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线教师是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落实的重要力量,教师如何从“时间的被动消磨者”转变为“时间的主动规划者”是“双减”提质增效的关键。针对教师时间管理课程的研究空白,通过前期调研了解了目前教师时间管理的困境,尝试探索有效的教师时间管理网络课程体系。选择微信平台创建公众号,创新开辟了“时间认知”“时间心法”“时间技法”等7个合集,实践效果良好。
关键词:网络课程;时间管理;教师减负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4)14-0020-05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双减背景下教师时间管理的实践研究”(FJJKZX22-236)研究成果。
一、教师时间管理的困境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从政策解读、学校管理到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如火如荼地开展。中小学贯彻“双减”政策过程中,一线教师是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落实的重要力量。无论是“加强作业完成指导”,还是“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对于教师在工作时间、强度、难度、质量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早在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为教师安心、静心、舒心从教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几年来,这一政策的落实效果很有限,甚至在“双减”政策实施以后,教师减负的情境变得更加复杂。
我在福建省福州市属、七区六县对2201名小学、初中教师开展了“‘双减背景下教师时间管理现状调查问卷”调研发现,教师平均每天工作较“双减”之前延长,76.92%的教师每天工作9小时以上,65.24%的教师平均推迟0.5~1.5小时下班,60.51%的教师双休日工作3小时以上;教师工作量较“双减”之前增加,44.11%的老师每周超过16节课,58.43%的教师每周承担2次以上的课后服务;教师们普遍希望减少“非教学任务”,54.38%的教师认为“非教学任务”挤占教学任务时间,66.02%的教師“产生厌倦心理和应付思想”,表示“无力进行教育教研活动”;教师时间管理能力尚待提高,“教师时间管理量表”数据分析发现,每日工作8小时以下的教师在“目标监控”“目标执行”“时间管理总分”上均明显优于工作9~12小时的老师,工作13小时以上的群体时间管理能力最低。
针对上述现状,各地都在积极呼吁实行弹性工作制缩短工作时长,拓展课后新渠道减少工作量,适当减少教师的“非教学任务”。在大环境、上级政策、学校制度等客观条件逐步完善的同时,教师进行自我审视,增强时间管理意识,积极作为,主动提升时间管理能力,从“时间的被动消磨者”转变为“时间的主动规划者”,将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大有裨益[1]。
目前,专门针对教师时间管理课程建设的研究存在空白,我在原有“班主任时间管理”市级课题的基础上拓展延伸,尝试开展“教师时间管理”省级课题研究,探索“双减”背景下有效的教师时间管理网络课程[2]。
二、教师时间管理网络课程的实践探索
(一)课程设计与思考
教师时间管理网络课程以加强教师时间管理意识,提高教师时间管理技能,进而提升时间管理效能感和主观可支配感为目标,引导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契合“双减”背景、学校要求、工作实际的时间管理方法。研究者选择福州地区两所初中和两所小学作为实验校,分别招募对时间管理有兴趣、有意向作出改变的教师组成实验组,建立学习共同体,跟随网络课程学习,获得实时反馈。同时每所学校配备至少一位心理专职教师作为负责人,调度线上线下的衔接反馈。
选择微信平台创建公众号——“夏的时间实验室”作为交互平台,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收集到的一线教师时间管理共性问题和对课程的需求,创新开辟“时间认知”“时间心法”“时间技法”“时间行动”“正念时间”“读书DO书”“时间漫画”等7个合集,内容以5~10分钟的小视频为主,配合图文说明,重点突出,方便忙碌的教师及时关注、回听、分享课程。
课程设计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依托时间管理理论。时间管理的理论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任务备忘的备忘时代,强调利用便签和备忘录调配忙碌中的时间和精力,避免混乱;(2)时间节点的计划时代,强调通过工作计划表和日程表来安排时间,注重未来时间的规划;(3)优先顺序的效率时代,强调对事情轻重缓急的判断和取舍,科学分配有限的时间和精力;(4)个人管理的价值时代,强调个人的自主管理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突出“人”的因素。四个阶段的时间管理理论各有利弊,我在课程设计时同时涵盖,如契合备忘时代的“便利贴运用”系列,契合计划时代的“时间轴周表”和“如何做计划”内容,契合效率时代的“从四象限法则到4D工作法”,契合价值时代的“时间管理实验的万能卡”系列等。
第二,创新突出心理特色。课程设置侧重第四代时间管理理论,聚焦时间背后“人”的因素,关注教师在“双减”背景下的情绪、压力、心理,侧重点燃教师进行时间管理的渴望,唤起探索时间管理方法的动力。如设置探讨行为背后心理机制的“时间心法”合集,专门开辟心理热门理论“正念”主题合集,“读书DO书”合集中侧重推荐心理类书籍等。此外,课程营造“非任务式”“可选择”“鼓励尝试”的心理氛围,减少教师的实践压力,增加作为“人”的主动性,提倡从5%的微小改变开始。
第三,短小精悍,系列化。考虑到“双减”之后教师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等特点,课程内容多以5~10分钟的小视频配合图文为主,既方便提取重点,又能在需要时随时学习视频内容。课程的短小精悍要求内容分割细化,形成系列,如“拖延心理”系列、“便利贴运用”系列、“读书”系列等,自成体系,学习起来既聚焦又轻松。
第四,合集之间相互呼应。课程设置的七大合集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彼此呼应。如“读书DO书”合集中完成《断舍离》读书后,在“时间漫画”合集搭配断舍离的漫画,在“时间行动”合集有一节实验校教师的实践心得“断舍离的感悟”;如“时间心法”合集里的“选择与改变”系列呼应“读书DO书”合集中的《了不起的我》;“时间行动”合集中的大部分内容与 “时间技法”对应,呈现一线的实验校教师在学习课程后的实践心得,如“便利贴系列”与“便利贴女孩儿”“用便利贴清单管理和复盘”呼应。
(二)课程实践与探索
从2022年10月至2023年12月一年多的时间里,公众号共更新7个合集约42篇文章。
1.更新“时间认知”合集,刷新对时间的新认知
此合集旨在澄清对时间管理的固有认知——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引发时间管理问题,引入新理念——时间管理的核心是“人”,强调个体在时间管理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由此增加对时间管理的把控感,提升时间管理的效率。具体内容见表1。
2.更新“时间心法”合集,剖析时间管理背后的心理
此合集旨在剖析时间管理背后“人”的心理过程,增加对自己、对时间管理的理解,点燃时间管理的渴望,促进改变的发生。具体内容见表2。
3.更新“時间技法”合集,分享时间管理的方法与技巧
此合集旨在分享常见、实用的时间管理方法,以具体、可操作的内容邀请教师们在工作中实践运用。具体内容见表3。
4.更新“时间行动”合集,交流时间管理的实践
此合集旨在分享时间管理具体实践过程中的心得、感悟、收获等,邀请实验校的学习小组教师进行授课,具有落地、实操的特点。具体内容见表4。
5.更新“正念时间”合集,用正念来提升时间管理
此合集旨在通过当下心理学界热门、科学的正念,帮助教师们专注当下、减压放松,提升工作效率和休闲品质,具有浓厚的心理学味道,通俗易操作,附带练习音频。具体内容见表5。
6.更新“读书DO书”合集,时间管理书籍的阅读与实践
此合集包含读书和“DO书”两个部分。读书,即阅读时间管理的相关书籍,不仅涵盖时间管理具体操作的方法论书籍,更包括时间管理中“人”的心理的调适类书籍。“DO书”,即将书中内容输出实践,边读边做(“DO”),将所学转化为自己的一部分,融入生活。具体内容见表6。
7.更新“时间漫画”合集,分享和时间管理有关的漫画作品或文章
此合集主要安排在一年中的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配合相应的漫画或文章,呈现时间和人的关系,突出心理调适的部分。具体内容见表7。
三、教师时间管理网络课程的成效与思考
借鉴张效[3]的“小学教师时间分配和时间管理现状调查问卷”,根据本地情况对问卷进行有效删减,形成“教师时间管理量表”,以了解实验校教师们的时间管理水平变化。经过一年时间公众号的跟进学习,排除部分人员流失,最后对33名全程参与的教师进行前后测。结果显示,前测时教师时间管理总分的平均数为81.00,进行时间管理干预后,分数提高至84.48。进一步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教师的后测时间管理分数显著高于前测分数(t=-2.939,p<0.05)。
此外,抽选各实验校部分教师进行访谈跟踪。大家表示,同样面对“双减”下延长的工作时间,学会将事情“碎片化”处理,灵活填充进“碎片化的时间”里;面对增加的教学工作量,学会以价值为目标,在行动之前按下暂停键,进行轻重缓急的排序;面对非教学任务,学会通过“授权”分解细化,学会适当拒绝责任之外的事务;教师时间管理能力总体提升,大家在工作、生活中积极实践:通过对办公环境、电脑文档的“断舍离”提升视觉和情绪的舒适度;通过“时间轴周表”的记录加深自我觉察;通过便利贴的移动分类提升把控感;通过甘特图的规划定期检视目标进度;通过正念练习学会专注当下,减压放松。
“夏的时间实验室”公众号自建立以来,从最初四所实验校成员关注到教师们积极推广分享,用户数逐渐增加过百。网络平台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自由,方便中途加入的教师回看前期内容及时跟进。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困难和问题,如缺少即时反馈交流、缺乏团体支持互动、由于零成本学习热情容易减退等。此外,对于庞大的时间管理理论体系来说,目前的课程架构略显单薄,与“双减”背景的结合需要更多实践,有条件可以适当开展线下沙龙,促进成果生成。正如公众号中提到的“时间实验室”,教师时间管理课程开发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实验”,未来公众号的7个合集内容将不断更新,大家一起持续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4]认为:“如何保证教师自由支配的时间,它对于不断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像空气对于人的健康一样必不可少。”教师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对于学校是真正的威胁。教师时间管理课程的探索,无论是填补研究空白还是实际推广,都具有重要意义。让教师群体从 “重压” 中 “站起来”, 从“忙盲茫的时间”中“跳出来”,才能让他们更好地为教育事业“负重前行”,让“双减”工作持续深入推进[5]。
参考文献
[1]程瑛,裴小娟. “双减”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自由时间:困境与突破[J]. 肇庆学院学报,2023(5):34-39.
[2]黄晓夏. 中学班主任时间管理线上课程开发初探[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12):19-22.
[3]张效. 小学教师时间管理问题研究——以郑州市小学为例[D]. 郑州:郑州大学,2021.
[4]苏霍姆林斯基. 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 赵玮,等译.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5]王帅. 高中生成就目标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时间管理倾向的中介作用及教学模式的调节作用[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22,10(9):530-542.
编辑/张国宪 终校/孙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