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保护体系下江西漆艺的传承与转型研究

2024-05-10 06:58姚爱美
新楚文化 2024年6期
关键词:三生传承转型

【摘要】大漆是江西省著名的传统工艺,楚汉时期已达到高峰。漆器曾作为日用的器皿,后来虽为瓷器的兴起所取代,但仍然在高官贵族以及文人的生活领域保留并发展为更精湛的日用品以及陈设性工艺品。作为传统技艺楚乔的漆艺,因其作品表现沉着华贵,气度不凡,符合民众追求品质生活的需要。过去的很长时间里,大工业发展导致传统手工艺行业的式微,近些年来人们才又开始重视回归传统手作工艺的温暖,作为江西传统文化的载体和活化石的漆艺也应纳入重点项目之中。

【关键词】“非遗三生”;江西漆艺;传承;转型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06-0046-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6.015

【基金项目】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2XJYB004)。

早在2005年,贺学君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几点理论思考》一文中明确将“生活性”“生态性”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陈勤建2006年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防止文化碎片式的保护性撕裂》的文章中,提出了“我们要从民众生活出发,坚持生活相、生活场、生活流立场观念和方法”;2016年项兆伦进一步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指导思想和重点工作,强调了在提高中保护、“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理念,对“非遗三生”的保护方法提出了要求。近年来,关于“三生”实践方面也在各地展开,对生活性、生产性、生态性保护性发展的观念已达成共识。

笔者認为,江西漆器虽然明清时期就已作为外销品蜚声海外,但是现代在消费主义主导下的“开发性破坏”、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导致传统文化空间快速消失,技术的更新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矛盾日益凸显,整体性保护策略下漆艺的重塑与转型势在必行。构建江西漆艺“三生”保护体系——生活性、生产性及生态性保护,从“三生”的角度剖析江西漆艺所蕴含的技术价值、艺术价值及文化价值,意味着对江西漆艺进行现代化的思考与改进,使其更符合现代市场与审美,从而增强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价值。

一、江西漆艺的地方特色与审美特征

江西漆艺作为中国漆艺的重要一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精神气质及价值取向。自夏商时期,“商代和西周时期的漆器……南方区以江西和湖北为这个区域的代表”[1],江西以赣江流域新干大洋洲为中心的吴城文化为主,新干大洋洲商代墓中出土了大量青铜工具、礼器、乐器,包括装有兵器的漆盒,以及七件与漆器有关的附饰件,认为其属于“商代漆器上的扁足及漆鼎腹部装饰的扉棱,进而大致推断出漆鼎玉足”[2],虽然漆器并不完整,但漆器痕迹明显,包括漆皮上的云雷纹都有发现,由此可推断当时漆器已有相当水准。

江西地区在吴越楚之间归属变化不断,文化进入中原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江西历史的地域变迁,赣鄱地区从东西南北四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开始有更多的融汇与发展。江西樟树国字山战国墓出土的器物以越文化为主,但在漆木器的装饰纹样和色彩上都体现了一定巫傩风习的楚文化特点,大面积的黑与红及少量黄色进行搭配,卷云纹和几何纹以及组合搭配,呈现具有生命意识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江西靖安李洲坳东周墓发掘简报》认为墓中出土的漆器风格具有早期楚文化的因素,楚越文化与本地文化相互交融明显。清代高潢曾以“大不如吴,强不如楚,然有吴之文而去其靡,有楚之质而去其犷”来表述江西,江西漆艺在先秦时期呈现出对楚越文化“兼收并蓄”,但仍保有区域特点的艺术特色。

先秦时期的巫文化赋予了其对于生命的敬畏与感激,出土器物展现出制器尚象的造物观。秦汉时期江西地区步入以“中原为中心的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轨道”[3],江西在西汉初年被划分为“豫章郡”,有了明确的行政区域制式。儒家文化使其强调以道德精神为中心,注重德艺兼求。海昏侯墓中发掘的漆器多达2300多件,其辉煌程度由此可见一斑。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张扬的个人意气贯穿于漆绘当中。江西出土西晋漆器“以素髹居多,红、黑亮色作带状、弦纹饰于器表”[4],这一时期的漆器装饰,因文人画盛行对漆器表现内容与绘画形式影响较大,并在表现上呈现重精密的特点。两宋时期陶瓷工艺的冲击使得漆器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阳江在宋代作为海运航线中的重要中转地,也带动了当地阳江漆器的崛起,并“形成了漆器业发展的萌芽与繁盛,让阳江漆器远销海外”[5]。同时,宋代的书院文化繁盛,也影响了江西漆艺心传身授和体知躬行的传授形式。明清时期被认为是江西漆器发展的黄金时期:阳江漆艺盛极一时,从业人员曾达到400多人,商品普及到普通家庭,成为约定俗成的嫁妆“五大件”,可见其市场认可度极高。皮胎、布胎、纸胎是其传统特色;宜春脱胎漆器也在这个时期开始有了量产制作,采用“线刻擦锡”的装饰手法;鄱阳、吉安等地区的脱胎漆器也在这一时期声播海内外,漆器业相当发达;江西陶瓷高度发达,雍正时期已有漆瓷结合的作品。“江西填湖广”移民运动的兴起造就了江右商帮,在此影响下江西文化传播到湖广乃至全国,士商文化给予了江西漆艺敬业奉献精神。近代以来,赣州地区大力发展漆树种植,提高生漆产量;建立宜春脱胎漆器厂、鄱阳脱胎漆器厂,为江西漆艺的现代发展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可以看出,江西漆艺因为气候适宜,地理位置畅通,一直伴随着中国漆艺的成长而发展,在兼容并蓄中保持着地方特色,有较深的文化积淀。

二、江西漆艺的造物理念及当代价值

(一)江西漆艺的造物理念

从前文看来,江西漆艺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与创新性,其造物逻辑经过了取象比类——师法自然——道技合一的变迁,最终形成了以漆合天的造物理念,具体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以漆合形。传统造物形态是从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反映出来的,社会的明显偏好与主导审美也对造型产生较大影响。人们依据功用性、实际需求选择相应的材质与造型,以方便使用。在漆器的设计过程中,其造型有一部分的形态特点与自然形态相合,一部分又表现出人们的想象形态。造型适应漆器功能,也反映出中国传统追求“完满”的哲学思想。

第二,以漆合规。“以器合规”[6]是人工造型的一个层面,漆器在中国历朝历代都属于高品质的工艺代表,漆因其防腐防水等物质特性被先民发现并利用,因产量受限、工艺繁杂,价值较高,漆器曾作为礼器在祭祀等宗法制度中担任着重要角色,同时很长时间内是地位与财富的象征,其造型也受礼制规制限制较大。规于礼制,是漆器合规的其一表现。另外一点表现为规于工则,无论是漆的采集、处理、保存与分级,还是漆器胎体及髹饰的制作与工艺要求,历来都有严格的规则,这些规则保证了漆器产品的高质量与稳定性。

第三,以漆合天。“通过漆器的形态、结构、色彩、纹饰等比类天地,以达到人与自然相融相通的审美境界。”[6]江西漆器有相当一部分的日用漆器,在满足民众实用性需求的同时,还追求“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手工艺者抛弃个人得失,全神贯注于漆器制作当中,从而得到了精神上的自由。这种追求既体现技艺的高水平,同时又彰显技艺伦理宗旨。

(二)江西漆藝传承的当代价值具体体现

首先是技艺价值。不管是实用价值、材料的认知、技艺的运用、评价的标准都形成了完整的漆艺技艺体系。漆艺精湛的技艺对于当下急躁的风气具有指正作用。机械加工的产品趋同化,民族特色也被慢慢消磨,而作为传统非遗的漆艺作品,其多样性技艺传承价值尤为可贵。其次是人文价值。研究江西漆艺的传承与发展,对研究江西社会风俗习惯及文化发展有重要的价值。漆艺属传统手工艺范畴,经世致用的利民情怀是儒家伦理在工匠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其中蕴含的人性光辉也是重要特性及价值体现。最后在商业价值方面,漆艺为我省传统工艺造物及现代加工制造提供资源。非遗产品化的开发包含了文化生态与产业生态两个方面的内容,漆艺在这两方面的可持续性发展都具有优势性,这种绿色发展的生态理念,与国家的生态文明方向一致。

三、江西漆艺“三生一体”保护理念的构建

第一,生活性保护推动传统漆艺向现代转型。在生活中保护是指将江西漆艺重新植入人们的生活,生活方式的变迁致使江西漆艺的传统形制与形式都脱离了现代审美和生活,因此亟待进行转型与重塑,使江西漆艺参与到现代生活空间的拓展与构建中。在普及人们的认知、参与非遗传播路径的基础上,植入生活体验场景,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重建江西漆艺的符号文本,不仅仅是外观设计上的转型,属于智媒时代生活方方面面的细节,都应纳入其中,最终推动传统漆艺向现代文化的转换。

第二,生产性保护提高漆艺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漆艺的生产性保护不能混同于产业化,产业化开发的标准化、单一化特征,将导致传统技艺的简约化、粗鄙化以及趋同化。江西漆艺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可以有效地提高江西漆艺资源的利用率,避免丧失其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和独特性。

第三,生态性保护修复漆艺与地域文化的共生关系。生态文化的差异性体现在文化的历史性和地域性,江西漆艺自古以来受儒家文化、书院文化、士商文化的影响,其独特的存续空间以及生态文化环境,决定了它独有的审美体系,从文化生态的角度进行保护,积极回应文化变迁的常态性,维护江西漆艺的存续力,修复漆艺与地域文化的共生关系。

四、江西漆艺转型的策略与路径

第一,三生一体保护理念下,江西漆艺亟须融入新的文化生态。文化的变迁,审美观念的转变,都对江西漆艺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文化环境要求漆艺产品具备传达精神属性和人文属性的价值,过去借由文字或影像呈现出的、按照某种传统制式制造出来的、具有一定参与社会秩序建构功能的漆手工制品,随着时代的变化,其意象表达也已经变化,结合漆艺包容性强、环保理念切入等特点,与各类型现代产品相结合,展现出现代漆艺的独特魅力与思想内涵,让漆 “借物生长”,未尝不是一种合适的发展方式。

第二,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故事。江西漆艺品牌意识薄弱,消费升级推动下,品牌故事的打造势在必行,“大漆”赋予品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只有在深刻了解江西文化的前提下,才能做到品牌的精准化运营,实现产品差异化。地域特色可以带动传统大漆产品形象的确立,“以品牌形象化的体验讲述历史故事与传统文化”,在强调传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互结合,让消费者更好地感受品牌的独特魅力,以其来提升品牌价值与市场竞争力。通过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用户调研来优化相关产品,打造好基于漆艺的独特品牌形象,增加消费者的认知度与认可感。

第三,借助体验促进经济,加深民众认知。我国的工艺美术产业一直存在着市场化程度不高的问题,江西漆艺在本土普及度较低,知之者甚少,提高民众对江西漆艺的认知是催生消费的首要条件。漆工艺中民众参与设计制作的操作空间较大,伴随体验经济的助推,能够有效提升江西漆艺市场的“活跃度”。学习式体验、操作过程的体验无疑是更深刻的,但漆艺存在易过敏、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限制,可以在消费者“加饰”“自由组合”自主选择搭配这类体验中做好文章,将消费者对漆艺初级“感觉”上升到对此类产品综合了解的“知觉”阶段,为后期商品选择提供更好的认知基础。

第四,找出漆艺在智媒时代文化传播的方式,完成符号建构。漆艺在智媒时代文化传播应以社会成员普及性的文化参与为基础,通过大数据等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进行传播,并利用其计算逻辑挖掘漆艺的文化特质与文化符号,融合漆艺主体文化行为以及描述完整传播轨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智能化传播。

第五,借力一带一路,做好文化输出,完成江西漆艺消费的转型与升级。“一带一路”是国家为了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经济联系、相互合作的重要倡议,借由这项重要决策,江西漆艺也应积极提升生产技能,加强行业的创新思维方式,可以开发让东南亚、中亚、中东等地方民众喜爱认可的产品,拓展销售渠道,完成江西漆艺等中国优秀非物质文化消费传播的转型与升级。同时也可以拓展市场渠道,将江西优秀的漆艺产品传播出去。

第六,依靠国家与地方政府的保护体系定制转型路径。首先,优化商业业态结构,增加如文化创意、跨界融合等体验型业态;合理规划调整商业空间的布局,由前店后厂、家庭作坊式的业态调整为线上线下共同销售的形式,增加网络定制、实景虚拟摆位等消费体验。其次,将漆艺的价值评价体系从以强调工艺材料为主,转化为以“工匠精神”为导向的、更多展示人文底蕴的、表现地方特色文化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再次,加强与院校合作模式。最后,扩大消费群体,加强区域合作,加强国际合作。

任何一种消费形式都离不开消费渠道,在有效的渠道网络上才能实现价值的转换。传统漆艺销售以生产为主,以产品的规模化来实现价值变现,消费者被动选择产品,这种消费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消费渠道变迁。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崛起,消费者消费习惯已发生了很大改变,电商等直销平台给消费者更多主动选择主动了解的机会,如何利用新型消费渠道,满足消费群体多元化的需求、提升漆艺产业快速反应的能力,是江西漆艺转型与发展的重要环节。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是资源的配置和使用,对于富有传统与现代文化内涵的漆艺产业来说,如何将属于内含价值传播的内容资源,和符合其消费习惯、消费能力和消费审美的商品资源传递到消费者手中,在这个快节奏的市场环境中得到经济上的发展,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综上所述,江西漆艺创新性转型的策略,必须运用新兴的经济模式推动江西漆艺的转型,建立系统的活态传承体系,发挥传统手工艺的体验性、创造力,为江西传统手工艺的转型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明利.从考古发现看商代和西周时期的漆器[J].文博,1996(05):32.

[2]彭适凡.新干出土商代漆器玉附饰件探讨[J].中原文物,2000(05):18-21.

[3]应宗华.秦汉时期江西农业技术的发展及重要意义[J].农业考古,2017(03):142-146.

[4]刘晗露.江西出土魏晋时期漆器纹饰研究[J]南方文物,2020(05):297-300.

[5]林观星.阳江漆艺历史演进考述[J].中国生漆,2022(02):1-12.

[6]张宗登,王丹.从“取象比类”到“取象造物”——先秦楚国漆器中的仿生设计思想探微.[J]中国生漆,2018(01):11-15.

作者简介:

姚爱美(1979.4-),女,汉族,江西南昌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艺美术、漆艺。

猜你喜欢
三生传承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浅析初中英语课如何融入“三生”教育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沣芝转型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三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