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铭,张燕斌,2,陈晓军,3
(1.大连海事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6;2.武夷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3.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营口 11500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理念进行了继承发展,提出“尊重劳动”“崇尚劳动”“体面劳动”“新型劳动”“创造劳动”“劳动者全面发展”等先进思想,形成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劳动”一词共出现了11次,强调要“坚持尊重劳动”“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1],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挖掘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价值意蕴和实践进路,对于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劳动是劳动教育的实践基础,劳动教育是劳动的理论升华。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2]“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2]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劳动和教育的结合,是一种以培养人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提高劳动素养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与劳动有着本质区别。“与过去劳动教育强调技术的工具性价值不同,新时代的劳动教育突出了育人属性,注重个体的存在性内在价值。”[3]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在持续对传统劳动观的批判与反思基础上形成和演进的。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确立其学说的早期阶段,他们已对劳动的价值给予了高度的认识,并据此提出了众多科学性的观点和判断。
从哲学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揭示了劳动是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马克思看来,“物质生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4],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东西,即物质生活本身的生产。”[4]而“现实的人”是劳动这一活动的主体,现实的个人作为一个真实存在的生命体,需要一定的物质生产资料来维系其生存。因此,为了满足生存生活,需要不断进行生产实践,将劳动与教育相结合,对“现实的人”进行劳动教育。
从经济学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揭示了自由劳动与异化劳动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使用我的劳动力和劫掠我的劳动力完全是两回事。”[5]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使劳动逐渐异化。劳动仅仅成为了满足人生存的手段,将劳动力逐渐物化,阻碍了社会和谐发展。劳动异化使工人的身体和精神饱受折磨,劳动者的想象力与创造性被大大泯灭,人与人的关系被金钱、资本、商品包围和笼罩,严重冲击着社会价值观。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劳动,重视劳动教育的作用,克服和超越异化,使人的类本质复归。
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十分重视劳动教育,积累了许多理论。党的劳动教育理论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基础上,不断继承创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坚持在实践中寻求真知,重视劳动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重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正确认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国化作出了重大贡献。邓小平同志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毛泽东劳动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求不断创新内容与方法。江泽民同志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6]高度重视通过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胡锦涛同志2008 年在“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开幕式上指出让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及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指出“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7],并且明确提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8]等,这是对劳动教育更全面的表述。
中国人民自古重视劳作。崇尚和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深深植根于中华大地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最深厚的文化滋养。中华民族热爱劳动、勤俭节约,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先辈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将劳动教育紧密融入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一是提倡尊重劳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家代表了一股强烈的尊重劳动和劳动者的思想潮流。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唐宋时期更加深刻地体现了对劳动的高度尊重和对劳动者的崇敬。通过尊重劳动,人们充分认识到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从而更好地重视劳动并加强自身的劳动实践。二是号召勤俭节约。“勤”可被视为人类在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过程,而“俭”则反映了个体对待所创造物质的态度,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共同构筑了人与物质世界之间的互动闭环。勤俭节约的概念不仅仅是尊重劳动的外在表现,更深层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道德风尚。三是鼓励积极劳动。勤于劳动是中华民族漫长历史中培育出的崇高品德,亦是不断扩大物质产出的内在要求。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持久传承,实质上归因于中华儿女的坚韧不拔、奋发向前的杰出品格。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劳动教育的智慧,对新时代推进劳动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个小孩都知道的。”[9]当前,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忽视劳动、轻视体力劳动、不重视劳动成果等错误的劳动观念仍然存在。”[6]因此进行新时代劳动教育对个体、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进步至关重要。
“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2]然而,“在当前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和欲望满足的物质时代,社会存在‘劳教分离’的异化现象。”[10]这种“劳教分离”的现象对传统教育理念形成了挑战,使得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甚至是削弱。劳动教育是对个体进行全方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智、体、美“四育”的现实根基,社会的快速变革进一步凸显了新时代劳动教育对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由于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许多人的劳动观念受到了严重冲击,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偏离。他们在追求物质中逐渐迷失自己,忽视了劳动对精神世界的滋养和塑造,导致日益空虚,制约其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强调劳动教育变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引导个体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帮助个人在劳动中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劳教结合,不仅有助于缓解‘劳教分离’的异化现象,还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在人类社会历史的漫长进程中,劳动一直充当着最广泛社会活动的角色,并在其怀抱中滋生了一切财富。然而,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劳动也呈现出一些不利的趋势。大数据时代,所谓的“现实世界的劳动”正逐渐演变成为“虚拟世界的劳动”。人们生活在虚拟环境中,被电脑、手机、网络产品以及抖音、微博等网络软件主导,逐渐产生对自我和世界的怀疑。一些片面的观念,例如“脑力劳动优于体力劳动”等,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了严重冲击。新时代,劳动教育在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并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引导人们深刻理解和认同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新时代,劳动被视为创造社会价值的基石,劳动教育成为引导个体树立正确劳动态度和提升劳动能力的重要途径。新时代的劳动者不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是社会主义成果的分享者。面对科技迅猛发展对经济的快速推动,新时代劳动教育有助于更好地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社会的凝聚力;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营造健康而蓬勃的氛围,从而推动社会不断朝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马克思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11]融合生产劳动与教育乃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之核心原则,亦为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之根本导向。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将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劳动成为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自觉行动。
劳动不仅创造着人类的生活,也塑造着整个世界。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均源自劳动的创造。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提升,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新形势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经演变为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劳动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甚至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地位。因此,新时代迫切需要劳动者既掌握基本的体力劳动技能,又能结合新科技、新产业、新业态,从事具有更高技术含量的脑力劳动,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更多人才支持。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有助于不断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从而创造新的生产力,推动生产高质量发展,并不断增强国家综合实力。
新时代劳动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立足新的历史方位,为新时代践行劳动教育思想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12]。落实劳动教育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通力合作。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秉持对中国国情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理论。党的劳动教育既强调顶层设计,又注重实践探索,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价值。因此,实施劳动教育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顶层设计,切实贯彻有关方针政策。
首先,建立全面的劳动教育保障体系,保证方针政策的有效实施。各级政府机构需深入研究相关教育文件,深刻理解劳动教育政策,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以政策支持为核心,确保政策顺利执行。同时,必须灵活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在坚持总体原则的前提下,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细则。其次,“落实问责制度,防止政策的象征性执行。”[13]健全的问责制度能够对政策的有效实施产生积极的影响。地方政府应明确问责主体,制定明晰的问责标准,并切实实施问责机制,以确保劳动教育政策的有效贯彻和实际成效。最后,建立三方合力育人机制,协同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力量。为有效贯彻新时代劳动教育政策,社会需积极营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文化氛围,学校要为劳动教育提供坚实的教育支持,家庭要正确引导孩子。只有三方协同努力,才能高效落实政策,促进劳动教育顺利开展。此外,可以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工具来引导舆论,广泛宣传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激发活力。
劳动教育的质量与课程建设的质量息息相关。根据《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劳动教育思想应“贯穿于学校育人全过程,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德建设和教育学生。”[2]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8]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传统劳动教育课程已无法满足时代快速变革的需要。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容、形式和目标等发生了深刻变化,由培养传统的体力劳动者转向高科技、高技能的脑力劳动者。
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需要依靠课程支持。劳动课程应注重挖掘综合育人价值。这意味着需要明确教育对象,区分各学段劳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来进行教育。例如,大中小学可以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其中,在中小学阶段的科学、地理、物理等课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以培养科学学习态度和实践能力。大学阶段将公共基础课和学科专业课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职业观。在设计劳动教育过程时,要根据当地情况灵活调整,充分挖掘劳动教育资源,持续充实内容,提高课程实效。此外,还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劳动教育实践经验,结合中国的特点和优势,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打造一套高效完整的中国特色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为培养高素质的时代新人打下坚实基础。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劳动模范作为劳动人民中的佼佼者更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7]。“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12]无论是苦干实干的“铁人”王进喜,还是乐于助人的“新时代雷锋”徐虎,以他们为代表的劳动模范,向世人展示了“老黄牛”的光辉形象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些劳动模范以自身的付出,为国家、社会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彰显了劳动精神的崇高。习近平总书记给郑州圆方集团全体职工的回信中指出,“希望广大劳动群众坚定信心、保持干劲,弘扬劳动精神,克服艰难险阻,在平凡岗位上续写不平凡的故事,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14]
精神的力量是伟大的。发挥劳模榜样作用,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通过演讲、广播、板报等多种形式将劳模榜样故事融到学校教育教学中,以先进事迹感动学生,以崇高精神感染学生,以实践动力激励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其次,邀请劳动模范走进课堂现身说法,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课外实践活动等结合起来,共育学生。最后,全社会大力讴歌劳动者,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使劳动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对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各领域高素质的劳动者,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既是适应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之需。从理论、价值和实践三个维度考虑新时代劳动教育,有助于推动劳动教育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创新中不断进步,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的开创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然而,新时代劳动教育仍面临巨大挑战,需要进一步深入推进,提升质量,实现大中小学各学段劳动教育的有效衔接。这不仅有助于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还有益于打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后一公里”。因此,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和探索推进劳动教育的体系和方法,开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