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中考前家长焦虑情绪的辅导策略

2024-05-10 16:34邱细荣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14期
关键词:焦虑情绪中考

邱细荣

摘要:孩子的症状是求救的信号,也是唤醒家长的载体。采用“感受+描述+验证”回应方式共情家长,抱持其情绪,增强面对问题的内在力量;运用换位思考的认知调节方法帮助家长转变认知,正视“面子”问题,防止家长因为孩子的学业表现起伏而感觉“丢人”,进而把情绪传递给孩子,加重压力;引导家长降低不切实际的期待,鼓励和陪伴孩子,了解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

关键词:焦虑情绪;家长辅导;中考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14-0066-03

注:本文系福建省“十四五”规划课题“协同·转化:中学生考试心理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FJJKZX23-498)研究成果。

小轩(化名)的妈妈主动到学校找我,因为孩子不想参加第二天的模拟考。控制不住的语速、焦躁的眼神传递了一个妈妈对孩子未来的担心和无助。“一定是我们做得不够好,给他太多的压力……别人都好好的……”小轩妈妈表达了深深的愧疚和自责。她说,家里经营一个小诊所,起早贪黑,特别辛苦。小轩很懂事,学习勤奋刻苦,一直比较放心。虽然这几次考试成绩都在退步,但不敢批评他,反而不断迁就他,鼓励他。今天中午回家,他突然说:“我明天不去参加考试了!”说到这里,小轩妈妈的情绪起伏很大。

听着她的描述,我想起了最近很多家长的来访或者来电,发现家长也是考前焦虑的核心群体。由于只能隔岸观火,他们内心焦躁却又无法替代孩子学习、考试。我可以感受到小轩妈妈内心的煎熬和无助。

在教育焦虑普遍存在的今天,家长尤其需要陪伴和支持。

一、共情情绪,增强内在力量

孩子的症状是求救的信号。面对症状,家长心里痛苦、无助,会启动各种心理防御机制进行自我保护,比如愤怒,自己已经用尽全力帮助孩子,但还是达不到理想状态,怪孩子不争气;比如自责、愧疚,认为孩子的问题与自己是一体的,是自己导致了孩子出现问题,并把愧疚感传递给孩子。

小轩妈妈是典型的自我攻击,“我经常听一些家庭教育讲座,知道孩子的问题很多都是父母导致的,想到这里,心里更加痛苦。”

共情家长,给予积极的情感反应,能够增强其正视问题的勇气、力量,安抚难以释怀的情绪。可以采用“感受+描述+验证”回应方式共情家长,不评价其行为的正确与否。

“感受”是指互动中教师认真倾听,设身处地感受对方传递的情绪。比如,“小轩妈妈,从刚才的谈话中,我可以感受到你付出了很多,特别努力,宁可委屈自己也要帮助孩子,在同龄家长中也不多见,你真的很用心。”

“描述”要求教师在觉察和辨识家长的情感后,用词语描述对方的情绪。例如,“所以,您觉得委屈、不甘心,努力似乎没有回报。还有点自责,认为如果之前没有反复强调一些事(唠叨),孩子会更好。”

“验证”是描述情绪后,观察家长的非言语反应,倾听言语反馈。小轩妈妈的委屈被看见后,她说:“如果小轩能像你一样理解我,就好了。”

面对习惯自我否定的家长,要在无力感上赋能,持续地支持对方,“小轩妈妈,从你的角度,你已经做了许多尝试和改变,尽管有些尝试可能对孩子来说是压力,但是,每位父母都有自己的原生家庭、心理起点,你已经在现有心理能力范围内做了能做的事情。”此外,家长会不断地回忆孩子小时候的故事及自己的努力,教师要引导家长回到当下,觉察当下,“此刻,讲起这件事,你现在的感受是什么。”帮助其从愧疚泥淖中聚焦到自我身上。

二、转变认知,正视“面子”问题

小轩逃避考试,父母内心特别难受。表面上是担心孩子的学习和前途,本质上是“面子”问题,在乎外界评价,担心他人会因为孩子的学业表现而嘲笑、看不起、否定自己。当把自尊(面子)与孩子表现绑定在一起,家长会因为孩子的学业表现起伏而感觉“丢人”,进而把情绪传递给孩子,加重孩子的压力。在以往实践基础上,我运用换位思考的认知调节方法与小轩妈妈共同探讨。

教师:“小轩妈妈,我感受到您的担心。小轩不去考试,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家长:“失去一次考试锻炼的机会,没有成绩。我害怕他接下来都不去考试了。”“没有中考成绩,上不了高中,更不要说大学,未来很辛苦。”

教师:“这个结果对你们父母的影响是什么?”

家长:“很辛苦,花更多力气去帮助他。很失望,抬不起头,周围人的孩子都那么优秀,想想都很丢脸。”

教师:“所以,你是在担心别人的评价吗?”

家长:“别人虽然不会说出来,但也会这么想,你看赚那么多钱有什么用,孩子不会读书,都是白搭……”

教师:“在你所有认识的人中,有没有谁家的孩子是成绩不好的?”

家长:“也有吧。”

教师:“那你会嘲笑他的父母吗?”

家长:“怎么可能呢,現在孩子都不好管,大家都不容易!”

教师:“面对那个孩子的父母,你的心情怎样?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

家长:“同情,无奈,帮助。”

教师:“对呀,同样,别人又怎么会对你作负面评价呢?”

小轩妈妈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眉宇间舒展一些。人处在困境中,很容易把自己的消极信念投射给他人,觉得别人会给予负面评价甚至幸灾乐祸。这些僵化的认知会加重心理负担,忽略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而一味要求孩子回归学习行为。有必要对家长的一些不理性信念做些工作,虽然很难改变,但是可以触动内心,帮助其觉察和意识到自己的非理性信念。

家长:“老师,应该说大部分人不会嘲笑,但肯定有些人会。”

教师:“哦?会是哪些人呢?”

家长:“比如,那些曾经……”她罗列了一些可能给予负面评价的人。

教师:“听起来,你和他们有过不愉快的体验。他们的评价对你来说有多重要呢?”

家长:“他们肯定偷笑,心里很爽。”

教师:“他们所谓的‘偷笑会改变小轩当下的状态吗?”

家长:“不会。”

教师:“那会影响谁呢?”

家长:“影响我的心情,我很生气,很愤怒。”

教师:“对您来说,小轩和他们谁更重要?”

家长:“当然是小轩!”

教师:“是的。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把宝贵的精力给重要的人。”

三、降低不切实际的期待,把握互动边界

小轩的焦虑是家庭互动模式在学习上的投射。父母习惯把孩子理想化,认为自家孩子“应该”更优秀,不能客观地看待孩子的优点和缺点。于是,部分家长成为学生考前焦虑的重要压力源。有些学生表面上看自我期待过高,实际上是多年来父母期待的自我内化。很多时候,家长自我感动的行为往往会给孩子叠加压力,因此,坦诚地接纳孩子的能力限制和不足,是家长要把握的期待边界。

家长:“可是,小轩不去考试,难道由着他任性吗?”

妈妈最担心的还是孩子的学习问题。

教师:“您了解过孩子为什么不去考试吗?”

家长:“他说很焦虑,怕考不好,有点害怕考试。”

教师:“如果您是小轩,没考好,觉得谁会最伤心?”

家长:“自己,还有父母。但是我们跟他说过,考多少分都没有关系,并没有给他压力。”

教师:“小轩是很贴心的孩子。他曾经跟我说过,心疼父母起早贪黑地工作。他似乎很在乎妈妈和爸爸的感受。”

她的眼里噙着泪水,有点哽咽。

教师:“对小轩来说,一种选择是去考试,有可能考不好,然后觉得愧对父母;还有一种选择是,干脆不去考试,成绩是个未知数。哪一种选择更不那么痛苦?”

小轩妈妈点点头,抿着嘴,努力控制着情绪。其实,害怕考试作为一种发展性、适应性的成长事件,很多学生都会经历,家长的心理支持策略至关重要。

教师:“打个比方,小轩现在参加跑步比赛,一路跑得很辛苦。在冲刺阶段,他感觉很累,但由于害怕父母失望,想休息又不敢休息。您会怎样帮助他?”

家长:“鼓励他勇敢面对,想休息就休息,身体是最重要的。一起陪着他。”

教师:“您会怪他跑步成绩太差吗?”

小轩妈妈肯定地说:“不会。会有点难度,但是我们可以慢慢调整。”有时候,期待值降低了,许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教师:“的确,与冲刺阶段彻底放弃相比,坚持跑完才是重要的人生课题。”

家长:“老师,您的意思是,允许小轩不去参加模拟考吗?”

教师:“不是。考或者不考,小轩自己决定,他才是问题解决者。您可以像刚才说的那样,去鼓励他,陪伴他,了解他真正的心理需求是什么。”

小轩是否愿意去考试不是重点,重要的是这个事件能够成为家长觉察自我的契机,增进亲子沟通。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家长缺的不是沟通策略,而是发自内心地意识到问题。

互动中发现,小轩妈妈直接或者间接地传递了愧疚感。当孩子的学习动力、成长动力不是来自内部心理需求,而是靠内疚感、焦虑、害怕、恐惧来驱动,那么学习行为就不是自发的,也是不可控的。带着愧疚感学习,学习不自主,累了不敢休息,即便休息也带着沉重的心理负担,这样的体验很不舒服,让人很疲倦,想逃离。越是临近考试,逃离的欲望越强。

因此,邀请小轩妈妈做个家庭作业:每当想跟小轩讲道理,诉说自己、家庭的不容易时,右手搭在左肩上,左手放在右边腋窝下,并告诉自己,“辛苦了!我们先休息下。”如果无法控制,没有马上改变,也没有关系,那就写情绪日记,简要描写事件经过,重点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心情,给情绪命名。

模拟考试的最后一天,小轩去考试了。虽然前面两天没有参加,但小轩妈妈很开心,她坦诚地和孩子交流,知道了孩子许多不曾说出的感受。小轩学习情绪的调整需要自己、教師、家长的共同努力,但是,小轩妈妈作为家长,还需要自我心理成长,接纳孩子当下的状态,尽管改变的过程是艰难的。

父母是孩子考前焦虑的重要压力源,他们的期待、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地传递给孩子。但是孩子才是学习的主人,是自己的问题解决者。学习上的波澜起伏,家长可以陪伴孩子,但不要替代孩子作决定。家长需要借助考试焦虑这个困境,尝试觉察自己的需求,把自己的需求和孩子的现状进行分离,不要把孩子的成绩当作实现父母需求的工具。允许孩子做自己,接纳孩子当下的学习状态,和孩子一起感受成绩起伏带来的情绪,与孩子分享这个情绪状态下父母的处理方法。当然,最重要的是家长内在小孩的自我成长,家长不断成长自我,才能让亲子互动的能量自然流动。

编辑/张国宪 终校/高 珺

猜你喜欢
焦虑情绪中考
中考新题型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伴你走进“旋转”中考园
中考“三数”大扫描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
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
ABC情绪理论下一例高三女生考试焦虑的心理辅导
新入园幼儿适应性问题分析
高中英语学困生英语学习焦虑研究
围术期心理护理对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患者性功能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