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数字乡村建设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2024-05-10 22:08郭静蕊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农民数字农村

郭静蕊

(湖北省委党校,湖北 武汉 432200)

乡村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强国,这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技术引擎。为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把数字乡村建设作为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提出要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以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这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可以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为破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提供支持。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愈发凸显,已经介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2]。根据《2022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农业发展、经济新业态、治理效能、网络文化、数字惠民服务、智慧绿色乡村建设、乡村发展环境等八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数字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了数字乡村建设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面临的现实困境以及持续优化的可行路径,为全面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一、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

(一)数字乡村建设提升乡村精细化治理水平

数字技术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持,克服了传统乡村治理中的经验论、资源论、关系论等粗放化的治理形式,提升了乡村治理的精细化水平。以“互联网+政务”为模式的数字技术为乡村治理精细化提供了三种可能:一是数字技术提升乡村决策的精准化。依托互联网技术,乡村实现了数据采集、数据录入、数据分析、数据决策等功能,为乡村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二是数字技术提升乡村政务协商的精细化。当前,在浙江、江苏等农村地区,开辟了数字协商平台,农民可以通过协商APP、网站等渠道转发协商事项、提出协商意见、监督协商过程,实现了数字网络视域下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极大地提高了协商效率和协商满意度。三是数字技术提升乡村服务的精细化。数字技术可以提升乡村服务效率,《2022年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显示,2021 年全国六类涉农政务服务事项综合在线办事率达68.2%。通过“互联网+政务”的数字乡村建设,农民可以足不出户向村委会反映服务需求,村委会也会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出农民需求的种类、标准等,极大地提升了服务的多元化和精准性。

(二)数字乡村建设推进智慧农业发展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水平受到小农思维、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数字技术为现代农业的智慧化和高效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是推进农业生产智慧化。当下,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畜牧业、种植业、渔业等生产领域,可以准确分析农业生产过程中关键的农业生产信息,对农业生产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实现智能施肥、智能灌溉等精细化作业,提升规模经营的质量。二是推进农业管理智慧化。数字技术为农业管理提供全链式监控,在农业管理的栽种、培育、生长、灌溉、施肥、收获等多个环节提供灾害预警、产量预估、质量评估等信息,有助于农业管理人员做好生产决策。三是推进农业销售智慧化。一方面,数字乡村的信息平台可以准确及时为农民提供生产销售信息,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农民可以依托网络直播平台,开展农产品的直播销售,拓宽销售渠道。

(三)数字乡村建设协调城乡均等化服务

数字技术打破了城乡间的物理隔绝,联结了两者的生活空间,推动了公共服务进农村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一是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随着“互联网+医疗”的普及,农民的就医也有多元化的选择,可以通过“互联网医院”挂号著名专家,开展网上问诊、网上诊断、网上购药,节省了就医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也缓解了城市中心医院的压力。二是推动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数字技术可以为农村学校开展优质课程网络直播、优秀教学分析、跨城市教育交流等服务,提升了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截至2022 年8 月,全国义务教育学校联网率已达100%,基本实现出口带宽100M 以上,99.6%的中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三是推动文化娱乐服务均等化。数字技术开辟了农民文化娱乐的新途径,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观看院线最新电影、知晓最新文化动态、欣赏最新文艺活动,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参与全国性文娱活动,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数字乡村建设传播乡村文化自信

数字乡村建设并没有挤压乡村文化的发展,而是展示了乡村文化的自信,传播了乡村文化的历史之美和现代之美。一是数字乡村传播乡村传统文化的自信。数字乡村通过搜集整理乡村传统文化中包含的历史典故、文化名人、历史遗迹等信息,并将其数字化处理,建立乡村“数字博物馆”,通过网络媒体向外传播,展示乡村传统文化的丰富性。截至2022 年6 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已收集整理6 819个传统村落基本信息,建设完成658个村落单馆,形成了涵盖全景漫游、图文、影音、实景模型等多种数据类型的传统村落数据库。二是数字乡村传播乡村现代文化自信。数字乡村可以依托数字技术,将新时期乡村的精神文化面貌立体展现给外界,实现及时传播、及时分享、及时点赞,极大吸引了外界关注,更助力当地乡村旅游的繁荣发展。如贵州省台江县台盘村村民自发组织的“村BA”篮球赛、山东淄博烧烤等,都传播了现代文化的自信。

(五)数字乡村建设吸引高素质人才聚集

乡村振兴的本质是人的振兴,乡村振兴也离不开人才,数字乡村的建设为乡村振兴聚集了数字化、专业化、素质化的人才。一是吸引了高素质的大学生。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大学生参与,各地结合实际,以家乡情怀开展人才引进、以编制待遇开展单位招聘,吸引了数字相关专业大学生参与到乡村建设中。二是吸引了专业化的技术人才。数字乡村建设需要专业的数字运营公司,专业化的技术人员可以为乡村提供数字平台建设、数字平台维护和管理工作,提高了数字乡村建设的安全性。三是培养了数字化的农民。数字乡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培养本地的数字化农民,各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字化农民培训,旨在提升农民的数字素养、数字能力,主要运用在互联网销售、网络拍摄、网络直播运营等活动,为数字乡村的深入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数字乡村建设的现实困境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数字乡村建设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数字乡村建设还面临数字化水平不高、区域差距较大等短板,具体面临人才短缺、基础薄弱、数字素养较低、形式主义、法规缺位等现实困难。

(一)数字人才培育严重滞后

作为数字乡村建设共同体的直接参与者,村民的数字技能是推动数字乡村内生发展的关键,其生产、生活、学习、工作等多场景的数字化适应能力制约着村民参与乡村建设共同体的行动自觉[3]。我国数字乡村建设一直面临人才“空心化”和“流失化”难题。从乡村网络环境来说,截至2021 年6 月,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78.3%,农村地区仅为59.2%,说明我国乡村网络普及率偏低,这是造成数字人才匮乏的外部原因。从乡村内部来说,乡村工作整体待遇偏低、发展空间受限、关系网络复杂等原因导致数字人才外流严重,难以留住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自主学习、自主培育而成的数字农民,则由于知识结构、实践经验等方面的缺陷,无力承担更专业的数字化工作。《数字经济就业影响研究报告》显示,2020 年中国数字化人才缺口接近1 100 万人,在农村,高科技人才尤其是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智能发展等方面的人才严重不足,是乡村数字治理的一大短板,导致数字乡村建设动能不足。

(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当前,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实现全覆盖,农村通信难的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截至2022 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达2.93 亿,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仅达到58.8%,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村互联网普及率相对较低,限制了数字乡村的高质量发展。互联网普及率偏低的直接原因就是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无法满足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VR技术等新型数字运行,制约了智慧农业、数字治理、数字新业态的发展。此外,当前大多数地区尚未建立统一的县乡级数据中心,无法为数字乡村治理提供足够的技术保障。

(三)农民数字素养整体偏低

2021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乡村数字素养调查分析报告》中显示农民数字素养得分仅18.6分,比全体人群平均值低了57%,这充分说明数字乡村建设的短板在于农民数字素养整体偏低。其原因在于农村数字基础建设水平不高、数字农民培训形式化、数字技术运用能力较差等,导致农民参与数字乡村建设动能不足。一方面,农民理解数字技术的意识较差。如在农业生产中,农民依赖于小农生产方式,不愿意接受现代化的智慧生产和数字销售;在乡村治理中,排斥数字技术的客观性,仍然沿用传统的经验治理。另一方面,农民运用数字的能力较差。仅把数字技术当作现代娱乐的一种形式,缺乏将数字技术引入农业生产、产品销售、乡村治理的能力。此外,农民网络操作能力较差,网络伦理意识较低,法规淡漠,不能很好地利用网络来维护自身合法权利。

(四)数字治理政策法规缺位

自2018 年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以来,中共中央先后出台并印发了一系列关于数字乡村的发展规划,为数字乡村治理实践奠定了重要的政策基础[4]。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却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一方面数据共享存在体制壁垒,面临“部门鸿沟”,以县级为例,无法有效统筹各部门共享数据信息,导致县级统筹能力下降。另一方面,数据责任划分不精准,既有政策文件对于数据信息运用的责任划分不够明晰,导致有些部门担心追责,不愿意主动分享数据。此外,部分地区无法根据本地实际出台配套政策,导致政策执行出现偏差,阻碍了数字乡村建设的进度。

(五)数字乡村形式主义严重

形式主义制约数字乡村建设的质量。部分地区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重视数字硬件建设,忽略实际使用效果,往往投入很多,最后成为“花架子”;部分农村工作人员陷入“数字枷锁”,滋生“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工作留痕和数据填报中,没有精力再去推进数字化服务。此外,农村还面临着数字化考核的任务,许多工作要求下载手机APP、转发公众号、微博点赞等,每月排名通报,给农村工作带来极大压力,也脱离农村工作实际,不仅耗费了基层工作人员的热情,也导致群众满意度降低。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优化路径

中国农村异质化严重的问题注定数字乡村建设是一场持久的工作,需要从数字人才培养、基础设施补强、数字素养提升、数字法规健全和形式主义遏制等方面立体统筹,系统推进,才能从根本上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水平。

(一)培育数字人才,激发数字乡村建设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数字人才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内在动能,必须多措并举,下大力气培养现代化的数字人才。一是优化课程设计,引导专业大学生参与数字乡村建设。大学课程的设计应紧密围绕社会和乡村需求,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建议有条件的大学开设《数字乡村概论》《数字乡村实务》等课程,并开展数字乡村实践课程,激发大学生对数字乡村建设的兴趣,引导其毕业后参与到数字乡村建设。二是加大引才力度,吸引专业数字人才参与数字乡村建设。各地在招才引智的过程中,可以重点关注数字乡村建设人才,在工资待遇、住房保障、配偶工作、孩子教育等方面予以倾斜,解决其后顾之忧,吸引其留到乡村开展数字技术工作。三是培育数字中坚农民,激励其主动参与数字乡村建设。培育本村、本地区的数字人才是关键。围绕农民生产生活需求,培养数字中坚农民,培养其网络操作、网络销售、网络维权、智慧农业生产、智慧信息管理等能力,提升其网络化、数字化时代的适应性,鼓励其参与到数字乡村建设中。

(二)强化基础建设,夯实数字乡村建设根基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基础,强化农村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既要“强根壮体”,又要“多方引援”。一是推进光纤、5G 网络全覆盖。根据《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年)》,截至2021年底,全国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100%,通光纤、通4G比例均超过99%,基本实现农村城市“同网同速”。但是5G 网络只实现了“县县通5G”,导致数字乡村建设出现“同网不同速”的现象,为此必须持续推进5G 网络进乡村,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二是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依托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建设智慧电网、智慧水利、智慧农业、智慧物流体系,同时加强农村电商发展,实现农村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三是多渠道吸引建设资金。一方面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建立权责对等的资金使用办法,加强农村数字基础建设;另一方面要积极向社会吸纳资金,通过吸引社会资本、乡贤能人、社会组织共同建设,实现数字乡村建设的共建共享。

(三)提升数字素养,提高数字乡村建设参与度

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势在必行,它影响数字乡村建设参与的质量。一是多渠道开展宣传,提升农民数字意识。县级宣传部门可以通过数字乡村科普讲座、数字下乡实践活动深入农村,宣传数字乡村建设的内容、数字乡村建设重点、数字农民的优势等。村委会应该通过公示栏、微信群等途径为村民进行宣传动员,尤其是中青年农民,鼓励其主动参与到数字乡村建设中。二是多方式开展培训,提高农民数字运用能力。数字农民的培训坚持重点抓、全面抓的原则,重点培训青年中坚农民的数字网络伦理、智慧农业、数字网络销售、数字网络管理等内容,而对于年龄较大的农民,培训其正确使用手机APP,学会使用小程序、注册账号、内容管理、权利维护等基本内容。三是多场景开展数字技术的应用,提高农民数字实践能力。在网络教学、网络就医、网络销售、“互联网+政务”、智慧农业生产等场景,引导农民主动参与其中,并提升其数字实践能力,重点提升其解决数字场景难题的能力。

(四)健全数字法规,丰富数字乡村建设保障

依托《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健全数字乡村建设法律法规,确保数字乡村发展过程中有法可依[5]。一是健全数字乡村建设法律体系。国家应强化顶层设计,出台数据共享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国家公共数据资源体系,确保公共数据安全,同时推进数据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汇聚融合和深度利用。地方应因地制宜出台数字乡村建设管理办法,打破政府各部门之间的“鸿沟”,明确部门间的数据责任,强化县级数据管理部门的数字统筹能力。二是强化数字乡村政策的基层执行力。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数字乡村建设的政策法规,将政策执行效果纳入基层考核,压实基层责任,确保相关政策能够坚决执行。

(五)克服形式主义,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水平

形式主义是数字乡村建设的最大阻碍,必须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倾向。一是科学合理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整体布局。数字乡村建设耗费巨大,需要当地党委高度重视,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组织专家开展实地考察,科学设计方案并征求社会意见,科学审慎地推进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避免因重复建设而造成浪费。二是优化工作职责体系。以县为单位,设计县、乡、村三级工作体系,明确工作范围、厘清工作权力、明晰工作责任,减少对村级事务的过度行政干涉。三是优化农村工作考核办法。减少对乡村工作考核的频率,制定差异化的考核标准,引入“专家+群众”的考核方法,使村委会工作人员从“数字枷锁”中解脱出来,更好贴近群众开展服务。

猜你喜欢
农民数字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答数字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