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话训练随时发生

2024-05-10 10:20尹嘉廷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笔者情境生活

尹嘉廷

升入三年级后,学生在写话、写作上面临的难度陡然提升,学生“不想写”“不会写”“怕写作”的情况普遍发生。而一、二年级的写话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写作的启蒙阶段,有助于学生向中高年级的习作阶段过渡。但由于多数低年级学生的语言积累不多,对生活素材的敏感度不高,不能很好地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落到纸上,对写话的畏难情绪也比较突出。所以,如何让写话训练生活化、常态化,培养学生对写话的兴趣、提升写话能力,是低年级语文教学应该关注的。

2022年版课标提出,小学第一学段的学生应“对写话有兴趣,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笔者以此为要旨,进行了二年级写话教学的分析与尝试,设计了生活化、常态化的写话训练,并在课文解读和课外阅读中,增强学生的“写话意识”。

一、目前二年级写话训练存在的问题

1.语言积累不足

二年级学生识字量较少,词汇量有限,常常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同时,他们缺乏阅读量的积累,许多学生尚未形成语感,容易出现表达形式单一或者语句逻辑混乱的情况。对于文章、课本中的语句,二年级学生也很难做到有意识地阅读积累,大多时候都是在无意识、散漫地阅读,而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也是缺乏的,传统教学未建立起课文和写话之间的联系。

2.日常练习少

要想写话写得好,质与量缺一不可。笔者发现,现在大多数的二年级教学,缺乏仿写练习和写话练习,写话更多时候是作为一堂课的内容在单元学习的最后来进行。这导致学生不能常常与写话见面,而突然而来的写话让学生易生出畏难情绪,陷入练得少、不想练、写不出的惡性循环。

3.缺乏写话的驱动力

主动表达、喜欢表达的学生,必定有强烈的表达需求和表达热情。在大多数教学中,写话训练多是在做单元练习时才能发生,而写话主题可能并不是学生当下想写的,甚至与学生的生活有较大的隔阂,学生无法将生活经验和自身的感悟述于笔端,而是为了命题写活绞尽脑汁却不得法。这样的写话训练难以激起学生的表达热情,也未匹配上学生的表达需求,是被动的、机械的。

4.生活感知概括化、模糊化

低年级学生在看图写话中常常会因为观察不仔细、想象不丰富导致无话可写,这是因为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不足,导致生活感知概括化、模糊化,难以匹配看图写话中精细化、清晰化观察感知的要求。比如学生在看到下图时,只能看到两位小朋友和肩上扛着的牌子,不能仔细分析手上提着的东西是什么,难以从“请爱护小鸟”的牌子推导到画面中小朋友手上提着的是鸟笼。如果对某一个生活场景提问,学生很难自己说出场景中的人物、物品和事件,大多数学生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把这些要素列举出来,这是对生活缺乏有意识的观察、清晰的感知的体现。

二、将写话训练生活化、常态化

1.有意识地阅读、积累

在阅读中积累是我们常会在课堂上和作业中强调的语文学习方法,多数阅读积累作业任务的布置都是“标注出好词好句”和“抄写积累好词好句”,而这样的作业并未真正建立起阅读与写话之间的联系,无法让学生进行有意识的、以促进写话水平提升为目的的阅读。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选择学生能够转化为自己的文字,并用在写话当中进行从阅读到写作的教学。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曹冲称象》中的第4自然段中,笔者提取出连接词“首先、然后、再、最后”和动词“赶、画、装、称”,学生了解连接词顺序后,再用连接词形容《小蝌蚪找妈妈》中的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将新学的连接词与熟悉的文本进行结合,这样能够在短时间内充分训练“首先、然后、再、最后”的用法,为后面口语交际“做手工”打下了基础。多在课堂上使用这样的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尝试运用学到的词语说一说,是锻炼学生有意识地阅读积累、以“用”为导向进行积累的有效路径。

2.提供支架,引导扩充

一、二年级学生还未形成回答问题的规范,也不具有较好的答题语言的组织能力,在答题中经常会出现语序颠倒、内容重复、语言不通顺的情况,设置回答支架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如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玲玲的画》一课的课后题“试着用上‘得意‘伤心‘满意这3 个词语,讲讲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搭建支架:

(谁)              (做了什么)感到很得意,然后           (发生了什么)感到很伤心,         (又发生了什么)感到很满意。

有了支架,学生可以在平常课堂的回答中循着规范的语言支架进行语言的组织和扩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累了句式,进行了正确的组织语言的实践,锻炼了正确的表达习惯。

另外,面对学生有想法说不出的问题,教师可以相机引导,顺着学生的话给出支架和提示语,引导学生将答案说得更完整、更具体,让学生在回答中感受到语言表达的魅力,获得自主将思考转化为规范语言的成就感。

3.随文练笔,重视引导,重视朗诵,调用五感

第一学段的课本中有许多课后的仿写习题,这些习题都是编者为了学生更好地学而精心设置的练习资源。学生了解文章、读熟语句之后,可以重点进行随文练习,说一说、写一写、评一评,在读的过程中思考如何写,在写的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随文练笔也应该在讲解课文当中进行。

根据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提到的“过程哲学”理论,一、二年级的学生处于写作能力发展的浪漫阶段,这是领悟的初始阶段,“这个阶段的主题既新奇又生动,包含一些未曾探索过的可能联系和若隐若现的大量内容”。在这个阶段,学生通过生活经验获取和理解知识,自由是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所以,笔者在随文练笔的引导中更加关注知识的广泛联系,以学生的朗诵、生活经验为主,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语言创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如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找春天》一课的仿写练习: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那是春天的        吧?

恰巧这时刚开学,正值春日,笔者布置了拍一张春天的照片的作業,并在上课时带着学生将手伸出窗外感受春天的空气,再说一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摸到了风……

师:这个风,是冷的还是温暖的,是很急的还是轻柔的?

生:风是温柔的,它不冷。

师:那你是用什么感受到的?能不能仿照课文,用优美的句子说一说?

生:微风吹过我的脸庞。

师:(带感情读)微风吹过我的脸庞,好温柔的风。你能不能读一读,读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感觉,会有什么动作?再想想看,这样的风像什么?什么风会在你的脸庞轻轻吹过去?

生:(有感情地读)微风吹过我的脸庞……像叹息。

师:对,那我们按照例句的格式改一改,这个句子应该是——

生:微风吹过我的脸庞,那是春天的叹息吧?

师:你真是个懂生活的小诗人。

笔者通过带领学生发现春天、体会春天,再引导学生建立起春天与生活感受之间的联系,利用课后仿写的小练笔,让学生更加精细化、更具主动性地体会生活、发现自然,在清晰描述的基础上表达出具有文学性的童言童语。

4.善用学校生活中的情境

课本给出的写话要求教师在语文课上建立起一个新的情境,而实际教学中有可能无法做到每一次写话都有充足的时间去建立情境。而如果想要让写话真正常态化,就要抓住每一个设置写话情境的机会,比如学生喜欢的科学实验、学校的社团日、运动会等。与科学课结合,可以布置实验日记,让学生熟悉步骤过程的写作方法;在社团日上,学生可以给自己的社团写推荐语、社团趣事,以求吸引更多同学来到自己的社团摊位参观交流;运动会上记入文明团结分的加油语播报也是一个好抓手,在凸显集体荣誉感的运动会时期,学生一定会想要用自己的话语鼓励同学,期待着自己的加油词被广播播报,此时进行加油词练笔的热情高涨,学生会主动去探究如何写出感情,如何写得更加标准、优美。

与情境相结合,学生写话的出发点便从“被要求写”变为“我需要写”“主动想写”。但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设置的情境如果较大,学生就会出现记“流水账”的情况。因此,在根据情境设置写话任务的时候,要缩小写话主题,如“我们社团的×××”“那场比赛”等具体到一个事物、一件事情,以引导学生进行更精细的生活观察和更细腻的生活体悟。

5.设动态作业,展班级成果

对于基础较好的二年级学生来说,一个学期的活动和教材中的写话可能并不能满足其表达的兴趣;但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来说,写话作业无论多少、无论难易,都是一种负担。这时候就在考验我们设置分层任务的智慧。设置以展示为目的的动态作业,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可行之路。

动态作业的写话主题在于自由地表达、大胆地展示。笔者利用每个周末布置一个关于当下天气、季节、节日的小练笔任务,愿意写的学生可以进行写话,并在语文课前的五分钟在全班面前进行展示,不愿意写的学生可以选择来帮作者读一读,每天的小观众可以对展示作品中的好词好句进行积累和仿写,过程中所有的视频、图片、文字成果都将成为班级回忆录和班刊的素材,并邀请家长参与评价和内容的创作。这一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练笔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写话和表达中获得成就感,也让他们渐渐成为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时时观察身边哪些东西可以写,哪些事情很精彩,观察意识也就自然而生。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龙华区第三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笔者情境生活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护患情境会话
漫生活?阅快乐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