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艳
(沈阳理工大学,辽宁 沈阳 110159)
党的二十大是我国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进军过程中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会议凝练出的党的二十大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各领域、各行业都必须认真学习贯彻,把二十大精神落实在具体行动中。对于高校来说,二十大精神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指南,可以引导学生深刻了解党的科学理论,并用其武装自身,增强自身抵御风险和挑战的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全面把握历史大势和规律,担当起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职责和使命,这是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途径。同时,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可以用新时代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来进一步革新课程体系,拓展教材编写内容,增强教学时效性,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职业需求的基础上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大思政”格局,让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更具亲和力和针对性,更能帮助学生在追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程中汲取精神营养,树立远大理想,对于为国家输送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具有重要价值意蕴。
作为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关键环节,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帮助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将通过统一实施,全面覆盖的实践模式,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思政课实践教学结合高校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制定菜单式的实践方案,以学生专业素养培养为核心切入点,将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融入其中,不仅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还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道德情操,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全面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落细。
青年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度挖掘二十大精神中理想信念教育的新内涵,将其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融合,可以帮助学生通过鲜活的实践活动,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意蕴,掌握党的最新理论与实践成果,增强自己抵抗风险挑战的能力。同时,激发大学生对国家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自豪感,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认同,坚定理想信念,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同时,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激发大学生积极投身于祖国建设的信心与决心。
党的二十大深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蕴含着丰富的中国社会发展的宝贵经验和特色理念,蕴含着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积极吸收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方法,合理融入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能够拓展思政课实践教育思维,从知识、技能、情感入手,构建思政课育人新样态。此外,拓展实践教学主渠道与主阵地,将思政课延伸向社会,形成以第一理论课堂为引领,第二、三课堂为巩固和验证的深度融合模式,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带着温度走进学生内心的同时,也以多元化载体让思政课实践教学更加鲜活。
当前,各高校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过多注重教学效果、产出成果,没有关注融入的整体过程,也没有注意到学生的主体需求,没有找准二十大精神与学生生活、学习、就业方面相契合的融入点,列举的人物故事案例也没有从学生的身边事入手,缺乏鲜活性。在把握融入时机时,没有抓住关键转折点的理论飞跃,缺少从整体角度让学生“知其义”“知其原义”的逻辑脉络。因此,高校应该根据理论教材中的章节特色,将“需要”与“重要”作为融入原则,理顺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个人成长的诉求,以为学生解答思想困惑、提升政治素养为切入点,找准“融点”,把握“融机”,这样才能提升有志青年的培育实效。
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大学生深入学习和领会二十大精神的“主渠道”。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存在过于聚焦理论讲解的现象,忽视了与实践活动要素之间的联系,忽视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日常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政治认同、品德践行能力的培养,容易导致教师授课过于抽象,与学生思想相脱离的后果。此外,忽视了“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育人的内在联系,将教育单纯放在课堂,没有让教育回归生活,降低了实践育人的吸引力、说服力,削弱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大学生知情意行诸要素形成过程中的催化能力。因此,在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更要探究出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融合贯通的教育机制,发掘“主渠道”与“主阵地”之间的互补性,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在回归生活的实践活动中体悟二十大精神的真理光辉。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部分思政教师存在“任务观”,将其当作一项简单的任务去落实,讲授方式和实践载体也较为单一。部分高校教师认为该环节只是思政教师的任务,在推进落实上较为淡漠。学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要为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思政课出高招、出新招。学校要激励全体教师通力协作,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校领导要对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亲自部署、监督与评估,优化资源、整合力量,以确保这一工作不折不扣、富有成效。
新时代十年来的伟大成就可以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从16 个方面全面总结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革是激发个人前进动力的最好的活教材。因此,将这些成就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之中,能够使学生深刻感悟我国新时代十年变革之伟大、改革之不易,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感悟党的智慧决策,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激发自身敢于担当、努力奋进的决心,让自己的青春之火在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过程中燃烧[1]。
一个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思想作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具有原创性贡献。牢牢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新征程上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金钥匙”[2]。因此,将其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融合,可以教育学生树立人民情怀,站稳人民立场;坚定政治信仰,增强四个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开拓创新;正视问题,找准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各项思维能力,在关注中国发展同时,胸怀天下,积极思考全人类问题。
一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宣传,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向往。二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不断增强学习动力,提升自身素养。三要让学生进一步认清国家安全、国防建设、军队建设等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国家战略保障意识。四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大意义,认真学习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将理想信念摆在关键位置,增强历史主动性、历史自觉性,始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牢牢守住意识形态主阵地[3]。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三个务必,是特定历史节点的产物。“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重大历史关头发出的动员令[4]。因此,将其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融合,可以帮助学生在对百年党史的追溯中认识脚下的“路”,摸清未来要走的“路”。同时,还要将百年党史各个阶段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洗礼中增强理想信念,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洗礼中坚定职业理想,提升自身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时激发学生养成创造、奋斗、勤俭等优良品德,引导学生在脚踏实地中增长才干,在实事求是中实现梦想,最终成为堪当大任的时代青年。
文化赋予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基和命脉,积淀着一个民族最深沉的价值追求与精神品格,展现着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既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与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整体性融入,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与具体专题活动相结合形成局部性融入,精准挖掘、科学结合、巧妙运用,切实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
1.全面坚持党的领导,推进思政课实践教材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点强调党的领导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决定性关系,明确指出党的领导关系着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5]。《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也明确强调,要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与教材编写、课堂建设相融合。因此,在教材编写上,要始终坚持党对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的领导权,及时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教材,全方位、多层次完善教材编写制度、教材评价制度,并将教学内容与中小学相结合,推进思政课教材内容纵横双向不断延展。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原则,以六门理论课为依托,将二十大精神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与地区特色教学资源相结合,并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部署、党和国家的最新要求有机融入、定期更新,合理分配学时,科学设置专题实践活动,确保教材坚持传播主流意识形态。
2.借助新形态教学理念,促使理论话语转换为教学话语
在加强理论武装的基础上,还要注重话语转换方式,用新形态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促使理论话语转变为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且活泼生动的教学语言,让学生将党的创新理论真正入脑入心入行。此外,在将二十大精神弄懂吃透的基础上,还要用好网络空间,借助数字化平台盘活教学资源,将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报告所蕴含的精神串联起来,让学生连续地学、系统地学、全面地学。精心选取新时代十年有关的案例、事件、人物、场景,通过云端平台智慧管理功能做好测评,并及时更新图片、视频、拓展文章等资源,让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和时代性。
3.始终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标识,推动思政课实践教材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基和命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价值追求,蕴含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品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奋斗中所积累的文化软实力。这要求高校在思政课实践教材编写时必须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传统文化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之间的生成关系,结合学生的原有经验、专业特色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的合理设计,促进政治性、学理性、实践性知识在教材中的生态融合。在最大化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1.将实践主题与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坚定学生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推进党的历史更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更好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6]在学生中大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路上凝聚的智慧,明晰我国目前所处的历史方位,把今日的辉煌与过去的苦难生活紧密相连,增强自身的历史自觉性,帮助自己未来即使面对风险挑战,也能以最大的信心与毅力顽强拼搏。因此,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在设置专题活动时,要紧密结合党的百年奋斗故事、地方红色故事,挖掘其中实践元素,使学生在具有政治性、思想性、趣味性的实践活动中感悟中国共产党的磅礴伟力,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并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2.通过专题化推动,打造实践教学丰富磁力场
在深入研读二十大报告的基础上深耕教材,依托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专业特色、职业方向,提炼出契合的实践教学主题,编写出包含具象化教学主题、艺术化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学叙事的实践教学设计。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要牢牢把握教学的主渠道与主阵地,将校内外实践平台进行联动,让思政课实践教学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在校内实践平台,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辩论赛、话剧表演、微电影拍摄等活动;在校外实践平台,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乡村服务、红色宣讲等实践活动,为实践教学提供丰富多样的磁力场。
3.搭建多模态沉浸式育人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聚合
一是高校要整合红色教育基地、龙头企业、事业单位、社区等校外资源,结合校内优质教学资源共同搭建具有多模块、多功能的实践教学平台,把资源分为教学过程类资源、能力拓展类资源、成果展示类等。根据平台大数据管理功能,实时记录资源播放以及下载数量,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二是要通过智媒体、大数据库、虚拟仿真和网络通讯等信息技术,搭建虚拟实践教学资源库,将红色资源、百年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等思政元素进行三维建模,让学生通过虚拟漫游的形式经历一个个历史事件,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足不出户便可接受红色文化教育。此外,还可搭建微课资源库、试题库、案例库等,将与二十大精神相关资源定期上传更新,为思政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提供数字通道。
当前,各高校依托国家政策文件,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学生发展需求、教学优势,深度挖掘二十大报告中的理论创新元素,并积极运用新理念、新手段、新方式,将二十大精神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融合,引导学生高度重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深刻理解其中的内涵,将其作为个人未来发展的指引。各高校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教材以及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以及各高校部门间的统筹协调差异,在如何将理论课堂与实践教学更好衔接与全方位渗透、如何将课堂主渠道向社会大场域进行拓展、如何用与时俱进的内容为思政教育赋能等方面还有待提高。因此,各高校要在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继续守正创新,通过“讲课程、定教法、选内容”的方式让学生深刻领悟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让党的二十大精神真正入脑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