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萌 章小纯
本文引用: 李萌萌, 章小纯. 中医药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探析[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 44(4): 701-705.
〔摘要〕 中医药文化蕴藏着深厚的哲学理念与生命智慧,使之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存在理论上的恰切性,应当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三重维度上进行全面的考察。从历史维度上来看,中医药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从现实维度上来看,中医药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内容、育人方法、育人功能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从未来维度上来看,中医药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不仅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的客观需要。
〔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24.04.028
Exploration of integrating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nto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schools
LI Mengmeng, ZHANG Xiaochun*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208, China
〔Abstract〕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contains profound philosophical ideas and life wisdom, making it theoretically appropriate to integrate into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schools. A comprehensive view should be taken from the triple dimensions of history, reality, and future. From the historical dimension,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s rooted in the fertile soil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the realistic dimension,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highly compatible in terms of educational contents, methods, and functions; from the future dimension,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schools is not only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inheritanc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but also an objective need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school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教育是文化傳承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中小学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教育,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1]中医药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当对其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
1 历史维度:中医药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力和思想源泉,也是中华民族立身之根本。中医药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系统地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核心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其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贵中尚和”的智慧之道、“医乃仁术”的独特本质都烙刻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印记。
1.1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
纵观中国古代哲学史,天与人的关系问题始终受到普遍关注与重视。孟子提出了最早的“天人合一”观:“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但对于天人合一这一命题,他并未明确提及。最早明确提出这一命题的是北宋的张载,他在《正蒙·乾称篇》中提到:“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张载认为人可以通过才智对客观规律有所认识,反过来,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又能够使人变得聪慧。天人合一的含义随着历史的变迁,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阐述,它不仅包含着神秘的神学目的论内容,也包含着自然之天与人类关系的内容。中医学受古代天人合一观的影响,主要从自然之天与人的关系角度研究天人关系以及人的生命活动,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参”这一命题,并对天人合一的原理以及天人之间相互影响的表现作出了系统的阐述。中医学认为自然、社会和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是宇宙分化的产物,个人是社会的一份子,人体会随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因此遵循天地变化之道才能合乎天地自然之理。
1.2 贵中尚和的智慧之道
中国古代哲人很早便意识到事物与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之间存在着协调统一的关系,并在不断演化与发展中形成了“贵中”“尚和”的中和思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代表着中庸、中和,是用以表达阴阳平衡统一的根本规律以及人类修养最高境界的哲学范畴;“和”则代表着和谐、融洽,用以表达万事万物的最佳状态以及人类向往的理想境界。在中国哲学和文化发展史中,“中和”一词最早出现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中”与“和”是天地运行的根本,达到调和致中的境地,宇宙万物则能各得其所、自然运化。中和思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在众多中医学说中均有所渗透。如中医阴阳学说认为健康的人需要同时具备机体自身的阴阳平衡、机体与环境的陰阳平衡两个条件,若是阴阳失衡,脏腑运作、气血通达就会受到影响,人体便从健康状态转向病理状态,应当通过各种方法调和阴阳气血,将机体从“中和”的无序状态转为有序状态。
1.3 “医乃仁术”的独特本质
“医乃仁术”意指医学是施行仁爱的术业,它是儒家仁爱思想与医学本质的结合。“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最早出自《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强调人不仅是被爱的客体,同样还是施爱的主体,每个人都应该做到尊重、理解和关心他人,实现推己及人的爱。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仁爱思想,提出了“仁术”说。“仁术”一词最早见于《孟子·梁惠王上》:“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它认为“仁”是“术”之根本,“术”是“仁”之体现。儒家仁学思想哺育了无数历代医家高尚的道德情操,对中医学仁心立术医德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几千年来,中医学始终认为习医、行医的前提是存仁爱恻隐之心,有仁爱之心才有仁爱之德,有仁爱之德才能修炼成仁爱之术。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便强调了这一点:“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2 现实维度:中医药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中医药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这种契合性在育人内容、育人方法、育人功能上均有所体现。“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2],二者的契合是中医药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前提。
2.1 中医药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内容具有契合性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医药文化与其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相辅相成,逐渐发展成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文化在哲学理念、人文精神与价值取向等多层面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内容相契合。
其一,中医药文化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智慧,体现了深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辩证唯物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对于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事物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3]。如中医学气学理论把“气”看作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体现了深刻的物质观思想。又如中医学变易思维将生命、健康和疾病看作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变化的过程,认为在处理人的生命问题上要根据环境、时间等情况的变化以及机体的不同作出改变,体现了深刻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其二,中医药文化蕴含着良好的道德理念,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多种优良品质。中医药文化中包含着对医者、对他人、对天地万物的价值立场与价值态度。对自身而言,中医学认为应当“正己”,历代医家格外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注重通过内省、克己等方法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修养;对他人而言,中医学秉承“仁爱”的核心价值理念,认为医者应当存恻隐之心,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应真正做到“视彼犹己”,竭尽全力地帮助患者脱离病痛;对天地万物而言,中医学持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融于天地万物中,应当遵循自然法则,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医药文化中展现的众多道德理念能够引导学生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与思想政治教育中道德观的教育内容相契合。
其三,中医药文化蕴含着崇高的理想信念,彰显了济世救民的坚定价值追求。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涵盖了人生理想、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与人生态度的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学生树立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坚定信念。历代中医医家秉承济世救民的坚定理想信念,在行医之路上不避险巇、不慕名利,将毕生心血投注于普济苍生之道。东汉医家张仲景绝意宦途,精研医道,创立“六经辨证”体系;明代医家李时珍阅书八百余家,遍及大江南北考察本草,著成《本草纲目》;唐代医家孙思邈三拒封官,医济苍生,用尽毕生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育人素材,使之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同样能够激励学生践行初心使命,勇担时代重任。
2.2 中医药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方法具有契合性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4],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以人为本、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执和致平等理念对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方法的改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其一,以人为本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之一。《黄帝内经》指出:“天复地载,万物备悉,莫贵于人。”这为中医学“以人为本”的医学传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医学把健康与疾病定位于人,从完整的原生态的人的角度来诊治疾病,注重对个体生命的关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把学生看作是具有主体地位的教育参与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采取灌输式的方式,很难使教育内容真正入脑、入心。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面向人群、通往人心的工作,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才能更好的成就人、塑造人。因此,我们应当将中医药文化当中的人学理念充分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方法中,以此深入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路向。
其二,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一直被视为是中医学区别于其他医学的特征性标志,也是中医学的优势和精髓所在。中医学整体观念,一方面把人看作是生物人,强调机体自身的完整性;另一方面把人看作是自然人、社会人,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中医学诊治疾病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同病可异治,异病可同治。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是人,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与个别差异性。因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要注重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另一方面应当根据受教育者的认知能力、个性特征、智趣天资等诸方面的不同施以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这与中医药文化当中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念不谋而合。
其三,“执和致平”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灵魂。中医学认为脏腑经络机能调和、精神心理活动正常、机体适应性良好,人体才能保持“平和”的健康状态,生生之机才能盛而不衰。若外感天地之风、寒、暑、湿、燥、火六气过盛,或是内伤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过重,人体的气血周流就会不通,脏腑功能就会失调,转而走向病理状态。这一重要理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进具有启示作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采用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填鸭式灌输等刚性教育方式,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特性,致使受教育者的内生动能没有得到有效激发。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深入研究与探索柔性化的教育方法,开展符合受教育者成长特点与内心需求的柔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3 中医药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具有契合性
中医药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功能上具有契合性,二者都能够在知、情、意、行四个维度上发挥作用,即都具有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厚植学生爱国情感,培养学生意志品质,激励学生践行使命的作用。
2.3.1 “知”:认知导引,价值熏陶 “知”指的是道德观念,它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与评价。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就很难形成正确的实践行动[5]。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广博,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特点,囊括了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政治教育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能够全方位地满足学生对于理论认知、政治认同等方面的需求和期待[6]。而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包含着深刻的哲学理念和启发性的养生知识,能够加深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感悟和把握,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从本质上来看,中医药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极强的思想性和理论性,能够帮助人们获得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的提升。
2.3.2 “情”:情感激发,入脑入心 “情”指的是道德情感,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观念对自己或他人行为进行评判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7]。认知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情感注入的理论才能被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通过情感的力量感化学生心灵,唤起学生求真、向善、致美的价值追求。中医药文化同样拥有学生能与之共鸣的情感力量。从古代苍生大醫不慕名利到如今中医药抗疫大放异彩,在历史的回望与现实的感知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能够得到充分激发,真正做到在知识上认知国家、情感上认同国家、心理上认归国家。
2.3.3 “意”:修身克己,意志磨砺 “意”指的是道德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种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8]。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9],这就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生使命担当精神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通过讲好中国故事、讲透中国精神,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激励学生勇担使命、肩负重担。中医药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意”的维度上具有一致的育人功能。中医药在为中华民族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的千载历史中,涌现出诸多先贤大医,为人类留下了无数的医学珍宝,向人们展现了严谨、坚持、无私、淡泊等多维度的意志品质,而这正是唤醒学生心中中华文化基因的宝贵财富,是激励学生勇担复兴使命的精神食粮。
2.3.4 “行”:知行合一,践行使命 “行”指的是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外界作出的反应,是内在的“知”“情”“意”的外在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10]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承担着建构人们道德、价值和是非观念的任务,但更重要的却在于提高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社会的能力,提高人民通过个人实践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能力。中医药文化源自于实践,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实践经验中得到总结和升华,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传播和认可,在“行”的维度上同样发挥着重要的育人作用。一方面,中医药文化能够指导人们通过饮食、运动等方式强健体魄,另一方面能够在人们的心中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并促使这颗种子在为祖国建设的实践中得到生根发芽。
3 未来维度:中医药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发展上双向互助
中医药文化蕴藏着深厚的哲学理念与生命智慧,使之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不仅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的客观需要。
3.1 中医药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教育,中医药教育的振兴是中医药文化复兴的先决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1]青少年作为传承发展中医药的后备力量,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需要通过中医药教育对其进行精心引导和栽培,使学生更多地接触中医药、感悟中医药、认同中医药,激励其自觉践行中医药文化观,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积蓄后备力量,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3.2 中医药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的客观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引领和人才培育效能,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他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2]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数千年的理论和实践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华文化之精华,并以其独特的内涵和外延,形成了一套独一无二、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使之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价值导向相契合,是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效性的有效手段。
4 结语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明智慧成果的集大成者,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使之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符合时代特征、回应时代要求的重要举措。新形势新任务下,应当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契合点,努力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的开展,从中医药文化中汲取立德树人智慧,以思想政治教育力量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EB/OL]. (2019-10-27)[2023-08-25].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9/1026/c1001-31421946.html.
[2] 张 贺, 王 珏, 郑海鸥, 等.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 人民日报, 2023-07-27(18).
[3] 张 智. 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思维[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5): 32-34.
[4] 习近平. 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0-09-23(2).
[5] 人民日報. 及时科学解答时代新课题[N/OL]. (2023-07-25)[2023-08-25].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2348476121407265&wfr=spider&for=pc.
[6] 本刊记者. 论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访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田心铭[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8(2): 14-23, 123.
[7] 列 宁. 列宁全集: 第25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8: 117.
[8] 梁宁建. 心理学导论[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384.
[9]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6(1).
[10] 习近平. 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04-30(2).
[11]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 2.
[12] 新华社.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 (2016-12-08)[2023-08-25].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资助项目(23A15);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创新课题(2023CX128)。
〔通信作者〕*章小纯,女,正高级政工师,硕士研究生导师,E-mail:8653559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