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八佰》的价值传递

2024-05-10 15:32魏琛
新楚文化 2024年8期
关键词:八佰家国情怀

【摘要】近年来,国产主旋律电影不论在制作上还是在日程上逐渐成熟和固定,宏大的银幕、现实的题材都给予观众对历史的了解、反思以及价值上的传递。但久而久之,固定形态下的主旋律电影也使观众逐渐形成审美疲劳。而电影《八佰》则突破了传统主旋律影片的制作手法,不再单一歌颂极致的英雄主义,而是从一群小人物入手,再到角色的成长,贯穿着自然流露的家国情怀。对于中国主旋律电影来说,《八佰》绝对称得上纪实艺术的电影范本。

【关键词】纪实美学;群像视点;家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08-0054-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8.017

纵观国内主旋律电影,众多影片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宏伟的大场景和个人的英雄主义。而真正意义上既能满足个人英雄主义,又能让小人物出场的以群像视角去构建整体的影片还非常少见,但影片《八佰》做到了。这部影片围绕“坚守四行仓库”去讲述,但它不像是一部叙事电影,而更像是纪实群像电影。影片里没有特定的主人公,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主角,角色众多,依旧不乱。影片首先表现的都是平凡而真实的人,通过磨炼,最后都成为英雄,形成对生命的认识与肯定,最终实现生命的崇高价值。也说明中华民族抵御侵略的民族精神没有变。电影《八佰》突破了传统的个人英雄主义所营造的群像视点,重新定义了“英雄”的内涵,同时重点阐述了其对观众的价值影响。

一、故事背景

《八佰》是一部以日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历史题材电影。故事发生在1937年10月,卢沟桥事变后的中国上海。这一时期正值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淞沪会战,日军企图占领上海,打通长江沿岸进犯中国内地的道路。时任中华民国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命令撤出该区的所有军队,同时命令最精锐的第88师单独留守,其目的一是为了拖延日晖的进攻速度,二是为了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在抵抗日本侵略战争上的坚决态度,以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1]。《八佰》电影通过复原历史真实事件,展现了中国官兵在苏州河北岸上海四行仓库的奋死抵抗和艰难困守的真实战斗场景,刻画了其中无数的英雄人物群像,让观众深刻体会到中国军人和民众在战火中的忍辱负重和顽强抗争的精神。同时,电影也揭示了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们在抗战中团结一心、共同抵抗外敌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影片中的英雄群像化塑造

一部电影的主角可以是一个人(或者单个主体),也可以是多个主角或整部影片中人人都是主角,这就是群像。群像电影就像影视理论中的蒙太奇一样,没有准确的定义。没有绝对的主角,故事线索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条线索叙事,多任务,多线程的[2]。而《八佰》中的群像设置,就像是打出一发霰弹,子弹初出膛,力道够足,冲劲够大,散布趋势够广,然而最终落于靶子上的却寥寥几点。影片开场极具史诗架势,群像设置开始发力,各个人物罗列式出场,每个角色似乎都背负着某种过往的羁绊,作为一部战争片,群像是本片最显著的亮点。纵观整部影片,从小角色入手,再到角色的成长,突破了传统战争题材影片的单一英雄人物形象,通过群像说明那些没有名字、默默奉献的人也可以成为英雄。

电影《八佰》没有一味地烘托大格局,而是把视角放在保家卫国的士兵上,平均在更多无名烈士的集体抗战信念中。这样的信念并不是一开始就满腔热血,愿意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而是有着真实的、循序渐进的叠加和转变,从而营造出更真实,更朴素,更共情的爱国民族热情。在描述主要角色中,影片对于角色塑造戏份没法建立太丰富,因为要刻画的人物太多,但已经足够精准地捕捉到了每个人的特点,配合剧情,向观众展现了角色的转变[3]。比如欧豪饰演的角色,从一开始的愣头青年到后来变成一位决心奋勇杀敌的战士;姜武饰演的老铁从一开始躲着不敢面对的怂瓜到后来成为举起铁刀唱起《定军山》的殿后人员;王千源饰演的老兵从刚开始的事不关己到舍身救人护旗。众多的角色和人物形象最后匯聚成民族凝聚之力,这些代表人物中,主人公不一定是军人,但他们最终也从胆小怕事到为国舍命,以此展现个人与集体、民众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不断引发着观众情感的共鸣。

电影中各式各样的角色都被搬上了一个大舞台,为观众呈现了极其丰富的全民抗战群像,而非传统的主角故事线。首先,是正规军的英勇无畏和不畏生死的英雄群像,他们有着军人的天职,哪怕是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也丝毫不畏惧。导演在刻画这些士兵的时候,将其英勇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铁血男儿,不畏生死,可一旦战友从自己身边一个个倒下时,他们再也难以保持镇定,以至于作出不理智的决策[4]。这也刻画出他们是中国抗战军人,但同样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

其次,是保卫队的“散兵游勇”群像,他们在农忙时是普通劳动人民,遇到战时手持长枪保卫家园,当他们平静的生活被破坏,唯有奋起反抗。“端午”希望自己能化身为“赵子龙”,抵御日军侵略,在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他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蜕变——他之前甚至试图逃到对岸,看看传奇般的大上海,却在被人们称之为“英雄”的时候,果断决定返回“修罗战场”。“老算盘”是保安大队的财务人员,他一直在设法逃脱;“老铁”在救人时,被子弹打爆了鼻梁,他虽然不敢开枪杀敌,但他却勇于救人[5]。这两个角色都非常胆小,但最终在危急时刻完成蜕变,也变成被救人心中的英雄。

再次,是苏州河对岸的各类社会人物角色,他们同气连枝,也完成了社会大众的精神蜕变。比如,慷慨激昂的爱国主义者何香凝,义愤填膺的淡江大学教授,以及由卖情报到誓死跟随国民革命军的新闻工作者方兴文。此外,还有戏班子成员,偷包子的路人,理想化参军的大学生,呐喊的救济团等等。在这些底层普通人物中,“刀子”是一个重情重义的角色,虽然处于社会底层,但他知晓家国大义,在家国和自身面前,他毫不犹豫选择了家国大义,并在弥留之际,尽力给“八百壮士”们提供了与外界交流的关键工具。

虽然由于导演想要塑造的群像过多以及剧情被删,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人物发展过快、人物脸谱化、扁平化的缺陷,但是他们的形象最终都走向升华,成为英勇抗敌为国捐躯的民族革命典型,他们英雄形象的落脚点在于爱国爱家的信念,驻足于华夏民族忠孝节义的伦理精神,其中流露出的强烈的群体认同感和国家归属感,深深触动着观众的心。影片中的人物群像书写不是以英雄写英雄,而是以小人物的怯,写小人物的勇;以小人物的惧,写小人物的毅;以小人物的弱,写小人物的强[6],哪怕贪生怕死,最后也要为国赴死,这彰显出更强烈的戏剧张力,人物的高光时刻也更加鲜明,更有利于当代观众重新理解“英雄”的定义。

三、影片中的价值观和文化内涵体现

(一)还原真实历史记忆,正确看待历史

在这部电影里,管虎将人物角色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拍摄,电影里的800位勇士包括了从普通军人到逃兵、流民的各色人等。起初,那些“乌合之众”并不具备大义凛然、勇于献身的爱国救国之心,他们只是一群希望过上好生活,远离战争的普通人。管虎还将镜头转向苏州河南岸,与北岸的烽火连天形成鲜明对照,在歌舞升平的租界区域中,既有无所事事的普通人,有投机取巧的豪绅,也有只顾保全自身的聪明人,更有敢于冒着战火渡河送旗的勇士。导演力求营造一幅战时“全景图”,从多个视角,将苏州河南岸歌舞升平的租界区与北岸战火连天的战区形成鲜明对比,一边是人间天堂,一边是炼狱[7]。同时,这部电影并不是仅仅从交战的双方来展现战争的残酷,而是常常利用不同的人物、不同的高度和不同的镜头,来让整个战争场面变得更加生动。比如,以老战士的火眼金睛,方记者的黑白镜头等等来展示,向观众还原了那段真实的历史记忆。

与此同时,影片中还最大限度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片中对丰富英雄人物形象塑造和残酷战争场景的生动刻画对于观众以更加科学审慎的视角看待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有着重要价值。这些英雄人物身上不仅展现了爱国情怀和正义追求,还体现了坚守信仰和忠诚,以及团结协作和英勇奉献精神。通过观看影片和对人物精神的深刻思考,不仅能充分激发观众的爱国热情和对抗战历史的高度关注,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不忘历史教训,避免历史重演。

(二)凸显中国抗战精神,传承红色文化

在影片中我们目睹了无数展示中国军人英勇无畏抗战决心的画面:那些身绑手榴弹奋不顾身从高处跃下以摧毁敌人坚固防御工事的勇士们,那些在露天工厂焦急等待着接替同伴们上楼顶保护红旗的景象,以及为了保卫民族精神和国家尊严,争取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九国会议上获得国际支持,为了维护军队荣誉的人格之战,而默默前往浴室清洗,作好随时献出生命、英勇赴死准备的壮士们的崇高人格……这些都是中国人抗战精神的象征。此外,在“小湖北”的想象里,“端午”死后幻化为鲜衣怒马、冲阵杀敌的赵子龙的形象,这更是民族气节和抗战精神的剪影[8]。

这部电影向观众呈现了中国军人栉风沐雨、浴血奋战的抗战历史场景,让观众深入了解和感悟中国抗战精神。电影通过对真实的历史场景和英雄人物的生动重现和艺术刻画,让观众对那段苦难历史有了更全面的认知,进而明白抗战精神的可贵和当今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通过影片的丰富视觉效果和情感冲击,还让观众从感性上、情感上切实地体会到抗战英雄们的坚守、牺牲、团结协作精神,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伟大抗战精神等系列红色文化。

(三)生动刻画小人物的家国情怀,展现人性光辉

这部影片以多种视角、多个层次生动展现了当前和平安定生活的来之不易。苏州河的一边四行仓库内的士兵们为保卫家园而奋力战斗的场景,另一边则是英租界里的醉生梦死和歌舞升平,两者形成了巨大的视觉和心理反差[9]。与此同时,影片也描绘了一些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英雄,比如,谢晋元、上官志标等人坚定果敢、镇定自若的英勇形象,同时也生动呈现了诸如羊拐、老铁、老算盘等非正规部队人员如何转变思想并最终投身于正义事业的复杂心路历程。还有从未经历过战争的新兵,比如端午、小湖北等人在战火洗礼下逐渐成长,并最终成为一名钢铁战士的成长经历。

此外,我们还看到了那些为了护送红旗而不惜生命渡河的勇敢女战士,以及白俄妓女的无私捐献行动,贫穷教授不惜一切捐赠妻子的手镯,甚至“刀子”也毫不犹豫地冒险穿越火线为这场战斗提供电话线等无数感人的场景和人物塑造,所有这一切都聚焦于人民群众对于和平生活的迫切渴望这一核心主题上,也生动刻画了这些小人物面临家国大义时的临危不惧和无私奉献精神,深刻展现了人民群众的家国情怀。

电影通过再现淞沪会战期间的残酷场景和战士们及无数普通人的英勇壮举,重现了残酷的战争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巨大痛苦和牺牲。通过对战争场景和无数“平凡”英雄人物的家国情怀,让观众从中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性,也从无数小人物的壮举中体会到人性的光辉,引导他们更加珍惜现有的生活,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四、结语

电影《八佰》通过真实还原历史事件,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美好,传递了深刻的价值观和文化内涵。电影以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的淞沪会战为背景,描绘了困在上海四行仓库的国军部队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的壮烈场面。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观众不仅见证了人性的黑暗面,如内讧、背叛和利益冲突,更看到了互相扶持、共同抵抗的人性光明面。通过这种价值观传达,引导观众要珍惜和平,珍视生命,以及共同抵抗困难的强大意志。同时,电影也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展现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民的坚强抗争精神,凸显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同时也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影片中的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信仰和追求,无论是为家庭、为兄弟,还是为国家,他们都坚守着自己的信仰,成就了这场绝命抗争中的英雄和奇迹。

《八佰》这部电影通过深刻的价值观传达和文化内涵呈现,成功地将观众带入了那个殊死搏斗的时代,使观众在感受到历史厚重和民族精神的同时,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启发。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引导观众反思战争、珍惜和平,并持续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参考文献:

[1]雷鹏.试论罗伯特·奥特曼导演群像电影的特征[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2012.

[2]潘璋敏,崔芳菲.新世纪中国战争电影的空间影像书写——对《八佰》《对岸的战争》的考察[J].电影新作,2023

(01):146-153.

[3]张丹.《八佰》艺术感染力层次论析[J].电影文学,2021,000

(002):85-87.

[4]宿傲男.从凝视到审思:《八佰》中家国情懷的深蕴与张扬[J].视听,2021(10):39-40.

[5]李辅城.《八佰》:抗战叙事书写的另一种可能[J].视听,2021(10):41-42.

[6]杨俊蕾.叙事转向,技术升级与作者风格留存:《八佰》与国家战争影像制作[J].当代电影,2020(09):13-16+2.

[7]龙艳.从《八百壮士》到《八佰》:写实主义到诗化风格的转变[J].电影文学,2021,000(002):88-91.

[8]庞书纬.《八佰》中家国情怀的历史化表达[J].电影文学,2021(08):124-127.

[9]秦鹏举.《八佰》中的个体英雄与国族想象[J].电影文学,2021(02):74-77.

作者简介:

魏琛(2001.6-),女,汉族,山东菏泽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制作、电影。

猜你喜欢
八佰家国情怀
《八佰》壮士英雄归来
导演管虎,十年《八佰》一梦
大幕重启,《八佰》出征
管虎谈《八佰》:最重要的不是战争,是人
《八佰》发布“大制作”预告
管虎执导战争片《八佰》杀青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现状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