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涛
通览新课标不难发现,中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五大类,分别是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具体来说,政治认同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道德修养是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观念是行为的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体现,责任意识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这五大类核心素养要求不仅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更是教师课堂教学与知识架构的核心要点。教师只有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策略,才能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协同发展。
营造教学氛围,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一门学科知识,还要传授学生价值观念,培养法治意识和道德素养。如何将这门学科上得高效且有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道德与法治所讲授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亲身经历、生活故事、历史事件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道德和法律知识,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并鼓励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例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某个社会热点事件,帮助他们理解公平、正义、民主等价值观。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新媒体,多措并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学习思维,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设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式
教学目标的落实有利于提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抓住教学的重点,准确把握教学的难点,是落实核心素养、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设定教学目标,在优化教学方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例如,在《做守法的公民》这一单元中,教学目标包括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严肃性,明确法律的作用,以及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在选择教法时,要灵活多样,并对教法展开创新探索,对教学形式进行优化处理,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创造良好条件。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采用模块分析法,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道德和法律知识,也可采用情境再现法,加深学生的认知。例如,在讲解某个法律案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案例中的情境,从而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知识应用能力。
提升教师素养,践行理论知识
教师自身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每位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本学科的理论源于课本,但最终必将落地实践,指导生活。教师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过程中务必积极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从社会中汲取生活的养料,在实践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因此,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好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深化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标改革的逐步深入推进,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各学科教育教学的重点。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三观”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不断加强教法研究与课堂架构的探索,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高效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创设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在设定清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中的方式方法,在教学相长的基础上,将课本知识要点与生活实际相连,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不断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素质修养。
(責编 桑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