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托马斯·哈代《还乡》中反叛女神尤苔莎的悲剧成因

2024-05-10 11:38:01丁雨薇
新楚文化 2024年7期
关键词:还乡

【摘要】《还乡》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属于其“性格与环境”类型小说中的一部。作品以英国西南部威塞克斯“一片苍茫万古如斯”的艾敦荒原为背景,描写了五个青年男女不同的悲剧命运。其中的女主人公尤苔莎是当代英国小说里被描写得最成功的几位女主人公之一,她的悲剧性和注定失败的反叛也成了诸多研究中长久且具有雄辩性的议题。本文通过对小说细致的分析解读,揭示书中充满反叛意识和行为的女神尤苔莎是如何走入宿命中悲剧的胡同,并且探究哈代深层次的,强调个性与环境和谐的重要性的思想。尤苔莎的悲剧阐释了哈代认为性格与环境应该和谐共处的思想,即希望人们能够达到社会和精神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还乡》;尤苔莎;性格与环境;悲剧成因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07-0022-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7.007

托马斯·哈代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可以说他是英国文学的奠基人。他以小说《人物与环境》而闻名,旨在描写人与环境的微妙关系,从而达到整个社会和谐的目的。他的小说和诗歌代表作,如《德伯家的苔丝》《卡斯特桥市长》《还乡》等,给我们的读者带来了不同的文学体验。

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哈代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立的写作风格,他自觉地奉行“反映生活、揭露生活、批判生活”的文学主张,同时自觉地在艺术上不断探索创新。而这本书也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爱情悲剧。书中的女主人公尤苔莎,美丽而叛逆,她的悲剧不可避免。尤苔莎的性格很难分析,她有少女天真、浪漫、无畏的一面,也有清醒、自私、成熟的一面。她成长在繁华世间,却要生活在荒原,这也是她想尽一切办法逃离荒原的原因。她对现状并不满意,她勇敢、叛逆,不择手段地走向大城市,甚至不顾道德和责任,这就是尤苔莎悲剧的内在原因。

另外,父权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女性很难有自己的地位,尤苔莎想通过与克莱姆的联姻来逃离荒原。他年轻有为,厌倦了巴黎的浮华,回到了家乡,根本无法满足她的愿望。荒原的荒凉景色和冷酷的人情与她的热情格格不入,无论如何抗争,她最终都会以悲剧收场。

一、悲剧的外部因素

作为荒原中独特的存在,拥有反叛精神的女神尤苔莎的悲剧似乎是宿命的必然,却又能在字里行间找到悲剧的成因,无论是时代的洪流还是阴郁的环境,无论是充满希望的奋斗过程还是最后走投无路的反叛,尤苔莎短暂的生命终究是在那个暴雨夜沉沦。故事情节的推动和发展,人物的成长和经历,自然需要在一个大框架的支撑下运作发展,是时代、环境乃至周围其他人物共同运作的结果,也共同构成了尤苔莎悲剧的外部原因。

(一)父权社会的压迫

任何描述特定事件原因的作者都不能单独通过列举内部或外部因素来解释,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无疑是父权社会的缩影。包括尤苔莎在内的女性没有自己的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男性被认为是创造者和发明家,而女性则是下属,必须处在比男性低的地位。这种思想在当时非常盛行,艾敦荒原的很多女性也有这种自我阉割的心态。但尤苔莎是一位见过城市风景的进步女性,她想离开,她想反抗命运,但她不够坚强,她必须找人来帮助她。尽管她一心想离开,但她的个人力量却很难抗衡整个社会,而她选择的方式就是嫁给一个地位高的男人,这样尤苔莎无疑就成了父权社会的牺牲品。

首先是尤苔莎的情人韦狄。尤苔莎带着热烈的美丽,塔姆辛温柔贤惠,最后他娶了塔姆辛,因为塔姆辛适合做妻子,她符合当时女性的社会标准。而韦狄婚后依旧偷偷地与尤苔莎约会。第二个是克莱姆,他比荒原上的其他男人更加开放和进步,但他的内心仍然深受父权社会思想的影响。正如尤苔莎认为克莱姆可以带她去巴黎一样,克莱姆一厢情愿地认为她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可以和他一起办学。他只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她,并认为尤苔莎是他美丽又博学的附属品。

可以说,尤苔莎的悲剧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当时所有女性的悲剧,更是处于统治地位的父权社会的悲剧。

(二)阴郁的艾敦荒原

在尤苔莎的心目中,荒原是她最大的敌人,而神奇的艾敦荒原养育和庇护着那些恪守传统习俗的居民。哈代用了一整个章节来描述荒野的风景。与尤苔莎喜欢的繁华相比,这里就像是一座荒凉的坟墓,雨是它的爱人,风是它的朋友,它就是那些荒山的原型,但这片坟墓般的荒地,压迫着所有想要逃离的人。

哈代将这片荒地描述为图勒(Tulle),《世界末日审判》中的“布鲁里亚(Bruaria)”,以及以实玛利人的荒野。小说的第一个人物是一位白发老人。他走在空荡荡的街道上,就像一个小黑点在广阔的白色上蠕动。它不仅凸显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也凸显了人类的渺小,荒野上原住民安静而愚昧的状态与阴森的荒原构成了和谐。

人们将布达茅斯的记忆与艾敦荒原进行比较,就好像在昏暗的纪念碑上刻着闪亮的金字。荒野的精致之美是尤苔莎无法欣赏的,荒凉冷漠的荒野与叛逆的女神有着遥远的距离。人与巨大的环境作斗争,都会以悲剧告终,尤苔莎也最终死于一个雨夜,被荒原吞噬。

(三)人情的冷漠

人类感情的冷漠,往往让凄凉的场面更加让人难以忍受。尤苔莎是一个向往繁荣城市的女孩,她得到的只是让她忧郁和沉闷的荒凉。在艾敦荒原,没有人真正了解和关心尤苔莎,荒原上的大多数人觉得她格格不入,女神美丽而骄傲,是其他居民中真正的局外人,与加缪《局外人》中作案的人不同,尤苔莎真的离开了这里,她的心从未停留在那里。苏珊太太出于迷信,认为美丽的尤苔莎使她的孩子生病,而在教堂里,她刺伤了尤苔莎,在暴风雨的夜晚阅读主祷文,并烧了蜡像来詛咒她。人们指责尤苔莎是邪恶的女巫,这种无端的指控只会让她想逃离这个地方。对于尤苔莎来说,艾敦荒原无疑是一座牢笼,她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化为烈火冲破桎梏,二是默默死去。

二、悲剧的内部因素

这一部分分析了尤苔莎悲剧的内在原因。她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孩,这给了她一种叛逆的心态,她总是有一种与环境格格不入的优越感,而且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她可以利用任何人,这也注定了她对婚姻、爱情、家庭抱着不负责任的态度。

(一)尤苔莎的自命不凡

尽管环境对人有巨大的影响,但人的心始终是支配行为的主要因素。而尤苔莎之所以无法融入荒原,就是因为她的自命不凡。尤苔莎是一个迷人的女人。作者无疑给了她希腊女神的形象,她美丽、优雅、热情,就像戴着月桂冠的女神,从阴暗的荒原上走了出来。与荒原上那些庸俗的村民相比,她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哈代巧妙地将这样一个人物置于这样的环境中,使人物与环境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存在。拥有希腊音乐家和血统的尤苔莎出生在时尚的海滨城市布达茅斯,她的父亲给了她良好的教育,当家庭出现了变故,她和祖父来到了艾敦荒原,布达茅斯的繁荣是单调的荒原无法比拟的。在尤苔莎的心目中,后者无疑是她的监狱,她只讨厌这个地方。尤苔莎不甘心于现状。她认为自己是女神,所以是时候去真神所在的奥林匹斯山了,所以她注定要与环境发生冲突,她注定要尽一切努力逃离此地。

(二)无畏与盲目

哈代文本中的尤苔莎可能是因为她的一些不道德行为,比如与情人私奔,这使得人们认为她是一个很有心计的女人。事实上,尤苔莎的形象并非如此。

尤苔莎所做的一切,只是有目的地奔赴大城市,但从她的行为来看,她只是一个内心充满激情的女孩。她也不在乎别人的敌意,只是想勇敢地获得爱情,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她的偶像是征服者威廉、斯特拉特福伯爵和拿破仑。无忧无虑的乡村妇女从来不是她的目标,她想做的就是回到繁华的地方。

事实上,鉴于她的处境被非常落后的思想所包围,她无疑是非常原始的,而她不守规矩的本能就植根于此。所以她是一个独特的女孩,尤其是在爱情方面。在韦狄与塔姆辛结婚之前,她敢于與他对峙。她说服查理把这个角色让给了她,而她则饰演一名土耳其武士,为了接近克莱姆而换上男装,这是一般女子无法达到的勇气境界。尤苔莎并不接受自己的命运,她有一颗勇敢却盲目的心,追求内心的浪漫之火,这注定了她比其他人更快地被环境吞噬。

(三)复杂的道德观

道德是分析人物性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哈代笔下尤苔莎的道德无疑是不健全的,这使得她的人物形象更加复杂立体。

首先是尤苔莎对待爱情的态度。从她多变的爱情中,不难看出她是如何一直把爱情当作筹码,来换取她梦想的奢华生活的。虽然她对待爱情很浪漫,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种绝望的感觉,她对韦狄的无情和善变,对克莱姆的无情都表明她没有起码的道德意识。有一次她对韦狄说:“达蒙,你配不上我,我明白这一点,但我爱你。”虽然她知道他戏弄她,但她还是爱着。这反映了她本能的肉欲,她内心深处对韦狄很不屑,但同时又离不开他给她带来的愉悦和安慰。

然后是她对待婚姻的态度,她并不认为婚姻是神圣的誓言。她就像一个赌徒,把自己的未来寄托在丈夫和婚姻上。当她嫁给克莱姆时,她自豪而自信地以为自己可以改变丈夫的想法,但最终她的梦想在现实面前变成了泡沫,丈夫也无法带她走出阴暗的荒原。尤苔莎开始认为原来的婚姻只是一场幻象,于是决心另寻出路。为了抓住最后的机会,她不顾名声与有妇之夫韦狄在雨夜私奔,这无疑是她道德缺失的又一证明。尤苔莎将爱情视为激情的容器,将爱情视为实现她目标的跳板。这无疑是道德的极大缺失和极度不负责任的体现。她渴望伟大,但她不知道这真正意味着什么。

三、悲剧小说的偶然和宿命因素

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是人为塑造的,那就必然会面对着悲剧性中的偶然性,或者说为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不得不做的假设,排除必然因素,各种机会和巧合都是偶然因素。各种偶然事件使小说结构紧凑,情节交织,使人物的悲剧更加真实、生动、更加震撼。

(一)尤苔莎与约布莱特太太的误解

事件发生的原因除了内因和外因的必然性外,必然还有偶然因素。婆媳冲突是人际关系和文学中永恒的话题,因为荒原上的居民对尤苔莎抱有偏见,克莱姆的母亲也难免带着这样的想法。她反对儿子娶尤苔莎,理由是她懒惰、不情愿、不是一个好女人。尤苔莎并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她性格中的叛逆和骄傲并不允许她向约布赖特夫人认输。

矛盾的发展就像冰雪覆盖的冰川,或雪崩,或融化。红土贩子维恩把约布赖特夫人给克莱姆的一百几尼给了塔姆辛,因为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这个巧合加深了她对尤苔莎的误解,认为韦狄占有了她儿子的金币,是为了取悦尤苔莎。

约布赖特夫人去找她询问真相,连婚礼都没有参加的婆婆突然出现在她面前,问她是否收到了塔姆辛丈夫送的礼物。这是对人格最大的侮辱,结果自然是不欢而散,而这次矛盾的爆发也造成了尤苔莎和丈夫之间的不愉快。

(二)夫妻矛盾的爆发

夫妻之间的矛盾自不必说,尤苔莎和克莱姆之间的关系夹杂着错误的认知,他们的婚姻是爱情与目的的错误交织。尤苔莎以为克莱姆是一个可以带她走出荒原的男人,但事实上他是一个顽固的男人,无法摆脱男权观念。克莱姆认为尤苔莎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女性,可以为他的教育事业贡献。两个人之间的矛盾自从错误的认知之后,就已经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一天下午,约布赖特夫人终于决定去看望这对夫妇,但巧合的是,克莱姆正在客厅里熟睡,韦狄正好从后门来找尤苔莎,所以她没有为约布赖特夫人开门。约布赖特夫人认为是自己儿子不让尤苔莎给她开门,伤心欲绝的母亲在烈日下沿着滚烫的小路往回走,太阳仿佛一个残忍的纵火犯,举着火把,等着烧死她,所有可见的生机都消失在前景中。疲劳和悲伤交织在一起,约布赖特夫人最终倒在了荒原上,再加上被毒蛇咬伤,约布赖特夫人死了。

当克莱姆发现是尤苔莎没有给母亲开门,间接导致了母亲的死亡,夫妻俩的矛盾彻底爆发。尤苔莎回到了祖父家,时间改变了克莱姆的想法,他想让尤苔莎回来。但她内心的逃跑欲望已经完全膨胀起来,完全吞没了她对克莱姆仅存的爱。

巧合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尤苔莎总是叛逆而骄傲,但尤苔莎的影子却是在夜空的映衬下站在荒原上。艾敦荒原就像一张巨大而黑暗的网,古老的荒原展现出强大的力量,它就像泰坦一样,将吞噬想要逃离荒原、奔向资本主义文明的尤苔莎。

但除此之外,如果克莱姆的母亲没有死,她和尤塔莎之间的矛盾能得到解决吗?向往大城市的尤苔莎能和克莱姆永远生活在一起吗?如果尤苔莎在那个炎热的下午给约布赖特夫人开了门,他们真的能冰释前嫌吗?归根结底,一切存在于一个巨大的必然世界里,那么这个巨大的必然存在,就是反叛女神尤苔莎的悲剧。

四、结语

纵观造成尤苔莎悲剧的因素,她不可磨灭的骄傲、对爱情无所畏惧但盲目地追求、缺乏道德和责任感,共同构成了一个真实的人格。一张大网般的环境,带着父权社会的压迫,带着荒原特有的阴森和人情的冷漠,将尤苔莎推向了绝望的边缘。

她是哈代笔下女性中最强烈的叛逆者,她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和自我追求的欲望。她試图用自己的行动去追求爱情和理想,实现自我,尽管她竭尽全力与现实作斗争,却始终找不到逃离艾敦荒原的方法。在维多利亚时代,尤苔莎的悲剧不仅是女性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古老而神秘的荒原,实际上代表着一种田园诗般的生活环境。托马斯·哈代对人类进步的步伐产生了怀疑,他无奈地接受了城市文明的入侵。环境是一种伟大而现实的力量,荒原平静的面容蔑视着叛逆的人群,它那古老的姿态,让尤苔莎这样细小的慌乱,变成了微不足道的海浪。

视荒原为地狱的尤苔莎才是荒原真正的代言人。她以大胆而迷人的个性,体现了这片坚如磐石的荒原的内在性格:残酷的外表下深藏着混乱,狂野而难以驯服。正是内因、外因还有机缘巧合,共同促成了反叛女神宿命性的悲剧。

参考文献:

[1]Thomas Hardy.The Return of the Native[M].Shanghai:Shanghai For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1.

[2]张群.Eustacia——Victim of Fate——On Thomas Hardys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J].Journal of China Textile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00(04):121-124.

[3]罗媛.论托马斯·哈代《还乡》到《苔丝》的女性与自然观变迁[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

[4]许菁.试析哈代《还乡》和艾略特《荒原》的别样凄凉[J].中州大学学报,2015,32(06):51-53.

[5]荣芳.一曲希腊精神的哀歌——论《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D].保定:河北大学,2000.

作者简介:

丁雨薇(1999.4-),女,山东淄博人,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猜你喜欢
还乡
从《还乡》主要人物分析中探究哈代的宗教观
牡丹(2018年8期)2018-05-07 13:05:38
海子诗歌中的还乡命题
北方文学(2018年8期)2018-04-22 13:53:52
李浩出版诗集《还乡》
文学教育(2017年9期)2017-09-06 06:02:09
《还乡》中巧合的设置和艺术效果
哈代小说《还乡》中的两种生存模式
在农村与工业浪潮的对抗中,人如何成为牺牲品?
黄碧云90年代中短篇小说的悲剧哲学
华文文学(2017年1期)2017-03-13 16:02:49
找寻迷失的自我
《还乡》中“火”意象的隐喻意义
从“窗户”的意象来看“还乡”情节下的北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