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富,李永安*,李行舟
(1.宿迁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2.井冈山大学,江西 吉安 343009)
生态农业,是指既符合生态法则、又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还能满足消费者对于身心健康要求的农业。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学术界围绕生态农业进行理论研究,并进行了长期的实践探索。经过40 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理论指导、实践养成、模式分类、技术创新、品牌建设与保障体系等组成的全方位生态农业研究格局。2022年2月农业农村部制定并印发了《推进生态农场建设的指导意见》,从培育高效生态农业主体、出台生态农业扶持政策、构建技术推广、生态农业监测体系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推进生态农场建设的政策性方案。但对生态农业的研究来说,不仅从单一的技术、政策角度进行研究,也应当置身于社会结构中进行分析。本文以贵州省凤冈县为例,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分析生态农业的现状及其发展阻滞的原因,并提出利于打破困局的策略。
有关生态农业的研究,可见的文献包括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杨瑞珍和陈印军,2017[1];岳海涛和王文贵,2017[2])、存在的问题(高尚宾等,2019[3];陈东阳,2022[4];王松良,2023[5])和发展趋势(刘旭等,2022[6];赵桂慎,2023[7])等方面,主要的关注点在于现有的发展模式、技术水平和政策实施效果等现实的表现与理想状态的差距。归根结底,关注的焦点是技术问题,虽然涉及政策或制度层面的理论分析,但政策与制度也可以理解为社会管理方面的“软”技术。尽管技术、政策和制度是生态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但技术和政策或制度(软技术)等应该是在一定的社会系统下发挥作用。从哲学的视角看,技术主义是一种典型的工业文明的思维方式,它不能揭示后工业社会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为此,须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生态农业发展问题。在现代技术越来越成熟的前提下,发展生态农业不仅是一种技术问题,更是一种社会关系问题,而现有的研究对此关注不够。
从社会关系网络的角度看,当高成本的有机农产品在社会中缺乏信任度,人们不知道是“有机”和生态的,则意味着消费者倾向于规避价格风险,“劣币驱逐良币”。以社会资本的视角观之,生态农业缺乏的是社会信任,而这种社会信任是由社会关系网络(如资本一样是一种能够带来收益的要素)建立起来的。Hayami(1998)甚至直接认为信任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资本,是通过长期和多重交易而产生的相互信任关系,能够减少交易环节,提高交易效率,减少与劳动分工相联系的成本,而且能在更大的社区内促进合作关系,增大社会资本[8]。因为社会信任可以促成交易的成功,以及在交易中节约成本,因而能够带来收益,从这个角度看,它其实是一种社会资本。因此,以社会资本理论框架分析凤冈生态农业生产和营销情况,有利于把握其背后生态农业经营活动的社会性本质,从而有利于探索生态农业的发展规律。
从生态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来看,凤冈县地处黔中平原,地形多样、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适宜发展生态有机农业的区域。该县县域面积1 883 km2,全县14 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下辖87 个村(居)民委员会,总人口45.42 万人,常住人口30.41 万人。近年来,在政府推动下,该县积极实施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有机发展的战略,以茶叶、肉牛、蚕桑等为主导产业,打造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和品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县通过加强基地管理、培育多元主体、规范生产加工,建成生态茶园3.33 万hm2,促进了茶产业绿色融合发展。除主打产品生态有机茶外,凤冈脐橙、春笋、红心柚、蜂蜜、大米、猕猴桃等生态特色农产品也颇有名气。
从生态农业的经营模式来看,凤冈县较大规模的经营业主,主要是通过政府招商引资驱动,通过企业化运营,再由企业将土地反租倒包,回包给农民,统一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农民间接对接市场的能力,增强了农民的社会资本。同时,在经营权与农民承包权“两权分置”的现实情况下,经营业主返聘农民参与其经营管理和生产劳作,降低了其向社会招聘员工的交易成本,形成了投资方与农民之间的强纽带关系。然而,在建成的3.33万hm2生态茶园中,有机茶园认证面积仅5.2万hm2,绿色认证仅0.64万hm2,两项认证仅占全部生态茶园的1/4[9]。其他农产品更是以“生态”的方式生产,以“三无”产品的方式出售,说明该县生态有机农产品扩大市场缺乏身份识别的“名片”,进而一定程度影响地区信任关系。
生态农业属于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投入成本高、回报周期长、风险大,光靠农户等生态农业经营者的自有资金,显然无法达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对外融资的主要渠道是金融机构的投资,而金融机构投资是基于风险可控、有利可图的良好“信任关系”。地区的信任水平较高时,签订或执行金融契约会更加顺畅。尽管凤冈县于2018 年实现了全民脱贫摘帽,居民消费水平逐渐提升,但由于长期的经济水平低下,居民的资产积累较少,其抗风险能力也相应不足,偿贷能力也不强,导致金融机构对该地区的信任关系欠缺。同时该地区进行生态农业经营时,还涉及前期的土地流转、人员培训以及后期的机械耕种、基因育种、有机施肥、生物防虫等环节,进一步增加了产业投资风险和不确定性,客观的拉低了金融机构对凤冈县生态农业经营者的信任水平。相对较弱的社会信任关系,导致金融机构主流投资渠道不畅,客观上限制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在生态农业经营户或经营企业正常渠道筹资受挫的情况下,凤冈地区普遍存在民间借贷现象。民间借贷因其具有灵活性、周转快、地方性等特点,在凤冈生态农业经营户中受到青睐,但因其利息高,客观上加重了生态农业经营户的经营负担;因缺乏明确的监管与法律保障,又容易出现违约、拖欠引起的纠纷,导致借贷风险大。而生态农业经营本身的不确定性因素又加剧了交易风险,客观上也增加了地区社会不稳定因素。在高风险面前,民间借贷这种建立在亲情纽带或是熟人关系基础上的“信任关系”就显得很脆弱。虽然民间借贷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生态农业经营户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但数额偏小的贷款并不能满足生态农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利息、高风险的民间借贷,并非生态农业融资的主流渠道,其存在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地区信任关系低而阻滞了正规渠道金融投资的结果。加强凤冈地区的农村金融改革与体系建设,完善地方政府贷款担保机制,同时加快提高凤冈地区的信任指数和水平,以此畅通融资主渠道,是促进当地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社会资本信用水平较高的地区更容易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有助于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和技术链的畅通,进而促进一个地区的生产经营活动正常开展。据有关学者调查研究,如果理想的信任水平是1,信任水平最高是内蒙古,为0.88,而贵州的信任水平最低,仅为0.38,说明贵州省地区信任关系处于较劣势地位[10]。同时,凤冈县政府由于财政困难,地方债务从2020年的39.48亿元增至2022年的46.05亿元,负债逐年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地区的社会信任水平。笔者了解到,凤冈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仅占比18.5%,龙头牵引能力较弱,农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规模小,合作方式停留在初级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环节,导致市场链条相对较短、附加值较低,限制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开发。此外,凤冈地区的农业产业还存在研发能力不足的问题。例如,在茶叶领域,深加工项目如茶多酚、茶食品和茶保健等方面的产品研发和创新相对滞后,这限制了该地区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和市场多样化拓展,而这些问题的存在较大程度源于社会资本的信任关系缺失。在高信任度的环境中,人们更愿意与他人合作,形成一种协作关系,从而提高信息获取能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社会的凝聚力。然而,正是因为凤冈县地区信任关系不足,导致与外界沟通的人际互信度降低,进而影响陌生人之间的合作意愿,阻滞了技术链的畅通。
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而品牌建设在增强消费者的信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进而促进产品的销售。然而,贵州凤冈生产的有机产品在产品认证、品牌建设和宣传方面存在不足。第一,凤冈县生态农业经营户大多数为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缺乏在技术开发、规模经营和市场推广方面的能力,因而难以建立特色品牌并进行广泛宣传。第二,凤冈有机茶虽然能够做到有机生产加工,并附有有机标识,但一些经销企业为了处理滞销产品,将有机产品与常规产品按相同方式销售,导致消费者能够以常规产品价格购买到有机产品。这容易让消费者对所谓的“有机”产品产生怀疑,进一步影响社会信任基础的牢固性。第三,受消费心理和价格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消费者往往选择较低价格的产品,这使得凤冈的高价定位有机农产品在传统消费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幅降低。第四,凤冈地区的有机产品营销推广不足。商户们为了降低成本,在扩展有机产品市场和推广方面投入不足,这影响了消费者对凤冈有机品牌的了解和认知,进而让消费者对凤冈产品的“有机性”产生怀疑。
由此可见,阻碍凤冈生态农业发展的问题实质在于品牌创建力度不足,导致品牌影响力小、市场认可度低,从而增加了构建市场信任的交易成本。这也意味着信任关系的阻滞导致社会资本流失。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和其公共权威属性作为支撑和保障。
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提出,“社会资本是一种能够影响社会目标实现的结构状态,不同的结构状态会有不同的功能,因此赋予了不同的社会资本,进而影响社会目标的达成度”[11]。一个良好的信任基础能够增强其他主体和经营主体之间的合作意愿,让经营主体更好地获取到社会关系网中利于产业发展的资源[12]。在打破凤冈生态农业经营主体与其他主体间(消费者、金融机构、投资商等)的信任壁垒方面,进一步改善和提升经营主体的社会信任强度可以帮助经营主体积累社会资本,能够促进生态农业发展。一方面,政府作为理论上的社会公益服务平台和经济发展中协调不同经济主体的“仲裁者”,可以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凤冈县政府应积极履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经济职能,致力于帮助凤冈生态有机农业经营主体提高信任水平,这样会促使生态农业经营主体的信任结构与地位得到提升,从而获取更好的生态农业发展资源。另一方面,政府扮演好生态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者的角色。社会资本植根于社会网络与社会关系中,在政府、公司、社团、公民群体等社会的组织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凤冈县政府应综合发挥自身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产业发展指导等多重职能,擘画区域生态农业发展蓝图和发展方向,激发生态农业经营主体的潜能和创业积极性,并鼓励他们积极拓宽农业市场和自身层次;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如给予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惠民惠企惠商支持,同时帮助生态农业经营主体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助推生态农业及其经营主体同步发展;充分发挥号召力、声望和威信等“官方”自有的特殊优势,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吸引更多投资和资源,为凤冈生态农业经营户和商家积累社会资本,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凤冈地区生态农业的经营、建设与发展。
品牌建设和市场网络信任结构是相互促进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是现代商业发展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在市场营销实践中,经营主体应注重品牌建设,提高自身的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进而形成市场网络信任结构,共同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基于凤冈县生态农业现状,应以品牌建设为核心,建立多元协同机制,多措并举,促进生态农业健康发展。首先,凤冈县政府要制定相关管理规则与行业标准,增强凤冈地区有机行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与认可度。通过建立行业标准,引导生态农业经营农户和企业按照统一的规范操作,打造高质量的绿色有机产品,保证和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增强消费市场对凤冈绿色有机产品的信任感,打造一个健康、稳定、有序的市场网络信任结构体系。其次,凤冈县政府将生态农业产业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先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监管力度,规范品牌建设与市场行为,引导凤冈的有机经营主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确保品牌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最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凤冈有机行业协会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化品牌宣传体系,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凤冈生态农业及其出产的绿色有机产品,提升消费者对凤冈绿色有机产品的认知度、认可度和信任感。
尽管我国已经初步构建现代化农业体系,全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但城乡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加之生态农业存在投入成本高、回报周期长和诸多不确定的生产经营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机构对生态农业经营主体信任度。社会资本能够在社会网络中发挥促进信息间流动、降低交易成本、强化社会信用的认可和加强行动者社会身份的认同等作用[13]。因此,针对凤冈的实际,凤冈县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构建金融机构与经营主体之间的信任关系,破解生态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的困境。一是发挥政府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向金融机构证明生态农业经营主体的价值和可信度,增强金融机构对其贷款融资的信任度。二是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改变传统贷款抵押方式,允许将经营权物权化,以农村集体土地和农村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探索加大生态农业产业化项目立项规模,允许以项目为载体申请贷款,以此帮助生态农业经营主体提升信任强度,改善其与金融机构的信任关系,缓解金融机构融资难的问题。三是政府为生态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科技、信息和管理的支持和培训服务,提升其生产经营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使其具备更好的商业运营能力,从而增强对金融机构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