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晓
导读:新一轮课改打破了以教材为主的单一教学局面,强调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美术课程以多元、多彩、多样的新面貌呈现在学生面前,在丰富课堂素材的同时,更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从小学美术课程切入,对课程资源挖掘与运用提出了笔者的一些观点,旨在最大化发挥各方课程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潜在价值。
新课改背景下,对小学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了当前教师较为关注的热点教育问题,只有认识到课程资源整合背后的本质,才能捕捉美术课程教学的实用点。教师应重视对美术课程资源的深度挖掘,在与网络资源、人力资源、乡土资源、校园资源、生活资源等融合的教学中,给学生带来更丰富和真实的学习体验。
一、结合线上媒体,开发网络资源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成熟,各种线上媒体相融合的网络资源共同促进了小学美术教学量、形、质的提升。美术从不受师生重视的娱乐型课程,变成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在网络资源快速开发的背景下,“互联网+”为美术课程改革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模式,成为了美术教学最得力的辅助工具。
一方面,网络资源可以丰富美术课堂教学资源。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材不过是个例子”。小学美术教材所能容纳的美术素材虽以古今中外典范为主,但在数量上受到了很大的局限,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学的偏颇,尤其对学生审美力和鉴赏力的培养需要以数量庞大的作品为基础。网络资源开发与利用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作品鉴赏条件,为美术素养提升奠定良好基础。例如,《三百六十行(一)》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社会分工,感受三百六十行的快乐与艰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教材仅为学生提供了夏班《音乐家》、李嵩《货郎》两幅名画赏析,以及《魔术师》《理发师》《饲养员》《提琴手》《农民》五幅学生作品。从美术鉴赏视角出发,可知这样的作品量远远不足以支撑对学生审美力和鉴赏力培养的要求。基于此,教师可以课前利用“互联网+”搜集海量的职业作品素材,为学生呈现维米尔的《花边女工》、米勒的《播种者》、何水泉的《抢修工人》等名画作品,呈现大量的学生作品和绘本作品,涉及科学家、邮递员、宇航员、外卖员、教师、空乘、环卫、律师、护士、售货员等多个职业。其中,绘本《太棒了,我们的职业》最受学生喜爱。在形象的文字和生动的图片映衬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拓宽与职业相关的美术素材,开阔视野,进一步深化对三百六十行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职业观。
另一方面,网络资源可以给学生带来直观的视觉体验。美术鉴赏往往开始于视觉体验,结束于情感共鸣,以教材为主的传统美术鉴赏难以从上述两个层面加强对学生鉴赏力的培养。在生动直观的网络资源配合下,美术素材能以动态多变的形式呈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在作品鉴赏中获得全方位、多角度的鉴赏体验。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园林》一课中,教材出示了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和狮子林两种颇具代表性的园林。当然,仅凭三幅图片是难以给学生带来生动形象的视觉体验的。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网络搜集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和狮子林的相关介绍视频,在课堂上以动态视频的形式给学生带来一场真实生动的视觉盛宴。学生可以在声、色图中深度赏析美丽的园林,在这种动态视频介绍中获得的视觉体验定是无与伦比的。
二、结合师生群体,开发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在众多课程资源中占有决定因素,也是其他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保证。小学美术课程中的人力资源主要分为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在美术教学中有效开发和挖掘师生资源,可以让美术课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学。
在对教师资源开发与利用时,应从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同步着手。学校应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办学方针,不仅要邀请相关专家做客美术课堂,现场指导美术教学,还应鼓励教师走出学校,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和交流活动,系统、连续地提升美术教学水平和技能。同时,教师自身应具备持续性学习精神和反思性教学精神,不断提升硬性条件,进而对美术教学拥有更好的掌控权,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
在对学生资源开发与利用时,应充分重视学生的竞争心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几乎都会存在一种“攀比”的竞争心理,他们总想要在班级里表现出自己的优势,喜欢与同班或同龄学生竞争,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为了利用好学生的竞争心理,教师可以在美术教学中树立榜样形象,将表现比较好的学生视作大家的榜样,这样便可以在全班范围内营造人人争做榜样的良性竞争氛围。例如,《风筝》一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需要掌握风筝构造与平衡的关系,认识风筝骨架类型,还需要掌握放风筝的技巧。在以往课程教学中,笔者看到多数学生在动手操作方面未表现出较大的积极性,参与感也不是很强。即便通过多媒体展示丰富多样的风筝模型,也难以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在了解学生竞争心理之后,笔者在本课教学中便从榜样示范着手,将学生制作的一些漂亮风筝带到课堂上,这些风筝有的由往届学生制作而成,有的由其他学校学生制作而成,还有的来自邻班学生之手。看到这些同龄人的作品,班级里学生的眼睛在瞬间亮了起来,竞争的种子已然在心中萌芽,笔者趁机引导:“同学们,这些是老师评选出的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相信你们一定可以制作出更好的風筝,下一次老师就可以拿着你们的作品到其他班里展示啦!”在榜样力量影响下,学生对接下来的知识学习有了更多期待感,对风筝制作也有了更强的信心,这些源自内心的力量对学生美术素养提升将起到决定性的促进作用。
三、结合校园环境,开发校园资源
校园环境对学生美术教育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校园是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环境,这里有怡人的花草树木,有真诚的良师益友,有丰富的学习生活……充分用好校园环境,开发校园资源,对学生美术学习及美术素养提升会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教学《校园真热闹》一课时,教材中展示了《运动会》《体检》《课后》三幅美术作品,直接指向了学生最熟悉的校园生活。当然,丰富多样的校园生活不仅包含上述活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印象中最深刻的校园活动。为了进一步促使学生发挥联想,笔者展示了绘本《校园生活美烦恼》,各种色彩鲜明的场景能给学生带来直观的视觉刺激,帮助学生回忆自己的校园生活。有学生想到了合唱比赛,讲述了大家通过齐心协力获得好成绩的经历;有学生想到了美术作品展览会,表达了作品参展的自豪心情;有学生想到了与同学在体育课上跳花绳的活动,最终从两人拓展到了六人;还有的学生想到了全校大出动春游的活动,描述了春游中的所见所闻。大家各抒己见,讨论得不亦乐乎。在这一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引发学生的回忆,笔者还通过多媒体播放了各种活动中的照片和视频。当一幅幅精彩的画面出现在大家视线中,台下学生讨论的热情更是得到了快速提升。“我想起来了,这是我在联谊会上表演时的照片。”“这是我们班排队放学时的照片。”“这是我在运动会上摔倒时的照片。”多样化校园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校园环境是学生美术创作的自留地,是学生想象力和创作力发展的试验田。
四、结合区域特色,开发乡土资源
我国地大物博,五千年来中国百姓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神奇的历史文明,其中不乏以美术形式流传下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这就要求教师感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文的丰富多彩,将其与美术课程相结合,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美术氛围中习得美术知识。
例如,在教学《现代建筑》时,除了教材展示的现代建筑和多媒体展示的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建筑之外,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当地较有名气的现代建筑,讨论提出的现代建筑是否符合现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如果说教材和多媒体展示的现代建筑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距甚远,那么基于乡土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则给学生带来了亲切感和熟悉感。在乡土现代建筑赏析中,学生有了直接的参照物,对乡土现代建筑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这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又如,在《剪纸》教学中,考虑到徐州有着悠久的剪纸文化,教师应积极构建具有乡土特色的校本课程教学研究。在课内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多样化的剪纸作品,让学生在多种具有地域特色的剪纸特点对比中,了解徐州剪纸在图案上采用的隐喻、谐音和象征手法,以及灯花、窗花、婚嫁等题材特点。同时播放剪纸纪录片,可以通过慢放、回放等形式帮助学生近距离接触剪纸艺术,帮助其学习简单的剪纸技巧。在课外延伸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社区走访活动,拜访当地较有名气的剪纸艺术家,在面对面接触中,听剪纸艺术家讲剪纸的故事,一对一开展剪纸学习。这种实地走访的教学方式虽然需要一定的课外时间辅助,但起到的教学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在徐州剪纸艺术出现断层甚至后继无人的情况下,让学生有机会面对面与剪纸艺术家交流与讨论,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剪纸艺术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剪纸艺术的兴趣,这对剪纸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无疑有着极大的益处。在徐州地区,诸如剪纸艺术这样的民间艺术还有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善于挖掘教材与乡土资源的联系,将生活中学生有可能接触到的乡土文化融入美术课程中,努力将乡土文化渗透至学生心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增强学生的乡土认同感和自豪感。
五、结合生活素材,开发生活资源
美术源于生活,其中不乏美术创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小学生思想和行为正处于发展的萌芽阶段,有着“出淤泥而不染”的宝贵品质,他们对生活的世界有着足够的新奇感觉和探索欲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结合生活素材,努力在生活资源开发中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促使学生到生活中看最美的风景,认识最真实的人,感受最精彩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开展生活化教学,将美术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鼓励和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体验和创作。
《瓜果的诱惑》一课旨在通过观察,让学生学习表现瓜果造型和色彩的方法。在本课教学中,笔者要求每一个学生带一个苹果到课堂上,还可以根据自身喜好选择几种其他水果带到课堂上。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将苹果拿在手里,观察苹果的形状和颜色,感受触摸的感觉,接着让学生闭上眼睛闻一闻苹果的味道,同桌之间互相讨论闻到的气味,最后轻轻咬一口,描述苹果的味道。通过看、闻、摸、品,学生了解到苹果是圆圆的,两头凹进去,一头长了一个把;颜色比较多样化,有红色的、绿色的和黄色的;味道也并不相同,有的酸酸的,有的甜甜的,也有的酸酸甜甜。苹果是学生生活中接触频率较多的水果之一,通过看、闻、摸、品,苹果这一水果就会以具象真实的形象出现在视野中。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让学生创作出想象中的苹果。值得注意的是,在创作过程中,切不可一味打压学生的积极性,即便学生创作出来的苹果与实际有一定的出入,也要以鼓励和肯定为主,确保学生创作的自信心。另外,笔者从绘本架中拿出了学生非常喜欢的一本绘本《谁吃了我的苹果》,在这本绘本中多次出現了不同场景下的苹果状态,有完整的苹果,有被咬掉一口的苹果,还有吃完剩下的苹果核。笔者引导学生逐一联想不同场景下的苹果像什么,由此借助学生最喜欢的绘本,达到课程资源丰富和活化的效果。
除了借助生活观察辅助美术教学,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美术是一门服务于生活的学科。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认识到美术学科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美术成了一门孤立于生活之外的“世外桃源”,美术创作也往往失衡于生活素材。基于此,教师可以树立美术服务于生活的意识,让学生感受美术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在学习《巧包装》之后,可以设计“给父母送礼物”活动,让学生结合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设计礼物包装,将礼物设计得更精美。在设计过程中及设计完成后,学生始终保持学以致用的精神,感受到生活的满足感。通过这类课程教学,可以让学生认识美术在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在学以致用中切实提高美术学科学习的实效性。
六、结语
小学美术教材的普适性决定了美术课程教学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确保共性教学基础上,教师要深挖美术教学中的个性化、多元化和生活化素材,为学生建立全新的美术课程体系,最终促使学生在课内素材学习和课外素材延伸中认识到美术课程的丰富性,激发美术学习兴趣,提高美术学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