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伟,迟 翔,胡少丹,程泽鹏,许馨月
2019年4月,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13个部门联合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会议强调,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打赢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1].新医科是国家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要求,提出的从治疗为主到兼具预防治疗、康养的生命健康全周期医学的新理念,是为应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教育领域提出的“四新”之一.新医科建设立足于“新”,以临床实际问题为导向,结合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着力培养能够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医学领域前沿问题的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2].中医学专业临床实践教学是高等中医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养成临床思维,弥补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间的鸿沟,是培养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临床医务工作者的重要途径.“新医科”的创新性要求教学形式要多元化、具有互动性、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其个体化需求,对临床实践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医学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提出了混合式教学模式[3].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与网络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利用各种优质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4].评价是伴随着教学活动即时开展的,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习,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通过评价分析哪些是共性的,哪些是个性的,进而找准教学起点,制定新的教学方案和个性化辅导方案[5].
以往临床实践教学中,实习基地结合教学大纲、教学标准、教学计划等,单一对医学生进行最终考试形成终结性评价,即传统的教学评价.临床实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既往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技能,再将其运用到临床实际当中.采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即终结性教学评价,只能体现最终的教学反馈,缺少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即时反馈,教师无法及时帮助学生调整和提高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及时反馈,才能指导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性评价,最早由美国教育学家斯克里芬于1967年提出,与终结性评价以最终分数来评价教学质量不同,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即刻、动态、多次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反馈,用以激励和改进学生学习[6].国内外学者在形成性概念评价提出后,进行了大量研究,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即使我国在形成性评价的领域内研究起步相对滞后,但是多学科覆盖的研究势头发展迅速.目前关于医学教学领域形成性评价的研究在评价方案与体系构建等方面相对薄弱,更加集中于研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可尝试将形成性评价融入临床实践教学中并与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相结合,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通过“以评促建”,以期优化临床实践教学手段,开拓中医学专业学生临床诊疗思维,提高临床实践技能,增强综合能力,进而培养“新医科”背景下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中医学临床人才.
研究对象为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实习学生,年龄为22~24岁.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2021年3月至2022年6月在临床实习的研究对象共36名,设置为对照组,采用以终结性评价为结果的线下传统教学模式,并完成终结性考核及评价.2022年7月至2023年12月在临床实习的研究对象共36名,设置为实验组,采用融入形成性评价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临床实践教学各环节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在教学结束后进行终结性评价,比较两种临床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
1.2.1 对照组
(1)研究对象跟从教师进行病房查房、门诊出诊等日常诊疗工作.
(2)研究对象参与由教师开展的教学查房、专业知识讲座、病历讨论、技能操作等教学活动.
(3)研究对象实习结束后参加理论考试、病历书写考核、临床技能考核,考试成绩采取百分制,研究对象同时参与问卷调查.
1.2.2 实验组
实验组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实验组研究框架图
具体方法:
(1)研制混合教学大纲:课题组成员制定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实践教学大纲(突出中医特色)、内容及评价方法(形成性评价及终结性评价),包括文字教学内容、图片、PPT、视频等.
(2)分类开展临床混合教学方式及评价方法(形成性评价).
【理论知识学习】
学习内容:血液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规范化诊疗过程.
课前:线上采用“预习-摸底测验-学情分析”模式,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学习资料,线上授课前2天于网络平台发放并安排预习任务,时长1天,预习部分结束后对所有学生进行摸底测验以考察判断预习情况,考试形式为闭卷答题,考试后由授课团队对摸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将学生自主学习的共性问题及差异化问题可视化,以学情分析方式形成反馈.
课中:线下授课期间采取“讲课-提问-及时反馈”模式,根据预习摸底阶段所得到的反馈结果进行针对性授课,内容尽可能涵盖学情分析中的共性问题,主体部分讲解后酌情对个体性问题进行解答,教学过程中穿插互动提问,进一步巩固知识薄弱环节.
课后:采用线上“测试-评价-反馈”模式,课后通过线上平台对学生进行回顾性测试,方式为闭卷考试,题型涵盖主观和客观两部分,该测试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课上知识理解、记忆、运用三个维度的情况,由授课团队进行批阅赋分,差异化问题由团队成员采取一对一方式沟通解答,共性问题由团队整理后归入下次线下课程中,由授课教师进行讲述,在教师评价及测验性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一对一评价.
【技能训练】
学习内容:以该院实训中心的骨穿教学模型为操作对象学习骨髓穿刺术.
课前:线下模拟演练前2天通过网络平台向学生发放骨髓穿刺教学视频,视频由授课团队录制,内容囊括医患沟通、术前准备、操作步骤、术后整理及注意事项,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定时开放实训操作室,安排学生分组演练,评价表与操作视频同时线上发放,学生小组模拟演练后进行成员互评,填写评价表,由组长收取后上交.
课中:授课地点为实训操作室,实训教师先通过课件讲解骨髓穿刺术理论部分内容,后用骨穿教学模型讲授该操作,实践操作需讲解两次,为学生分别展示患者冠状面及矢状面的操作流程,授课期间穿插临床案例讲解,增强学生对实际应用的感知度.授课过程结束后进行操作练习,学生分组进行,时长30分钟.教师给予指导答疑,并总结学生常见问题;考核部分由授课小组其他成员完成,形式为讲述和操作同时进行,按骨髓穿刺评分表进行打分.评价方法:考核主体内容包括准备、体位、消毒、铺巾、局麻的无菌操作、穿刺操作,此外需评价学生操作仪态、沟通态度及流程安全性.
课后:详细评价学生操作的不足之处,课后开放实训操作室,以便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填写自我评价表.跨空间网络平台为学生与老师提供了交流的载体,为师生间答疑解惑提供了便利性.
【临床实践】
学习内容:问诊、身体检查、病历书写、制定诊疗方案.
课前:通过网络平台提前2天发放教学查房相关病历资料,布置对病历内容的相关学习,如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辅助检查判读、鉴别诊断等,要求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接诊,书写首次接诊病程,评价表与病历资料同时发放,由学生小组成员相互评价,评价表及首次接诊病程由组长收取后统一上交.
课中:采取线下“老师指导-模拟临床实践-评价反馈”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实习周期内教师诊疗过程中(门诊出诊、病房查房)随机逐次逐个选择学生进行模拟临床实践,指导学生针对性对患者进行问诊、身体检查(包括中医望闻问切),以期快速掌握诊断资料,并进行病历书写,给出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综合上述教学活动结果分别进行临床实践评价、病历书写评价、诊疗方案评价.
课后:遵循“线下测验结果反馈-学生再训练(改进)-自我评价-线上教师反馈”模式教学.由线上平台发放评价表,详细评价学生接诊流程中的不足之处,要求学生课后练习后再次进行组间模拟训练,训练内容与课上测验内容相同,并由学生自行填写评价表,除打分外需对流程进行评价,培养学生临床自主思考能力.
(3)学生综合能力考核(终结性评价).
考核内容:①理论考核,采用闭卷方式笔答,考核理论授课内容.②临床操作技能考核(包括模拟临床实践、骨穿操作考核).③病历书写.满分采取百分制.
同时以上各方面均采取问卷调查方式评价临床实践教学模式的满意度.
将两组学生成绩运用Excel建立数据库,通过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T检验,不符合则采用非参数检验,P<0.05则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差异显著.
两组学生的成绩分布见表1.实验组取得成绩的平均分高于对照组.95分及以上的成绩记为优秀,85分至94分之间的成绩记为良好,75分至84分的成绩记为中等,74分以下记为差.试验组优秀区间(25.00%)、良好区间(52.78%)占比均高于对照组,成绩为差占比(5.56%)低于对照组.在全体成绩的比较中Z=-2.833,P=(0.005)<0.05,有统计学意义上的优势.
两组学生的满意度反馈见表2.理论考核方面:实验组对融入形成性评价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持非常满意、满意态度的学生人数占比为100.00%;对照组对传统教学模式持非常满意、满意态度的学生人数占比为88.89%.临床技能方面:实验组对融入形成性评价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持非常满意、满意态度的学生人数占比为100.00%;对照组对传统教学模式持非常满意、满意态度的学生人数占比为83.33%.病历书写方面:实验组对融入形成性评价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持非常满意、满意态度的学生人数占比为94.44%,对照组对传统教学模式持非常满意、满意态度的学生人数占比为80.56%.由此可以看出,在理论考核、临床技能、病历书写方面学生对于融入形成性评价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评价均高于对照组.同时学生对于融入形成性评价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接受度也高于传统教学模式.
表2 临床实践教学模式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
融入形成性评价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临床实习学生的考核成绩.根据表1的结果,实验组的优秀率、良好率、中等率均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运用融入形成性评价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毕业实习阶段学生临床实践教学成绩具有促进作用.由表2可知,对融入形成性评价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接受程度表示非常满意及满意的学生占97.22%,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更受欢迎.
网络时代背景下,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及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资源与途径,传统的授课方式存在的诸多壁垒可借助信息工具进行突破.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新兴教学模式,相应平台的搭建和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缓解师生沟通的局促感,强化学生对自身学习进程的掌控,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现代教育思想.采用多元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随着多学科融合交汇,以网络信息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在获得广泛认可的基础上得到逐步应用.全面大规模在线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如云端课堂、电子签到等在线教学已经成为常态.在此基础上,以新医科为核心内容的教学体系的构建充分体现了传统医学教育的先进性与时代性,通过寻求医文、医工、医理相结合的教育,实现医学教育的大改革.同时,通过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发挥高校与社会及行业之间的协同作用,将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质量融入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中,满足新医科人才培养需求,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研讨混合教学模式是对国家医学教育重大改革的现实回应,能够为筑牢产业全面振兴的医学板块蓄势赋能.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加入形成性评价,及时对学生进行问题反馈,学生能及时了解自身理论水平及临床实践能力,进而及时进行调整改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临床诊疗思维能力及专业技能.对于教师而言,在繁忙的医院临床工作中,及时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以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和盲区,即时作出调整改进,有利于达到教学质量高效、重点突出.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多元化评价模式可以促使双方不断进行动态调整改进.这种以新时代新的教育理念为引领,借鉴最新的教育评价方式,从一线教学的视角回应改革关切的教育模式,能够借重点推动新医科建设的改革东风,着重从教育的评价维度展开研究,成功将形成性评价融入临床实践教学中,并与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相结合,有效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通过“以评促建”,深化中医临床实践教学改革,在“新医科”背景下助力中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