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生产节约运动研究*

2024-05-10 15:30吴云峰
关键词:根据地新四军节约

吴云峰

(黄山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一、引言

近年来,学界关于抗日根据地大生产运动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在已有论著中,对陕甘宁边区和华北抗日根据地的研究较多(1)近年来研究大生产运动的成果主要有:米晓蓉、刘卫平主编的《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黄文主、赵振军等编写的《抗日根据地军民大生产运动》、左新粮的《抗战时期晋冀鲁豫边区大生产运动研究》(郑州大学2021年硕士学位论文)、杨雪芳的《毛泽东对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指导与实践》(《学术探索》2013年第5期)、朱理峰的《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第10期)以及李玉蓉的《抗日根据地农业生产运动的历史逻辑与演进脉络》(《人文杂志》2022年第2期)等。,而有关华中抗日根据地和新四军大生产运动的研究还较少,仅有黄爱军的《新四军大生产运动的历史考察》(2)黄爱军的《新四军大生产运动的历史考察》(《福建党史月刊》2007年第4期)一文分析了新四军大生产运动的兴起、政策措施和作用。但该文对新四军大生产运动的宏观政策、开展的整体效果关注较多,对开展大生产运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则未曾提及,对新四军大生产运动相对于中共领导的其他区域大生产运动的差别及特点关注不多。。新四军的大生产运动是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与其他抗日根据地一道开展的,是抗战时期敌后军民战胜经济困难、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保障。新四军所在的华中抗日根据地无论是在经济结构、人口密度还是在敌情、战争环境等方面,均与陕甘宁存在较大差异。大生产运动解决的是游击战争的补给问题。新四军在开展大生产运动中如何适应敌后环境,怎样与根据地人民开展互动、推动运动顺利开展,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新四军在组建以后就注意保持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注重生产与节约的统一,但该部队的大生产从何时开始,又如何将生产与节约相结合,学界也未形成共识。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能进一步拓展大生产运动的研究视角。

二、新四军开展生产节约运动的原因

(一) 打破日伪经济封锁

全民族抗战爆发以后,新四军挺进敌后展开了广泛的游击战,同时,华中敌后根据地也面临着日伪频繁的“扫荡”“清乡”和经济封锁。为战胜严重困难,1939年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生产动员大会,李富春代表中共中央作了《加紧生产,坚持抗战》的动员报告,说明了开展生产运动的意义、目的、计划和方法等。毛泽东、张闻天等也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号召边区军民自己动手,开展生产运动。1941年以后,日伪的破坏和经济封锁给根据地经济和军民生活带来严重困难,敌后抗战进入最艰苦的阶段。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取消了新四军番号,并停发军饷。为了渡过难关,推动生产运动的普遍开展,争取抗战全面胜利,1943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的指示中要求:“党委、政府和军队,必须于今年秋冬准备好明年在全根据地内实行自己动手、克服困难(除陕甘宁边区外,暂不提丰衣足食口号)的大规模生产运动,包括公私农业、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而以农业为主体。”[1]911

新四军第二师副师长罗炳辉在《开展部队机关的生产运动》报告中要求第二师向八路军学习:“我们二师全体政治工作人员、指战员,要真正做到拥护朱总司令的南泥湾政策,向八路军老大哥看齐,在今春脚踏实地,实干苦干,不分昼夜的(地)去生产。”[2]234他提道:“今天全国各地均严重地遭受战争的摧残破坏,工厂倒闭,农民流离失所,工具耕牛大批损失,遍地荒野,水利失修,天旱灾情,再加上敌伪不断烧杀抢劫,严密封锁,造成了粮价物价飞跃的高涨,经济困难亦日增不已。”[2]232如何解决部队和机关的物质困难呢?罗炳辉指出:“只有无条件地下决心立刻开荒生产,种粮种菜,养猪养羊,喂鸡喂鸭……生产各种需用品,才是解决的根本办法。”[2]233只有广泛开展生产节约运动,才能打破敌伪封锁,战胜物质上的困难,夺取抗战的胜利。

(二) 改进作风,提高战斗力

生产节约运动开展之前,部队里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铺张浪费现象。张云逸曾指出:“被服、粮食、弹药、西药的浪费,有些部门表现得很严重。”[3]887只有通过生产劳动,才能使广大干部战士体验物力之惟艰,从而消除铺张浪费现象,树立勤俭奉公的作风。

生产节约运动也有助于树立劳动观念、群众观念。罗炳辉认为,劳动可以锻炼思想意识,“尤其是对革命的男女青年知识分子更加重要。他们很多是脱离生产的,对于工农大众的痛苦缺乏深刻的和亲身的体验,只有使他们积极参加生产劳动,才能体验到劳动大众的艰苦的流血流汗的不易,才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站稳劳动者的立场”[2]235。物质是精神的基础。物质生活不改善,战士情绪和体力也会受到影响,思想教育也很难奏效。1943年10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减租生产拥政爱民及宣传十大政策的指示》指出:“在有根据地的条件下,不提倡发展生产为改善物质生活而斗争,只片面地提倡艰苦奋斗的观点是错误的。”[4]99通过开展生产运动,改善部队的生活,增强战士的体质,有利于增强抗战胜利的信心,提高战斗力。

(三) 减轻人民负担,坚持持久抗战

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以后,随着战事的胶着及军政人员的激增,敌后根据地的财政面临较重的负担。1941年,淮南抗日根据地的脱产人员达6.7%,特别是1941年夏季灾荒,使抗日军民缺吃少穿,连每人每日1斤粮、3钱油的最低供给标准也难以保证。张云逸曾提道:“去年路东的老百姓负担有×万万×千万元,今年我们二师地区也要×万万×千×百万元,办公费、兵工生产费、西药费尚不在内。”[3]889开展生产节约运动,也是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1943年6月,毛泽东在给彭德怀《在今后三年中应力求巩固,屹立不败》的回信中指出:“对人民除坚持‘三三制’外,应以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如人民(主要是农民)经济趋于枯竭,我党即无法生存。为此除组织人民生产外,党政军自己的生产极为重要。”[1]24-25此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多次就大生产问题给新四军发出指示,如1944年8月12日,中共中央在《关于解决财政困难和生产救灾致鄂豫区党委电》中要求新四军第五师所在的鄂豫边区组织机关部队进行生产,克服财政困难,改善部队机关生活。在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只有自力更生解决部队的给养问题,才能赢得战争的胜利。新四军积极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号召,积极动员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

新四军第二师副师长罗炳辉指出:“须知我们自己多一分生产,便减少人民一分负担,这样才能使群众深刻认识军队机关真正是为人民利益的。”[2]2321943年,新四军某师在上级的号召下积极生产,干部和战士都参加劳作,挖土下种、挑水施肥、捕鱼捉虾,一时劳动歌声传遍四野。群众见此情景纷纷传说:“新四军毕竟是有办法的,新四军是不会离开根据地的,你看他们都在种地了。”[5]315在敌后进行生产,表明了新四军坚持敌后与日伪长期对峙的决心。1944年4月1日,中共中央华中局在《关于开展部队与机关生产运动的指示》中要求:“各地区地方党、政、民团体机关及工作人员脱离生产者,均须切实动员进行生产,以减轻人民负担,改善自己生活,并与劳动人民真正结合起来。”[6]255只有开展生产,厉行节约,体恤民力,才能赢得民心,坚持持久抗战。

三、新四军生产节约运动的开展过程

新四军颁布的许多文件,都将生产与节约视为一个整体,如《淮南军区政治部关于一九四四年生产节约任务的决定》《新四军第二师政治部机关生产节约公私兼顾的实施计划》等。生产的目的在于克服困难、节约民力;新四军还通过节约运动来推动部队生产,两者相互促进。

关于大生产运动的阶段划分,大多数学者认为应该把解放区的大生产运动看作一个整体,其开始时间为1939年2月(3)如陈舜卿的《关于大生产运动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年第3期)和李生策的《关于大生产运动的时间和原因再探讨》(《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标志性事件为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党政军民生产动员大会。也有学者从边区主要领导人的讲话中推断,认为大生产运动的开始时间为1943年1月(4)如牛文通的《关于大生产运动的两个问题》(《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由于华中抗日根据地在创建时间和所处环境上与陕甘宁边区均有较大差异,因此该地区大生产运动开始的时间更晚一些。尽管如此,新四军的大生产运动仍然是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与部署下开展的。1943年3月,《华中局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指出:“我们的兄弟部队华北八路军及陕北各地所处的环境远较我们为恶劣(或者处于敌人不断扫荡中或者活动区域土地贫瘠),但他们在生产战线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因此,我华中各地在不妨碍战斗任务之原则下,抓紧利用一切空隙来进行生产学习运动,学习华北各兄弟部队的榜样。”[5]309-310由此可以看出,新四军的生产节约运动是在陕甘宁边区及八路军其他根据地大生产的影响与带动下开展起来的。

关于新四军大生产运动的开始时间与阶段划分,学界同样没有统一的结论。王辅一认为:1942年至1943年,在根据地遭受灾害、部队给养难以保证的情况下,新四军积极开展生产运动,战胜了经济困难,解决了部分自给。而1944—1945年开展的大生产运动,则成为全面反攻物质准备的主要环节[7]316。马洪武则认为:华中抗日根据地“自1943年夏秋起,掀起了大生产运动”[8]531。尽管学者们对新四军的大生产运动作了分期,但并未说明划分依据。陈舜卿认为:“各个解放区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时间有先有后,所取得的成绩有大有小,但是它们都是大生产运动整体的组成部分。”[9]笔者赞同把大生产运动视为一个整体的说法,根据新四军生产节约运动开展的主要目标、范围、规模及生产成绩,不妨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一) 生产节约运动的探索准备阶段(从1938年初新四军集中整编到1941年底)

这一阶段,新四军开赴敌后,开展游击战,根据地尚未巩固。由于敌伪的“扫荡”和顽固派的摩擦,新四军还不具备普遍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条件,未建立生产节约的领导机构,也未发布生产运动的指示、制订生产的计划目标,生产运动处于探索准备阶段。该阶段,参与生产主要的目的是休养民力,保持军队的优良传统。新四军成立后,部队机关就经常在驻地附近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军部驻泾县云岭时,叶挺军长就积极参加业余劳动。“平日,叶挺自己动手,在营房附近开垦荒地,种瓜种菜……瓜菜收获以后,他吩咐警卫员送给医院的伤病员吃。”[10]368新四军各部队坚持自力更生,利用战斗间隙在驻地附近寻找闲地开荒种田,养猪养鸡,下湖捞鱼摸虾,以解决一部分供应,减轻人民负担。一些部队开办了被服厂、兵工厂等机构,并积极参与民众的生产劳动。新四军第六支队驻涡阳期间,曾带领当地百姓一起修建水利工程“新新沟”“新四沟”,解决了困扰民众多年的水患。但这一时期,新四军的生产运动,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生产的成绩上,都没有像陕甘宁边区那么大,所以还不能称为“大生产运动”。

这一阶段,生产运动未普遍开展的原因,一是因为根据地处于初创阶段,新四军的主要任务在于战略展开和反“扫荡”、反“摩擦”,根据地尚不稳固,开展大规模生产运动的环境尚不具备;二是因为这一阶段解决经费来源的主要办法是开辟税源、经营商业及发行纸币等,而未将生产劳动作为部队供给的主要来源。

新四军组建之初,经费十分困难,东南分局和军部要求各部门和各党组织厉行节约。军长叶挺要求大家以更大的勇气来克服经济的困难:“米贵,就吃杂粮;没有新服装,就穿得破一点;没有子弹,就节省,做到一颗子弹打一个敌人,发扬白刃战斗。”[11]803政委项英要求做到“一人要作两人用,一弹要作两弹用”[11]747。为了战胜经济上的困难,新四军从1938年底开始,在全军开展了一个大规模的节约运动,严格反对浪费和贪污。节约运动得到广大干部和战士的响应,战地服务团员主动要求减少津贴,经全体同意将每人每月的津贴从5元减少到3元。

(二) 大生产运动的局部展开阶段(从1942年初到1943年秋)

1942年以后,华中抗日根据地逐步巩固,这为生产运动的普遍开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同时,根据地也面临日伪封锁、灾荒严重等困难,为打破封锁,战胜物质困难,淮南、淮北、淮海等战略区的部队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并取得可观的成果。这一阶段,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战胜严重的困难,改善部队生活。

为了推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中央和华中局发布了一系列指示。1942年2月28日,《中央关于春耕运动的指示》要求:“各机关各部队的干部和士兵应努力在生产中起模范作用。”[12]351942年12月,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召开,毛泽东作了《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的报告,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经工作总方针。华中局根据党中央关于生产劳动的方针,发布了若干指示,要求各部队参与生产建设。1943年1月28日,华中局《关于坚持敌后艰苦斗争的指示》提出:“必须广泛发动军民普遍开展生产运动,节省人力物力,爱护根据地。”[6]195随后在2月23日发布的《关于春季工作的指示》中要求参考陕北及华北各地的生产经验,加紧生产。“各地军政机关应迅速作深入动员,拟定出各部各种生产计划,实行开荒、植树、种田、种麻、种豆、养猪、养鸭、养鸡、养鹅、制鞋袜、毛巾,凡是军队机关所需的一切东西都设法自己动手。”[6]198同年3月11日,又发布了《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对大生产运动进行了全面部署。新四军与其他抗日根据地部队一道加入了大生产运动。

淮南抗日根据地的新四军第二师及淮南军区部队是较早开展大生产运动的。1944年8月31日,二师政治部主任肖望东曾提到,“二师进行生产工作已有三年的历史”[3]907。1942年,党中央和毛泽东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后,淮南抗日根据地的部队担负着一面打仗、一面生产的双重任务。部队生产首先抓农、副业,开展粮食、蔬菜和副食品的生产。新四军第二师师部要求每个连队都有地。师长罗炳辉也亲自参与生产劳动,他种菜很有经验,从栽苗、撒种、浇水、上肥,到捉虫、搭架,样样在行。罗炳辉常用自己种的菜招待请示汇报工作的干部和外宾。在听了罗炳辉介绍第二师部队生产情况后,外宾称赞:“你们不仅能打仗,而且能生产,这样的军队是战无不胜的。”[7]297

1942年,新四军第二师生产收入2千万元,驻路西的第四旅、联防部队和地方机关,全年共开荒7 492亩,植树127 090株,挖塘2 390口,还开办织布厂、榨油厂、烟厂和纸厂。其中,第四旅当年收粮2 000余石,自给蔬菜3个月。1943年,生产自给工作更加稳步发展。津浦路西部队积极开垦荒地,做到每人1亩,部队驻地不荒一寸土地,以增加农业生产。部队还从事挖塘、筑坝、兴修水利、造林养畜等生产活动。1943年,新四军的生产成绩明显提高。仅粮食生产一项,“淮南抗战部队的生产总值在2 800万元以上,军区各部队收获稻米5 830.49石,收麦522.2石、粗粮24 836.1石,合计生产粮食3万1千余石;收棉花198万斤、芝麻2.5石、大麻3 147斤、瓜子882.939斤、豆类4 277斤、蔬菜1 367 131斤、烟叶39 294斤、生猪1 346头、羊411头、鸡1 464只、鸭11 999只、鹅3 219只、鲜鱼4 950尾、草3 256 635斤”[13]143。

新四军第三师生产自给的办法主要有种棉纺织、榨油及运盐等。部队以团旅以上为单位经营,地方以县以上为单位经营。1942年,淮海抗日根据地的新四军某营在一个月内生产收获颇丰:“全营挖了一千二百斤野菜,采了五百斤柳叶,连现养和杀了的肥猪十四口,捕鱼一千三四百斤,营部和二连生了六百斤豆酱,营部和二、四连做豆腐六百斤,熬了九百斤盐,一连提硝三十斤卖了九十元,还有养的羊、鸡……”[14]53

新四军第四师的农业生产主要分为种粮、种菜两种。种粮为集体开荒,有的用人工换牛工,如师直部队和骑兵团即采用这种方法。1943年,部队开荒时,刚好群众的牛都闲着,四师按照互利的原则以人力换牛力(4个人工换1个牛工),即开荒一千多亩。按民间互助习惯,人力换牛力一般2~3个人力换1个牛力,而新四军以更多的人力换取群众的牛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体恤民力的精神,新四军的生产运动也因此得到了民众的大力支持。四师种菜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或抽调少数人员管理菜园。菜地多为租种。在游击区,如邳睢铜、宿东等地,部队在经常活动转移的村庄找地种菜,并寄托给群众看管。除了种植粮食和蔬菜以外,四师还饲养畜禽。百人以上的部队单位均喂养一两口猪,大猪或小猪随伙食单位。以麦麸、剩粥米水等喂养大量的猪,或采取放牧的方式让猪吃草根野食,获利很大。新四军的大生产运动在1943年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虽然大生产运动在以上根据地局部展开,但由于环境紧张,敌人“扫荡”频繁,在这一阶段,苏中根据地的第一师、苏南的十六旅、皖中和浙东等地的部队,生产运动尚未普遍展开。

这一阶段,新四军所属部队还通过开展节约运动,减少军政开支,解决经济困难。新四军多次颁布关于生产节约的训令,将节约与生产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1942年3月,新四军第五师某旅南城部(部队代号)发动干部和战士挑野菜,节约了200多元的菜金,他们在杂支上也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在三月份节省了八九十元的开支。该旅洞庭湖部卫生科在生产节约运动中,除了自己挑野菜打柴火磨豆腐以外,还想了各种办法来减少药品和布带的消耗。同时,该卫生科还自己浇蜡烛出售,每浇一次蜡烛,能赚得十多元。由于努力生产,该单位的伙食得以改善,差不多每个月可以吃几次肉,不仅伙食费没超支,还节约了360余元。通过发展生产,厉行节约,新四军战胜了抗战中面临的严重困难。

(三) 大生产运动普遍推广和深入发展阶段(从1943年底至抗战胜利)

这一阶段,新四军的大生产运动在中心区、游击区和边缘区普遍展开,开展的范围更广,生产的目标任务更高,主要目的是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物质基础。该阶段部队生产取得的成绩更明显,不少部队做到了自给或半自给。同时,对之前的部分单位在生产运动中热衷于商业、只注重做生意赚钱的做法进行了纠正。

首先,大生产运动的范围更广。与前一阶段相比,这时生产劳动参与的部队更多,涉及的区域更大。1943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在《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指示中要求“一切机关学校部队,必须于战争条件下厉行种菜、养猪、打柴、烧炭、发展手工业和部分种粮”[3]880。在中共中央和华中局关于大生产运动的方针指导下,华中各根据地在1943年冬先后召开高干会议和行署县长联席会议,讨论安排生产运动计划,部署全面开展大生产运动,要求党政军机关和根据地的男女老幼毫无例外地组成生产大军,投入到生产运动的热潮中去。1944年4月1日,华中局再次发布《关于开展部队与机关生产运动的指示》,要求因为环境比较紧张、敌人“扫荡”频繁地区的党、政、军、民机关、部队,例如苏中一师、苏南十六旅、皖中、浙东部队,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开展生产。而二师、四师、三师要动员部队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运动。随着抗日根据地大生产运动高潮的到来,新四军的大生产运动在各地区、各部队全面展开。

其次,生产的成绩更明显。1943年底到1944年初,新四军的大生产运动全面展开。据不完全统计,到1944年底,第四师开垦荒地4 600余亩,养猪1 300余头。第三师办了一个由荣誉军人参加的万亩棉坊,第一师和苏中各地方机关垦荒3.7万余亩,第十六旅在靠近敌占区的苏南溧阳、溧水地区也垦荒2 000余亩。

大生产运动的深入开展使得不少部队做到了自给或半自给。1945年5月,华中局关于苏北机关部队生产情况的通报提道:“从去年春季起,三师部队政府发动生产自给并鼓励节约,驻盐阜主力去夏自给半套衬衫,10月后油盐、干部菜金自给。地方1.1万人夏衣只领200匹布,冬衣只领950匹布,主要是节约。淮海部队2.5万人去夏全部衬衣自给和节约全年菜金、油盐,每人每日只领法币一元,其余生产自给。”[15]502

再次,明确了大生产运动的重点,纠正了大生产运动中出现的偏差。1943年1月,华中局指示:“今年生产运动主要是发展农业、手工业。地方区、乡级,部队营、连一律禁止经营商业。某些经营商业者,亦必须由各负责机关加强领导,并加以严格管理,以防不良现象之产生。”[3]8951944年8月,《中共淮北区委关于机关部队业余生产的指示》指出:“我们过去有些同志一谈到部队生活,不是埋怨上级规定太低,就是要求恢复以前的投机生意,否则就是束手无策,而很少从生产上作打算,从实际上去解决问题,这种观点今后必须克服。”[3]902-903华中局和各根据地明确了大生产运动的侧重点,并对生产运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纠正,从而保证了大生产运动的顺利开展。此外,新四军政治部还要求处理好生产运动中的公私兼顾问题。

新四军在普遍推广大生产运动的同时,继续倡导节约。1944年5月20日制订的《新四军第二师政治部机关生产节约公私兼顾的实施计划》不仅拟定了生产的详细计划,而且提出了奖励节约的措施,包括节约服装、办公用具、粮食、烧草等。该计划提出:“每次米下锅时,根据精确人数称过斤数后,每一大锅米还可留下一升左右米,增加锅中水分,这样煮成的饭数量不减且软烂可口。”[16]60新四军在华中抗日根据地将大生产运动与节约运动并举,克服了浪费现象,培养了人民军队和根据地政府廉洁奉公的作风。

四、新四军生产节约运动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新四军的生产节约运动在开展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广大干部战士在党的领导下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困难,推动了生产节约运动的顺利开展。

首先是打仗、练兵和生产的矛盾。新四军第二师兼淮南军区政治部主任肖望东曾提道:“部队因生产占去时间,因生产组织计划不够,造成纪律散漫,部分地影响到作战和整训。”[3]909由于农忙需要突击,再加上劳动力组织不周全,生产中出现了人员过度疲劳和生病等问题。

其次是生产的固定性与部队流动性的矛盾。由于农、副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周期性,部队如果因为战事的需要而开拔,则可能影响到生产的收成。在二师和淮南军区,部队的流动性比较大,有的部队种了作物却无法收获。为了照顾分散的菜地,部队移动时需要留下四五个人甚至更多的人分散照看原驻地的菜地,影响了部队建制的完整性。有的以班为单位,饲养鸡、鸭、猪等家禽家畜,移动时也带着走,这就妨碍了兵团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再次是部队生产与群众生产的局部矛盾。部队在生产过程中,一些生产工具需要跟群众借,生产的过程中工具也会损耗,与民众的生产有时会发生矛盾。肖望东曾提道:“这次特务某连就因为天天借老百姓的绳子用,老百姓索性送该连5斤麻,说:‘送给你们打绳子,但请你们以后不要借我的绳子了。’路西也有的民众因生产中受我们麻烦,批评我们说:‘你们好好打仗,我们多缴点公粮也好。’”[3]909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少数单位没有严格执行纪律,损害了群众利益,使军队的生产节约运动与民众的生产出现了一些矛盾。

最后是生产技术不熟练的问题。由于战士参军以后脱离生产较久,且不少战士是知识分子或小资产阶级家庭出身,对农业生产技术不够熟悉,因此在生产中也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此外,新四军的战士来自五湖四海,虽然不少也有一定的生产经验,但大多数不熟悉本地的园艺、农作物和土质。比如种南瓜一直浇水,把瓜浇得涝死了。种葫芦还锄草拉藤,结果葫芦都是苦的。淮海二支队“六团种菜死了三次,司令部种了两次菜才出,养猪三口十天就吃了一百四十斤稖头面,后方磨面不往前方送,结果都霉了。特务连种菜把菜籽放在豆饼上,结果菜籽烧死了,种稖子不把石滚子压,种子给虫吃了”[17]76。

虽然在生产节约运动中遇到一定的难题,但为了解决部队供给问题,新四军仍坚持生产节约。针对生产节约运动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新四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根据部队类型和敌情严重程度赋予不同的任务。针对生产劳动与练兵打仗的矛盾,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办法是将主力兵团与地方武装等不同类型的部队区别对待。主力兵团及学员以作战、练兵为主,生产列于次要地位。菜金与一切供给品按制度由公家发给,部队生产只能以改善生活为原则。分区以上的机关与直属部队、县机动武装则赋予更多的生产任务,要求保证自给蔬菜6个月以上,公家只发半年菜金。区乡武装和地方党政机关部门,除改善伙食外,要求保证完成蔬菜自给8个月,公家只发4个月菜金。此外,淮南抗日根据地还规定,边区武装如有因敌情及行动关系而不能照常生产者,在经县以上机关批准后,除进行改善本单位伙食外,其余菜金照发。根据部队种类及其承担的主要任务而赋予其不同的生产节约目标,既保证了主力部队良好的军事素质,又能适当解决部队的供给困难问题。根据敌情的变化而适时调整生产计划,战时打仗,平时生产,新四军统筹抗战与生产的关系,妥善解决了打仗、练兵与生产的矛盾。

其次,将集体劳动与专人管理相结合。为了提高部队的机动程度,新四军二师在生产运动中根据农时的需要分配不同的劳力。其具体办法是:“部队以营为单位,机关以部门为单位,在离驻地的适当地点(十里以上,三十里以内都可)建立集体菜园。由各连选派有经验的,或不太适于前方连队生活的人专门经营菜园。百人以下的单位派三人,二百人以上的单位派五人,视总人数及菜园而定。菜园负责人由营指派。平时积肥、挖地、播种、锄草、运菜等较大规模工作,则由营部轮派一个排或一个连的劳动力去进行几天。”[3]911这样的方式不会妨碍部队练兵打仗,也能兼顾生产的问题。淮北抗日根据地在游击区域如邳睢铜、宿东等地开展生产的办法是:在经常活动转移的村庄找地种菜、养猪,并交付群众看管,定期收取,收获时按成分红或与群众换工。新四军在生产运动中因地制宜,遵循农时,合理调度人力,充分依靠人民群众,解决了生产的固定性与部队流动性的矛盾,在敌后的艰苦环境中有效推动了大生产运动。

再次,严格执行纪律,维护群众利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早在井冈山时期就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要求买卖公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新四军在生产运动中也严格执行纪律,防止侵犯群众利益。新四军第二师要求“连队单位,凡运粮运草,在规定路程内(二十里左右)自运的,则应将运粮草所需的民夫招待费(饭菜)算出,按公私兼顾原则与运粮草者分红与处理”[3]912,并提出“在上级号召下,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可发动部队砍草运动(超过任务按公私兼顾原则处理)。否则不论公私柴山、田岸一律禁止砍草。在禁止期间,砍者除将草金没收外,并每担罚该单位一百元”[3]912。对生产运动的经营范围进行必要的限制可以防止与民争利,保证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需求。二师还要求由军、政、民会议订立公约,禁止牧畜破坏庄稼。如有违反公约者,照价赔偿。新四军在生产运动中将部队的纪律落到实处,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新四军第三师要求:生产中除利用公产、荒地、空地外,主要仍是租地,“须与当地政府商妥向老百姓租用,租价可交一半租(如租地一亩,估计该地可收粮食一百斤,则租价即给粮食五十斤),公粮则由地主出”[3]883,民间租额一般为三七分租或四六分租。新四军以更高的租金交给土地所有者,这一做法既符合二五减租的法令,同时又保护了民众的利益。新四军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得到了根据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最后,积累生产经验,向群众学习。针对生产技术不熟练而造成生产效果不佳的问题,新四军部队在生产中注重积累经验,并向群众学习。新四军第二师通过选派有经验的战士专门管理菜园,选聘地方有经验的老农为生产指导员,既可以指导农业生产,又密切了军民关系。通过学习与生产实践,新四军战士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如淮海二支队各部在生产中摸索出了一套经验,“喂小猪中猪,用树叶、山芋叶、糟糠。治猪病有四个办法:1.病猪隔离。2.剪猪耳。3.剪猪尾巴放血。4.熬绿豆汤给猪喝下火。养猪必要积肥,不积肥等于白养猪”[17]76。八旅后方生产队在大生产运动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如养猪、养羊、养鸭、养鱼等。为了了解风土人情和农村的生产经验,淮北抗日根据地编写了《淮北庄稼话》,这对于指导生产运动、开展群众工作发挥了重要参考作用。

五、新四军生产节约运动的作用和影响

(一) 战胜了经济困难

新四军的生产节约运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942年,淮海抗日根据地的新四军某营通过生产节约,改善了部队生活,“四月里我们真做到少买市上菜,我们自己熬盐吃、挑菜吃、杀猪熬油吃……三连来到××后差不多每天都吃鱼,在××驻军时也经常吃,吃了四五次猪肉,大家都感到生活改善了”[14]53。1943年,淮南路东地区灾荒严重,专属及军分区号召政府机关和各部队节约救灾,截至6月,“军分区政治部共计收到分区直属部队捐款9 251元3角,杂粮10 144斤7两”[18]245。新四军通过生产节约与民众同甘共苦,共渡难关。

1945年,三师部队通过生产节约做到油盐日用品自给,干部菜金自给。盐阜和淮海区的地方机关还通过纺织解决了棉衣和夏衣的问题。从1944年初到1945年5月,三师减少开支10亿元,占总支出的1/3,平衡了财政收支。大生产运动的收获保证了军政机关正常的开支,战胜了经济困难。

新四军第七师所在的皖江根据地是财政比较好的地方,但部队仍大量种植杂粮、蔬菜,并养鸡、养猪、烧炭。某独立团三营一个营就开荒种菜90亩,无南区政府与某大队战士开荒地40亩,每季可收粮约40担。部队还将节省的少数零用钱开办消费合作社,开展副业生产,逢年过节,机关集体饲养的猪、羊、鸡、鸭、鲜鱼和种植的蔬菜用来改善伙食。节约促进了生产,生产又节约了民力。“和含支队的战士,也组织消费合作社,持股者每人每月分到红利一至二角钱作为战士零花钱,并派部队掩护合作社干部到敌占区买便宜的物资供应部队和战士,保证部队指战员每月一斤猪肉和黄烟四两,逃难家属来部队的伙食费也由合作社报销。”[19]155-156生产节约运动的开展,不仅减少了军政开支,而且保证了部队的生活品质,对克服敌后的经济困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 提高了干部战士的思想觉悟,促进了部队巩固

生产节约运动的开展,不仅使新四军部队获得了丰厚的物质回报,而且使广大干部和战士的精神受到了洗礼。1944年《第一师兼苏中军区政治部关于帮助群众夏收与自己动手的动员大纲》提道:“我们部队的生活现在是已经不坏的,比群众已经高得多。但这是群众的血汗,是他们不吃省给我们吃的。为了减轻人民负担,改善人民生活,同时也自己生活过得更好些,所以一定要自己动手生产。”[3]898该大纲还指出:“从自己的动手劳动中,可以锻炼自己的思想意识,建立新的劳动观念。”新四军不仅坚持敌后抗战,而且积极生产,厉行节约,体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新四军第二师兼淮南军区部队在生产节约的浪潮下,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浪费现象。通过参加实际生产,战士们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粮食浪费的现象大大减少了,如特务团一连粮食超支,经过检查监督,堵住了浪费,政治部每人每天少领四两粮食。通过参加生产节约运动,广大新四军战士加深了对党的政策的理解。如新四军第三师某连炊事员说:“不发津贴并不是上级有钱不发,而是因为我们处于敌人后方游击战争环境,经济上受敌人的封锁。我们党中央很早就提出‘咬紧牙关度过两年’,在这两年中我们要克服一切困难,两年后鬼子赶出去再享福也不迟。”[20]随着生产节约运动的开展,“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从中央的政策和号召逐渐被内化为普通战士的觉悟。

淮海二支队通过开展生产运动,改善了部队的伙食。如五团一连3个月吃了10口猪,四连经常通过调剂给养,剩下油钱用于买瓜,买黄烟、鸡蛋给战士吃。物质生活的改善成为部队巩固的良好基础,也提振了广大战士坚持抗战的信心。

(三) 改善了党群关系、军民关系

敌后游击战的开展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生产节约运动的开展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和军民关系。新四军在生产节约运动中做到官兵一致,部队首长亲自动手生产,与广大战士同甘共苦。新四军在生产运动中充分依靠群众,积极回报群众,维护群众利益。新四军某师1942年通过开展生产运动,节省了大量菜金,各部队剩余菜金除用于补充部队其他费用外,还把部队种的菜送一部分给群众,群众很感激,愿意帮助军队,这促进了军民关系的融洽[21]499。新四军通过参加生产节约运动,不仅改善了战士的生活,也减轻了人民负担。1944年,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半年生产蔬菜5万斤,旅长一人生产千余斤。不仅如此,他们更节衣缩食救济难胞,敌寇春季报复(扫荡)时烧毁淮安县10个村庄,彭旅(七旅)指战员每日少吃一餐,拨粮16 500斤、草30 000斤,前往慰问”[15]459。

新四军第四师“乌衣集”部队积极参加拥政爱民运动,一天内帮助群众担水2 300担,耕地11亩3分,锄地1亩3分,浇菜地30亩,铡牛草300斤,出粪池27次,计259车,架菜园一个,订兴家计划5户,拾粪1次,还栽了几棵树。新四军是人民的子弟兵,通过生产节约运动减轻人民负担,救济困难群众,体现了党和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六、结语

新四军在创建发展中,发扬了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保持了艰苦奋斗的作风。在党中央大生产运动政策的统一领导下,新四军各部队也结合各地情况开展了生产节约运动。新四军在生产节约运动中充分依靠群众,体恤民力,得到了根据地百姓的大力支持。新四军在生产节约运动中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克服了各种困难。生产节约运动的开展,使部队和机关增加了收入,节约了开支。生产节约的过程也使得广大干部和战士增强了劳动观念、群众观念,改善了部队的给养,促进了部队的巩固,也带动了根据地百姓的生产。新四军在生产运动中依靠群众,维护群众利益,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成为党领导敌后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举措。

猜你喜欢
根据地新四军节约
节约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节约
节约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新四军的两个英雄团
《新四军发展史》评介
《新四军简史》出版
陂孝礼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