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鑫
[热点说明]
2024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纪念日。25年前,一首《七子之歌》拨动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心弦。“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成为迎接澳门回归的“主题曲”。25年后,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下,澳门政治发展、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民生改善、文教进步,爱国爱澳成为核心价值。尽管回归后的澳门也曾遭遇了非典疫情、金融危机、咸潮倒灌、台风灾害、新冠疫情等严峻挑战,但在祖国的支持下,澳门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一次又一次转危为安,持续破浪前行。
[知识链接]
1. 显性考查热点涉及知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问题的由来及其回归祖国;澳门问题的由来及其回归祖国;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三次分离,新中国成立后对台政策的发展,海峡两岸的交往,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比较。
2. 隐性考查热点涉及知识
(1)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及巩固的史实,特别是中央政府对西藏、新疆、台湾等边疆地区的管辖。
(2)近代中国领土主权遭受破坏的史实:近代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领土;巴黎和会上,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全部转给日本;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东北,成立伪满州国等。
(3)近现代中国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促进国家统一大业的重要史实:左宗棠收复新疆;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的外交努力;西藏和平解放;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4)世界近现代史上关于领土与国家统一方面的重要史实:美国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 “废藩置县”;一战后欧洲版图的变化;德国的分裂与统一;朝鲜的分裂;苏联的建立与解体。
[认识升华]
1. 香港、澳门回归是“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典范,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力争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认识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则两利,分则两损。
2.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一个主流,是长期的,是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的;分裂是支流是短暂的,是不利于中华民族发展的。中国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政权都在历史的长河中为维护国家统一,捍卫民族主权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
3. 国家统一与领土主权密不可分。统一既是国家经济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础与基本前提,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古今中外,不少国家都曾面临分裂危险。但凡坚决打击分裂势力、维护了国家统一者,都使得国家日益繁荣昌盛,反之国家则往往会走向衰败。
[试题链接]
1. 从元至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下面的示意图展示的是这一时期,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脉络,其中“△”处应是()
[宣政院][元朝] [册封“达赖喇嘛”][清顺治时期][册封“班禅额尔德尼”][清康熙时期][清雍正时期][△]
A. 西域都护 B. 澎湖巡检司 C. 伊犁将军 D. 驻藏大臣
2. “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从世界历史来看,有哪个政府制定过我们这么开明的政策?我们采取这个政策解决香港问题,完全是从实际出发的,是充分照顾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材料中的“这个政策”是()
A.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 我们要增强澳门同胞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特别行政区管治团队必须是立场坚定、担当作为、为民爱民、有感召力、有责任心的爱国者。由此可知,我国治澳的原则是()
A. 高度自治 B. “爱国者治澳” C. 政治协商 D. 共同繁荣
4. 1861年,南方军队挑起内战后,林肯说:“我对奴隶制和有色人种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我相信那样做有助于拯救联邦。”这表明林肯领导美国内战的主要目的是()
A. 摧毁英国的殖民统治 B. 建立联邦制共和国
C. 维护联邦国家的统一 D. 力图解放黑人奴隶
5. 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旋律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問题。
材料一 秦统一后,在秦政权的内部和外部都普遍而客观地存在着潜在的分裂因素,主要是传统的分封思想和地域文化区别。
——摘编自魏明枢《论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历史影响》
材料二 元代行省制度的建立,不仅从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对中国行政区划的变革和政治体制的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行省制度的确立,无疑将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进一步扩展到了边远地区,加强了中央和地方、中原和边疆的联系。元朝通过行省制度,加强了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增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摘编自段红云《略论元朝的统治政策对中国民族发展的意义》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政权消除“分裂因素”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行省制度的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加以阐释。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提示:此类试题应从三个方面组织答案,一是“为什么”,即原因;二是“是什么”,即名称、内容等;三是“怎么样”,即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