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遗”背景下海南黎族哲学思想和民间信仰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及运用

2024-05-10 06:58陈卡雷陈水雄
新楚文化 2024年6期
关键词:世界

陈卡雷 陈水雄 邢 佳

【摘要】海南黎族的哲学思想和民间信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新时代和“双遗”创建背景下如何发扬黎族哲学思想和民间信仰的积极作用,增强黎族人民幸福感,实现黎族地区乡村振兴,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通过研究黎族哲学思想、民间信仰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提出将其运用促进黎族人民的人居环境建设、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提升黎族人民幸福感的建议。

【关键词】世界“双遗”项目申报;黎族哲学;黎族民间信仰;外部环境关系及应用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06-0016-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6.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重点文化项目“海南热带雨林与黎族传统聚落”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相关课题“海南黎族传统聚落文化与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关系研究”子课题“海南黎族传统聚落文化与自然遗产关系内涵研究”论文(项目编号:HNMYS2022—01)。

“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申遗项目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作为海南最早的世居民族,黎族哲学思想、民间信仰与自然、经济、社会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在黎族哲学思想与民间信仰的独特价值及其如何利用开发等仍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对进一步了解海南黎族的文化,加强民族团结融合,以及对“海南热带雨林与黎族传统聚落”申报世界“双遗产”,丰富利用开发黎族文化资源,促进海南自贸港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黎族哲学思想、民间信仰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一)黎族哲学思想、民间信仰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第一,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存”。黎族先民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时,秉持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包含着事物联系依存、发展变化等思想。黎族民间故事中,太阳因为勤劳而嫁给了大地,给予后代光明,成为黎族人民的婆祖,而月亮总是偷懒,就只是在大家休息时出现[1]。这种古代的辩证法思想表现出了猜测性质,但依然反映了黎族先民对事物间联系的探求和认识。黎族先民认为,某些事物必须在外在条件的作用下,才能体现和发挥其内在潜能,可以从黎族的俗语中看出:“锣不敲无声,刀不磨不快,狗要带才灵,人要教才精。”此外,黎族先民还认为人与自然是有关系,黎族“杞”方言区有狗祖的传说[2]。在黎族先民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

第二,“诗意地栖居”的自然哲学观。“诗意地栖居”是海德格尔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整体生态观,反映了对人民生存环境的人文关怀,基于生态视角表达了对人居环境的艺术和审美[3]。黎族的居住选择与自然环境、生产方式、民间信仰和趋吉避凶等生活观念密不可分。黎族认为“天初生,亮晶晶,地刚萌,草青青”,即天地和家园一开始就是清晰、美丽、充满希望。黎族人民选择在山坡、山谷中朝阳、朝南的地段建村落,順应地形,使村落与自然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和谐的生态环境。在选择村落位置时会考虑到耕地和平缓的山区的重要性,以便于农作物的种植。此外,他们还会选择靠近水源、地形高的区域。民间信仰也是黎族人民在栖居选择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们相信“鬼神说”,因此只选择“干净”的地方,同时也会避开野兽出没的地方,以防止农作物遭受破坏。这些因素综合影响了黎族人民的栖居选择,形成天、地、人相协调的“万物和谐共存”理念[4]。

第三,崇拜是认识和解读自然的思想形式。黎族先民对自然、图腾的崇拜是其认识和解读自然的思想形式,是观察自然环境“外”的世界,并运用到黎族人民群体“内”的过程,是建立哲学思想、民间信仰的重要依据。自然崇拜是将自然中不能解释的各种神秘现象与物化形态联系在一起的想象和思考,黎族的自然崇拜主要是对自然事物和神秘事物等的崇拜,就有了天鬼(雷公鬼)、山鬼、水鬼、火鬼、地鬼、风鬼等[5]。黎族图腾崇拜的是以身边直观的动植物为主,包括蛙、牛、龙、蛇、鱼、鸟、狗等动物,以及葫芦瓜、榕树、水稻、木棉、竹等植物。黎族动植物图腾崇拜产生是与当时原始氏族公社的生产、生活高度相关,体现了影响人们生活的主要外部力量,包括渔猎经济、采摘经济、农作物经济等。

(二)黎族哲学思想、民间信仰与经济环境的关系

第一,黎族哲学思想影响了黎族重视农业发展。黎族人民有着“万物和谐共存”崇尚自然的情怀,在心态上展现出平淡自然、抱朴含真、天人和谐的理想境界。在发展经济上,黎族人民一直以发展农业作为主业,往往以“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乐观通达、与世无争心态享受人生,但同时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来发展经济。1949年前,黎族地区粮食生产主要是原始刀耕火种的“砍山栏”和水田种植两种耕作方式,生产力水平低下。近20年来,随着海南省加快推动农业科普优化、良种繁育建设、现代新技术引进等,黎族地区农业生产发展快速。所种植的槟榔、香蕉、芒果、豆角、辣椒等热带水果和热带经济作物逐渐基地化、规模化,带动黎族人民脱贫致富。

第二,旅游产业的导入促进黎族人民思想更加包容。随着海南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海南黎族村落不仅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外界,也逐渐成为旅游的热门选择,这一变化给黎族人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其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转变。首先,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赋予黎族人民“和合共生”的哲学思想更多的内涵。旅游业发展促使黎族人民更加重视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认识到好的环境能带来持续收益,更加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其次,旅游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万物和谐共存”的哲学思想的实践,随着游客的不断涌入,当地的黎族人民开始更加开放和包容,在对自身文化加强自信的同时,也更加了解和尊重外来文化,一些开展旅游产业的村庄积极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如民俗节庆、文艺演出等,让当地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三)黎族哲学思想、民间信仰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第一,祖先崇拜增强了黎族社会关系的凝聚力。黎族民间信仰文化中,祖先崇拜是重要核心。黎族人民对英勇卓越的猎手和大力勇者非常崇拜,在黎族传说《大力神》和《雷公根》中,“大力神”是开天辟地的神灵,他射落了六个太阳和月亮,只留下各一个太阳和月亮,使得黎族人民远离炎热,因此大力神被认为是黎族的祖先。该故事在黎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活动中唱诵的《袍隆扣颂》中有记载[6]。黎族人民的祖先崇拜还体现了个体与集体的互为依存的关系。在黎族人民的祖先崇拜中,个人与族群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团结互助,才能抵抗外部风险。通过祖先崇拜,黎族人民之间开展一系列祭祀先祖的活动,加强了黎族人民对家族、村落的归属感,共同抵抗外部风险。黎族谚语中也折射出了这一思想,“山猪才独自觅食,人无法单独做食”。

第二,血缘和地缘关系是黎族社会关系的重要联系。由于种种原因,黎族先人从沿海往黎母山、五指山等山区迁徙,这种迁徙导致了黎族村落的布局分散、不集中的现象。许多黎族村庄住着同姓的血缘家族,村民之间互相接济,产生了“合亩共耕制”[7]。这种制度让村民们互相合作,共同耕种土地,建立了紧密的社会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村庄接纳了很多外来人,地域关系逐渐替代了血缘关系。

二、黎族哲学思想与民间信仰的运用

(一)黎族哲学思想与民间信仰在黎族人民居环境(人与自然)中的运用

第一,可持续发展、绿色优先的发展模式。黎族村落多集中在海南热带雨林区域,需要注重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原始风貌[8],同时又要满足黎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保护为基础,以生态开发为策略,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实现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探索生态文明的黎族发展模式。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生物的原真性和多样性,抑制盲目扩张的建筑,创造环境美丽、与生态系统相协调的黎族村落环境,确保村落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诗意地栖居”,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第二,以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为建设导向。黎族村落涉及自然生态环境、传统民居建筑、历史人文、民俗风情等各个方面,通过将文化、创新与产业相结合,以空间建设为抓手,打造高质量发展模式下的生产、生活、生态新机制,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文化引导,共同促进黎族村庄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黎族村庄经过历史长期发展,已经形成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基础与特色的物质资源。通过规划推动,构建和完善当地产业结构,例如在具备条件的黎族乡村开展生态旅游、休闲农业、康养旅游、共享农庄等农旅项目,从而带动村民就业、增加村民收入、提升当地农产品附加值。此外,还能同时宣传黎族村庄当地文化,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活化。

(二)黎族哲学思想与民间信仰在经济发展中的运用

第一,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等通过符号学创新打造旅游特色。黎族的自然崇拜元素可以作为当地旅游开发的特色内容,通过符号学进行总结、提炼和创新形成特色元素,如形成相应的雕塑、黎锦、陶器、仪式活动、旅游纪念品等,并对其内涵进行解读,如避祸、祈福等。由于自然崇拜过于早期和抽象,开发利用难度较大,因此在文化挖掘时可以参考借鉴国内外少数民族文化的旅游产品开发形式,强调神秘、原生、独特唯一等从而吸引游客。当前黎族村庄的图腾元素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大力神”等,图腾内容同质化严重,这与黎族存在着哈方言、杞方言、润方言、美孚方言、赛方言五个文化圈[8]的多元文化并不相符合。且图腾在旅游中应用较为初级,主要以建筑图形为主,提供观赏功能但未充分挖掘图腾的祈福、神秘等文化内涵。未来发展特色黎族旅游时,应针对不同黎族地区、不同黎族村落选取不一样的黎族图腾主题,深入挖掘图腾内涵,打造差异化的民族旅游产品。

第二,充分利用村庄空间,激发产业活力。黎族村落需要充分激活村庄空间,以文化引导空间,以空间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发展。比如在不改变村落整体空间格局形态的基础上,借鉴黎族传统民居船型屋建筑的特色元素打造黎族新居所、产业新空间,实现建筑空间的产业化、商业化、社交化应用,比如把村庄中闲置的牛栏、粮仓、寮房等利用起来,改造为咖啡吧、书吧、民宿等功能空间,为黎族村民提供就业创业提供平台和机会。

第三,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在黎族村落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特别是适宜海南种植的高效经济作物,如槟榔、香蕉、芒果等。对于新引进优良农业作物品种,如燕窝果、榴莲、多彩西瓜等,由政府给予种植补贴和购买种苗给到黎族农户,打通生产和销售环节,提升农业亩产值。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农田水利、农村电网、农村道路;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鼓励农村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济组织形式,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三)黎族哲学思想与民间信仰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第一,将黎族“万物和谐共存”与“两山”理论融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两山”理论的基本要求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生共荣,其隐含的真实意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与黎族哲学思想中的“万物和谐共存”高度统一。因此,黎族人民要充分学习和遵循“两山”理论,赋予“万物和谐共存”理念的新时代内涵,更好融入我国生态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实现经济、社会、生态高质量发展。

第二,以黎族哲学思想推动黎族传统文化传承。黎族地区要发挥地域特色,基于“万物和谐共存”的黎族哲学思想,围绕建设“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世界遗产的目标,对黎族村落的文化遗产资源、特色风土人情、特色建筑、非遗技艺、自然景观进行充分挖掘,打造系列微型博物馆、展览馆、体验馆。强调不同黎族村落的文化差异性,避免千篇一律的黎族村落图腾、建筑和活动风貌,充分展示“民族风情,热带雨林”的神秘之美、文化之美、艺术之美。发展壮大黎锦、黎陶、黎歌、黎舞等黎族文化,传达相关的文化主题。推动“三月三”“顶竹杠”“拉乌龟”“打柴舞”等黎族节庆文化活动,既是旅游开发,也是文化传承,成为文化遗产活化的鲜活案例。

第三,推动黎族社会关系的与时俱进。在过去,黎族人民的社会关系主要以家庭和村落为单位进行组织,随着交通优化、手机和电视的普及,黎族人民接触到新的思想和文化,黎族村庄内和村庄之间的社会关系也逐步发生演变,法治观念逐步深入民心。在社会治理方面,强调村民自治和国家法治相结合,鼓励黎族人民在村庄治理时保持持续合作与交流,注重集体利益,重视家庭和社区的凝聚力的传统,遵守国家法律。黎族村民自治建立在法治基础上,通过依靠法律规范和制度保障,确保了自治的合法性和公正性。此外黎族村庄通过加强法治宣传和教育,提高了村民的法律意识和素质,为黎族地区的乡村振兴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王学萍.中国黎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黎族民间故事选[M].广东民族学院中文系,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3]熊清华.海南黎族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美学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8.

[4]范明水,虞海珍,陈思莲.海南黎族原始宗教信仰及其朴素哲学思想的产生[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8(06):

27-32.

[5]罗有亮.民族民间生态智慧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6]祁永超,赵建华,石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黎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J].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22,29(03):70-77.

[7]张佳倪.基于地域文化特性的黎族传统村落景观设计应用研究[D].海口:海南大学,2021.

[8]詹贤武.黎族经济文化类型与文化圈的空间分布[J].新东方,2014(03):28-32.

作者简介:

陈卡雷,男,海南三亚人,澳门城市大学国际旅游管理博士研究生,高级经济师,注册城乡规划师,研究方向:黎族经济与社会文化研究、少数民族旅游。

陈水雄,男,海南海口人,台盟海南省委会参政議政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文创艺术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海南文化及黎族与台湾少数民族文化比较。

邢佳,女,海南三亚人,博士在读,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旅游学院讲师,二级会展设计师,高级会展业职业经理人,研究方向:会展经济理论与教学实践、旅游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世界
多么美好的世界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彩世界
彩世界
给你一个甜蜜的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世界因创意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