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迷失的自我

2016-08-01 01:12李杨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3期
关键词:还乡哈代性格

摘 要:托马斯·哈代的《还乡》是众所周知的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之一,该书中的女主人公游苔莎则是性格和环境双重作用下的牺牲品。本文拟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分析游苔莎最终酿成悲剧的原因,身处维多利亚时期的游苔莎由于其言行不符合当时所处社会的伦理道德面临着伦理困境进行了错误的伦理选择,其对我们现如今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一定的道德启示。

关键词:哈代;《还乡》;性格;伦理

作者简介:李杨(1993-),女,汉族,陕西省宝鸡人,广西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3-0-02

《还乡》作为哈代“性格与环境的小说”之一,充分反映了人在现实生活中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所发生的种种冲突,女主人公游苔莎则是性格和环境双重作用下的牺牲品,她在所处的时代里因为违反了伦理道德,最终酿成了悲剧。

一、身份的迷失

游苔莎自幼生活在埃顿荒原,荒原在游苔莎看来是孤寂与内心压抑的象征,是禁闭她内心反抗情感的监狱。在这样的环境中,她性格孤傲,虽妩媚动人,但荒原却赋予了她浓厚的异域气息,以至游苔莎与村民们之间关系冷漠使她与整个荒原格格不入很难欢快的按照自己的意愿生存下去。

于是,她寻找精神的寄托来驱赶生活中无时无刻体验到的孤独。韦狄便是游苔莎的目标,因为他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可与她高贵的身份相匹配。但因韦狄已是别人的未婚夫,游苔莎与韦狄的情人关系终会结束。她之后的目标便是从奢华的巴黎返回到养育他的故乡的克林。逃离荒原去奢华的巴黎是游苔莎一心的梦想,于是她将这个梦想寄托在了克林身上,而克林厌倦了巴黎的生活。游苔莎靠着对克林的浪漫幻想以及能帮她实现她去巴黎的梦想而嫁给了克林。但克林决心在布达茅斯办一所学校,且希望受过良好教育的游苔莎能够在学校当一名女舍监实现他自己的目标。

游苔莎与克林的生活目标背道而驰,他们的婚姻基础显得愈加不牢固,最终游苔莎让她的昔日情人帮她在黑夜时分逃离荒原,但不幸的是二人掉入河中溺死。游苔莎靠着对爱情的幻想来充实自己空虚的心,想要逃离暗无天日的荒原,一步步地迷失了自我,找寻不到人生的方向,最终惨败在这个她居住着的荒原上。

二、迷失的根源

首先,游苔莎性格中表层的冲动和深层的维多利亚传统之间的矛盾是导致自己悲剧的内因,使她在茫茫荒原中迷失了自我。她将自己禁锢在迷雾岗的房子里,很少与村民们交流,也不与村民一起庆祝埃顿荒原上的传统习俗。游苔莎这样一个性格孤僻的人加之她认为一切都没有价值的生活态度使她很难过上真正意义上充实的生活,同时她又一心想去巴黎。劳伦斯对此评论道:她以为在巴黎的生活一定是热烈的,以为离开了荒原她所有的活力和激情就会开出美丽的花朵。如果真正的巴黎正如她想象的那样,无疑她是对的,她的本能的表现也是健全的。但是,真正的巴黎并不是游苔莎想象的巴黎。[1]此外,游苔莎生活的唯一寄托便是爱情,整日沉溺在浪漫的幻想中,没有明确的实际的人生定位。

游苔莎自我迷失的另一个原因是她违背了基本的生态伦理,始终没能融入进埃顿荒原这个大环境,她同自己的环境、同忠于环境的各类人物、同千百年来在环境中形成的传统秩序形成了尖锐的矛盾,[2]体现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矛盾甚至尖锐的对立。而游苔莎面临此困境时依然固执地选择了逃离荒原而不是屈服于荒原。游苔莎虽生活在埃顿荒原,但无法理解荒原的意义,无法忍受寂寥、乡村生活的平淡,因而与荒原发生冲突。游苔莎和韦狄之所以都恨荒原,认为荒原就是他们的牢狱,是因为他们没有融入大自然中,不理解也不想试着去理解大自然的深邃和独特魅力,恰如他们自己所说:“这些富有画意的坑谷和云雾,对于咱们这样瞧不出它们有什么有特别意义的人,有什么好处?” [3]

实际上,埃顿荒原有着原始、粗犷的特点,也有着博大的胸怀。这样的一个荒原需要我们人类去了解它的过去与历史遗迹,用心去感受荒原的独特魅力。然而,从游苔莎出生起到她生命终结之时,她始终未能领略到荒原的深邃和其独特的魅力。游苔莎很熟悉荒原的曲径能很巧妙地绕着荒原走最捷径的道路,但这并不意味着游苔莎能够融入进荒原的沉郁格调,也不代表她真的喜欢在荒原上生活的日子。相反,她将整个荒原作为自己和情人幽会一个秘密基地,她点燃篝火和韦狄保持联系。在和韦狄分手后,她将克林作为自己下一个目标,荒原也见证了他们两人婚前甜蜜浪漫的约会与闲谈。在游苔莎想要逃离荒原之际,她再一次燃起篝火想得到韦狄的帮助,不料,两人在荒原上双双溺水而死。可见,一心想要逃离荒原的游苔莎始终未能逃脱被荒原吞噬的悲惨命运。在这里,荒原被赋予了具有决定人物命运的奇特力量。游苔莎由于不能适应埃顿荒原这个现实的环境而造成了自己的毁灭,这充分表现了哈代认为人类在自然面前应该保持谦卑、谨慎的思想,应该尊重自然,感受自然的雄奇壮美。

再者,游苔莎违背了夫妻之间的基本伦理,精神生态荒芜,最终酿成了自己的悲剧命运。非理性意志“是一种希望摆脱道德约束的意志。它的产生并非源于本能,而是来自错误的判断或是犯罪的欲望,往往受情感的驱动” [4]在韦狄与托马沁因为结婚手续办理失败而未能顺利结婚时,游苔莎深夜点燃篝火,误认为韦狄依然是因为爱着自己而没有结婚。在她心心念念的嫁给克林以后,她渴望摆脱荒原对她的精神束缚,多次向克林提起有关去巴黎的话题,克林总是避而不谈,游苔莎便找托马沁的丈夫韦狄帮助自己,并密谋与韦狄私奔。可见,游苔莎一心想要摆脱维多利亚传统社会秩序的非理性意志促使她选择做出违背夫妻伦理的事情。

而游苔莎嫁给克林则暗含着自己的私心,有着十分明显的功利目的,这就使得两人的婚姻生活不可避免的出现问题。婚姻不能听从已婚者的任性,相反的,已婚者的任性应该服从婚姻的本质。[5]《还乡》中游苔莎在意识到克林决心不离开荒原后,不是理解丈夫的心愿、支持丈夫的事业,而是漠视他的理想,认为丈夫不关心她的情感,出于这样的认识又与韦狄发生了纠葛。她缺乏责任感也没有尽到一个妻子本应该尽的义务。她与韦狄的私奔行为背离了夫妻的基本伦理,因而走向死亡成为必然。此外,在现代生态伦理学看来,精神生态的平衡就意味着物质生活的最大限度的简单化和精神生活的最大限度的丰富化。而游苔莎却是精神上的思想空虚,物质上又极端渴望去往巴黎的愿望,可见游苔莎精神生态的失衡状态。从伦理的角度看,游苔莎与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传统不符,她那女神的威严、热烈的情感与当时社会公认的模范女人相去甚远。在作者眼中,她是一个浪漫而虚荣的女子,最后陷入了欲望的洪流中死去,这种死亡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象征着游苔莎在自己不切实际幻想的生活和传统的现实生活中不得不屈服于现实。[6]

猜你喜欢
还乡哈代性格
哈代诗歌的民谣艺术
猫的性格爪知道
黄碧云90年代中短篇小说的悲剧哲学
An General Analysis on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Wessex Novels
从“窗户”的意象来看“还乡”情节下的北岛
性格反转
The Tragical Cause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诗评: “还乡”的诗
你的性格像《哆啦A梦》中的谁
性格描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