧美各国纷纷仿效。][第一阶段][1876年,英国人修建中国第一条营业性质铁路。

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通車。

1909年,中国人自主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通车。][第二阶段][1916年,美国铁路里程40万公里。

1949年,中国铁路营运里程2.1万公里。][第三阶段][2021年,中国高铁里程4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第四阶段]

(2)材料二呈现了铁路发展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在第二阶段中国铁路出现许多“第一”?并据此概括中国铁路发展的特点。(4分)

【任务三 阐释创新道路——见证中国力量】

(3)大国崛起过程中的道路创新实践引发了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带来了人类改造国家和社会的新方式。请从下面关键词中任选三个,以“创新·崛起”为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猜你喜欢
强国材料
追逐强国梦,奋力勇向前——北京冬奥会随想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小主人报(2022年1期)2022-08-10 08:29:08
茅以升 立强国之志 建强国这桥
焊接材料
建筑与预算(2022年2期)2022-03-08 08:40:42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心声歌刊(2022年6期)2022-02-14 13:20:22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用各种材料来制版
少儿美术(2019年10期)2019-12-14 08:08:34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商周刊(2018年18期)2018-09-21 09:1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