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尚君
由于面向的是大众读者,所以文章必须深入浅出、曲折生动,但又不能进行任何虚构,可以有联想与自我判断,但不能任意发挥、不着边际——这是我对自己确立的一个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好在我已经有了40多年文献考订的积累,基本能做到尽可能地接近历史真相,还原诗人真实的生命历程和独特的性格禀赋。
我有三个坚持:第一,坚持全面占有并仔细阅读文献、文本;第二,坚持文史融通的立场;第三,坚持现代传记文学的立场。
全面占有并仔细阅读文献、文本,就是要充分利用前人研究的成果,这既包括当代学者的成果,也包括充分利用我自己的资料积累。近年来不少学者呼吁要重视经典、重视文本,我是十分赞同的。但是,经典中只有极少数作品是一经发表即获得广泛认同的,比如李白的《蜀道难》、白居易的《長恨歌》,大多数都是在后人的阅读、称赏和拟写中慢慢成为经典的,后人的理解和作者自身的本意往往存在巨大的差异。孤立地看一篇作品,当然会得到部分的认知,但如果将全部作品联系起来阅读,就会有更深刻的了解。
坚持文史融通的立场是因为,世界本来是不分学科的,任何人生活的时代都有它的特殊性。这个时代的人们如何生存、如何思考、如何表达,有时是不便也无法在一篇文章里写明白的。
你一定不要把唐代社会理解成一个充满诗意的社会,恰恰相反,唐代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精英阶层与庶民阶层泾渭分明。了解了唐人真实的生活环境,我们才能真正读懂唐诗。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里这样写道:“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杜甫觉得自己作为社会特殊阶层,不要缴纳赋税,不要服兵役,生活尚且糟糕成这样,那些务农、当兵的社会底层人,该如何活得下去?所以,杜甫在诗的末尾感慨“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直言社会矛盾已经激化到即将爆发的程度了。杜甫的苦难和庶民阶层的苦难并不相同,这句话由杜甫之口讲出,是多么了不起。
坚持现代传记文学的立场,是受我的恩师朱东润先生的影响。朱先生认为英国传记文学的特点是真实、全面而生动地写出传主一生之经历和事功。在英国古典时期,这类著作都附有极其繁多的文献与复杂的鉴别。我年轻时虽心向往之,但才力不逮,加上近十年困于唐诗校订,难以集中精力、时间专治一家。近几年,在整理编撰文献的工作中,好像逐渐具备了这种能力,希望能借《我认识的唐朝诗人》一书的写作,将唐人和唐诗融为一体,展现人物的多面性,力求从可靠文献的反复对比阅读中提出一些见解。
(来源:《解放日报·读书周刊》2023年0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